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救赎

韩剧《海岸村恰恰恰》观后感——治愈的三个过程【含剧透】

作者:Jessie

 

不久前韩剧《鱿鱼游戏》火爆全网,在看似充满童趣的游戏背后是血腥、暴力和对人性黑暗赤裸裸的揭露。越是残忍无情的内核也许就越需要童真单纯为包装,这样别人就不会看见真实的情况。游戏如此,人也是如此。如果说《鱿鱼游戏》是用童真包装血腥,那么另一部韩剧——《海岸村恰恰恰》就可以说是用温暖包裹悲伤了。这部剧的火热程度和《鱿鱼游戏》倒也不相上下,豆瓣评分8分以上,是一部公认的“治愈小甜剧”。全剧清新又充满温情,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景怡人的海边小镇公辰。但在这个平静的海村里,那些表面看来愉快惬意的人,其实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伤痛。

在那些人当中,男主角洪斗植有着阳光的笑容,热于助人的心,喜欢冲浪、会泡咖啡、懂红酒、能下厨,设计装修不在话下,还是个摄影爱好者。在公辰居民眼中,他是个手持无数张资格证的“百事通”洪班长。人长得帅就算了,还热心能干又聪明,堪称完美人设。但就是这样完美的人身上,有个大家都不知道的谜团:首尔大学毕业的洪班长到底为什么要回到公辰这个小村落?在首尔念书和工作的那5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除了这个谜团之外,公辰还有另外两个谜团,一是到底是谁中了14亿彩票,二是吕华贞统长和张永国区长离婚的真正原因,随着剧情发展,这三个谜团也都被一一解开。在这过程中,来自首尔的牙医,也就是女主角尹惠珍,从一开始带着大城市对乡下的嫌弃和不适应,到热爱和乐于服侍这个海边小镇,间中亦经历了不少误会、和好、宽容和谅解。而她骨子里的倔强和正直,像刺猬一样用尖刺呵护自己,也是源于从小就失去母亲和面对父亲再娶的失措不安。

这部剧里的每个人都像公辰的海,平时看起来是那么温暖,在水深之处却汹涌着不为人知的伤痛。但他们也都被公辰的宽广包裹,仿佛再大的悲伤都能抛掷给这片海。我身边的朋友都说这部剧非常“治愈”,我自己在看15,16集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大概用掉3包纸巾吧)。看完之后我发现,男主角洪班长在面对赎罪和离别的伤痛中,经历了治愈的三个过程:抒发、原谅和接纳。

一、抒发

在剧中,洪班长内心深处有一道不肯痊愈的伤口,而这道伤口总在告诉他,爱他的爷爷、学长、认识的大叔和父母,都是因为他才过世的。长大之后他甚至不养任何小动物,因为他认为只要是他爱的或爱他的,都会因为自己死去。所以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幸福,他才是那个该死的人,他也差一点就用自杀来赎罪。既然死不了,那就必须用一生来赎罪,还清那些本不是他该还清的罪债。

这件事埋藏得太久太深,在自我封闭几天之后,他终于把所有的事向女主角坦白。那反复成为恶梦的事,那不愿意去面对的死亡,像被忽略太久而溃烂的伤口,透过一字一句的诉说,重新撕裂成鲜红的伤痕,自此也有了痊愈的可能。心里的伤口和外在的伤口一样,要得到最全面的治疗和彻底痊愈的第一步,总是需要把那些掩盖的东西挪走,面对它最真实的样子。即使溃烂成殇,只要愿意看见真实的情况,就有治愈的可能。

二、原谅

洪班长无法原谅自己,同时又无法真正淡忘,所以那件学长买给自己的西装外套始终挂在衣橱里,却也始终无法再穿上。我们如何能原谅自己呢?面对那么深的自责如何才能走出?洪班长面对了自己真实的情况,也抒发了压抑许久的伤痛,然而治愈的关键(也是最引起大家落泪的地方),是在见到学长的遗孀之后。学长的遗孀告诉他,自己已经不怨恨他了,所以洪班长也要原谅自己。在泪眼婆娑中,学长也来到他身边告诉他,那些不幸的事,包括自己的死亡,都不是他的错。

原来自我原谅的前提是先被原谅。洪班长拼命要赎罪的大叔的儿子也主动与他和解,他亏欠的所有人都亲口告诉他,他们原谅他,所以他不用再把自己关在自责的牢笼里,“被原谅”释放了他,也给了他真正的自由。

三、接纳

除了赎罪,洪班长另一道无法面对的伤口是离别。故事的最后,从小做饭给他吃照顾他的坎离奶奶安详地离世。坎离奶奶在洪班长的爷爷去世后用心照顾洪班长,虽然洪班长不是她亲生的孙子,但却非常爱他。洪班长总是问坎离奶奶为什么不收他的钱,是不是把他当外人,而在坎离奶奶最后写给洪班长的信中说,他从来就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儿子、孙子。

在世上没有血缘关系亲人的洪班长,独自背负着赎罪的重担孤单地生活着,在那一刹那明白原来自己早就被接纳为坎离奶奶的儿子。原来坎离奶奶不但在情感和物质上照顾洪班长,更是在身份上认定洪班长就是她的儿子。这一身份的认同,使洪班长不再是漂泊的种子,他能够在公辰,在这片大海边扎根生长。

直面我们真实的本相,知道人在这天地之间就好似尘土。当我们站立在繁华街道,或置身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却突然意识到我们似乎是亏欠着谁,好像那朵花、那片星空是我们不配得的。我们生来有着难以说明的罪恶感,谁也不能说自己配得无缘无故,无条件的爱和付出。我们当然亏欠一切无条件爱我们的人,然而更是亏欠那创造我们的上帝。那种与生俱来的亏欠感,乃因为我们得罪了创造天地,供应和满足我们一切的上帝。这正是我们的本相。

更可怕的事实是,得罪了上帝的我们,竟然早已被原谅了!生命的亏欠只能用生命来偿还,我们被原谅却不用“以死谢罪”,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那一位’舍了自己的生命,已经替我们偿还了。人只有知道自己被天地的主原谅了,才能真正安心地活在这世上,不用一生因为“生而为人而感到抱歉”,因为所有的罪过,都已经被原谅了。

被原谅的人是真正自由的人,因为罪被清除,谁也不能再控告他了。然而上帝的爱不止于此,祂更是接纳从前得罪祂的人为自己的儿女,使我们能呼唤祂为“阿爸,父”。于是我们忽然发现,原来在天地间,我们不是孤独地活着,不是偶然被生出来,不是一场意外。我们虽然是独立的灵魂,在这宇宙中但却是被牵挂,被在意,被爱着的。

这部剧真正感动我的地方正是在此。我们实在需要直面和抒发那些残忍的真相,也实在需要有个谁由衷地告诉我们:你已经被原谅,被接纳了。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放下生命中的重担,获得真正的自由,去包容、谅解和体谅别人。先被原谅了,才有力量去原谅人;先被接纳了,才能真正接纳别人。并且,只有与创造者和好了,此生才能安然度日,不再害怕死亡和离别。

所以比起《鱿鱼游戏》,我还是比较推荐大家去看《海岸村恰恰恰》呢。希望我们都能从中“被治愈”,不只是在剧中,更是在真实的生命中经历。

 

*图片取自网络,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面对试探诱惑,用“不妥协的勇气”说不

作者:Paul

有声播读:清心

 

今年五月,新闻版面大多是新冠疫情的信息,有一则不是那么突出的新闻:“台湾一位知名企业的主管,因收取高额的回扣,被判刑入狱”。内容提到,这位主管为了一己之私收取大量的佣金,造成公司在采购价差上的损失。当然,因为众媒体的焦点都是在疫情的变化上,这样的新闻自然得不到太多的关注。但是,仍有些人对此提出了反思和呼吁。像是,从法律的层面来思考,到底收取“回扣”是不是犯罪呢?从伦理的角度来看,这是否为一种社会的“潜规则”?或是,到底收到多少“回扣”才是非法?我们会发现,讨论到后来,这个议题就会变成所谓的良心议题。也就是,只要我拿的“合理”又没有“违反”法律,那么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每一个人对于合理的定义又是如此不同)。而身处在职场的我们都知道,不只是“回扣”,像是:收贿、逃税和走后门等等,都是屡见不鲜,隐藏在桌面下的暗文化。讽刺的是,这些似乎都可以应用在良心议题的范畴。因此,我们会发现近几年许多的企业或是讨论管理的学科,都开始研究所谓的“诚实的企业文化”。以笔者最近看到的一篇论文的摘要为例,它提到台湾一家本土知名集团是采用“诚实”为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 所以,此集团在招募和训练员工上都以“诚实”为其策略。

我们可能会想问:诚实不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品格吗?为什么还要特别把“诚实”当作文化来经营和塑造呢?我相信答案大部分都是:“诚实,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绩效”。换句话说,诚实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好的声誉,因此会有更好的营收。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到我们个人身上。诚实,可以为个人带来好的名声,所以就可能有更好的机会,赚取更多的收入。这种论点,在本质上跟收取“回扣和贿赂”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 就是,我们都在选择一个能让自身利益变成最大值的选择。这种选择,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思考。以积极面来看,如果今天有一个机会可以提供给我们比“诚实”更好的报酬呢?很有可能,我们不再需要“诚实”了。因为,需要“诚实的诱因”已经不再了。

消极的层面,则是如果“诚实”会造成我无法承担的损失,像是:“整间公司都在收取回扣,如果我不愿意收取,可能就无法保有现在的工作”等等。这时候,“诚实”就不会是自我利益最大值的选择了。所以,综合来看,文化在告诉我们:“诚实或不诚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选择是否对自己为最有利的”。因此,回到前面的问题:“诚实不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品格吗”?答案是:“不重要”。因为,这已经不再是道德的命题,而是利益的问题。但讽刺的是,我们都希望别人拥有诚实这项品格。原因在于,我们都渴望活在一个安全的关系和环境中 ; 而诚实,是营造这样的关系和环境不可或缺的。所以,问题的核心不应该是“要不要诚实”,乃是我们要如何拥有在任何处境中,都能够选择诚实的“勇气”。换句话说,就是面对即使因着诚实可能带来的损失,却依然诚实的勇气。而以下圣经中的这一位人物和这一段经文,可以让我们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以斯帖记 4章13-17节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于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这一段经文是出自圣经的以斯帖记,经文的背景是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被掳的以色列人。他们当时受到国家大臣的逼迫,面临到灭族的危难。因此,犹太人末底改希望王后以斯帖能去找国王,为自己的同胞请求。但是,以斯帖没有国王的命令根本无法入宫,接着就是经文的内容。在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至少三个重点:1.情况是非常的危急,以斯帖似乎没有任何办法 2.末底改提醒以斯帖的话 3.以斯帖终于鼓起了“勇气”,并让犹太人为自己祷告。透过这三点,我们来思考何谓勇气,以及来源是什么。

首先,以斯帖即使贵为皇后,但却无力可以改变现况,就是犹大百姓面临灭绝的命运。我们不也常常处于这样的景况吗?也许我们不会面临“生命”的危险 ; 但是,如同前面所提的例子,当所有人都认为收贿或说谎是合理的时候,诚实的选择可能就要面对在公司“灭绝”的压力。让我们再聚焦一些。当基督徒生活在这个不信的世界,却又渴望活出一个圣洁的生命时,也会感受到类似的张力。那么,以斯帖是如何鼓起勇气的呢?我们来看看末底改的话:“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末底改先提醒以斯帖,不要认为所在环境可以保护自己,脱离这些灾祸。也就是,末底改让以斯帖不要把“勇气”建立在“环境”或是“人的应许(经文中是指皇后的身份)”上,那些东西不会是以斯帖的保证,也不会是我们的保证。

接着,末底改的话让我们看到一幅具有张力的画面:“拯救不是一定从以斯帖来,但以斯帖的高升却是为了这次的拯救”。圣经的作者透过这个张力,带出一个更深的信息。就是,真正实行拯救的并不是以斯帖,而是犹太人所信仰的这一位独一上帝—耶和华,是祂要藉着以斯帖来施行救赎。以斯帖明白了末底改的意思。她充满勇气的回应,就是让所有神的子民一起来向上帝祷告,并且将结果交在上帝的手中—我若死就死吧。这让我们看到,以斯帖的勇气并非是在她的内心里“寻找”到的。因为,如果只是不断的往内在去寻找,最终不是落入“利益”的陷阱中,就是为了“自保”选择妥协。

真正的勇气,应该是我们看到了这位上帝的掌权、恩典、慈爱和信实,因此拥有从上帝来的信心,选择的道路。也就是,圣经中的勇气不是建立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建立在“上帝”的身上 ; 不是建立在“自我意志”上,而是建立在“上帝所赐的信心”上 ; 不是建立在“利益的权衡”上 ; 而是建立在“上帝的应许”上。从后面的经文中,可以知道上帝真的垂听了祂子民的祷告,拯救犹太人脱离了这一次的屠杀。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只要我们祷告,然后做出勇敢的选择,就可以期待一个美满的结果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来到新约圣经。


新约的使徒们都是活在一个极大的逼迫中。透过使徒行传,以及他们的书信,我们都看到如以斯帖一样,他们都充满了勇气。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任何心里的惧怕或是软弱。

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这样说:“祂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甚么时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哥林多后书 12章9-10节)”。

从经文中,我们能够一窥保罗这位伟大的使徒,在各样的环境艰难中,他心里和身体的软弱。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他勇敢和喜乐的秘诀,就是“因着明白上帝的恩典,让基督的能力覆庇他”。这份恩典和能力就在以斯帖的故事中。以斯帖因着末底改的提醒,相信上帝的话,冒着危险要拯救她的族人 ; 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也是因着顺服父上帝的话语,坚定走向十字架,拯救属于祂的子民。

对于以斯帖来说,虽然她认为自己若死就死,但是上帝的恩典临到,使得他们都安然无事。而耶稣基督祂并没有认为自己“若死就死”吧,祂是说:“人子必须被杀害(可8:31)”,上帝的恩典才得以临到我们,使得我们脱离末后的审判。不只脱离审判,基督更是藉着圣灵,让祂成为我们生命中全部的满足。因此在以斯帖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基督的救赎,看到了上帝应许的实现,看到了永恒不变的爱。而唯有当我们相信基督耶稣的福音时,才能拥有真正从上帝来的勇气。也唯有这份勇气,才能让我们在许多的诱惑和艰难,做出真正合上帝心意的选择。因此,当我们做出勇敢的选择时,就可以期待一个美满的结果吗?我认为将这个问题颠倒过来,就是答案了:“当我们确信已经拥有那美满的结果时,就能做出真正勇敢的选择了”。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的生命正遇到挑战,可能是来自于金钱的诱惑、职场的压力或是被迫妥协的挣扎,我邀请你转眼仰望耶稣。看看祂对我们是何等的忠心 ; 看看祂是何等的爱我们 ; 看看祂为我们成就的是何等大的应许。你就会得到真正的信心和勇气,做出顺服上帝的选择。也许你会像以斯帖一样说:“我若死就死吧”,但是你接下来还会说:“因为我知道,我已经拥有全宇宙最美丽的礼物和应许——耶稣基督”。

最后,愿使徒保罗的经历,也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哥林多后书 4章17节 )”。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为什么相信耶稣?

 

作者:Max Jeganathan

翻译:奇奇,中国

 

Max Jeganathan 是 Thinking Faith 的讲员和作者。他着迷于耶稣基督福音那改变生命的力量。 Max 出生于斯里兰卡,他的家人在 八十年代中期以难民身份移居澳大利亚。他曾在澳大利亚议会担任律师和政治政策顾问,目前正在攻读法学博士(PhD in Law)学位。 目前Max 与妻子 Fiona 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住在新加坡。他喜欢看电影,喜欢和朋友一起品酒以及和他的孩子们一起玩。

“做你自己!”是一句流行于千禧一代间的口头禅,常见于数字和社交平台。这个口号强调“你”和“你的感受”。我们在全球的歌曲、电影和诗歌中都能听到这一句。有人说,后真理文化可以概括为一种用感受来思考的文化。感受比公平更重要。感受比他人更重要。感受比牺牲更重要。还有最具破坏性的——感受比真理更重要。

现代对真理的攻击是不可否认的。后真理思维要求重建现实以及真理的存在本身。这很简单就可以完成。 “绝对真理不存在”这句话本身就是个绝对真理的陈述。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它就不攻自破了。如果它不是真的,也就无从说起了。无论用哪种方式,都符合逻辑。因此,我们知道——通过基本的逻辑原则可以推论而出——绝对真理是存在的。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什么是绝对真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看看哲学家柏拉图就知道了,他曾说过要找到真理,我们只需要跟随证据找到它指向哪里。

让我们考虑一下基督信仰的主张和证据。至少有三点独特性和证据是突出的。

  1. 一位来到人中间的上帝

最独一无二的是,基督教的证据基础不需要依赖未经证实的目击者叙述、抽象思想或神话故事。相反,它植根于人类历史。圣经中的上帝——如果圣经可信的话——真真实实地以一个人(耶稣基督)的形象来到了这个世界。耶稣的生、死和复活是可以使用考证历史的方法来检验的。基督信仰阅读的经文是由 40 多位作者撰写的 66 本书——这也是可以进行文本验证的。基督教对人类状况的诊断可以通过经验和社会学来验证。还有很多其它的证据……但总而言之,作为人的形象进入世界历史的上帝是基督信仰所独有的。

  1. 一位注重关系的上帝

基督信仰的信息不是一种人生哲学或一套信仰体系。它的独特之处体现在通过耶稣我们可以与上帝建立个人化的关系上。这可能突出了基督徒生活中最独特的一点。这个信仰最重要部分的不是你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或感觉如何(尽管这些事情也蛮重要的),而是你是谁——你是上帝的孩子,与祂有着亲密的个人关系。

基督信仰关系化的特性进一步将其与其他世界观区分开来。统计证明,关系是人类满足感的最有力的标志。因此,以关系为中心的世界观值得仔细研究。

  1. 一位来拯救你我的上帝

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现实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千禧年。我们想要经济稳定、快乐、名望、财富、便利、Instagram上别人对我们的点赞等等。这些是我们渴求的王冠——它们使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君主。在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的普利策奖获奖小说《基列家书(Gilead)》中,她写到了我们无法逃避的两个现实:对于世界来说,我们转瞬即逝,对于我们来说,世界也转瞬即逝(”One is when we feel our mortal insufficiency to the world, and the other is when we feel the world’s mortal insufficiency to us.”)。无论我们做得多好,取得了多少成就,我们和这个世界总有一些地方不太对劲。

当我们向内去寻找答案时,却只是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而已。我们继续征服科技、金融、医学、教育、工程和外太空领域。但是,关于救赎的寻找,我们一直以来找到的只是——用登月第二人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的话来说—— “华丽的荒土(magnificent desolation)”。

不断的追求成就并没有奏效。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更多的努力、成就或征服更多领域。我们需要被救赎。

这正是耶稣基督可以提供给我们每个人的。

也许是时候看看那个在 2000 年前黑暗的下午登上十字架的人了。因着对我们的爱,耶稣基督拆除了让人类与上帝隔绝的障碍。在十字架上,耶稣向我们展示了真理比感觉更重要,爱比成就更重要,公义也可以和怜悯并存。在十字架上,耶稣为我们的破碎付出了代价。祂在那一个历史时刻将爱、公义和怜悯结合在了一起。祂征服了我们的荒土。只有在祂里面,通过祂,并与祂一起,我们才能找到你我都在寻求的证据、答案和实现。

为什么要相信耶稣?因为祂为我们而来,因为祂爱我们,因为我们需要祂,因为祂是真实的。并且——如果你和我愿意跟随证据找到它所指向的地方——证据会指向祂的福音的。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你在为家人得救而苦苦忧虑吗? (有声播读)

作者:Judah Koh,新加坡

翻译:蒋冠华,中国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我成为基督徒已经11年有余,且是我们家中第一个信主的人。在上帝的恩典下,我的母亲和妹妹在我信主一年后也来到了上帝面前。感谢我弟弟同事们献上的祷告,大约在一年前,他也来到主的面前。基督就这样奇迹般地拯救了我的家人。

 
然而,我的父亲仍未信主。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很害怕父亲,因为母亲会将他做的那些不好的事情告诉我。在我们家,大喊大叫、破口大骂是很常见的事。有一次,在一场特别激烈的争吵中,父亲甚至递给我一把屠刀,要我跟他打架。对我而言,他是一个脾气很坏的人,很冷漠,有时候还可能会暴力。尽管我最终克服了对他的恐惧,但这伴随我成长的恐惧已经抹去了父子之间本该存在的爱。
 
然而,大约在五年前的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的父亲老了。他不仅变老了,而且还很虚弱。他也变得沉默、温和和孤僻了,再也不像我小时候那样骂人了。
 
虽然我们住在同一所房子里,却没人愿意搭理他。他孤独的样子,似乎成了上帝放在我心中的痛——这种痛始于同情,后来变成了爱和宽恕,最终成为了对他灵魂能够得救赎的渴望。
 
在我们的文化里,很多事情我们往往会选择沉默。但不知何故,我和父亲的关系开始好转。我们几乎再也没有吵过架,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切。随着我们关系的修复,我也越来越想和他分享我对上帝的信仰。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一次,一位海外朋友来拜访我们,在交谈中我们开始谈论信仰。然而谈话很快变得激烈起来,我忽然意识到我们在试图强意要说服我父亲。我不得不在谈话还未升级成为一场激烈的争吵之前终止了它。虽然我很渴望父亲能得救,但我意识到我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迫使他相信。我要做的是保持信心,相信上帝会动工。
 
2018年是我做为未婚人士最后一次在春节收到红包。按照习俗,父亲带着我和未婚妻去拜年。作为一个满心自豪的传统中国父亲,他很迫切地要告诉亲戚朋友们他儿子要举办婚礼了——一个教堂婚礼。
 
听一个非信徒解释他对教堂婚礼的理解是很有趣的事。谈话过程中,我听到父亲说出了“耶和华”和“十诫”之类的词。原来,他年轻时曾去过教会,但仅仅是圣诞节期间去领点礼物和吃的,从来没有人问过他愿不愿意信主。但不知怎么,上帝却把这些知识储存在了他脑袋里,五十几年后,父亲依然可以讲出这些细节。
 
作为家中第一个信主的人,我感到自己有责任要把这个好消息带给我的家人。但是,当我想到上帝比我更爱我的父亲,在我未曾出生之前,祂就已经计划好要拣选他时,我感到自己要谦卑下来。上帝掌管着我父亲的救赎计划。我要做的是信靠主、为父亲祷告和保持信心。
 
但这并非一帆风顺。结婚后不久,我和妻子商量着带父亲去她的母教会。那是个双语服侍的聚会,有不少人都与他年龄相仿。父亲没有怎么抗拒就就去了,总的来说,一切都很平静。这是我们第一次成功地把他带到教会,所以我很希望父亲能有更多的兴趣,甚至希望他能决志信主。然而那天事情并非如此,于是我很失望。但妻子告诉我要振作起来,因为上帝正在软化我父亲的心。
 
今年早些时候,我们所在的城市举办了一次大型的多教会联合、跨教派的福音聚会,我和妻子决定邀请父亲参加。父亲已经71岁了,迫切需要听明福音。经过了一些反复,他最后终于答应去参加了。在那里,我们听了许多的见证分享和及时的真理信息;父亲听完了整场布道,偶尔评论一下错误的用词或发音。但他听到了他需要听到的(福音)信息。当他被问到是否要决定信主时,我和妻子趁机把他夹在中间。
 
他声称他已经理解了福音,还说他迟早会信主,因为他整个家庭都已经信主了。但他也表达了一些担忧,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在他信主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会更容易得到解决。毕竟,我们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上帝会不断帮助我们克服。最终,父亲同意向前迈出一步,我们陪着他回应了决志呼召。
 
我是如此的感动和兴奋,以为他终于相信了,但后来当牧师与他谈话时我才发现,他还没有真正相信。刚开始我感到很挫败,但后来我将它看作是胜利,因为牧师为他做了祷告,而且他愿意进一步了解这个“西方信仰”。最后牧师送给他一本新约圣经,我们知道他很快就会得救了。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父亲主动去了我妻子的母教会见我岳父,这又是一个突破。我父亲大概总共就去过教会六、七次(除去他年轻时参加的那些圣诞聚会之外),仅上个月就去了五次。
 
我很想从岳父那里听到我父亲在聚会中的情况。岳父说父亲在教会中几次含泪,并被我和妻子为他能得救而费的心感动。
 
最终,在6月30日,当我和妻子在教会参加领袖的退修会时,我们收到了一段岳父发来的视频:父亲在祷告,并公开表示他愿意归向耶稣基督。
 
上帝爱我们,祂动工,祂完成救赎。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山上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