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未来

创意图文:走进未来

作品名称:走进未来

绘图作者:Chin

作品描述:我们都在期盼未来,然而未来却好像太小,塞不下任何挑战。但现实生活是充满挑战的。如果新的一年我们需要什么,一定不是自己的决心。而是带着信心,走进风暴、走进困难、走进迷茫。知道当我们寻求祂的时候祂会与我们同在,保守我们,并且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像祂。

走进婚姻中的磨合

 

走进新工作的压力

 

走进升学压力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旅程

二十三岁的我,决定不再徒然等待上帝使用我(有声中文)

作者:思恩,马来西亚

语音播读:Yibin,中国

*封面和文中图片来自PEXELS

回顾二十三岁的人生,我经历了一些事,也做了一些决定。

曾经的我会质疑生命中的每一件事。像是:难道我的人生就只能读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然后,就回天家了。就这样而已吗?若是按照这个逻辑推理,最多再过十年,我就必须停下脚步,为自己的家庭全身心地付出了。

我不甘于这样的人生。但是,我到底想过怎样的生活呢?我不要过世界上人们都羡慕和追求的生活,而是要过上帝喜悦的生活。那么问题又来了,怎样才是祂所喜悦的生活呢?如何才算是活在上帝的旨意里呢?

直到我看到马太福音中讲述天国的一段: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马太福音7章21节)

唯有遵行上帝旨意的才能进天国。我相信这与马太福音28章中提及的大使命不可分开。我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很想要传福音,因为这是耶稣给我们最大的使命。但是那时候,我很害怕,也不懂得如何用最温和和不冒犯人的方法告诉我的朋友关于耶稣的事。我记得当时我屡次祷告却都无法突破。

还有就是当时我渴望身边能有更多的基督徒朋友,但上帝却没有给我安排。在需要陪伴和鼓励的时候,我身边一个主内朋友都没有。因此,我只能把问题藏在心里,到星期日才能在教会中告诉我那里的朋友。我为此屡次向阿爸天父祈求,但是,我并没有看见祂的作为。

然而如今二十三岁的我回头去看这些事情,才真正看见了祂的奇妙恩典与作为,泪水不禁湿了我的眼眶。在传福音方面,祂给我开了很多道路,预备了很多不同的机会向朋友讲说福音。久了,我也真的不再害怕了,也不再觉得自己奇怪,开始越来越有话语的智慧。除此之外,我还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结交了许多基督徒朋友。每当担忧和害怕时我都能够与他们分享,彼此鼓励。

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章18-20节)

如今看来,对于大使命,我有了不一样的看见。我不想要只过个读书写字的二十三岁,我想要在30岁之前,接受上帝给我的特别的使命。虽然我不知道这使命会是什么。可能是要我在教会里服事,也可能是要我在音乐方面做事工,亦有可能是要我在关怀事工方面做些什么。虽然我还没有特别清晰的方向,但我愿意去尝试,拿起上帝摆在我面前的每一次机会。

有个朋友曾经提醒我,不要只说不做。他因着兴趣去当了学校一项特别项目的辅导人员。他要做的就是通过电子邮件,与他人一对一的聊天辅导。而他收到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就被问了谁是上帝?你瞧,上帝使用我们的方式各有不同,但若你愿意被祂使用,祂会通过每一个机会使用你我。试想,如果我的朋友只想专心地读书,而推辞了这一机会,他可能就错过了被上帝使用的机会。

除此之外,在事工上面,我们是不是只有雄心而不愿意付出行动呢?

雅各书1章22-25节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唯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我相信,雅各书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不只是要因着听了道心里火热,而是要切实地活出不一样的生命来。

因此二十三岁的我决定了,不再徒然等待上帝使用我,因为我确知,祂已经在我生命中动工了。只是我还要等待祂如何用祂的恩典带领我前往不同的事奉里。未来的道路很漫长。我也许会跌倒,会想放弃。但是,正如雅各书1章2-4节中所说,“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我知道一切都是祂对我的磨练。我也相信,靠着祂加给我的力量,我凡事都能做。二十三岁不是终点,而只是个开始。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奇异恩典

小凯:中国比加拿大更像家

中国比加拿大更像家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译:顾静,中国;封面绘图:闪电小熊,中国

小凯(化名)有着一头棕色的头发和一双灰蓝色的眼睛,说着一口标准的加拿大式英语。因此,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来说,听这样一位18岁的姑娘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说自己里面其实是“半个亚洲人”时,都会非常惊讶。

不仅如此。和大部分同龄人不同,这个低调的年轻人没有选择直接去上大学,而是暂停了学业,到离出生之地千里之外的地方——中国,去教小孩子学英语。

如果问她为什么做这样不同寻常的选择,她的答案很简单:中国是她留下记忆最多的地方。小凯在家中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二,虽然出生在加拿大,但从小随父母在中国不同的地方长大,直到15岁才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之间她还在菲律宾生活过一年。

在中国生活的日子不仅使小凯爱上了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们,并让她看到这里孩子们的需要。在她长大的地方,童年的小伙伴刚满六岁就被送到寄宿学校。而在此后的六年里,她们都要远离家人,每年只能回家呆两个月。

所以,当她在加拿大完成了高中的学业,并在圣经学校学习了一年以后,便决定不像她的朋友们那样直接去上大学了。18岁的小凯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决定返回中国,到寄宿学校去做一名志愿者老师。在谈到怎么会有这样的决定时,她说:“是爸爸让我有了这个想法,而上帝给了我信心”。

小凯知道,很多人不能理解她暂停学业的决定。对她的高中同学来说,高中毕业之后一般都直接上大学,他们的世界就是邻里和学校。但对小凯来说,这是难以理解的生活状态。她说:“我很开心自己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当然,她的朋友们大多也不会明白在异国他乡不断地换地方生活是怎样一种体验。小凯出生后不久,一家人就搬到了中国,两年之后去了菲律宾,一年之后又回到中国。过了三年,一家人又搬到中国的另一个地方,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傈僳族人生活在一起(傈僳族人通常分布在缅甸、中国西南部、泰国以及印度的山区)。

很多小凯的同龄人都对她在跨文化背景中非同寻常的童年感兴趣。与她在加拿大的同龄人不一样的是,小凯的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姐姐以及其他跨文化背景的小孩一起逛海滩、爬山和爬树度过的。她回忆道:“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爬到山上去给我家养的羊找饲料”。

意想不到的是,当小凯一家为了帮姐姐开始大学生活而搬回加拿大时,15岁的小凯却遇到了最大的挑战。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适应过程。她说:“我有六个月都陷在抑郁症当中,因为我根本不想待在加拿大。我觉得我当时可能还没有准备好适应那里的生活。我很想念在中国的朋友,我觉得加拿大人跟我很不一样。我害怕永远也找不到一个真正能理解我的朋友了。”

她甚至开始生上帝的气,觉得上帝没有给她能够分担困难的朋友。但后来上帝对她说话,让她明白自己已经把友谊看成了高于上帝的偶像。

当意识到自己把人生的价值和幸福建立在是否得到友谊上,而不是上帝本身时,她开始悔改。“我告诉上帝‘你是我的一切。拥有友谊很好,但是我也可以没有它。我可以被你所满足。’说这话时,我在加拿大还是没什么朋友。”

就在小凯向上帝悔改之后不久,上帝赐给她一些关心她的好朋友,其中有一些还是基督徒。

如今,除了大姐,小凯全家都回到了中国。对于小凯来说,回到中国的感觉就像回家一样。她希望作为寄宿学校里唯一的基督徒老师,自己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正面的影响,让他们能够感知上帝的属性。她说:“真希望上帝可以使用我,让孩子们知道上帝是谁,并帮助他们更加靠近上帝。”

虽然小凯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会持续多久,但她确信:拿到大学学历(最好是教育学学历)之后,自己还想继续教书。“我想去菲律宾教书,教孩子,尤其是那些不被人们重视的被寄养在别处的孩子们。我想成为一个让他们感到被珍视,可以与他们分享上帝的好消息的老师。”

当小凯11岁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属于上帝时,就曾承诺委身上帝,现在她要实现自己的承诺。她说:“祂给我生命,对我有一个计划,因此,我要让祂在我生命中完成那个计划。只有这样,我的生命才会真正有意义。”

对于雅米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做现在在做的事?” 小凯回答说:“我知道上帝爱我,对那些还不明白上帝的爱的孩子们,我很有负担。我希望他们能明白上帝爱他们,也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在基督里找到确据与平安。”

*此文章英文原文和翻译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submit_article

未來,路在何方?

signpost-20032_640

 

作者:Jie-Ying Wu,台湾

聊起未来这个话题时,多数人会侃侃而谈自己对未来的期待,或自己所规划的人生蓝图、梦想及成就。世人会用不同的外在条件来定义未来的好坏,例如:金钱、学历、能力等。因此,不少人便投入许多心力去追逐这些条件,好能够得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对未来如此的追求,看似合理,但却暗藏着引发个人骄傲的危机,这些种种的条件甚至会束缚我们,让我们难以活出上帝所赐予我们本应活出的样貌。那么,未来究竟在何方?下面让我来分享几点个人在寻求未来时所总结的经验及方法。

1.检视自己寻求未来的动机,一切须出自于爱

中学时期,我时常用成绩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当时的我认为拥有好的成绩即有好的未来。为此,我总是在考试上尽量拿到好成绩。但渐渐地,由于太过执著于课业成绩,我变得无法理解周遭同学为什么不能专心念书,有时甚至会因此责备他人。不知不觉,眼光也变得越发狭隘,缺乏同理心。

高中毕业后,基于自己的个性和,也为了稳固自己的未来,我大学选择了就读法律系。然而大学生活却和我想像的完全不同。大学所读的书籍用语艰涩,很快我便对读书失去了兴趣,对校内的课外活动也提不起精神,大学梦就此破碎。后来,因为内心实在感到空虚无力,我选择走进了教会寻求上帝的帮助。当时,我常问上帝,究竟要给我什么样的未来?上帝没有立即回应我,而是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来破碎我的生命,教我心中要有爱。

上帝常常透过哥林多前书13章1-3节提醒我:「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祕,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于我无益。」这段经文,在我寻求未来的方向中,一直不断地提醒我,成为我检视动机的指标。不论一个人有多少恩赐和才能,一切所做的事都须以爱为根基。若是出自于追求表现或虚荣心,换来的都只会是虚空与无益。相反,若一切所做的,是出自于爱,那内心自然就会充满热情以及对上帝的盼望。

2.放下个人意志,让上帝引导未来

箴言3章5-6节说,「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在寻求未来的过程中,难免会不小心按著自己的意思去行动。但我们是上帝所造的器皿,唯有祂知道哪一条路才是最适合我们的。我们若寻求祂,顺服祂的旨意走向未来,必定能够活出上帝所赐予我们所当有的特质与样貌。

大学毕业后,我按著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想找到与本科系相关的工作,但上帝却引导我进入了我从未想过的职业──小学助理老师。最初,我对于这份工作感到十分害怕。不过上帝却让我在其中学到如何与孩子相处,以及用心关心他们。透过这份工作,我也越来越了解自己,原有的冷漠性格慢慢得到上帝的修剪。后来,上帝更是在我心中放下了对孩子的担负,使我日后得以参与教会的儿童事工。

上帝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祂所安排的,不是人所能测度,但祂却很乐意我们参与祂的计画。当我们愿意走向祂所安排的计画时,内心便会知道祂要给予我们的异象是什么了。

3.不只寻求自己的未来,还要学习看到别人的需要
过去,我一直想履行个人的理想,却失去了了解他人感受的心。然而腓立比书2章4节教导我们,「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寻求未来,不仅是关乎自己的事,也关乎他人。世界并不绕着我们转动,而我们需要留心的是心中有无这个世界。找寻未来的人,多数都期待自己能够发展得更好,但这个向外发展的过程,必然会与他人产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有时需要扮演付出者的角色,而该角色即是学习如何谦卑做仆人。

腓立比书2章5-7节也说,「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 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当耶稣基督来到世上时,不是颐指气使地要人们达到祂的要求,而是先看到人被罪挟制的心需要得着释放。祂以仆人之姿,带着使命,帮助我们能够享受上帝所赋予的爱。所以,当我们用仆人的心寻求未来时,不仅容易使我们看见他人的需要,更能点燃生命中对主的热情。如今,因着圣经的教导,我愿意放下自我为中心,学习付出,学会关爱他人,在寻求未来的道路上也更喜乐了。

上帝所引导的未来,有别于世界的未来。这样的未来,不是一昧地追求外在的领先,而是在过程中查验自己的内心为何。内心动机出自于良善,有上帝的爱作为根基时,我们就会越发地清楚未来的意义。因此,若发现自己内心时常被外在的利益牵引时,愿保罗的鼓励常常提醒我们:「不要效法这世代,要藉著理性的更新而改变,使你们可以分辨什么是神的旨意——那美善、可喜悦、完美的旨意。」(罗马书12章2节)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天堂与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