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最棒的礼物

约翰福音灵修| 爱与谦卑的样式(有声中文)

作者:淑环,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杨澜,中国

 

今日经文:约翰福音13章1-17节

1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祂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2 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 3 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祂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上帝出来的,又要归到上帝那里去, 4 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5 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6 挨到西门彼得,彼得对祂说:“主啊,祢洗我的脚吗?” 7 耶稣回答说:“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8 彼得说:“祢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 9 西门彼得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 10 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 11 耶稣原知道要卖祂的是谁,所以说“你们不都是干净的”。12 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13 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14 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15 我给你们做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16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17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2020年是新冠病毒肆虐的一年,同时也是我踏入职场的第十年。回溯过往的十年,屈指一算,我曾在5家公司服务过,当中包括拥有数千员工的大企业,也有只有数位员工的小公司。感恩的是,我所遇到的老板或上司都是文质彬彬且和颜悦色,待员工不薄的人。然而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和员工总有些隔阂或距离感,少有情感互动。

耶稣基督在世上生活之时,是十二位门徒的老师,也是他们的“直属上司或老板”。祂亲自拣选了十二位门徒,教导他们有关天国的真理,同时委派他们出去传道,把重要的使命和任务交付给他们。耶稣与门徒们日夜相处,祂的一举一动都看在他们的眼里,而祂谦卑、温和、顺服、公义和慈爱的品格更是他们所敬仰的。

在逾越节前夕,耶稣基督知道自己即将踏上十字架的道路,也晓得不久后祂将回到上帝那里去。于是,祂站起来,拿了一条手巾束腰,准备逐一为门徒们洗脚。在当时,犹太人所穿的鞋子是由带子编制而成的,犹如我们今天的凉鞋。而那个时代的道路满是尘土,只要走一段路,脚上就会沾染不少的泥土、灰尘,甚至动物的粪便。因此,一般,人们进屋后就会脱鞋,并由最卑微的奴隶帮他们解鞋带、脱鞋和提鞋,再拿水替他们洗脚。

我们可以想象,当耶稣离席站起来,准备帮门徒们洗脚的时候,十二个门徒是多么地受宠若惊。这好比我所尊敬的老师、上司或老板突然在我的面前蹲下,要帮我脱鞋洗脚,恐怕我的反应也会和西门彼得一样,如坐针毡、坐立难安!然而,耶稣毅然把自己的荣耀放下,用生命做出爱和谦卑的样式。

在职场上要遇到如耶稣这般爱与谦卑的领袖是少有的。多年来,于我印象最深刻的上司和老板,是我在17岁那年,到某间社会服务中心当义工时遇到的基督徒总干事。在这个讲求物质享受至上的时代,这位总干事和他的妻子毅然决定放下银行的高薪工作,离乡背井到我所居住的小城镇,仅拿微薄薪资,却任劳任怨地服务城镇上的居民。他们夫妻俩积极关注青少年和家庭问题,举办了不少的活动,促进亲子间的关系,帮助青少年学习面对生活上的难题。对于我们这一群青少年义工,他们也很亲切和有耐心,总是和我们打成一片。即便我们义工之间偶会出现摩擦,这位总干事都会用心聆听我们的心声,从旁帮助我们化解误会。每一次的活动,他们都是最早出现,最迟离开,期间更不吝给予每位义工关怀和鼓励。在他们夫妻的身上,我看到他们是如何效法耶稣爱的榜样,而他们的生命也影响了无数的生命,带领许多人认识和相信耶稣基督。

感谢耶稣,祂是如此谦卑与爱我们的主,愿我们也能追随耶稣的榜样,顺服而行,如主耶稣所吩咐的那样,彼此服侍,彼此洗脚。

 

问题反思:

1.你是否有遇过如耶稣这般爱与谦卑的领袖?他们如何影响你?

2.我们可以怎么做来活出如耶稣般爱与谦卑的样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最棒的礼物

提问雅米:我可以怀疑基督信仰吗?(有声中文)

 

作者:James Bunyan,英国

翻译:Celina Zhang,加拿大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诚实说来, James Bunyan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这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喜欢旅行, 写作和各样运动(飞盘除外),喜欢基督的福音所带给他的生命意义,亦喜欢品尝异国茶,并一口气撕下一张贴纸所带来的满足。他住在伦敦的Teddington,正在接受培训预备成为英国国教圣公会的牧师。在疫情期间, 对 James和他的妻子Lois来说,女儿Galilee的到来为他们伦敦的封锁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他的女儿Galilee刚刚学会拍手。

 

对信仰有怀疑是正常的。

虽然这让我们感到不适,但作为人类,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思考自己是否“信对了”,特别是在被各种信仰信息包围的当前社会。怀疑也可以是一个积极的经历, 带领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信仰并坚固我们内心所相信的。事实是, 如果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们所相信的东西,无论是基督信仰还是别的,我们要么是是过于天真, 要么就是已经死了。

我们都会怀疑。

所以我们只能怀疑吗?圣经鼓励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我们内心的“不确定”吗?在这个问题上,《雅各书》的开头总是让我觉得特别真诚:“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上帝,主就必赐给他。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雅各书1章5-8节)

让我们来深挖一下这段话:

 

 

1.我们可以怀疑自己…..

雅各是一个很理智的人。他知道我们大多数人缺乏智慧。我们但凡是有一点生活经历, 就会意识到我们既不是全能的, 也不是全知的。我们确实太有限。

让我们来面对这个事实, 大部分情况下,当我们怀疑基督信仰时, 问题其实是出在我们有限的理解力上。问题不是没有答案, 而是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而已。

或者我们只是因为看不见上帝正在做的事情而怀疑祂是否在动工。这没关系。

雅各认为,我们会有缺乏智慧的时候,我们会向上帝求助。事实上,正是当我们承认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才生发出祷告。这样的态度被看做是基督徒的美好品格,我们称之为谦卑。

但是雅各并没有停在这里。

 

 

2.但怀疑耶稣是不理智的…..

雅各说,当我们向圣经里的上帝祷告的时候,不要怀疑。那些疑惑的人, 就像海中的波浪, 被风吹动地翻腾,到不了任何地方也得不到任何成就。同样的,“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那些一直怀疑事情是否会发生或改变的人, 永远也不会真正地祷告。

相反, 当我们祷告的时候, 我们要相信天父上帝乐意厚待我们, 愿意藉着圣灵在我们里面动工,乐于赐给我们所缺乏的恩赐来服事祂。

这样的态度一直都被看做是美好的基督徒品格, 我们称之为信心。

那么, 这里是不是有一个很大的矛盾, 我们怎么会同时怀疑和信靠上帝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真实地思考什么是基督信仰。我们的信仰不是单单建立在对一堆信条的认知上, 而是相信一位值得认识和信任的有位格的上帝身上。

我们不是相信一个冷漠的,死的宗教, 而是相信一个活着且掌权的君王。或者可以借用鲁益师的话“你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你需要认同的观点, 而是一个你需要信任的人(You are no longer faced with an argument which demands your assent, but with a person who demands your confidence)。” [1]怀疑祂就像是拒绝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那么,关键的问题就变成了主耶稣是否值得信赖?

圣经告诉我们, 主耶稣离开天上的宝座, 道成肉身来到我们中间。祂生活在一群道德败坏的人中间, 但祂却充满了诚实和怜悯。祂原不需要为我们的罪受死, 但却用祂的死解决了人类最大的问题。主耶稣死后复活, 坐在上帝的右边。祂掌管万有, 并为了祂子民的益处使万事互相效力。并且,祂做这一切,是在我们祈求以先。这些足以让我知道,祂是值得我信赖的对象。

那我们要如何活出信靠祂的生命呢?我们要怎样以谦卑和信心去除我们心中的疑虑, 把信心建立在我们的君王主耶稣身上?非常简单, 我们祷告。

 

 

3.祷告表明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但信靠耶稣!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上帝,主就必赐给他” (雅各书1章5节)。

经常、持续、谦卑地在祷告中与上帝相处是无可替代的,就像没有任何形式可以取代人际关系中面对面的交流一样。我感觉最软弱又最多怀疑的时候, 正是我长时间忽略祷告的时候。然而好消息是,即使已经停止祷告很久了,我们只要向上帝大声一呼求,就可以立即恢复祷告。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面, 祷告说明我们足够谦卑去寻求上帝的帮助, 说明我们有信心上帝会回应祷告。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感觉到软弱,当我们来到值得信任的上帝面前祷告,这本身就会增强我们的信心,带来生命的成长。就像约翰·加尔文在 《基督教要义》里关于祷告那一章所教导的,祷告是“信仰的首要实践形式(the chief exercise of faith)”。你没有必要等待一切都有解答, 你只需要跪下来祷告。这就是为什么在祷告中为某些具体事项向主求问永远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上帝如何回应我们的祷告。

怀疑圣经的真实性?向全能的上帝祷告,请祂告诉你圣经有多棒。

不明白自己现在为什么经历病痛?跟天父祷告, 求祂向你显现此时你所经历的成长。

又没能向你的同事分享你的信仰,感觉自己很没用?向天父祷告, 求祂再赐你分享福音的机会。

凡事祷告吧,在时间到了的时候,当那“厚赐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上帝”再次向你证明祂如何值得信靠时,你就会看到你的疑虑全都消除了。

天父, 你充满智慧, 值得信赖。但我们却是如此容易怀疑。谢谢你给了我们充满智慧和恩典的圣经。求你帮助我们学习祷告, 相信你的大能和主耶稣的爱——祂是值得我们信靠的。阿们。

 

[1] 鲁益师(C.S. Lewis),《关于笃信(On Obstinacy in Belief)》,《世界的最后一晚(The World’s Last Night)》,旧金山:Harper Collins, 2017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最棒的礼物

12月漫画特辑| 我能献上什么?

 

绘画作者:Chin,马来西亚

*内容出自同名《灵命日粮》

 

 

 

 

 

 

若是让你写这份清单,你会想要什么礼物,又会想送什么礼物给耶稣呢?圣经可以给我们一些主意。上帝应许供给我们一切所需,因此我们也许会想要一份新的工作、财务问题得到解决、自己或他人的疾病得着医治,或是关系得以恢复。我们可能会想知道自己有什么属灵恩赐可以服事上帝,正如罗马书12章与哥林多前书12章所述,或许我们渴望能展现更多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拉太书5章22-23节) 。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最棒的礼物

《魔鬼家书》阅读笔记:“让他成为教会的品尝师和鉴赏家。”

 

作者:安琪,香港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一个人去教会这毛病无法根治,那就该退而求其次,打发他在附近四处寻找“适合”他的教会,直到他成为一个教会的品尝师和鉴赏家为止。”

——《魔鬼家书》第16封

 

很多时候,当有人知道我是基督徒后,他们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那你是不是星期天要去教堂?”

 

我回答:“对,我去教会。”

 

“教会”这两个字要着重强调。不是否认教堂的存在,而是这中间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教堂和教会有什么区别?

 

当非基督徒想到基督教时,头脑中往往浮现要么是唱诗班穿着白袍在教堂台上表情庄严地唱圣诗,要么是巴黎圣母院般冷峻的哥特式建筑和森严教条,要么是恐怖或悬疑电影中闪现的十字架和愁苦的耶稣像……

 

尤其是教堂,似乎作为“基督徒”的标志,如同和尚在寺庙念经、道士在道观静修,基督徒要在那座带有十字架、尖顶式、有一排排长椅、宽敞明亮的教堂,拿着一本黑皮老旧的诗本静坐着听老学究式的牧师讲道,如此就叫完成一个叫“基督教”的宗教仪式。

 

而基督徒却要说,不,圣经(中文译本)里面从来没有出现“教堂”二字,因教堂只是一座建筑,真正重要的,是由跟随耶稣的人聚集而成的群体,哪里有一群基督徒固定聚集,哪里便有教会。

 

然而,如同非基督徒容易将基督信仰看作仪式与文化,当基督徒强调人的角色,又容易偏向另一种极端——关注教会里人的好恶,而非神本身。

 

一旦有人加入到了上帝的阵营中,魔鬼便开始力图使这一界限模糊,最基本的策略是让人在周日礼拜时的“思绪在类似‘基督的身体’这样的词语和前排作为上那些活生生的面孔之间游离不定”。

 

一会儿关注前排的某人在敬拜唱歌时手舞足蹈,“过分夸张”,甚至挡住了自己看屏幕的视线,一会儿又发现屏幕上敬拜歌词跟不上歌曲,心里默默怪罪那个放歌词的同工,一会儿又分心于牧师讲道时的穿着装扮、手势姿态、语调表情……

 

这些思绪往往在周日礼拜的短短两个小时内有千万条在脑海中闪过,甚至不会让人察觉自己的心思已经偏离,但当你发觉,屏幕上的经文只是陌生的文字组合,丝毫没有进到心里,一走出教会门口便再也想不起,你便明白,有些东西是偏了。

 

这些极小的思绪,只是我们面对教会时心中真实意念的冰山一角。

 

当我们进入一个教会,往往容易带着“审视”的目光看待眼前这一切,审视的是人、是环境、是仪式,仿佛自己是教会鉴赏家,审定眼前事物是否符合自己所认定的样式——

 

“敬拜音乐太过死气沉沉”,“讲道里对圣经教导的实际运用太少了”,“教会里的人怎么都不来问我怎么样”,“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经历一番失望后,迅速脱身。

 

如果被问及为何辗转于不同教会,只需一句简单的话便能搪塞过去:“我还没找到一间合适我的教会。”

 

然而什么是“合适”呢?满足所有的期待吗?没有任何缺点吗?“合适”两个字背后,往往是一颗只想索取自身所需、不愿有任何给予或付出的心。又仿佛是在说:“我有权得到这样的对待/环境”,却忘了神拣选我们,本不是因为我们任何的“有权”,而是单单出于祂的恩典。

 

C.S.路易斯在第16封信提醒我们,上帝希望我们在教会的集体生活中,

“能以不批评论断的方式具备一种完全包容的态度——不去浪费时间想自己到底排斥哪些东西,而是保持开放的态度,不做任何评论,谦卑地接受一切正在进行的牧养。”

 

在这里,“谦卑”是关键词。因我们总是容易带着“自我”走进教会,潜意识里时刻在想:教会应该如何满足我的需求,或者,更微妙的,我应该如何得到教会的认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需求)。

 

想一想,教会是由人组成,而如果每个人皆怀着如此的心思意念,力求让自己满足,那上帝往哪里放?如此只流于假大空的教导与说辞,而整个群体落得相互吸取啃噬、又相互榨干的地步。

 

不过不要误会,这绝不是让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毫无判断、毫无思考地全盘接受任何教会的任何教导,将之当作与上帝等同的权威。这样与专制和极权又有什么区别呢?别忘了中世纪天主教会教权至上带来的黑暗时代。

 

但这是要选择爱,而真正的爱里绝没有盲目。实际上,爱教会在某种程度上与爱生命中的另一半十分相似——情感上的吸引与理智里的承诺同样重要。

 

热恋期的情侣往往被兴奋、荷尔蒙和化学反应冲昏头脑,将对方看作满足自己一切幻想的完美对象,但当情绪逐渐退去后,开始发现对方种种缺点,进而生出失望乃至幻灭。

 

但真正爱一个人时,你会了解并包容对方的缺点,却不会纵容他犯错,你会全身心地想为对方着想,但不会一味讨好对方,你会身体力行来帮助对方成为更好的人,但有时候这意味着你必须要说一些让对方不想听的话,阻止对方做一些带来恶果的事。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要花时间深入了解对方,而非才见几次面就坠入爱河,而一遇到争执就逃离失踪。

 

爱教会同样如此。

 

当我们选择委身在一个教会里,绝不是因为它十全十美,也不是我们天真无知,认为它十全十美。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这里得到属灵的牧养,也能在这里践行爱人如己。

 

而这两者的前提都是,个体必须放下自我的骄傲与论断,在思想和行动中去深入这个集体。

 

而自义的想法总是从“应该”开始,魔鬼不会让人意识到“自义”二字,但祂总会在人耳边说:“他们应该要留意我服事的辛苦,至少对我说句谢谢吧”,“他们应该为我庆祝生日,怎么可以忘了”,“小组应该这样带才有更多人愿意参加”,“教会应该有更多…”。

 

若人能将这些想法真实地、不带私自情感地一一说出来,也绝不会给魔鬼留地步。但要命的是,这些想法是从黑暗里生出来的,见不得光,它们带出的是骄傲与控诉,而非怜悯,所以人羞于直白暴露。

 

于是这些想法留在心底酝酿,让人停留在情绪中,而停滞于行动。他们永远期待他人能够自动自觉地改变,不需自己出一分力,说任何话,于是他们不愿去和当事人真诚沟通,不愿过多尝试,转而要么向其他人抱怨诉苦,要么直接闷声离开。

 

但爱一个人时总会有受伤的危险,爱教会同样如此。受伤不是可怕的、“不应该的”、“有罪的”,但关键在于,我们在受伤时转向的是人,还是神。

 

转向人可以寻求安慰、认可和满足,但这种短暂的平复往往让人陷入更大的痛苦,因为人总会让我们失望;而转向上帝,我们才知道,这世上没有任何事物,甚至是教会,甚至我们最亲密的弟兄姊妹,能够满足我们心中最深的渴望。

 

如同C.S.路易斯在《返璞归真》中所说:“寻找真理,你最终或可以找到安慰;寻找安慰,你既得不到安慰,也得不到真理,只会在开始阶段得到一些泡沫和不实际的思想,和最终彻底的失望。”

 

这种无法弥合的渊薮,是上帝在呼唤我们更深寻求祂本身,抛却其他一切附加物,首先在祂那里得到完全的爱和不可夺去的满足,去听到祂的回应:我不在别处,我就在这里。

 

如此,我们才能向外看,真正去爱人,爱教会。

 

 

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离开了委身四年的一间教会。

 

这是上帝在2020年给我最大的一个功课。

 

四年来,它一直是我属灵的家,让我在异乡漂泊时有一份踏实的归属感和一群真正关心和爱我的弟兄姊妹。但这不代表这四年来我在教会里没有受伤过、失望过、挣扎过,相反,这四年的委身和服事里充满了许多泪水与破碎,无数次怀疑自己,究竟是我的问题,还是教会的问题?无数次问自己,是否应该离开?

 

这没有一个统一的、从一而终的答案,现实便是,我们的生活、心思远比纸上能写出的道理和教导更加复杂、更加难以理清。

 

这四年的教会生活暴露了我许多的自义、论断和骄傲,也同时教会我如何慢慢更深地放下自我,去怜悯和体会他人的需要。我在这里的成长,我知道,是任何其他地点、时间都无法替代的;而同时,我也逐渐看清,教会的权柄并非十全十美,而这种不完美来源于每个人叠加起来的罪,而生出的失望和沮丧,也并非不应该存在。

 

相反,每一次的失望都是在提醒我,我所委身的到底是人,还是上帝。

 

这时,便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教会那些看似不完美之处,选择不去论断,而是去面对、怜悯和同行。当我放下自己的骄傲时,我发现自己从心底里越发归属了这间教会。直至上帝在今年亲自对我说:“你在这里的时间到了,要开始新的历程了。”

 

这时的我,心里沉淀下来的不再是过去四年的泪水,而是在教会得到的爱和成长。但真正要离开时,从前面对教会时希望融入与爱的努力,此时又化为自责、怯懦以及愧疚。

 

自责于自己离开是否便是选择退缩与放弃,怯懦于教会里的人会如何看待我,愧疚于自己的离开是否意味着不够爱这个教会,不够爱上帝。

 

但上帝却告诉我,“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传道书3:6)无论留下还是离开,真正的勇气,不在于我的行动到底如何,有时这意味着我要一往直前,冲破难关,有时意味着要后退与舍弃,静默与孤独。

 

而最重要的是,在千万种不同的论断、教训、自责、自傲的声音中,我能否单单只听从祂的声音,体会祂的心意,坚守祂的带领,仅此而已。

 

但这个“仅此而已”,要经历许许多多的高山低谷,许许多多的疑问与破碎,才能越发看清。我仍在路上。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转载自“我文”微信公众号,经编辑后发布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最棒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