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护教

从NABEEL QURESHI身上学会如何面对死亡

Learning-to-Face-Death-from-Nabeel-Qureshi作者:Joanna H.,新加坡

翻译:奇奇,中国

“看一个知道自己即将步入死亡的人拍的自拍视频,多少会让人觉得不大舒服。”上周,在看了Nabeel Qureshi拍的倒数第二个视频之后我跟我妈这么说。

在视频中,这个曾经是穆斯林的巴基斯坦裔美国基督教护教学家谈到了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以及他所接受的临终关怀。

然而,妈妈和我都为着这个只有34岁却那么快就逝去的生命感到震惊。在与胃癌抗争了整整一年后,这个与著名护教事工RZIM同工的广受欢迎的巡回讲员在9月16日去世了—— 离开了他的妻子Michelle和年仅两岁的女儿Aya。

过去一周里,大家纷纷悼念Nabeel,我也为他的死感到非常难过并且不明白上帝为什么在他那么年轻的时候就把他接走,毕竟他那么有活力、对事工充满热情,而他的事工也颇有成效。

我第一次听说Nabeel是在两年前,当时一个朋友跟我说到他写的书《解答圣战:还有一条更好的道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非常震惊,他竟然能把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详情如此客观又细致地展现给读者。

于是我开始更多地读他的书和看他的视频,他为福音不计代价的深深委身触动了我。看到上帝为了自己的百姓(尤其是穆斯林群体)兴起这样一个有才华又能言善辩的工人我感到无比振奋。然而几个月后,我就看到Nabeel在他的脸书主页上发布了这则令人心碎的消息——他得了晚期胃癌,治愈希望微乎其微。

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关注他的进展,虽然知道他的诊断结果,然而他的死讯仍然让我觉得突然和不太真实。但是看看他留下了多么丰厚的遗产,在他34年短暂的生命中他影响了多少人,这些是毋庸置疑的。我只比他小几岁,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自己的生命,想到有一天当我离开时将会留给这个世界怎样的遗产呢。

Nabeel影响我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他面对死亡的态度。跟大部分人不同,他事先知道自己的死亡并且有机会为他最后的时日做准备。然而即使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仍然在上传自拍的视频,为耶稣做见证。只是,或许即使对于像Nabeel这样有坚固信仰的人来说直面自己的死亡也还是有点令人无可适从。

记得在看到他倒数第二个自拍视频时,我发现他看起来很沮丧。他似乎很难接受上帝可能不会医治他这个事实。而这一点让我又惊讶又得安慰。

我惊讶是因为我以为他已经百分之百接受了他将要回天家这个事实。然而这也让我得安慰,因为他非常真实,他确实渴望得医治。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像他这样信心坚固的人也会有他们的“软弱时刻”。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是他在视频最后说的那句话:“但是惟愿你的旨意成就,你永远不变的旨意终会成就。不论怎样,我都相信你,我爱你。”他的声音里没有丝毫的苦毒。

我相信这正是Nabeel希望所有悼念他的人对上帝做出的回应:无论结果如何都完全地信靠和爱我们的主。愿Nabeel的一生和他的死激励我们每个人都把我们余下的日子献给主耶稣,愿我们可以像使徒保罗和Nabeel那样,在我们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能够充满信心地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摩太后书4章7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重新美丽

基督教会不会是骗人的?

What-if-Christianity-Was-a-Lie-

作者:Leslie Koh,新加坡;翻译:Sandy Zhuang,中国

Leslie在从事媒体行业多年之后,终于决定离开“坏消息”,转而报告“好消息”。他相信话语有强大的力量(话语逗趣时尤为如此)。他在灵命日粮事工担任编辑。

很多年前,一个朋友随口跟我说:“你若相信,上帝就存在。”那时我想,这话有道理。我朋友可真聪明!

这话听上去的确有那么点真实性,似乎也还挺有逻辑:假设有一天我决定不再相信上帝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帝在我的生命中就不复存在了。那么,至少对我而言,上帝就是突然从世界上消失了。我的生活将与往常一样,只不过去除了信仰这一部分。事实上,我还想问: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吗?(稍等,且听我把话说完。)

尽管我在基督徒家庭长大,自己也信主很久了,但我必须承认,自己偶尔还是会想这个问题:基督教会不会只是一个谎言?我所信的一切会不会都是假的?要是上帝或耶稣根本不存在,我一直以来相信的全是枉然怎么办?这对我会有什么影响?我又该怎么办?

然后我就开始想可以怎样“驳倒”自己的信仰。我必须强调,我既不是要与自我进行一番缜密的神学辩论,也不是要弄清楚基督教是真还是假——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太复杂了!相反,我是要看能不能说服自己放弃信仰。实际上我就是在问自己:我怎么知道自己没受骗呢?放弃对耶稣的信仰会给我带来什么损失吗?

我首先要做的,可能就是证明耶稣在说谎。

为什么?因为耶稣毫不含糊地说祂是通向上帝唯一的道路——祂是道路、真理、生命——一切信祂的人都会获得永生(约翰福音14章6节,3章16节)。祂没说自己是伟大的导师或宗教领袖,但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还明确地说不信祂的都将灭亡。

如果耶稣说的是真的,那我不信祂岂不就太傻了。这就好比别人警告我,由于重力原因,我不可以从楼上往下跳,我却对此不以为然。如果我决定不信耶稣,我就得证明祂在撒谎或者完全是误入歧途。难怪鲁益师(C.S. Lewis)那句话那么有名——“耶稣要么是骗子,要么是疯子,要么是上帝的儿子。”

这看起来很好办——我们可以暂且认为耶稣是在骗人——但许多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人都为耶稣的教导和行为作证,并且这些见证人包括非信徒、犹太领袖、罗马统治者和一些反对耶稣的人。不仅如此,从耶稣的言行来看,祂对自己传讲的信息还把握十足,连祂的仇敌都不敢对祂掉以轻心,甚至要把祂钉在十字架上。

换句话说,我必须得对耶稣所做的一切有记录可查的神迹做出解释,还要质疑那些见证人的判断,他们宣称目睹神迹,包括耶稣复活。我也不得不去搞清楚,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耶稣的言行深深信服,甚至情愿以身殉道。他们都大错特错了吗?还是耶稣所言值得信服,甚至连祂的仇敌都要再三掂量?

其次,我需要证明圣经所讲的是假的。

当然,我可以直接否认整本圣经的权威性,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接着我就可以否认整个基督教,因为基督教就是以圣经对耶稣的描述为基础的。但是,圣经上大量的记载都被证实具有历史准确性(尽管有些批评家对此并不认同)。比如,圣经中对诸位君王、著名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描述都已得到非基督教方面的证实。当然,我也可以坚持圣经中仅有部分内容描述精准、确凿无疑。

那我还得解释为什么圣经中关于耶稣的描述前后一致。从创世记到启示录,圣经中记录了对耶稣降临的预言以及几千年后实际发生的状况,甚至包括耶稣在哪个小城出生这种细枝末节。令人惊奇的是,所有预言都实现了。

如果圣经是由一个意在迷惑读者的人独立完成的话,那我可以轻易推翻这一点。然而,圣经实际是由大约40位作者前后历时1500年完成的,这样问题就来了:他们对上帝的描述,是怎么做到如此统一、连贯的呢?为什么没有明显的矛盾之处呢?那些试图扯弥天大谎的人不总是能让人找出破绽吗?

如果基督教真的是一个谎言,那么,这些前后相差好几千年,由君王、先知和渔夫组成的作者们,是怎样合谋写出一个连贯的故事的?

最后,我必须否认自己所有的个人经历。

诚然,我从未见过夸张的神迹,也没见过耶稣显现。但我在生命中多次经历祂的同在。我见证了祂对我们家的供应、对我工作的祝福。如果基督教是假的,那我就得对这些具体事例另作解释了。我可以姑且把某些令人惊奇的小事情看作巧合,但有些事情发生的时间刚刚好,不可能仅仅是巧合。

我还得否认上帝在我最消沉、最难过之时给我的安慰。你可能认为那不过是一种莫名的、随机的感动罢了。然而考虑到我是个相当讲逻辑的人——更不用提我的怀疑精神——要否认那是上帝的安慰,对我来说真的很难。我是严重受骗还是自欺欺人?我是在生活其他方面都非常讲究逻辑,却只在信仰方面糊涂吗?这些个人经历塑造了我与耶稣的部分关系,我要说服自己相信基督教是骗人的,就必须忽略我与耶稣的这份关系了。有些人将基督信仰比作相信一个别人看不见的朋友,对我来说的确是这样。我听过耶稣的声音,跟祂说过话(也听到祂的回应),得到过祂的陪伴和安慰。我现在能够假装这份关系完全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吗?

我还得另想办法解释,我认识的一些人信主之后为何变化那么大(比原来好很多):凶暴的歹徒变为关爱他人的牧师,令人厌烦的婶婶变得对别人关怀备至,还有粗鲁的朋友信主后变得非常和善。诚然,人们靠着自己也能改过自新,但如果否认耶稣对自身的宣告,则很难解释人们当初为什么会想要做出这些改变。

基督实在太真实了。

有些人会说基督教是种宗教,他们把信仰描述为弱者的精神支柱。还有些人将基督教比作个人信念或生活方式,对生活态度有积极影响,但没有事实根据。他们会说,你若相信,上帝就存在。

然而,我通过质疑自己的信仰得出的结论是,基督信仰——至少对我而言——是同时基于圣经的确据和个人的确信的。我相信自己在圣经中所读的,也信靠那些我认为真实、有逻辑又有根据的事情,也记得我个人的经历。换句话说,我既是用头脑相信,也是用心灵相信。

对我来说,那就意味着,上帝并不以我的信仰为基础。无论我是否跟随上帝,祂都存在。回到重力的例子,我“相信”重力是因为我见过重力的作用。即便有一天我宣告重力是假想的,这种宣告并不会影响重力的存在,重力仍然会对我起作用——我仍然会从楼上掉下去。同理,我见过耶稣存在的充分证据,足以相信祂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我相信或跟随他。

基督教会不会是骗人的呢?上帝真的只要相信就存在吗?你可以提出反例,但我这辈子大概是不会信了。耶稣对我来说太真实了。“基督教如果是捏造的,就一文不值;如果是真实的,就极其重要。唯一不可能适用于基督教的说法,就是‘有点重要’。”——鲁益师C.S.Lewis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天堂与地狱)


submit_article

我们基督徒,的确“不包容”

A-Letter-to-All-Believers-We-are-“intolerant”

作者:Joel Li,新加坡;翻译:刘学凤,中国

作为基督徒,你可能不太喜欢别人这么说,但我想让你知道的是,我们基督徒,的确是一群不包容的人。没错,人们常常觉得基督教是一个喜欢指出别人的错误、虚伪的宗教。基督徒也常被贴上“偏执狂”的标签,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观点,却要求别人听我们的。

很多时候,你可能已经很努力在对人怜悯、追求和睦了,但我发现,有时候,这都不够。即便有时我们在倾听,只要我们最后不认可不同的观点或行为,我们还是会被扣上“不包容”的帽子。

如果有人曾这样评价你,不必伤心,因为这不是针对你个人的。只要你渴望全心跟随耶稣,就会遇到这种指责。我们要确保的是,遇到这种指责是因为我们跟随耶稣,而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起别人。

事实上,基督教就是一个极度排他的信仰。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章6节)如果耶稣是唯一的道路,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承认有任何其他道路通往天堂。如果圣经说我们并没有做什么可以配得救恩:“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以弗所书2章8-9节),那我们就无法通过任何行为或特质赚取救恩,惟有依靠耶稣,没有其他方法。

对基督教最主要的批评之一还有基督教对于道德立场的坚持,如对于奸淫(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3-5节)、贪婪(提摩太前书6章10节)和同性恋(罗马书1章26节)的道德立场。因为对这些道德立场的坚持,有人认为我们是不妥协让步的人。

有没有想过,对于这一切,耶稣会怎么说呢?有些人估计会评价耶稣为高度“不宽容”。在四福音书中,我们发现祂并不以坚持上帝的真理为耻,且在需要的时候坚决斥责罪行。然而,耶稣同样也不以和罪人一同吃饭、交流为耻,不论是和税吏,还是妓女。当面对罪和真理的时候,祂不宽容,但是面对罪人时,却是极其宽容。

作为耶稣的跟随者,我们遵循上帝对“正确”与“错误”的界定。我们相信祂所说的真理——《圣经》,因此,自然无法认可其他宗教、意思形态、或上帝明确表示不赞许的生活方式。因此,如果我们把“不包容”理解为不认可其他观点,那么,基督徒的确是一群不够包容的人。

但“不包容”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

在牛津英文字典中,“包容(intolerant)”指的是能够或愿意接受别人持有不同于自己或自己不喜欢的观念或行为。

基督徒是能够做到这点的。事实上,上帝呼召我们去倾听和爱我们的邻舍——即使我们不赞同他们的观点。但说到是否认可其它观点时,《圣经》给出了明确的界限,我们不能赞同或支持与上帝真理不符的观点。

因此,当世人期待我们认可他们的做法时,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必须尊重他人的观点,却要坚守真理。基督教护教学家Ravi Zacharias说:“不能因为假装包容而去牺牲真理。真正的包容是尊重所有观点,而不是漠视真理。”

第二,我们必须包容他人对我们的不包容。我们要以爱心和耐心回应他人。不管他人怎样对我们,我们 “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歌罗西书4章6节)

第三,我们始终要从《圣经》中寻求真理。我们需要知道《圣经》是如何说的,这样我们才能持守真理,并将真理活出来。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投稿

从知识到信仰

How-My-Quest-For-Knowledge-Led-to-Faith

作者:谢葆芳,新加坡

我从小就对人生的方方面面充满好奇。小时候,我和姐姐常常抱着又厚又大的字典在家里走来走去,假装自己是有学之士。

可是我为何对知识情有独钟呢?

这是因为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是可以让人自我感觉良好的,那就是财富、美貌和知识。我既没有商业头脑,又不想做整容手术,而知识对我来说是最容易获得的,于是对知识的获取就成为让我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

我喜欢知识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知识看上去可以让我掌控人生。当我的人际关系遇到挑战时,我可以通过阅读人际关系管理类书籍来寻找解决方案;当我想理解生命的复杂性时,我也可以在各种相关理论中找到答案。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励志自助类书籍在市场上会如此受欢迎吧。我们觉得,只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就能更好地把握人生。

最后,我热爱知识是因为它能让我有价值感与安全感。想拥有价值感是因为我渴望被爱、被珍视;而寻求安全感则是因为我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里。

也正是因着这种对知识的渴求,我成为了一名基督徒。我大概10岁时,在图书馆里读到了一本图绘《圣经》,就想阅读真正的原版《圣经》。由于我对《圣经》的印象是厚厚的、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字,最后找到的,竟是《大百科全书》,因为它也是厚厚的、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字。但正是因为阅读了《大百科全书》,我才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有严谨的秩序并呈现出设计感的,这让我确信这个世界有一位创造者。

身为一名作家,我知道没有哪本畅销书是出于偶然。假如让一只猴子来敲键盘,我们或许可以在其胡乱打出的字母中发现一两个单词。或者,虽然可能性很小,我们还能发现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如果我们想从中找出故事情节,那就完全没有可能了。因为随机是无法创造出前后连贯的故事情节的。

然而,当我们观看周围的世界时,我们会发现很多事物都是有连贯性的。例如水循环,例如四季交替,再例如人体的消化系统。从地理学到生物学、从微观科学到天文学,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秩序、设计、和思想。这些都证明了这个世界有一位创造者。

当然,当我们观看这个世界时,也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的混乱。比如说癌症——它是由于我们体内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而导致的,另外还有全球变暖。为什么会有这些混乱的存在?《圣经》罗马书6章23节为此提供了答案: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圣经和合本)。

Sin(罪)这个字的本质可以用其英文单词正中间的I字母,也就是“我”来概括。当我们本能地取代造物主上帝,将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时,问题就产生了。

让我们来想一下都是哪些原因破坏了家庭和睦吧。我想其中最糟糕的莫过于自私?没有什么比一个自私的小孩或大人更能使家庭关系不稳定了。因为自私的家庭成员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就导致了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被忽视或没有得到满足。有什么比只顾自己喜好的家庭成员更能引起家庭纷争呢?

作为一个渴求知识的人,我读过有关各类宗教的书籍。因为我想知道其他宗教是否给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我发现只有基督教对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全面的解答。它回答了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例如“我是谁?”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世界为何如此混乱?是否有解决之道?我死后会去哪?

正好那段时间我也经历到知识的局限性。在认知和逻辑上,我相信有一位上帝,并且认为基督教是个非常合理的信仰。但情感上,我却很难说出“是的,我相信,而且我愿意接受耶稣进入我的生命。”

问题在于我的生活一直都很顺利。我的家庭环境很好,个人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因此我并不觉得自己需要上帝。而且,我发现周围的基督徒好像生活得还没有我好。于是,有一天我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如果祢是真实的,可以请祢证明给我看吗?”

而上帝真的回应了我。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有人又向我分享福音。在此之前我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但这次却不一样,真理从我的大脑进入到我的内心。突然之间,我明白了罪是何等地糟糕,也明白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祂不仅仅是为了众人死,更是为了我的罪而死。祂是如此爱我。

那天,我接受了耶稣基督作为我生命的救主。

唯有耶稣基督才能真正地满足我们灵里对于价值感和安全感的渴慕。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版)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上帝的眼光)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