标签存档: 成长

从香港到广州,从现在到未来,上帝让我生命变成熟(有声中文)

Untitled

作者:Paul Mok,香港
语音播读:杰西,中国
播读后期制作:庞宏宇,中国
背景音乐:Discovery House

出发

“下一站是广州东站。”火车广播在车厢内徐徐响起。这是我第一次踏入广州的地界。2014年,我背着背包,手拿一个行李箱独自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虽然知道前方的路有很多的可能与困难,但我还是凭信心向前走。

还记得中三那年,我天真地向整个教会说我想当一名医生,也曾为此向上帝祷告。但随时间的流逝,我慢慢把这颗种子遗忘在了内心深处。然而,当中学文凭考试的成绩公布后,我在机缘巧合之下报读了广州暨南大学的临床医学系。很快我就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心中其实挺矛盾的。因为我知道那将会是一条孤单、陌生、耕苦的路。但是一个朋友却提醒我:“很多人连这个机会都没有。虽然困难,但不尝试的话怎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呢?”身为基督徒的我,也不其然想起了这是主回应了我的祷告。那么我该怎样去回应祂的恩典呢?

在挣扎期间,我正在一个研经大会上担任IT工作人员。研经会中,讲员正好讲到了如何回应上帝。我记得讲员提到了他的一位医生朋友。他说,那位医生一开始非常挣扎,因为上帝指示他要到非洲去为主作工。但现在的他在非洲开心得不想回来了!那位讲员还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语。所以最后,我决定鼓起勇气,一个人前往那个陌生的广州。

广场上的故事

“下一站是北京路,请乘客从左边车门下车……”不知不觉,我已经在广州两年了。自己的步伐也跟车厢中的人渐渐变得一致。我在广州找到自己的教会,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目标。我愈来愈清楚,来到这个地方并不是一个意外。我可以感受到,在这里,我能有更多机会去服侍上帝,更多机会去尝试和体验不同的事物。

在每个周末的早上,我都会去体育中心的广场,送早餐给那里的流浪汉。我和教会的会友们会先在地铁站集合,一同祈祷过后再去买早餐。然后我们会走到浪流汉的“聚居地”向他们派送早餐和水。每一次当我们去到他们的“居所”时,他们都会非常兴奋。聊天的,会马上停下来;睡着的,会马上爬起来;坐着的,会马上跑过来。他们从我们手中接过食物,脸上便会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每一个笑容都触发我的思潮:如果他们得到的不只是会腐坏的食物,而是永恒的救恩的话,我相信那份兴奋,那份喜悦,那份感激会是千倍万倍的。不只是地上的人们,天上的父和天使也必定欢呼高歌。

派完食物之后,我们会跟他们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我常常会有不同的体会。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大叔。他因为看病,用尽了家中的财产,最后不得不沦落到街上流浪。他是一位很有趣的人。平时他会去看书学写文章,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他更悄悄地跟我说,有时候在晚上写小说时会偷偷地哭。他也是一位基督徒,一直有腰痛的问题,祷告很久了却没有明显的改善。然而他却很激动地对我说他没有因为这样而放弃信仰。一个没有神学基础的人,竟然能有如此的信心,这实在是大大地激励到我。

不一样的成长

作为基督徒,我虽没有因为自己的求学经历,也没有因为所参与的事工而成为“完美先生”、“完美先生”或“人生赢家”,但我的主却在我的生命中一步步引导我去寻找祂,在祂里面得到安慰并成长。

我非常喜欢参加我们每周礼拜二的英文团契。然而曾经的我在参加这个团契期间是一个“受了重伤”的人。我的女朋友在那时无故离开了我;我曾经最好的朋友背叛了我;我教会的朋友跟我说他再也不想去教会了。那段期间,我彷佛觉得整个世界都离弃了我。我感到痛苦、愤怒,且因此落泪。那种感觉是真真实实的。就像《天路历程》中的主角Christian一样,单身只影地寻找上帝的国度。我不断祈祷,我女朋友最后还是没有回来;我最好的朋友也没有回来;我教会的弟兄姊妹也没有回来。然而这些经历却让我更用力地抓住了上帝。这所有的事情都让我明白人是软弱的,唯有上帝是信实不变的!

mmexport1493940032670

*照片由作者提供

虽然我的团契一开始只有五位男士,且年龄、生活背景相差非常大。我们敬拜时都只是清唱,大家都用不同的曲调唱,有时更会走音等各种不足。但我可以大胆地说,那种单纯来到主的面前,是我最想追求的东西。而我也因着这样渐渐在那里得到医治,安慰和鼓励,最终得以勇敢地走出伤害,并突破自己的局限。

所有的事看似黑暗得胜了。但犹如电影《沉默》中,虽然那位神父最后没能拯救他的老师,没有改变日本,耶稣还是回应了他的祷告:“我没有沉默,我和你一起受苦。我在世上就是要给世人践踏。”而上帝也透过英文诗歌《Blessings》(诗歌中译由雅米提供)让我更清楚明白到这一事实:

“Cause what if your blessings come through rain drops

若是祝福是透过雨滴而来

What if Your healing comes through tears

而你的医治藏在泪珠之间呢?

What if a thousand sleepless nights are what it takes to know You’re near

若是经历一千个无眠的夜才能明白你就在身边

What if trials of this life are Your mercies in disguise,

而此生的患难都是你化妆的慈爱呢?”

这就是我的主我的上帝。祂让我生命变得成熟并成为别人的祝福。

回家

“下一站是元朗……”港铁慢慢驶到月台。没错,这是我的家——香港。熟悉的车厢,熟悉的广播,熟悉的生活速度。透过到广州求学,上帝让我走出舒适圈,看到更多的人事物,不单是五光十色的高楼大厦,而是人世间那种人情冷暖,那种刻骨铭心的触碰。也因此更加看见了上帝的作为和祂的心意。让我也体会到,尽管前方的路看似艰难,想放弃的时候,抬头注目上帝,上帝必定会带领前方的路。

我们要坚信祂必会看守脚步,有信心不退却,终点最后一定会达到。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头条大追踪

去教会,不再是因为贪玩

gotochurch

作者:小宇宙,马来西亚

我是个二代基督徒,从小在教会长大,教会对我来说就像第二个家。小时候我总是很期待去参加教会每周六午间的儿童会,因为在那里可以跟我的死党们见面,和他们一起捣蛋、玩游戏等。到了少年时期,我也常期待每周六晚上的团契时间,因为可以与弟兄姐妹们一起玩。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见到心仪的对象。如今,青年阶段的我仍然对青年小组充满期待,因为在一周忙碌的工作结束后,能回到小组与弟兄姐妹们一同聊天、分享生活经历、彼此代祷,这种感觉很美好。因此,教会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个游乐园,是一个能让我在其中玩乐、放松的地方。

但倘若当天的聚会内容是祷告会或小组查经,我就会觉得“很闲”(马来西亚用语,表示很无聊、很闷的意思),不想去。每周的主日敬拜对我来说更是例行公事。然而若不去主日敬拜的话又仿佛少了些什么,心里会有股莫名的空虚感,而且也担心不去的话会挨骂。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上的改变,我开始问自己,心里期待着去教会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又该为了什么而去教会呢?

高中毕业之后,小组的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有着不同的计划。有人选择出国留学,有人选择步入社会,有些人则因着某些原因不再来到教会。而这时候的我,对于未来并没有太多的计划,所以决定留在本地,先打工挣点零用钱。短短几年间,身边熟悉的人、事、物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决定留下来的我开始担心自己在教会变得孤单寂寞。

然而在18岁那年,一个长辈推荐我担任少年团契的团长。我本是一个吊儿郎当的人,但上帝透过我担任团长的经历让我的生命得到成长。我学会了如何承担责任,关心团员们的需要,并且尽我所能帮助他们。我发现自己期待去教会的原因变得不再只是因为能与弟兄姐妹们见面聊天,而是期待能看见弟兄姐妹们享受一起团契、一起敬拜赞美,在主里成长的时光。看着这样的画面,我就会有莫名的感动与喜乐。

回首过去,我发现上帝在我身上赐下了许多恩典。上帝透过这些经历提醒我,来到教会的真正目的不该是像从前那样,只关心有多少精彩的活动与朋友的多寡,而是回到天父上帝的面前亲近祂,与弟兄姐妹们一同来敬拜祂、赞美祂和认识祂。

我也相信上帝把每个人放在不同的位置都有祂最美好的旨意,就如同上帝透过把我留在本地改变了我去教会的心态,使我的焦点回到祂身上。祂更让我明白真正的喜乐并不来自外在事物,真正的喜乐是从耶稣基督而来!因此,若你正处于对未来不知所措的阶段,担心自己在教会感到孤单寂寞的话,让我们一起安静自己,谦卑地来到上帝面前,将自己完全交托在祂手中——让祂帮助你重新聚焦于祂,从而得到真正的喜乐。

“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以弗所书1章23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投稿

为什么我要离开安乐窝?

作者:Sukma Sari Cornelius,印尼

signs-416441_640

“在成长的区域里没有舒适安逸,在安逸舒适的环境里无法成长。”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禁想起美丽的珍珠。这些晶莹圆润的珍珠并不是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形成的。相反地,是当沙粒入侵牡蛎的外壳,破坏那舒适的环境时,牡蛎因为受到刺激,分泌了一层层的矿物质包裹沙粒,长年累月,最终才形成珍珠。

我也有一个美好而舒适的环境,那就是我自己的小世界。在过去的19年中,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我建造起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面只有我一个人。我没有兄弟姐妹,只有忙碌的父母。我也不需要与任何人分享任何东西。我享受自己的小世界,我也喜欢它保持原样!

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生活远比我的小世界大得多。我遇见的人跟我有着不同的人生观、思维方式、习惯以及生活方式,这让我觉得很不自在。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别人看待事情的方式不能和我一样,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和我不同。但无论如何,我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我的小世界?所以我决定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反正我的词典也没有“分享”这个词。

但也正是在大学期间,上帝带领我明白祂已藉着耶稣基督成就的救恩。那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信主之后,我带领了校园小组,这使我不得不走出自己的世界。我常常要与不同的人见面,有些比我年长,有些比我年幼。我跟他们分享我的生命经历,也倾听他们的故事,并且尝试去理解他们。其实那样做并不容易,我觉得自己认真搭建了19年多的世界一下子完全坍塌了。举个例来说,在我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从没想过要去爱那些与我意见相左或在言行上伤害过我的人。但是在马太福音22章39节中,耶稣吩咐我们说:“要爱人如己”。

几年后,我不禁十分感谢上帝把我从自己的小世界里带了出来。那段经历为我后来进入职场作了预备,因为在职场中,我需要和许多不完美的人打交道(当然我自己也不完美)。我也知道,大多数时候,我遇到的人都会与我有着不同异象、热忱和看法。这也不断提醒我,我是多么需要向慈爱的救主学习。

当先知以赛亚为百姓和自己的罪向上帝悔改时,他如此呼求:“我们是泥,祢是窑匠。我们都是祢手的工作。”(以赛亚书64章8节)泥土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步骤,才能变成一个美丽而有用的陶器。首先,陶匠会去除泥土中所有的污垢和杂质,再来回按压泥土,直到泥土变软并具有可塑性。然后,他会将泥土塑造成所需的形状,并对已成形的泥土进行高温处理。这个过程对泥土来说肯定非常难受,但如果不经过这个步骤,泥土将永远是一块泥土,不会变成美丽的陶器。这也是我在成长区里的经历。

上帝也正在拉着你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吗?也许祂已经指示你,你需要在生命中的某些领域有所成长。也许祂正指示你,你需要学习某些功课,为下一阶段的人生旅程做好准备。你可能认为自己一直以来就是这个样子,要改变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全心相信,上帝必会引导你的路。上帝这位陶匠知道祂的制成品可以有多么美丽。

虽然在成长的区域里没有舒适安逸,但上帝会赐你力量,使你成长得越来越像耶稣基督。当你继续在今年接下来各种挑战中成长时,请不断提醒自己:“继续忍耐,上帝对我的塑造还没完工呢!”

(此文章译自雅米印尼文版)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治死老我)

投稿

新酒新皮袋

作者:圆圆,北京


对酒,我们总喜爱「陈年佳酿」;穿衣服却是要「赶时髦最新款」。这一陈一新的喜好,在圣经中主耶稣就设了一个比喻,说:「没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块来补在旧衣服上;若是这样,就把新的撕破了,并且所撕下来的那块新的和旧的也不相称。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新酒必将皮袋裂开,酒便漏出来,皮袋也就坏了。但新酒必须装在新皮袋里。没有人喝了陈酒又想喝新的,他总说陈的好。」(路加福音5章36-39节)

这里我认为主耶稣在讲到禁食问题时,设了这个比喻,是在讲我们在新造的生命中的灵修与实行上帝的话语。

我们就像那一个装酒的皮袋,若是新酒装入旧皮袋,就好像是上帝的话语我们听了装在心里,但是实践生活中没有活出新生命。时间长了,会使我们本已经领受的上帝的恩言,像新酒在旧皮袋中漏出来一样,流失淡忘了。活在自己本来的老我中,总是让人觉得自在和舒服的,因为可以随心所欲,认为那“陈”就是好;对于“新”——从上帝领受的教导、在新生命中的各样操练和破碎重生的改变,总会让我们感到不那么舒服。

同样,如果我们只是单单听道,却没有按照上帝的话语,在每日的生活中去活出新生命的样式来。那也好像是把一块新布贴补在了旧衣服上,浮在表面。若撕下新布,也许还会有痕迹,但总是那块新的和旧的也不相称。

主耶稣基督教导我们,要听见主的话就去行(路加福音6章46-49节),我们的根基就立在磐石上,新酒也必须装在新皮袋里。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罗马书12章2节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