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救恩

何谓圣诞?(上)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开始的几个月,投入战斗的双方采取了一种消耗性的壕沟战略,意图彻底歼灭敌军。这场战争延续了整整四年。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意图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国家更将各国的边界来回变更了数次,残酷无情的战争导致数百万人的希望破灭,生活再也不复从前了。

战地插曲
在无情的战火燃烧之际,却传出了一个温馨的战地插曲。那是在1914年的圣诞节,一名士兵突然从壕沟中冒出头来张望。他没有向布满铁丝网的废墟投掷手榴弹,反而将几罐咸牛肉抛到敌方的壕沟里,因为他知道在战争中双方都欠缺生活物资,而且总是处在饥饿的状态。约过了一分钟,他身旁的地面上砰的一声,原来是一包咖啡粉和一些糖果掉到地上,这是敌军投过来的善意回报。

于是,士兵们开始小心翼翼地走出壕沟,离开了自己的安全地带。很快的,德语的笑话被翻译成英语;同样的,英语笑话也被翻译成德语。大家把食物堆在一起,当作圣诞晚餐。他们也在临时搭建的桌子上制作圣诞卡。原本处于敌对的两支军队,在一片笑声和欢呼声中进行了足球比赛。最后,他们以握手、欢笑,甚至互相代祷结束了这一天。

然而,隔天,就是在12月26日,双方司令都发出命令,禁止类似活动再次举行,抗命者将被处决。剧烈的杀戮随即再次展开,恢复和平的希望被战争抹杀,而曾经参与该圣诞活动的人,大部分都在一年内相继阵亡。

这绝对是战争史中一段很不寻常的插曲,也是发生在残酷的战场中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而且发生在圣诞节呢?这故事是否正述说一些我们需要知道的事情呢?黑暗中的希望以及和平精神的胜利,是否就是圣诞节的全部意义呢?今天的圣诞节,充斥着礼物、圣诞树、圣诞大餐、孤单忧郁、怀旧电影,以及因过度消费而债台高筑,这如何与圣诞的意义相符呢?

圣诞的意义
如果你问人们圣诞节的意义是什么,一定有很多人会说,圣诞节应该像以上的战地插曲一样。没错,圣诞节是表达善意、做善事、彼此关怀,以及放下成见(至少暂时放下)的日子。

但是,圣经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形容圣诞节的意义。圣经告诉我们耶稣降世的故事,圣诞的庆祝完全是因为耶稣基督的降生。当耶稣降生时,天使宣告:「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这里的平安有和平、和谐的意思。这似乎与战地插曲所传达的和平信息相符。试想,这两个故事所表达的观念,与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关联呢?

破裂的关系
首先,和平与善意是友谊的基本要素。友谊是一种关系,所以当朋友之间有了嫌隙,关系就会破裂。因着某些原因,一方或双方不愿意再为他们的这段关系付出,也许他们觉得对方忽视自己的期待或需要,甚至滥用这段关系。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一段曾经互相信任的关系就会变成怀疑、恐惧和敌对的关系。原本的朋友,变成了敌人,就像是交战中的双方。

要如何修复一段破裂的关系呢?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一方是侵略者,而另一方则抵抗入侵者,把他们逐出边界,并以抗衡的力量让对方知道不可再侵犯别人的领土。但侵略者往往不会乖乖就范,反而认为他们有权去追求自身的利益。这就形成了一个僵局,战争会持续下去,直至双方都耗尽人力、物力,最终唯有其中一方愿意退让,才可以恢复和平。

人类的自私
第一次大战结束之后,和平只维持了20年,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为什么呢?简单来说,这是因为关系破裂的双方并没有恢复到相互信任的友谊关系,只不过其中一方设法抑制另一方20年。事实上,问题的根本并没有解决,所以这段关系仍然是破裂的。最初导致关系破裂的错误行为,仍然阻碍双方的和好。这反映了人性最深层的真实情况,那就是人的内心都是自私的,让我们坦白承认吧!

因我们都想得到最好的,这比什么都重要。因着这种心态,各人都追求自身的利益,最终无可避免地形成冲突。而且,自私的欲望总会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冲突,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何谓圣诞?(下) >> 

版权所有• 请勿翻印• 非卖品© 2012 灵命日粮事工
本文所引用的圣经经文均取自新译本圣经。

灵命日粮:移动图书馆

读经:腓立比书3章7-14节  

早在电子产品和娱乐盛行之前,漫长的夏日里,每周移动书车的来访总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欢乐。那辆公车排列了很多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放满了书籍。从图书馆运送到各社区,使没有交通工具的人也能读到书。若不是这移动书车,我就无法阅读到这么多好书,度过许多快乐的夏日。直到今天,我还是很感谢移动图书馆在我内心浇灌的爱书情怀。

有些圣经学者说使徒保罗喜爱书籍,研读至终。他在最后的一封信写道:「我在特罗亚留于加布的那件外衣,你来的时候可以带来,那些书也要带来,更要紧的是那些皮卷」(提摩太后书4章13节)。他索取的那些书很有可能是旧约以及他所写的文章。

我确信保罗对于知识的追求,不只是为了心灵上的好奇或乐趣,驱使着保罗读书的动力是为寻求基督。他的目标是:「使我认识基督,晓得祂 [....]

灵命日粮:跨越鸿沟

读经:罗马书3章19-28节  

在1970年代的美国,摩托车跳跃曾风靡一时。 1974年的9月8日是这项流行活动的高潮,却也是令人大失所望的一天。当时,数以千计的观众涌入爱达荷州的蛇河峡谷,要看看飞车手艾维尔(Evel Knievel)是否能以特别设计的火箭,完成飞越峡谷的壮举。然而,这项尝试却以失败告终,艾维尔只飞过部分的深谷,途中他的降落伞过早张开,人也掉入峡谷。有些观众问:「他到底跨越了多远的深谷?」但这并不是重点。关键的是他并没有跨越峡谷,没有达成他的目标。

这种情景可以很好地诠释罪恶。保罗在罗马书3章23节谈论到罪,他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没有人能借着自己的努力,跨越上帝和我们之间的鸿沟,因此,救主耶稣来到世上,为我们做了此事。基督完全符合了上帝的标准,祂以完美无瑕的生命 [....]

灵命日粮:唯一真理

读经:约翰福音14章1-11节  

有一天我在芝加哥市中心叫了辆计程车。一坐上车,我就看到前面有几张新世纪大师的广告单。司机先生还跟我说,这个大师可说是这个时代的「圣人」。他相信上帝在不同时代会挑选不同的领袖,而耶稣,只不过是上帝在那个年代所挑选出来的而已。

当然,我一点都不同意他说的那些话。我们边聊天的时候,我特别提到耶稣所说的话:「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章6节)。耶稣所说的,显然和计程车司机所信的相反。祂不是一系列天赋异禀的宗教领袖中的一员,祂是认识上帝的唯一道路,只有借着耶稣,我们才能够上天堂。

耶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16章16节),祂不但宣告祂才是最终、最高的属灵权柄,祂更用祂的死与复活来证明。基督为你我「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