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旨意

当上帝没有给我明确的指引时

作者:Michele Ong,新西兰

翻译:冠英,台湾

当我向家人和朋友道别、背起行囊,前往海外工作时,并没有清楚明显,从上帝而来触动我的声音说:“是的,按照这个计划前进”;或者是:“是的,这是我给你的旨意。”

事实上,当我决定辞去工作,转而全职为一个基督教非盈利事工写作时,上帝没有对我说什么。

起初,当我收到事工团队的邀请,希望我成为全职写作同工时,我不知该如何做出回应。因为,某一部分的我,因为得到事工组织对我写作能力的认可而觉得开心;但另一方面,我则无法确定转换道路,全力投入全职写作事工是否是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上一份做写作记者的工作是以失败告终的。

当时,我正在一个零售业电子商务平台任职,同时做这一事工机构的写作志愿者。我的公司,位於一栋有着复合式咖啡厅的大楼里,我的上下班时间很固定。

在这之前,我的记者工作经常要加班让我精疲力竭。虽然我当时的薪资也不算太多,但自从我进入公司以来,一直都在稳定地攀升,我也估计着,若我继续待在这里工作,我可能会得到再一次的加薪机会。

但我心里一直觉得很惆怅,因为我没有好好地善用我的写作天赋。虽然我因着做记者的工作背景而被僱用,然而在零售业公司里,我的工作大多为复制粘贴产品说明,并长时间参与到各个团队的促销活动中。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份优渥的工作,似乎我也有了不错的人生——一份大企业里的正职、兼顾喜爱的志愿者服侍,并且有足够的时间经营自己的社交生活。

接受基督教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意味着我要放弃之前生活的稳定性,并且我还需要搬到海外工作。谁知道海外的生活会是怎样呢?我可能会深陷痛苦、又缺少朋友并且生活拮据。

考虑到钱

深埋在我心中挥之不去的另一个挂虑是金钱。

由于我未曾听过有哪个非营利事工组织的员工是极为富裕的,我就对姐姐诉说我的担忧:“若我变得一辈子都很穷该如何是好?而我所有的朋友都在大型企业任职 ,他们将会提着名牌包包,开着豪车”。事实上,即便我认为自己不会受名流设计物质所吸引,但我却深深地担心自己无法与朋友们并驾齐驱。

我在医院担任营养师的姐姐说她从没见过病床上的病人感谢他们手上的名牌包,带给他们力量和勇气去度过他们的疾病的。“人们真正感谢的是家人及朋友们的陪伴,而非那些昂贵的包包。”

当时我在两面想法的拉扯中相当地挣扎——一方面,我不想输给飞黄腾达的朋友们;另一方面,我不愿在审判的那天告诉上帝,基於经济方面的考量,我曾拒绝了非营利事工的邀请。

然而,姐姐的一番话如同当头棒喝,让我清醒过来,明白物质是多么的短暂。圣经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马太福音6章19节),“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马太福音6章20节)。对我而言,这意味着我需要放下财务所带来的安全感,去追求上帝一直催促着要我去做的事——全职写作服事。

有时候我们必须顺服

即便我已在意志上战胜了对於物质的担忧,我却发现自己仍然极度渴望听到上帝给我的确据。我火热地灵修,尽我可能地靠近祂,因为我需要一个确信——知道如果我接下这个职务,接下来的生活将会顺遂。

所以,想像一下,当我在Kindle上偶然发现了一本旧电子书时是多么兴奋。这是美国牧师兼作家John Ortberg写的一本书,名为《上帝对我生命的旨意是什么?》(What is God’s Will for My Life?),我想“就是它了!在这本书中我会找到上帝对我旨意的确据!”

虽然这本书没有给予我具体的解答,但书里有句话紧紧抓住了我!Ortberg研究了几位圣经人物,包括摩西、基甸、亚伯拉罕和耶利米的人生,他观察并总结到了:“感觉自己准备好了并不是那么重要。上帝不是在寻找已经准备好的人;而是在找寻那些愿意顺服的人。”

“找寻顺服的人”这几个字在我耳边萦绕。圣经中说的顺服是在即便我们不了解未来会怎样的情况下仍深深信靠上帝。我感觉到上帝在责备我。我越想越觉得,我所谓寻找上帝的旨意只不过是一种搪塞的借口罢了,根源上我是害怕再次成为一个写作者。

在进入零售业前,记者的工作使我精疲力尽。所以我发现躲在幕后撰写商品销售说明与文案并做写作志工服务对我来说是一种慰藉。那时我其实是在逃避。当上帝叩门时,我就如同圣经里的基甸一样 (士师记6章11-15节) ,以借口来搪塞上帝,跟祂解释着“我上一份全职写作工作是一大败笔,而且我可能挣不够钱过我想过的生活。”

最早的时候我因着想透过文字改变生命,而开始了记者的生涯。但现在我却成为一名广告文编,编写着数不完的商业促销文案,但我从没听说过有谁的生命因某个大促销而被改变。当然,在抢购促销商品时,他们可能会有即刻的快乐,但我却怀疑这样的方式能有什么长远的影响力。

此外,非营利组织的异象和使命与我的一致,我知道与他们同工能够让我继续做我爱的事——写作。在过去担任志愿者的经历中,我看到他们对所做之事充满热情,而我也希望能成为他们紧密团队的一员。

几经波折与踌躇后,我意识到自己无法永远地逃避。我递出辞呈且开始与朋友、同事们及健身教练一一道别,这使我的主管们十分惊讶。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做了对的选择,但我决定顺服上帝,无论我是否听见任何属天的声音与确据。

上帝的信实

很快地我已经进入海外移居的第三个月,在这新的国度里,我经历了上帝在不同方面的供应。在我没买车之前的两个月,每天都有一个超级棒的朋友,接送我到最近的火车站;还有就是一个设备齐全的新公寓,距离我的工作地点只有13分钟的路程。上帝满足了我各方面的需要,祂向我显现了祂的信实。

价格更低的生活费用,例如低廉的食品杂货与汽油,也使得我的薪资显得更加宽裕。所以先前我入不敷出的恐惧,实在是多馀的。

我并不是要撒谎告诉你说我头几个月的安顿生活一帆风顺。事实上,购车、找公寓、适应新工作让我忙得一团乱,除此以外,我还得了一场持续一个多星期的感冒。

但是,我真的相当享受现在的新角色——撰写文章及创作那些可以启发读者的内容。每当我在社交平台上读到读者的反馈,说他们因着哪篇文章受到鼓励时,就会有种幸福感湧上我的心头。最棒的是,每天傍晚离开公司时,我着实感觉到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回顾这一路,上帝并没有告诉我要移居国外,并让我明白这是祂的旨意,而是透过我对写作的热情以及给予我能够在和我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与使命感的组织工作的机会,轻轻带领着我走向我现在的道路。并且,若我没有因自身的恐惧和怀疑在做决定的时候与上帝摔跤的话,我就无法亲自看到祂的信实与供应。

我不知道你今天正在做什么决定,但我深深地明白,我们并不总是需要一个来自上帝的明显信号才去朝计划前行。没错,你要为此祷告。去做些调查,并寻求明智的建议。这些将帮助你分辨你要走上的道路是否是上帝喜悦的。如果是,我鼓励你背起行囊,放手去做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上帝对我的呼召是什么?(有声中文)

WeChat Image_20170516154635

作者:Daniel Ryan Day,美国
翻译:Jaslyn,新加坡
语音播读:吕杰,中国
播读后期制作:庞宏宇,中国

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很多时候我都感到无所适从。有时是些无足轻重的小事情,就算做错了也不会有多严重的后果。比如去年圣诞节,我在为家人和朋友准备礼物时,给了自己太多压力。说真的,就算我送的礼物他们不那么喜欢又怎么样呢?

然而,有些时候我所面对的选择却可能能改变我的一生,如果我选择了错误的道路,那我可能会错过我的命定。

我觉得我们的社会给18到24岁之间的年轻人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似乎他们必须在这个年纪弄清楚他们要做什么工作以及接下来的人生要怎么安排。因此我们看到社会上有太多压力过度的青少年、还没获得学位的大学生和年轻人频繁跳槽(有些30多甚至40岁还在跳槽),想要找到答案:我这辈子应该做什么?

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内心不单是渴望一份有意义和充实的工作,还渴望寻求上帝对我们生命的旨意,因为我们相信上帝已经为我们的未来有所安排。我们要做什么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但是,如果上帝没告诉我们祂要我们做什么呢?如果不论我们怎样祷告寻求,祂依然默不作声,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我的亲身经历。我曾求上帝告诉我祂对我的命定是什么。我愿意去做任何祂安排的事情——我愿意去到任何祂要我去的地方。但上帝却沉默不语,安静得就像在惊悚片中有人死亡之前的场景一样。也许我要死了吧!但我希望不是。

这是上帝对你生命的旨意

因为我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开始对上帝感到很失望。你有对上帝失望过吗?我有过。而且我沮丧到上谷歌搜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的,我真的在谷歌网上打出这一行字:“上帝对我生命的旨意是什么?”

我打开了一个列出圣经经文的网页。 在读了列表中的第一节经文之后,我几乎要把我的电脑抛出窗外。那是耶利米书29章11节,说的是上帝对我的生命有个计划。

“我知道上帝有计划!”我大声喊着说“问题是祂不告诉我是什么计划!”

我读了列表的下一节经文,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3节。“上帝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什么? 我寻找了上帝的旨意那么久,而它一直就在圣经里!这让我想知道我还错过了什么,是否还有其他什么呼召。于是我开始查找。

同样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16-18节,我发现了这节经文:“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然后我注意到彼得前书2章15节:“因为上帝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可以堵住那糊涂无知人的口。”

我越找越多,很快就发现,上帝对我们生命的旨意相当长,甚至让我开始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我怎么能够记住所有这些呼召,又该如何去执行呢?

但圣灵却用耶稣给跟随祂的人的应许来提醒我:“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11章28-30节)。

在耶稣时代,轭是一个放置在牛颈上的木条,这样牛才可以拉动重物。通常,人们会把两头牛套在一个轭上,因为这样它们就可以拉双倍的重量。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但我是不认识任何仍使用轭和牛来运重物的人。所以我喜欢按照我在机场看到的行李牵引车来思考这节经文。你有没有从飞机窗口往外看过?或者在电影中看到过机场里的行李车?通常有一辆牵引车,后面托着四五辆装满行李箱的行李车。把轭想成是那个牵引车。它的负荷应该很大,对吧?

当我在阅读圣经并记下上帝对我提出的诫命、期望和呼召时,我感到就像是在行李车上添加一个个新的行李箱。当我完成的时候,我后面拖了很多行李车,而且他们都装满了上帝对我一生具体而特别的旨意。真是非常重的一辆车。

但是耶稣说,祂的轭——所有因着跟随祂所带来的责任和期望,应该是轻省的。所以,如果我因为跟随上帝而感到有负担,那证明一定有什么出了问题。

最大的呼召

实际上,耶稣给了我们一个简化版的呼召。祂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章37-40节)

我认为在这段经文中耶稣不仅告诉了我们最大的诫命,也概述了祂给我们最大的呼召。首先,上帝要我们与祂建立关系我们不用再记着所有该做或不该做的事,如拖车拖着重重的行李一样。耶稣基督把摩西律法的沉重负担从我们身上挪去了,并给我们的人生目的做了简单的总结。

这个目的是什么呢?是简单的五个字:爱上帝、爱人。这也是上帝给你最大的呼召。如果你不记得别的,至少也要记住这个真理:上帝呼召你,也是祂给你的命定就是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并要爱人如己。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有目的的人生)

“你吃饭了吗?” ——耶稣的“灵食”

作者:王志希

“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
——约翰福音4章34节

初来中国的外国人或许会纳闷,中国人遇见亲朋好友时的问候语,为何总与食物有关——“你吃饭了吗?”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ber)在1915年出版的汉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中早已指出这一点:“实际上,同英语中的客套话‘How do you do?’(您好!)相对应的中国人当作问候形式的客套话是:‘你吃饭了吗?’”(《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2页)

没错,中国人很重视食物。《汉书》所说的“民以食为天”,反映了根深蒂固的“食文化”。不过,对于食物的重视,并非中国人的专利——或许,天下万族万民莫不重视之。毕竟,人类要存活于世,食物无一日可缺。藉着“食物的隐喻”,耶稣在撒马利亚教导祂的门徒,除了养活身体的食物,世上还有一种“灵食”,同样不可或缺:“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约翰福音4章34节)。

不过,什么是“差我来者的旨意”和“祂的工”呢?使徒保罗说:“‘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摩太前书1章15节)原来,“拯救罪人”,便是差耶稣来的天父的旨意,也是祂派给耶稣的工作。在教导门徒之前,耶稣与撒马利亚妇人对谈,讲论救世主已经来到的好消息;这一番对谈,就是耶稣所“吃”的“灵食”——拯救这一位“有五个丈夫”的妇人,便是耶稣遵行差祂来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的绝佳范例(约翰福音4章1-26节)。

我们日日吃饭,方可养活身体;同样,藉着所言(saying)、所行(doing)与所活(being),我们日日宣告“基督耶稣拯救罪人”的大好消息,方可养活心灵。跟随耶稣的你和我,便可常以这一个“食物的隐喻”,省察自己的心灵:今天,“你吃饭了吗”?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