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正义与最大的诫命的界限

作者:叶玲君,台湾

法利赛人听见耶稣堵住了撒都该人的口,他们就聚集。 内中有一个人是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说:“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章34-40节)

前一阵子在台湾有个很有名的电视剧叫做《我们与恶的距离》。这是一部2019年播出的社会写实电视剧。剧情的时间点设定在一场无差别杀人案案发之后两年,被害者家属和加害者家属在正义、愧疚与社会舆论压力之间、内心与现实世界中的拉扯。这场无差别杀人案案发之后,受害者家属因为丧失亲人而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主角是一位原本幽默、充满爱的妈妈。在案发当时,这位妈妈从电影院跑出去接了一通工作的电话,而自己的儿子则在戏院被枪杀。因为埋怨自己没有及时发现杀手的出现,她靠着酒精、工作等借口躲在自己所建筑的堡垒里舔舐伤口。两年之后,女儿和老公因为主角带刺、一点就着火的状态无法与她正常沟通。一个在两年前原本看似幸福的家庭,因为失去儿子的事件,在两年后几乎面临崩溃。

而加害者淳朴善良的父母和妹妹,因为长子自制手枪在戏院里无差别杀害毫无防备的一般民众之后,被全台湾所唾弃。加害者的爸爸因为自责,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开始酗酒直到睡着,着实地烂醉了两年。妈妈成天戴着口罩躲在老家港口附近卖粽子来维持全家的开销。她脸上的皮肤因为长期戴口罩而导致过敏红肿溃烂,但因为太过害怕别人会认出她来,而始终无法将口罩摘掉。加害者的妹妹因此次事故的舆论压力无法从大学毕业,与爸妈逃回南部的奶奶家。因为自责没有发现案发前一天哥哥说要去干一件大事原来是杀人,妹妹无法振作地把自己关在了奶奶家两年。她的妈妈因为无法继续看着唯一的女儿变成米虫,于是便强迫妹妹改名,重新找工作,更要求她不再承认原来的自己,要她谎称爸爸妈妈在车祸中去世,妈妈也发狠不再和女儿联系。妹妹这才开始重新出发,经由之前大学很器重她的老师介绍进入电视台工作,却发现她的上司就是那位因哥哥开枪的缘故而丧失孩子的妈妈……

《我们与恶的距离》很成功地将几位重要角色在此次无差别杀人案之后的内心层面表达了出来——每一个人对活着的无奈和无所适从。每个角色对于内心所定义的正义与恶的距离,很多时候只有一线之隔,一个没注意,自己就从被害者变成加害者。剧中当加害者的妹妹被人发现自己是杀人犯的妹妹之后有个很扎心的台词:“你们每个人都杀了人,而且杀的人不比我哥少。”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时,我的内心是纠结的,因为太过写实,很多时候我不得不按暂停键,停下来哭一会,去院子走走,再回来接着看下去。的确,我过去带着法利赛人的正义也“杀了人”,而且杀的人也不少。回想过去我其实对待非基督徒都算有爱心的,也不会轻易批评他们,但对于过去和我在教会的肢体同工,我却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很多时候我会用犀利的眼光看待教会事宜,一旦发现和我同工的某人有点自己的小心思,个性较冲的我通常会忍不住直接在公开场合下大力批评此人,有好几次搞得人家都不想再和我说话。因为过去的我认为在教会所有一切都应该一丝不苟,同工们应该努力为主摆上,若是任何人有自己的私心,应该都要当下公开的戳破。我过去所认定的正义,其实是自认为的用圣经的标准来看待一切的人事物,我自以为拆穿人家的小心思的行为是爱上帝,但当我在指出对方的不恰当之处时,其实是没有出于任何爱心的。因着此剧,我对于自己过去所坚持的正义有着很大的改观。这使我想到马太福音 22章34-40 节,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诫命是“爱上帝和爱人如己”,我过去如法利赛人一般的正义,真的没有做到像耶稣那样的爱与同情。而我亦有好几次,利用了“私心”判别人“死”罪,这使我感到后悔与羞愧,也求上帝和他人的赦免。

老实说虽然我这辈子不太可能像耶稣一样因为爱而为他人牺牲生命,但是起码我对于正义的看法开始慢慢改变,现在的我不再是非黑即白地看待所有人,而是更具有包容性。我更加能意识到,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他们压在心头的重担。而上帝知道这所有的一切,虽然有些时候来教会服侍的人的确会带着私心,但祂却容许我们这些罪人一起来为神的国度效命。来自属天的奥秘的是我自己没有办法用我平凡的脑袋完全理解的。我真的需要求上帝给我来自属天的智慧,用祂的眼光和爱来判断每个发生在我周遭的事件,而不是以我的私心来评断对错。希望每个基督徒都可以学习用耶稣那爱人如己的心来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一定会变的更美,毕竟,审判的权利不在我们手中,而在上帝那里。

最后用一句我在Facebook上看到的英文来勉励大家: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Be kind. Always! (你所遇到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你所不知道的战役。请善待他们。)阿们!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样式

她选择去爱那个出过轨的男人

作者:主的小花,中国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郑秀文的丈夫许志安出轨了。“安心偷食”事件震惊全香港,甚至牵动世界各地无数粉丝的心。

这几天,我无论走在香港哪个角落,都能听见男女老少谈论这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各地网民都替郑秀文感到难过,异口同声地控诉许志安这个负心汉。

蒙上阴影的童话故事

郑秀文与许志安的爱情故事被誉为“香港最后一个童话”,承载着两三代人的共同回忆以及众人对爱情的美好愿望。他们相识三十年,历经分合,好不容易才步入婚姻的殿堂。大家都希望这对金童玉女能像童话一样,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我从小听郑秀文的歌长大,但真正开始喜欢和欣赏她,却是透过她信主之后所写的文字。所谓见字如见人,她对自我的深入反思、对人生的细腻体会、对信仰的由衷追求,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给我带来许多启发。虽然我与她素未谋面,但是对我来说,她不只是超级天后、公众人物,还是心灵的朋友,更是我在基督里的姐妹。

因此,当我在媒体上看到许志安与黄心颖偷情的画面时,我真的很生气、很失望。特别让我唏嘘的是,许志安也是我在基督里的弟兄。我还清楚记得2017年年底,喜乐无比的郑秀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边哭边拍的许志安受浸过程的短片,还提到许志安的信仰历程:“受浸是一个对主终生并公开的承诺,这个决定由始至终都是出于他自己。在信仰路途上,他自己跟天父一点一滴建立深厚关系。”可是,言犹在耳,他却出轨了。

连他这样的人也出轨

出轨事件曝光之后,许志安立刻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开认错和道歉。当时,他一脸憔悴,痛哭流涕。他哀伤地说自己做了一件“不可弥补、不被原谅的事”,感到非常后悔,又形容自己是一个“丑恶的人”,“没了灵魂”。他说自己深刻反思,为何无法控制自己,为何起色心,为何犯下这样的错。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情相当复杂。我想,蒙在鼓里的郑秀文大概做梦都没想过自己信任的枕边人会与当红女明星在出租车里公然偷情,还被人拍下来公之于众吧?我也为人妻子,光是想像一下被丈夫背叛的滋味就心如刀割了,真的无法估量郑秀文该有多么难过。

假如许志安平日里就是一个喜欢拈花惹草的花花公子,那么无论他做出什么离谱的事情,也不那么令人意外。可是,他并不是那样的人。2017年,郑秀文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这样形容许志安:“他很善良,内心浪漫、表面害羞,不是那种很开放的人,比较传统”。试想,连他这样的人都出轨,怎能不叫人心寒?

不过,看着他落魄的身影,我又感到悲从中来,打从心底里同情他。种种证据表明,出轨事件的女主角黄心颖非常主动,花了两年时间,想方设法接近许志安,甚至投怀送抱。对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年男人来说,要抵挡这样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带来的强大诱惑,谈何容易?假如我是男人,身陷同样的处境,我能保证自己一定能胜过试探吗?

在童话世界里,“王子和公主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故事就完美地结束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只是故事的开始。婚姻有高低起伏,四周的诱惑却无处不在。试问有哪位已婚者能够百分百确定自己在有生之年都绝对不会出轨呢?谁能确保自己每时每刻都不会软弱,一生一世都不会跌倒呢?

我想起保罗在哥林多前书所说的话:“自以为站得稳的人必须谨慎,免得跌倒”(10章12节,和合本修订版)。我窃以为,这句肺腑之言,值得每一位已婚者铭记于心。

爱,本就是一次冒险

在整个事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郑秀文对出轨事件的回应。她说,事件发生后,她和许志安谈了很久,也谈得很深入。她形容这次事件是他们婚姻中“重要的一课”,带领他们走进婚姻更深之处。她感慨地说道:“人谁无过是老生常谈,但事实确是如此啊。”她表示愿意与许志安“一起正视各自的软弱”,“不放弃自己,不放弃对方,互相纠正,互相提点”。她也承认这段时间非常难熬,但他们会“握着手一起祈祷”。

我想,一个人到底要拥有多大的安全感和多宽广的胸襟,才能说出这样一番话。要知道,带着满身伤口,张开双臂去接纳那个哭着回家的浪子,一点儿也不容易。更何况,这个浪子将来会变成怎样,谁都不知道。

事实上,很多关心郑秀文的网友都以“过来人”的身份,力劝她果断离开“渣男”,担心她今日心软接纳浪子回头,他日浪子可能伤她更深。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毕竟出轨后再犯的例子可谓多不胜数。

不过,正如梁文道所言:“爱情是一种迎向他者的冒险,是对未知领域的挺进。”郑秀文的确无法肯定许志安日后不会再辜负爱情,但这种不确定性本身也是爱情的一部分。无论我们的配偶曾否出轨,只要我们选择去爱,就必须承担受伤的风险。但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上帝对我们的爱永不更改。唯有在祂的爱中,我们才能找到爱配偶的力量。

我想,郑秀文回应出轨事件时选取的经文最能诠释这份带着冒险精神的爱:Love never gives up, never loses faith, is always hopeful, and endures through every circumstance (1 Corinthians 13:7, NLT). 翻译成中文就是:“爱永不放弃,永不失去信心,而是常存盼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忍到底。”(哥林多前书13章7节,新普及译本)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样式

写给所有的单身弟兄…(有声中文)

作者:Jeffery Siauw,印度尼西亚翻译:LOMO,中国

有声播读:吕杰,中国

 

单身并没有错。是的,你没看错:你没结婚也没有处于一段恋爱关系中,甚至你从来都没有谈过恋爱,都是没关系的。

是的,上帝在创造我们之时就将对爱和伴侣的渴望放在我们里面。因此渴望结婚和恋爱是完全正常的。只是,你作为一个人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这并非取决于你的婚恋状态。

诚然,单身人士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孤独。(在我还单身时,我也同样在孤独中挣扎过)。有些人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找事情让自己忙起来,并经常和朋友们待在一起来面对这个问题。有些人会去买最新潮的玩意儿,或者参与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也有一些人会用扭曲的方式来寻找亲密感,像是看色情影片或是招妓。

对于恋爱和婚姻,我们当中许多人都有“如果”或者“应该”的思维模式。如果我有女朋友,如果我结婚了,我就不会孤单了!人人都应该结婚(至少我应该结婚)。有女朋友、结婚、生子……这些是我的基本权利。如果我没有,那就太不公平了。

但这种思维模式很可能会造成苦毒。当我们只关注我们没有什么时就会看不见上帝给我们的恩典和祂在我们生命中的做为。我们只会看到我们的缺乏,而看不到上帝慷慨的馈赠。我们也会忘记,我们的单身身份恰恰可以让我们参与到许多事工中。使徒保罗自己就是一个单身弟兄,他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单身信徒可以专心爱主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祂的事工中(哥林多前书 7章32-35节)。若我们认定只有当有了女朋友后我们才会开心的话,我们就会失去单身时才有的喜乐。更糟糕的是,我们甚至有可能会让性方面的罪侵蚀我们。这不仅会破坏我们现在的生活,还会破坏我们跟未来配偶的关系。

我想要鼓励所有的单身弟兄:请换一种眼光看待单身。不要让孤单主导你的人生,不要让苦毒在你心中扎根。要记住:感到孤独并非是因为你没有女朋友或妻子才产生的。孤独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不论结婚与否。

当耶稣的门徒在祂最挣扎的时候却睡着了时,就连祂也经历了孤独感。不要忘记:孤独是试炼,并非是罪。只有当我们让孤独控制我们的生活时,它才变成了罪。

因此,当孤独感再次来袭时,让我们把它当做一种提醒。是时候和家人与朋友们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了。除此之外,用你的单身时光去追求圣洁吧。圣洁不仅仅是不犯罪,而是过一个上帝喜悦的人生。学习在你没有伴侣的情况下,都信靠上帝的恩典。求上帝把你塑造成为一个爱主又爱人的人。

如果你真的在未来的某一天遇到了你的人生伴侣,你会发现学习爱他人会帮助你更好的爱你的伴侣。这是我从自己的经历中发现的:当我用上帝教导我的方式去爱别人的时候,我发现我就可以更好地且无条件地爱我的妻子,就像基督爱教会一般。

即便你没有结婚,也请记住,你的人生依旧可以成为上帝之爱的完美见证,也依然可以成为别人的祝福。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爱的行动

用爱打破隔阂——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作者:Maggie,中国

前几天,91届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脱颖而出,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殊荣。

“绿皮书”是美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东西。因为当时施行种族隔离政策,所以黑人外出旅游,都会拿着一本绿色的小册子,上面列出了哪些旅店和餐厅会让黑人入住和就餐。这就叫“绿皮书”。

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唐·雪利是一位钢琴家,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要穿越美国到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于是他拿着一本“绿皮书”。这就是《绿皮书》这部电影的主要剧情。

唐找了一个白人做司机,司机的名字叫托尼·利普,有过劣迹,痞性很重,在路上发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越往南,唐就越被排斥,因为越往南,种族歧视越严重。一开始,唐只是不能进入高级酒店,后面是不能用白人的厕所,再往后都不能用白人的更衣间。在这里,不歧视黑人的白人也不敢多管闲事,社会对于黑人都是冷漠的。托尼虽然满口脏话,言语粗俗,但是对待唐,他有热情。

《绿皮书》比以往的“政治正确”电影探讨得更深一些,并不是单纯地塑造种族对立形象,或者平铺直叙美国白人对于黑人的压迫。作为接受白人所把持的高等音乐教育的唐,他的思想并不为自己所属的黑人群体接受,但是由于他的肤色,他也受到白人的排斥。

而托尼的身份设定也很有意思。他是一个白人,却充满了粗鄙之语。在那个年代,白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托尼却没有什么文化。

一个在重重阻力之下取得行业瞩目成就,一个在各种社会制造的便利之下自暴自弃。这是双重的反差。

托尼不喜欢黑人维修工,维修工用过的水杯他都要扔掉,但是托尼对唐有一份敬意,虽然他根本看不上唐所说的艺术品,也不理解他的艺术。

《绿皮书》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告诉我们,爱是如何遮掩矛盾和冲突的。

唐在托尼的劝说之下,吃了人生中的第一块炸鸡。那个年代,都说黑人喜欢吃炸鸡,白人不喜欢,然而其实有黑人不愿意吃炸鸡,有白人对炸鸡很是痴迷。这也是《绿皮书》电影设置的独特之处,矛盾中还有矛盾,但是不仅仅是渲染矛盾,而是指引大家认识爱与和平。所以吃炸鸡这一幕,不单单是电影一个有趣的情节,更是代表着矛盾中的矛盾消弥。

上帝造人本来就是平等没有歧视,是人类在种族之间制造了歧视和对立,能化解这些的只有理解与爱。

电影最后,唐和托尼一起去了一家黑人酒吧演奏,而不是为那些自认为是“上等人”的白人演出。他们冲破了内心的堡垒。唐接受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和自己的同胞打成一片,托尼也拆开了心中的围墙,和黑人坐在一个地方倾听音乐——这在当时是很出格的,白人并不喜欢和黑人坐在一起。

这也许是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的:我们应该勇敢走出去,不要惧怕,不要把自己的灵魂封锁,要把冷漠变成爱。

电影没有突兀地要求平等,聚焦伤痛,而是给人们指引了一条道路。圣经上说:“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言10章12节)。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缘由,不敢去爱,不敢说爱?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没有了种族隔离。但是人心之间有隔膜。愿我们可以用基督的爱打穿与人之间的隔阂。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爱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