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残障人士

恩典、生命、残缺、盼望

作者:Janet    有声播读:佳音

 

恩典和生命,两个热烈而又活泼的词语,仿佛佳人才子,出场自带风一般。

恩典,意味着白白施予。生命,意味着活泼热烈。但是当恩典之于残损的生命之时,这又是个怎样的命题呢?

这个世界不乏受罪恶破坏后而诞出的残损——先天或后天的。生命的残忍,便开始揭露于当事者面前。

中国山西太行山深处,有一群人,基本都是天生下来没有眼睛,被称为没眼人。曾经有位电视节目主持人亚妮,放下前途,只身前往此处,和他们共同生活,采访他们,陪伴他们,制作成了纪录片。从这没眼人的生活中,我看到,他们的存在本身,令人撼动。他们几乎都是天生无眼者,天生就看不见这个世界的一切。所以他们只能感受一切。对他们来说,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单纯纯粹。他们天生残疾,却把生命变成了一首歌。

生命的张力,在此彰显出来。他们天生没有眼睛,但是他们依旧活着。活着,即是生命。是生命,即是恩典的承载体;是生命,即是恩典的接收者。哪怕没有眼睛,活着的本身,就令人动容。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状态都是极其纯粹的。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恩典的纯粹。

恩典,每天都伴随着世界。日出日落,雨落花开,日日相伴。我们以为这群没眼人需要怜悯,或许,需要怜悯的不仅仅是他们,而是我们这些看上去好似健康的人。耶稣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马太福音9章12节)。谁是康健人呢?这世界,是没有真正的康健人的。没眼人,他们活在太行山深处,他们常常歌唱,让生命的生命感体现出来。我们很多都市中人,每日忙碌于物质的追求,生命蝇营狗苟,生活浑浑噩噩,真的有体现出生命的生命之感吗?那位节目主持人,因为被他们的歌声打动,被他们的纯真打动,和他们同吃同住很久。这其间,必有打动她的存在。是什么呢?我想,必是生命本身之美丽,打动了这位生命的探索者。 这使得我们想到我们的信仰。对于残障人士而言,仿佛失去了生命的恩典,但是我们看这群没眼人,他们很快乐,他们很纯粹,他们体现出了生命的活力。那么,对于大多数生命状态普普通通甚至是对人生常常怀疑和绝望的人,我们的信仰,所能够提供给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对此,圣经上开出了三剂药方,即为,信,望,爱。

在这里,笔者所特别要谈到的乃是这些。人生在世,短短几十载,倏忽之间,一切都将过去。或许,在我们对于生命的破损不解的时刻,我们可以来读一读力克·胡哲(Nick Vujicic)的故事—— 《人生不设限》。我们会看见,信,望,爱,所给一个人带来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生命的美好是不会因身体的缺陷而流失的。没有手,没有脚的力克·胡哲,不但不断突破自己身体的局限性,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学会冲浪,学会踢球,学会享受生命,而且,结婚生子,养儿育女,在这些普通人有时甚至都感到艰难的事情里,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到游刃有余,并且,最为鼓励人心的乃是,他用了自己的故事去鼓励成千上万活在自卑,活在这样或那样的残损中的人,只因为他从自身的信仰当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未来。

当一个人认识真理时,他的关注点便不再集中于自己所没有的,而是他的造物者所有的;不再活在不被接纳,不被爱当中,而是活在被造物者完全接纳,完全爱的事实当中;也因此不再被恐惧束缚,是插上勇敢的翅膀,去挑战那看似无法战胜的挑战。这残损的生命也不再是旁人眼中没有价值的,而是可以被其造物者使用的,宝贝的。圣经当中记录过这样一段,有人问天生瞎眼的人瞎眼是为什么,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上帝的作为来”(約翰福音9:1-38)。

所以,我想,无论一个人的身体或心灵,是康健的,还是残损的,我们其实都可以在其中彰显出上帝的荣耀来,就如力克胡哲一样,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使短暂且有残损的的肉身生命彰显出了无限又永恒的天国生命。生命光芒也因此而显露了出来。但愿我们都可以在基督的恩典里面,长存信望爱,活出美好的生命之风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残障或软弱,我们都是祂独一无二的宝贝

 作者:路小路   有声播读:洋澜

 

虽然整个社会对残障人士并不陌生,但今天的社会仍然不够重视他们。残疾常被视为有缺陷的的异常现象,被视为需要消除的耻辱。在尽心尽力寻求体现上帝之爱的教会团体中,教会也常会被社会的文化所裹挟。因此,教会作为上帝接纳所有人的地方,对特殊群体来说,有时,竟会变成一个难以接近的地方。残障人士被排除在教会生活的参与之外。这一结果也削弱了教会本身邀请所有人成为基督身体的见证,限制了上帝的救赎工作。

在笔者采访一位自闭儿的妈妈时,她所倾诉的一次经历,令人心酸。

当这位妈妈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主日学时,一些忧心忡忡的妈妈们找到牧者,对这个孩子在主日学的不当行为表示失望和生气。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触这个孩子,也害怕他表现出的令人不安的行为。比如他身边的玩具只能自己独有,在被其他孩子激怒时会自己打自己或者以头撞墙。无奈,主日学无法处理这样的事情。因此,妈妈们在表达了他们的担忧之后,要求牧者和主日学老师告诉这位妈妈,让她不要再把孩子带到主日学。这位妈妈因为这件事而受了伤,此后再也没有回到那间教会。说完,这为妈妈倒收着眼泪。我听完也不由心里一紧。情绪稍微缓和后,她不自禁叹一口气。

后来有牧者打电话致歉,态度也很委婉,但是伤害已经造成。我能感受到这位姐妹因为自闭儿而陷入了一种羞耻和内疚的循环中。那些不被欢迎的经历,使她和孩子开始 “避免社交场合”。

通常,残障人士的身体状况意味着一种缺失或缺陷。当一位残障人士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人们眼中常会显出尴尬的目光,而残障人士也会成为人们低声谈论的对象。这削弱了残障人士作为一个独特的人而受到上帝欢迎和接纳的感觉,也削弱了她在教会社区中与其他人享有同等地位的感觉。当社会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残障人士的缺失上时,他们的人格特征就被忽视了。这种错位尽管不是有意为之,但已经伤害了他或她作为上帝形象的独特尊严。

我们并非自给自足,而是依赖他人而活

 

真正的悲剧并不是残疾的本身,而是社会所加给的。残障人士一直被语言贬低,比如“怪胎”、“弱智”、“白痴”、“瘸子”、“低能儿”等等,这些词让残疾人士感到丢脸、羞耻。

当我结合圣经对残疾做一些思考时,我发现,残疾迫使非残疾人面对自身的脆弱性——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只是部分和暂时的健全。我们随时都可能受到限制、遭受痛苦,身体也会最终衰败和死亡

我们需要认识到所有人的生命都有其局限性、脆弱性。只有在一个强者社会的“健康”理想中,才会使一部分人类被“残疾化”。事实上,没有人在生活中完全自给自足,能够在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下生存。所以,自给自足的理想是一种幻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非残疾人和残疾人都处于依赖关系的网络中。残疾人士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更容易依赖他人和上帝。这触及了保罗关于软弱神学的核心:上帝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章)。

当我们以某种方式认识到自己的软弱时,就有力量改变我们与人与上帝的关系,因为像保罗一样承认自己软弱的人,更愿意向上帝敞开自己,让上帝成为生命的主。承认人类共同的人性弱点,可以成为在残疾人和非残疾人之间建立团结合一的重要途径。而我们作为被上帝所爱的受造者,也会愿意彼此分享、彼此接纳。

一位女士家中有两个特殊需要的孩子,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然而教会大家庭成了她强力的后盾。她可以和教会家人敞开自己,倾吐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女士说,当她分享自己的感受时,她能感受到教会的支持。当地教会也能理解她的软弱,倾诉中她可以表达不舒服的情绪。不幸的是,这并不是当今所有教会的做法。有些人可能期望那些属灵的人不会有消极的感觉。因此,当有人表达悲伤、痛苦、怀疑或愤怒时,常会招致信徒的反对甚至责备,将其视为不属灵或者没有信心。然而,耶稣不会因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而责备我们,祂愿意花时间看见软弱者的需要。

著名的辅导专家爱德华·韦尔奇(Ed Welch)曾写道:“在上帝的大家庭中,软弱或缺乏是宝贵的资产。耶稣引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软弱就是新的力量。任何能提醒我们依赖上帝和他人的事物都是好的。”

我渐渐意识到,有残疾并不等于生病和需要治疗,他们只是需要依赖他人而活着。常会看到朋友在社交网络分享他们特殊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做家务通常需要大人在一旁帮助。特殊的孩子他们在身体、情感、精神、社交上都很脆弱,一生中需要依赖别人来获得某种程度的照顾。

孩子们做家务的这一幕,让我想到了“软弱”一词。我喜欢这个词的原因是,它也描述了看似健康、非残疾的自己。这些孩子们常常迫使我认清自己丑陋的一面。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看成是不可战胜的,但是我们又何等渺小脆弱。疫情中被困家中的人应该更能体会,当自给自足的人生假戏,突然被腰斩后,才醒悟过来,我们依赖他人而活。

在上帝眼中独一无二的我们

在我接触的特殊家庭中,我也看到了一些真实而又美好的见证。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的家庭将会变得大为不同,婚姻也会受到挑战,然而最终,他们开始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孩子的残疾可以借助医疗和康复手段进行干预和治疗,但是我们首先要学习去接纳他们

那些有残障孩子的父母群体,当他们初为人父人母的时候,他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挫折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再把孩子的残疾看作需要修复的东西,而是孩子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是上帝所赐予的独特的礼物。我也感受到,很多特殊的孩子会受到父母百般的疼爱,尽管养育的过程会辛苦一些,但是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是一样被爱。

一位家有唐氏儿的父亲说,其实那些严重智力残障的孩子并不太多纠结他们的残障。因为他们很少去思考别人认为他们缺少什么。常人会有这样一种假设,那些被贴上残障标签的人正遭受着残障的痛苦。但唐氏儿更多地是在享受他们自己,而不是在意别人的眼光。

曾在一间教会遇到过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成年人。她说话不清楚,在智力上,可能就像一个三岁的孩子。但她喜欢教会,喜欢崇拜,当赞美的音乐响起时,她就会迫不及待地在座位上摇动身体,我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也许她不会写一篇长篇大作,也不会用一段完整的话来讲述她的信仰历程。然而她也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创造的,能够与上帝建立关系。当我想到她在聚会时的长椅上摇摆着,随着音乐拍手时,我不禁怀疑,自以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反而常会阻碍他们来到上帝面前,知识和能力不是进入信仰、认识上帝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接触特殊需要孩子们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向我展示了一件事,那就是上帝的价值观与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许多文化的价值观有多么不同。我们被世界的手捂住双眼太久了。当我们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的礼物,就容易看到我们都是上帝所造的独一无二的宝贝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