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约伯

如何陪伴身在痛苦中的朋友?(有声中文)

作者:Chong Shou En,新加坡
翻译:陈琳,中国
语音播读:刘弟兄,中国
*背景音乐:Discovery House

知己,一个可以哭泣的肩膀,亲密伙伴。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朋友,也在生活的不同时期扮演着这些角色。

然而,这绝不是一个可以掉以轻心的角色。在人们最脆弱的时候,我们的所言所行往往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善意却不正确或没有爱心的言行都有可能会伤害那些来向我们寻求安慰和支持的朋友,并令他们反感。

你有没有听过“约伯的安慰者”这个词?谷歌搜索,这个词的意思是“在给予安慰的幌子下加重他人的痛苦”。如果你熟悉圣经中约伯的故事,你可能已经猜到,这个词是在讲约伯的三个朋友——他们不但没有在约伯处在痛苦时给予他所需要的支持和安慰,反而指责和批评他,带给他更大的痛苦。

然而,在我们如何陪伴痛苦中的朋友这件事上,我们有很多可以向约伯的案列借鉴的。

 

1.主动关心

约伯是一个完全、正直的人,上帝赐福给他让他拥有一个大家庭和很多财富。有一天,上帝允许撒旦苦待约伯,以看看他会如何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约伯失去了所有的儿女和财产,而且还被疾病折磨着。然后,约伯的三个朋友来看望他。

当约伯的三个朋友听说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时,他们聚集在一起,商议去安慰约伯(约伯记2章11节)。这些朋友甚至撕裂了自己的衣服,同约伯一起悲伤,静静地呆了七天(约伯记2章12-13节)。

这种真诚和关心是值得钦佩的,当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也应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陪伴有需要的朋友。

 

2.不要论断

尽管约伯的朋友们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他们最终还是被公认为糟糕的朋友。

虽然他们在前七天保持沉默,但问题还是在他们开口时出现了。这些朋友不是安慰和鼓励约伯,而是开始论断他。

他们的论断也真够狠的!尽管圣经上说约伯是“完全、正直的”(约伯记1章1节),但他的这三个朋友却告诉约伯,他是因为犯罪才受苦,他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他们称约伯傲慢、邪恶、不把上帝放在眼里。他们甚至说约伯喜爱作恶(约伯记20章12节),他的儿子们活该遭灾祸(约伯记18章19节)。这些绝对不是约伯此时需要听的。

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分享了一些痛苦的经历,希望他能因此理解我性格中让他觉得费解的一些变化。但他听了之后却大加批评,我真的很伤心。虽然他的批评有些道理,我为此道歉,但那次经历最终使我们渐行渐远,我也没法像之前那样看待他了。

我们必须要小心,不要用自己的见解去论断别人为什么遭受苦难。

 

3.保持沉默并学会倾听

在这三个人吵吵嚷嚷地说着自己的见解时,约伯的第四个朋友以利户却一直保持沉默,他等其他三人说完之后才开始发声。

我们应该学习以利户,不那么快给出我们的看法,因为正如我们看到的,很多时候对方并不需要我们的意见。

我的一个当陆军的朋友最近告诉我他和他的女朋友经常吵架,因为每当他向她吐露他在军队中遇到的问题时,她都会不断地告诉他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大多数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只是想要找个人听他诉苦。听了他的话,我暗自庆幸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在静静地聆听,并没有对他的困境作出任何评价或给出解决意见。

 

4.鼓励

以利户终于开了口,但他没有为约伯莫须有的罪名论断他,而是把焦点放在约伯现在的态度上。我们看到“以利户向约伯发怒,因为他自以为义,不以上帝为义”。(约伯记32章2节)。

然而,以利户也是四个朋友中唯一一个给约伯带来希望的。他认同了约伯此时的困境,然后传达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一切都将被修复”的承诺:“他祷告上帝,上帝就喜悦他,使他欢呼朝见上帝的面,上帝又看他为义”(约伯记33章26节)。

以利户告诉约伯上帝有祂的旨意,为着我们的益处祂有时候允许我们经历苦难。他给约伯带来了他所需要的盼望。

在我服役期间,我经历了一段灵命低潮,我无法处理自己罪的问题,结果导致我失去了对救赎的确信。之后的每个星期五晚上只要有休息,我就去参加表弟的青年团契。

那里的年轻人都挺友善的,但最终是那个30多岁的女引导员主动来跟我聊天,并询问我的属灵生命怎样。她看起来真诚且成熟,所以我向她倾诉了我所遇到的麻烦。

我们进行了一次真诚而有意义的谈话。虽然我本以为我知道所有适用于我情况的标准答案,但是真正让我从低迷中站起来的是她的鼓励和祷告。

最终,我在部队的任务使我无法再参加那个青年团契了。但是感谢上帝,那个时候,我已经从沮丧和抑郁中走了出来,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着那个引导员的鼓励和陪伴。

一言以蔽之,让我们快快地倾听,快快地拥抱,慢慢地说话,更是不要去论断。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害怕就不去主动关心朋友。虽然我们不完美,可能会经常说错话或做错事,但我们可以祈求上帝并相信祂会带领我们,让我们知道如何陪伴处在苦难中的朋友们。愿我们在身边的人需要的时候成为他们的祝福。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在主里成长

悦读圣经3:请问约伯,亲眼看见上帝才算数吗?

作者:王林,中国

“求祢听我,我要说话;我问祢,求祢指示我。我从前风闻有祢,现在亲眼看见祢。”(约伯记42章4–5节)

有些思想家不无讽刺地将现代社会以前的世界叫做“童真年代”(Innocent Age)。那是一个人们相信看不见的鬼怪精灵的时代。然而,经过启蒙以后的人变得只相信亲眼能见的现象。不仅如此,很多人还相信,凡是我们看不到的,都不应该相信。

因此,许多初到教会的朋友会常常说,“如果你让我看见上帝,我就信!”而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会认为约伯记42章5节“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说得是这个道理。毕竟,亲眼见到比风闻更加可靠。

其实,约伯记当中有很多线索都清楚地告诉我们,这节经文并不是谈视觉和听觉哪个更可靠的问题。

首先,约伯从来没有看见上帝,他只看到了耶和华的旋风(约伯记38章1节;40章6节)。

第二,圣经描述耶和华最后和约伯的交流不是“显现”,而是耶和华三次对约伯说话(约伯记38章1节;40章1,6节)。

第三,在42章4节当中,约伯恳求的是“求祢听我,我要说话;我问祢,求祢指示我。”。由此得知,他和上帝之间是口头的交流

第四,这节经文所说的“亲眼见祢”应该是呼应约伯在19章25–27节的祷告,“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上帝。我自己要见祂,亲眼要看祂,并不像外人。我的心肠在我里面消灭了!”。约伯祷告求亲眼见上帝,但前提是在“皮肉灭绝之后”,“在肉体以外”得见祂。很明显,他求的”亲眼见上帝”并非指的是肉眼的看见。

我们不仅仅在约伯记里能找到这些线索。在整个圣经里面,直到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以前,没有人亲眼见过上帝本身,而是只见过祂的荣耀。因为约伯和上帝主要是透过言语交流,所以这节经文并不是说视觉比听觉更加可靠。这里之所以比较“眼见”和“耳闻”,主要是借用视觉比听觉更直接,来表达约伯获得了更加明确、直接的确信。

约伯的看见是信心的看见。因着耶和华对他说话,约伯信心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看到上帝真实地临到他的生活当中。所以,他在上帝的同在当中重新审视自己的遭遇和回应,进而再次悔改。

在这个意义上,约伯超越了他看到的生活中的苦楚与打击,在信心当中与上帝相遇。这样的相遇是如此地直接和真实,如同“亲眼”见上帝一般。

然而现代人所面对的困境之一,就是我们的信心太狭隘。仔细想想,一些学者所鄙夷的“童真年代”并不一定是无知的;而只相信亲眼所见现象的现代人,也并不见得是更有智慧。

从事摄影的人都知道,透过相机所“看”到的和肉眼“看”到的,可以是截然不同。比如说,我们肉眼自动会将环境中光的颜色减少,让所有环境光都接近白色。但是如果你将照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关掉,你将很快看到各种光源的颜色变得非常不同。有冷冷的蓝色、热情的橘红、暖暖的黄褐色,还有那神秘的紫色。同一个世界,但相机和肉眼看到的色彩却大不同。

同样,人的信念就如同相机里的白平衡设置一样,决定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颜色。如果我们把白平衡永远调整到自动档以后,我们就失去了一个观察这多彩世界的能力。

“一切不能看到的、无法检验的都是不能相信的”这一信念让我们重新定义和解释了一切。在这样的世界观里,爱情不过是化学;社会关系不过是经济交换和权力斗争;人性的扭曲不过是错误的基因、错误的家庭环境,以及错误的教育。我们以为获得了对这个世界更深、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并且信心高涨的重新塑造周围的一切。我们要在那白板上画那最新最美的图画,在地上建立前所未有的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幸福的乌托邦。这样的雄心壮志激励了许多人前赴后继、舍身忘死。然而近一百年的历史教导我们,越是倾尽全力追求这些理想的社会,我们越是会看到更多难以想象的灾难。在这个世纪里,我们所经历的最大苦痛,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获得一些“童真”;或许,这个世界本有更多的色彩;或许,我们应该超越眼见和耳闻;也或许,人,真的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此文章为作者王林 Franklin Wang授权,经雅米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原文出自简书|【启示与智慧03】神啊,我怎么才能亲眼见你?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细数恩典)

面对疾病时,我们该怎么办?

how-should-we-respond-to-illness

作者:Julia Lee,新加坡
翻译:奇奇,中国

作为一名医疗社工,我的工作是帮助那些饱受生理和心理疾病折磨的人。因着工作,我也见过许多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因为疾病而陷入困境。以下是一些案例:

 有个年轻人因为神经严重受损而无法工作,并接受了多年的治疗也不见好转。由于他的阵发性疼痛几乎每天都会发作好几次,因此他大部分的时间都要待在家里。他的家人,不仅要为他的医疗费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照顾他的身体和情绪,以及想办法处理他的抑郁症。

 一个患有精神障碍的中年妇女经常向她的孩子大发脾气,在家中情绪非常不稳定,甚至还妄想出她的丈夫是个有暴力行为的人。一开始她非常配合治疗,但却一直无法接受自己是一个精神异常患者。所以她拒绝服用医生开的药,这也成了她们一家每天都要面对的难题,并且使得她和家人的关系持续紧绷。

 随着病情进一步的恶化,一个患有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男人,他的认知能力开始减退。由于他的家人无法在家照顾他,所以他大部分侧时间都住在疗养院里。近些年,他的家人不再来探访他,甚至现在已经音讯全无。然而,他在疗养院里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并且非常乐于助人。

 一个上了年纪的妇人需要依靠轮椅活动。在摔倒好几次并且摔断了几处骨头后,她开始害怕出门。她平时只有家政佣工跟她一起住。虽然她有孩子、孙子,甚至曾孙,但他们几乎从不过问她的生活。因此她只能打电话给朋友和志愿者们聊天,或者看电视来聊以慰藉。

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不由得想,圣经时代的人们是如何面对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其中,约伯就是一位经历过诸多病痛,饱受折磨的圣经人物。当他在痛苦中呼求时,他的朋友们给了他一些糟糕的建议,结果导致约伯差点因为他的苦难而埋怨上帝。然而,最终他意识到上帝才是给了他生命中一切的那一位。因此他选择继续敬拜赞美祂。最后,上帝也祝福了他,给了他更多的家人和财富,比之前有的还要多。

在圣经新约当中,我们也读到有人患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疾病,比如瞎眼的,瘸腿的,以及大麻风病人。这些人都饱受社会的歧视。但有意思的是,他们为何以及如何患病从来都不是重点——上帝的荣耀和最高主权才是。在那个出生就瞎眼的人的事上,主耶稣说,他生来这样是为了“要在他身上显出上帝的作为来。”(约翰福音9章3节)

如今,我们有幸能够听见和明白上帝的教导,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受疾病折磨以及他们的痛苦会怎么告终。然而,当我们自己或身边亲近的人身患疾病时,却很难去接受和理解这一点。而许多人也总是很努力地想要去弄明白自己所患上的疾病,并且为自己要在病痛中忍受多久以及今后的生活会怎样而忧心忡忡。

与我的病人和他们的家人一同经历困境使我认识到最重要的是: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疾病并努力使疾病变得有意义。而病人对于疾病的反应能够决定情况是否会好转。

作为基督徒,面对疾病时我们的回应是转向上帝,把我们的希望完全放在祂身上。也许我们并不会立即得到医治,甚至很有可能根本得不到医治,但是正如约伯一样,我们要始终信靠祂。因为祂是爱我们的上帝,所以祂必会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得以走过苦难!而且在这条路上的每一步祂都会与我们同行。

在约伯的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他最终得到了医治和恢复,而是无论他遭遇了多大的痛苦,他仍然能够不住的赞美上帝。他在苦难和悲痛中仍能够保持对上帝的信心,才是他最大的见证。因为当我们保持对上帝的信心时,就是在荣耀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天下之忧)


submit_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