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拯救

看完电影《敦刻尔克》,我觉得我更有勇气传福音了

Dunkirk-Searching-For-The-Way-Home

作者:CalebYoung,澳大利亚
翻译:覃函涵,中国
*图片来自电影官方宣传片

为了活下去,你愿意付出怎样的努力和代价?为了救他人的性命,你又愿意付出多少呢?

这两个问题正是电影《敦刻尔克》的核心主题。这部动作惊险片是基于二战时发生在法国港口敦刻尔克的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

当时纳粹入侵法国,40万盟军士兵(大多数是英国人)被逼到了敦刻尔克的海滩,他们孤立无援,被迫搁浅了。家乡英国就在26英里之外——穿过英吉利海峡就是。然而连时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也认为,即使是这样,最多也只能救出4万人。最后的事实却是,全国各地由军队和平民船只组成的一批批小舰队成功地拯救了33万4千名士兵,把他们平安带回了家。

电影情节紧凑,视觉和声效一流,叙事方式独特,制作精良,再加上整体演职人员的出色演技,使得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爆表,绝对是今年大片儿中的佼佼者。

然而当我审视我的基督信仰,我意识到影片内容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应该如何对待耶稣在十字架上施行的拯救大能。(前方高能小剧透)

有很多人需要救恩

就像在1940年的敦刻尔克海滩上一样,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绝望的人。他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渴望找到出路。影片中年轻的士兵Tommy和Gibson因求生心切而伪装成医务兵,登上了专门运送伤员的船只。如今的很多人也是如此,他们靠自己想尽办法,带上面具,好让自己觉得有安全感。可惜,就像电影里那艘伤员运输船最终沉没了一样,我们从这个世界中获得的虚假保障,根本无法拯救任何人。

我们要把出路指给他们看

在电影中,Dawson先生和他十几岁的儿子Peter以及水手George都知道,只有他们家的船和英吉利海峡上其他成百上千的小船才能拯救那些士兵。可是,知道归知道,要救人需要的是行动。他们得越过艰难险阻,驶过海峡,才能真正拯救士兵们。作为基督徒,我们知道那可以救人灵魂的“道路,真理,生命”在哪儿。但是仅仅我们自己知道这一点,并不能帮助到任何人。我们必须要刻意地寻找机会,跟周围的人分享这个好消息。

跟人分享救恩的好消息并不容易

对于Dawson,Peter和George来说,穿越英吉利海峡的过程充满艰辛。对于所有自愿使用自己的船只去搭救士兵们的普通平民来说,他们要面对的是德国潜艇和飞机的轰炸。整个过程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前往敦刻尔克的水手们需要的是勇气,决心,甚至是要牺牲自己,才能去拯救海对面那些绝望无助的人们。

同样的,把耶稣基督的救恩分享给周围的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们也要面对敌人的攻击。它一直在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失去信心和放弃。然而正是因此,我们要像奔向敦刻尔克的水手们一样,带着勇气和毅力迎难而上,为了拯救他人甘愿献上自己。

你永远不知道为了生存人们愿意忍受什么。电影《敦刻尔克》体现了人类在困境中的坚韧精神。但是仅仅靠着坚韧的精神还不足以拯救我们。我们无法拯救自己脱离我们的罪性。基督的福音之所以美妙就在于,它并非是要我们倚靠自己的能力。就像电影里那些拯救了成百上千生命的船只一样,耶稣基督就是我们的救生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跳上那艘艇!对于已经得救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去把这白白得来的耶稣基督的美好救恩告诉更多人。

电影《敦刻尔克》宏大的场面,精良的制作绝对会让观影的你感到惊心动魄,你会对在敦刻尔克所经历的恐惧和勇气感同身受。然而,当你沉浸在电影带给你感动的同时,也希望你可以受到启发和鼓励,去把耶稣基督的救恩分享给周围那些需要救恩的人们。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重新美丽)

2004年的海啸,改变了我的人生

How-the-2004-Tsunami-Changed-my-Life

作者:Kelty Tjhin,印度尼西亚
绘图:Galih Suseno

翻译:钟林君,中国

2004年12月26日,一场海下地震冲过印度洋,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海啸,造成14个国家共20万人次的死亡,成为有史料记载以来最致命的悲剧。其中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为印度尼西亚的班达亚齐,它是第一个受到海啸冲击的主要城市。海啸在此蔓延了4公里,造成15万人死亡。在此文章中,作者Kelty将分享她亲临灾难中时所经历到的上帝的美善。

直到今天,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对我来说仍历历在目。那天是2004年12月26日,也就是在这一天,我的家乡班达亚齐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而我的人生也从此完全被改变。那时的我才9岁而已。

那一天是圣诞节过后的节礼日(Boxing Day),大家都还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当时的我懒散地躺在床上,突然之间,家具开始剧烈地摇晃。没多久,我们便意识到,这是发生地震了。我奶奶惊呼一声就跑到客厅里去。然后我们听到一个很大的噪音,接着就看到对街的三间街屋瞬间倒塌。当震动停下来的时候,我和奶奶都尽力保持冷静,但很快的就被街上四处奔跑的人给打断了。他们一边奔跑一边喊:“快跑!水冲过来啦!”

妈妈立刻带着我迅速地把家里值钱的东西给收一收,但这其实都是徒劳。因为我们压根不知道,我们遇到的并不是普通的洪水,而是巨型海啸。

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我听到轰隆隆的声音,抬头一看,一个巨浪把一艘船冲了过来,从我家经过。很快的,浑浊的水开始涌进我家,直达1米多高,并淹过我的胸部。我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当中,觉得自己马上就会死亡。我心想:“难道这就是世界末日了吗?”我脑海里立即浮现了主日学老师曾讲过的启示录中世界末日的景象。“我要怎样才能逃过这场洪水?”我在绝望中高喊:“上帝,救命!救救我们!”

紧接着,我听到一声巨响,一阵巨浪冲进我家,冲倒了四周的墙 ,把我们从房间里给带了出来。我当时非常的无助,不仅仅是因为我个子小,更是因为我不会游泳,於是我水中开始往下沉。就在我觉得没希望的时候,我听到一个温柔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语:“Kelty,喊救命!”我不知道这个声音是从哪儿来,但我听了这个声音的建议,用最大的声音喊到:“上帝,救我!妈妈,救我!”

突然间,我感到自己被推出了水面。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我看见了妈妈。原来她听到了我的声音,把我从水里给拉了出来。我又可以呼吸了。感谢主,我还活着。

奶奶、妈妈和我接着爬到了邻居家的阳台。我们在那呆了几个小时,等洪水退去之后,我们连夜往高地走去,希望能找到地方避难,因为那时我们的背包里除了衣服,什么都没有。我们最后找到妈妈的同学,在她家里呆了两天,直到接到部队的通知,让我们撤离班达亚齐。当我们离开班达亚齐时,我看到道路两旁都堆满了尸体,到处都听到失去亲人的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这些声音至今仍然在我耳边萦绕。

每当我回忆起这场灾难时,我都会想起诗人在诗篇121篇1-2节所写的:“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我的生命是在那全能上帝的手中,而且我相信当时是祂给我勇气在溺水时喊救命,并且把我从深水中救出来的也是祂。

那次的灾难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教会了我要完全信靠上帝。当我觉得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做好多事情时,上帝就提醒我,我所拥有的一切,我所能做的事,都是因为祂在我生命中所赐下的恩典。每当我想追求“自由”,放任自己享受世俗的一切时,上帝也提醒我,祂是我生命的主,只有祂才能满足我内心当中的每一个渴望。

这次的经历使我开始珍惜上帝所赐予的每一次呼吸,也让我想用我余下的人生来荣耀上帝,活出合乎祂心意的生命。

此文章译自雅米印尼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天堂与地狱)


submit_article

“你吃饭了吗?” ——耶稣的“灵食”

作者:王志希

“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
——约翰福音4章34节

初来中国的外国人或许会纳闷,中国人遇见亲朋好友时的问候语,为何总与食物有关——“你吃饭了吗?”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ber)在1915年出版的汉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中早已指出这一点:“实际上,同英语中的客套话‘How do you do?’(您好!)相对应的中国人当作问候形式的客套话是:‘你吃饭了吗?’”(《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2页)

没错,中国人很重视食物。《汉书》所说的“民以食为天”,反映了根深蒂固的“食文化”。不过,对于食物的重视,并非中国人的专利——或许,天下万族万民莫不重视之。毕竟,人类要存活于世,食物无一日可缺。藉着“食物的隐喻”,耶稣在撒马利亚教导祂的门徒,除了养活身体的食物,世上还有一种“灵食”,同样不可或缺:“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约翰福音4章34节)。

不过,什么是“差我来者的旨意”和“祂的工”呢?使徒保罗说:“‘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摩太前书1章15节)原来,“拯救罪人”,便是差耶稣来的天父的旨意,也是祂派给耶稣的工作。在教导门徒之前,耶稣与撒马利亚妇人对谈,讲论救世主已经来到的好消息;这一番对谈,就是耶稣所“吃”的“灵食”——拯救这一位“有五个丈夫”的妇人,便是耶稣遵行差祂来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的绝佳范例(约翰福音4章1-26节)。

我们日日吃饭,方可养活身体;同样,藉着所言(saying)、所行(doing)与所活(being),我们日日宣告“基督耶稣拯救罪人”的大好消息,方可养活心灵。跟随耶稣的你和我,便可常以这一个“食物的隐喻”,省察自己的心灵:今天,“你吃饭了吗”?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