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祷告
受伤离开教会后,回去为什么这么难?
作者:Sara Koh,新加坡
翻译:秋雨,加拿大
有声播读:洋澜,中国
小时候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离开教会的人很难再回来。我知道这些人通常是因为受到伤害或因为失望而离开。但年幼的我以为既然教会的使命是向人展示恩慈和包容,那么这些“浪子 ”应该很容易回家才对。
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要来亲自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我在受到一次深深的伤害后也离开了教会。
我第一次尝试回到教会时感觉很尴尬。面对我之前离开的那间教会,我发现从踏入大门,进入礼堂,高举双手敬拜,到不让脑海中的质疑淹没台上讲员的声音,这一切都非常艰难。好像有一块石头压在我心头,沉重得让我很难像以前那样经历耶稣的同在。
见到之前的老朋友,我脸上挤出一丝苦楚的笑容,也恭敬地与长辈们打招呼……但感觉就是跟以前不一样。
崇拜刚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开溜了。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很难再回到教会:因为当痛苦还没有得到处理,看到那些相关的人还全然不知他们给别人所造成的伤害时,再次走进教堂就像踩在燃烧的火炭上。
我感到曾经拥有的快乐被剥夺了。所以我告诉自己我不会再回去了。
时间快进到三年后——在教会外经历了许多的困难、逃避和成长之后,我终于尝试第二次回到教会,但这一次是去到另外一间教会。
这一次,我觉得自己已饱经风霜,靠着上帝的恩典我也成熟多了。我将期望值降低,而且朋友的支持给了我信心和勇气 。
我仍然感到有些尴尬,但这一次举手唱诗敬拜和祷告我都不再觉得艰难。主持人讲话以及讲员证道的时候我也可以专心地聆听。
回望过去这四个月,我深切地感受到上帝的救赎和自己的渺小,也为此深深地感恩。尽管医治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听到有些人的名字仍然会勾起我的痛苦回忆,我也仍然为那件事愤愤不平——但我选择将整个过程放在上帝的手中。
在我离开教会的这三年(我称之为我的旷野漂流期)里,我学到了一些功课,让我第二次回教会的路可以走得轻松一些。
第一点:伤害不仅发生在教会之外也可能发生在教会之内。
以为在教会里我们就不会受到伤害或冒犯是不现实的。无论是在教会内还是在教会外我们都需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躲避这个世界的负面影响和痛苦。因此,为了用更明智合理的方式处理这些伤害,我们非常有必要扩张自己的境界,加深与上帝的关系。
身为基督徒的我们非常幸运:在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有可遵循的准则;我们也知道,当受到伤害时可以投靠上帝(诗篇18篇2节),并且苦难于我们是有益的,即使身处其中时的感受完全相反(罗马书5章3-5节)。圣经中有许多表达哀痛的方式(仅诗篇中就有很多!),也教导我们该如何与人和解(马太福音18章15-17节),以免让痛苦发酵以致污秽我们的心灵。
然而,正如我的亲身体验所告诉我的,在生活中行出这些真理要比想象的困难得多。
第二点:我们有责任怜悯和宽恕伤害我们的人。
很多基督徒在离开教会后会说:“我的非基督徒朋友对我比教会里的人对我更好”。虽然这也许是事实,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耶稣从未应许过我们会因为是信徒而得到不一样的恩待。
耶稣明确告诉我们的是,如果我们不饶恕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我们自己也不会被饶恕(马太福音6章15节)。这些话让我心生敬畏,并且促使我开始考虑原谅那些伤害我的人。
选择饶恕意味着我可以停止纠结和放大那些被我暂且隐藏的不堪回首的痛苦,也意味着每当伤痛涌现时只要我不断奔向耶稣的怀抱就能够得到完全的自由。
第三点:我们有一位完美的上帝,但不能期望教会中的弟兄姐妹是完美的。
我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不成熟也是造成我受伤害的因素之一。我渴望与人团契超过了与耶稣的相交,我把与朋友关系当成了偶像。
我盼望教会领袖以我期望的方式行事,因此当我看到他们与我的期望背道而驰或令我失望时,我不知道该如何承受我看到的幻灭和虚伪。
当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在面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累积的问题,不断挣扎找寻自己的真正身份,而且我们的疗伤之路有时会同时对别人造成伤害时,我对自己受到的伤害也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第四点:疗伤需要时间,而且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伤痛的愈合很少一帆风顺。有时觉得自己终于战胜了可恶的怨恨情绪,可以平静地谈起往事,但有时却感觉又回到了原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会再次勾起那些讨厌的感觉。
疗伤的旅程更像似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有明确起点和终点的直线。我们盼望在航行的过程中,耶稣会供应我们每天所需——就像上帝在旷野中每天为以色列人供应足够的吗哪,而不是把40年的食物一次全部都给他们一样。
我的疗伤之旅
我的疗伤之旅就是给自己时间——让自己不再纠结于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对方做错了什么,以及我当时应该怎么做。有些时候,这样做看起来像是逃避现实和分散注意力(我不太推荐这样!),但也有一些时候,我开始思考并重新审视自己对教会内外人的看法。我开始更加理解教会外的人选择过自己的生活而且为何会对基督信仰有他们的看法。我还意识到,许多在教会中长大的人往往像住在象牙塔里,完全不能了解上帝呼召我们去影响的那些人经历的真实痛苦。
疗伤也包括给我自己一些空间——远离曾经受到伤害的地方,远离让我愤怒和失望的人和物。
除了时间和空间之外,我的疗伤之旅还包括许多与上帝不定时的对话。我心里暗暗地想,为什么上帝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只不过是想找一个团契而已。对一项“神圣”东西的渴望怎么会变成如此的伤害?
我想不明白。
虽然我并没有总是留出时间来为之祷告,但我相信恩典的上帝会与我不期而遇。与上帝及我信任的人之间的对话给了我充分的空间处理心中的不解和怀疑,也正因为如此,我有了处理和治愈伤害的可能。
伤痛愈合的另外一种呈现形式是我心中萌生走出伤痛的渴望。虽然有时我已习惯紧紧抓住伤害和不饶恕,但上帝持续叩击我的心门,通过我心中不断涌现的思绪向我说话——“我真的应该回到教会”、“我的确应该趁早好好处理这些伤害,别等到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我内心深处渴望自由和喜乐能够重新回到我的生活中。我不希望我的心因痛苦变得丑陋,因怨恨变得黑暗。
就在我写下这些字眼的当下我的心仍被温柔和慈爱所充盈。我感谢上帝,祂允许我生命中经历这个身份动摇的时刻,祂给我能力去探究,给我自由去怀疑和悲伤,并且在这样的时候,仍然满有恩典地在我周围安排给予我友谊和爱的弟兄姐妹们。
如果你正因为受到伤害而不能回到教会,请允许我对你说:我理解你——但更重要的是耶稣更能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没有人期望你会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快快乐乐地马上回去。
但是耶稣在呼唤你向祂迈出第一步,并且接受在祂所定的时间里医治你的伤痛。也许此时此刻听到这些对你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你继续转向耶稣,总有一天你会看得非常清楚:只有耶稣和我们与祂的关系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所以回家吧,我的朋友。耶稣在等着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上帝并没有应许人祷告之后就会感觉好受

作者:Jessie,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枝子,中国
每日早晨起床洗漱之后,我就会跪地祷告。这个固定的习惯从两年前开始。那时候我在一位敬虔爱主的姊妹家留宿,醒来的时候看见她正跪在地上专心地祷告。从那时候起,我就决心效法这位姊妹的榜样。从一开始建立习惯的艰辛,后来初尝早晨祷告的美好,经历被圣灵引导的祷告(明白祷告确实是在对上帝说话,而不是自说自话),慢慢地我无法不祷告。如果不以祷告开始一天,我就无法好好“活过”当日。我享受祷告的甜美,也享受在祷告中与上帝亲近的美好。
许多属灵伟人也都如此仰赖祷告,马丁·路德在百忙之中仍然不忘祷告,他说:“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所以我每天如果不花三小时祷告,便应付不了”。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说祷告是每日上帝祝福的管道。祷告如此甘甜美好,只要经历过的人就会明白,真正的祷告是与活的上帝相交,在圣灵的带领和感动下忏悔、坦诚、赞美、感谢……祷告前也许沮丧、失望、焦虑,但往往祷告后却得着安慰和力量。在认罪中我们认清自己的本相,又在赞美和感谢中重新看见上帝的信实和慈爱。我们的灵魂来到上帝面前时仿佛是在深渊之中,知道自己没有任何资格来向圣洁的上帝开口,然而因为基督的救赎和圣灵的更新,我们能在祷告中与上帝相见,在上帝的光中见光。
正因为明白祷告能够如此甘甜和美好,所以每次祷告我都渴望能够在睁眼之时感到信心充足,力量充满,喜乐,也满怀盼望。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我有多少甜美祷告的时候,就有多少平淡或痛苦祷告的时候。有时候我心中被许多事缠绕,无法安静专注,祷告着祷告着就会“语无伦次”,像在碎碎念;有时候我内心浮躁,正为了什么事儿烦忧,尽管在祷告中说要交托倚靠,但睁开眼还是不平静。更有些时候,我闭上眼就开始落泪,哀嚎,胸中像有一团火在燃烧,不管说什么都无法平息,又或者麻木、失望,跪在地上好久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不是每次祷告结束我都能信心充足、力量充满,喜乐又有盼望,然而这是否正常?是不是这样的祷告就不是真正的祷告?诗篇中也有许多痛苦和悲伤的祷告,但最后他们总能赞美崇敬上帝,并且对上帝有盼望,那我这些祷告是不是就不被上帝悦纳和垂听呢?
一次主日讲道解答了我的疑惑。牧师特别讲到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在主耶稣祷告:“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加福音22章42节)之后,有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给耶稣力量。然而耶稣并没有因此就变得比较“好受”,或者就豁然开朗,完全喜乐了,而是“……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章44节)。
就在耶稣祷告了,甚至天使来加添力量之后,耶稣的痛苦并没有消失,甚至可能比刚才更加猛烈,因为圣经记载他祷告更加恳切,甚至汗如血点。从那时开始一直到在十字架上经历天父的掩面,主耶稣的痛苦是一直加深到极致,直至死亡。如此看来,上帝并没有应许人祷告之后就会感觉好受,或者痛苦得以减轻;也不是每一次祷告都是以甘甜和信心充足为结束。有时候,即使是迫切祷告,我们仍旧会感觉痛苦,或者事情仍然不是朝我们期望的方向结果。
但正如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一样,在祂祷告了一遍,天使加添力量之后,祂能够更加迫切地祷告,继续倚靠上帝。原来上帝没有应许祷告会挪去我们的痛苦,但是上帝会保守我们持续倚靠祂,祂会赐给我们坚忍的心,使我们能够持续祷告,持续在困境、失望、沮丧中倚靠上帝。上帝在祷告中加添我们力量去倚靠祂到底,直到我们看见祂早已命定的旨意——祂的荣耀的彰显。
那时,我们曾经一切的痛苦就都烟消云散,我们快乐变为永久喜乐,再也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不安和恐惧。未到那完全荣美的日子,我们的祷告就不会是总是美好和喜乐的,必定有些时候苦涩,有些时候甘甜,有些时候似乎平淡乏味,更有些时候令我们极其痛苦无法开口。但我们要忍耐,耐心等候,因为盼望的原意就是等候,我们在祷告中等候上帝,将来就必看见祂良善的旨意和作为。
“要等候耶和华!当壮胆,坚固你的心!我再说,要等候耶和华!”(诗篇27篇14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