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罪人回转

处在黑暗中的他,寻找灵魂的归宿

作者:稻草人      有声播读:Moses

 

1991年,他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那一年风调雨顺、桔园丰收,全家十多口人围着这个鲜活的新生命打转,他成为了家庭的祝福。他在家人的关怀中茁壮成长。他常去远方的姨妈家度过。在弥漫着稻香的夜晚,他和姐姐们数着流星渐渐长大。

初一的时候,他们搬家了,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因此母亲到了遥远的地方打工,家中似乎缺少了什么。青春期的他越来越叛逆,他学会了抽烟,有时候拿父亲给的零花钱,有时候也跟同村的大孩子到附近废弃的工厂偷一些铜铁之类的破烂。

偶尔他会和同村的大孩子一起看黄色视频,刚开始他好像什么都不懂;偶尔一次他手淫了,虽然当时的他并不知道,但是到后来他知道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他渐渐陷入了这个黑暗的陷阱无法自拔。

初二的时候,他迷上了上网,一有钱就去网吧玩游戏,内向迟钝的爸爸看着叛逆的儿子,除了用棍子打之外也开始管不住他。而他因着家庭关系的不和睦,不再关心外面的世界,没有钱就找爸爸要,要不就去偷东西,甚至因此还被警察送回家。但是爸爸除了打一顿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安慰。当时的家里并没有电话,所以妈妈在遥远的地方偶尔会寄回来一些信。他也会给妈妈写回信,这是他那时最期待的事情。

 

 

高中的时候,由于经济压力,爸爸也去了遥远的地方打工,没有父母没有朋友的他虽然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但是却并没有觉得开心。上课的时候除了看小说就是睡觉,似乎只有在小说和游戏的世界当中他才能够获得安慰和生活当中所没有的友情。就在生活似乎就这样平淡下去的时候,高一暑假的一个电话惊醒了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孩子。

“你的爸爸生病好几天了,但是现在什么都没有留下,离家出走了。”妈妈啜泣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那时正在舅舅家过暑假的他突然觉得世界开始破碎。几天后他们回到家中开始准备后事,迷茫的他想像着父亲纵身前的样子,外表平静的他内心却无比的绝望。他似乎跳脱出自己的躯壳,默默地看着自己,似乎这所遭遇的事情并不是发生在他自己的身上。

又过了几天,母亲带着爸爸的骨灰盒回来了。那一刻,他被迫成为家里唯一的男人。他感受着怀中瘦弱的母亲,下定决心要像个男子汉一样支撑起整个家。与家人商讨后,他决定跟姑父学门手艺来养家糊口。这时已经是基督徒的妈妈也表示理解并且尊重他的决定。

 

 

之后的日子,他时常觉得非常压抑,偶尔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在无人的地方大叫来发泄心中的情绪。他也会“跳脱”出自己的躯壳看着这一切,那些好像戏剧一样忙碌着的人们。

他也觉得“世界与我无关”。其实他的内心是逃避着的。他逃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网络游戏《魔兽世界》),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种族、绚丽的技能和魔法,还有庞大的剧情。这个世界让他觉得很真实。但他依然在黑暗的陷阱中打转,他在无边的黑暗中不停逃避。但就像是漆黑的房间当中有一线曙光,他开始寻找灵魂归宿。

三年后妈妈再婚了,继父对他很好,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开心和不开心的;他只想要回到魔法的世界,但还在学艺的他并没有多少钱来玩游戏。半年后,迷茫的他突然觉得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灵魂的归宿。他想要去遥远的地方看看!

迷茫中的他去了继父为他联系的新城市。他看着新城市的一切,学习着新的工作,在忙碌的闲暇也会思想: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但他依然在黑暗的陷阱中打转。辗转半年后他回到了市里,那里有他在网上遇见的爱情,这个陌生的城市对这个年轻人并不友好,他们相处得并不太顺利。

他无助地回到家中。恰巧遥远的地方来信说有新的工作机会,那是他做梦都想去但是却又不敢去的地方。经过一番思索,他还是在初恋并不怎么愿意的情况下去了。他觉得常把“分手”挂嘴边的初恋并不是自己想要找的灵魂。

半年后他经过某座桥,听说父亲就是从这里纵身的;他曾无数次想要站在上面,但是没有勇气的他始终没有站上去。他似乎不再为失去父亲而伤心,他觉得是父亲的离开唤醒了沉眠着的他。

 

 

辗转几年之后他回到了家乡。母亲偶尔会跟他讲一些圣经中的故事,十灾、摩西带以色列人过红海的神迹等等,他也只是出于对母亲尊重当作故事听一听,并没有往心里去思想。

后来某年夏天,母亲帮他报名了市里的大学生主日学夏令营。他第一次看到了受难的耶稣,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年龄相仿的人在唱诗歌,第一次听到“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道书1章2节)。虽然他觉得讲得非常有道理,但其实在心底里却并不太接受,觉得要自己相信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再后来,一直想要远行的他在谋划半年之后独自一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突然离开家人的他在觉得自由的同时也会觉得孤单。他想起母亲在自己离家前的叮咛:“在外面一定要找教会,那里是我们属灵的家。”在孤单中他迈向了教会。

在第一次聚会的时候,他懵懂地站起,又茫然地上台被带着做了决志祷告。接下来的几个月,他跟其他人一起学习了《丰盛的生命》。但他依然觉得上帝是妈妈的上帝,和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时候的他依旧在黑暗的陷阱中徘徊,他虽然想过上帝可能会帮助他离开这个罪恶,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

他又继续策划着去到新的城市,没有读万卷书的他想要行万里路来开阔视野,但或许这也是一种自我放逐,是一种逃避。他独自一人来到另一个城市。这个城市里有他的新恋情。但这段相处的过程也很艰难。他在这个无助的时刻开始向上帝祷告。

由于工作和感情压力,他的第一次祷告让他泪流满面,他拿起《圣经》开始诵读,他越读心里斥责他的声音越大,他越来越厌恶自己,甚至得了厌食症。本就没有自信的他因此就更没有了自信,而这个时候他的新恋情也宣告结束。他的世界就此坍塌。

人的结束是上帝的开始,三天后他想起了母亲的上帝,他从心里决定,愿意相信祂。他找到了他残破而又败坏的灵魂,他开始读经祷告,开始向上帝认罪,看福音电影和网上听见证和讲道(而不是玩游戏),他开始改变,一直缠绕着他的陷阱在这个时候也瞬间破碎,他也不再喝酒。

读经一段时间之后他的厌食症得到了医治,如同诗篇107篇17-20节所写:“愚妄人因自己的过犯和自己的罪孽,便受苦楚。他们心里厌恶各样的食物,就临近死门。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拯救他们。他发命医治他们,救他们脱离死亡。”第一次,他感觉到他信的上帝是真实的上帝,是能够帮助他的上帝。

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爷爷突然去世了。在爱情的难题、生活的难题压得他快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心中有声音告诉他:“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马太福音8章22节)。他知道这是上帝在对他说话。随着灵命的成长与上帝的医治,他不再怪自己的父亲,不再怪自己的母亲,不再怪他的继父,他的心中也萌生了读神学的想法。

 

 

那时的他独自一人祷告读经,身边并没有其他弟兄姊妹,也并没有机会参加聚会。他觉得上帝并没有满足他所求的。时间一长,他感觉所有的祷告词都一样,读经也开始渐渐变得乏味——他的信仰正在经历考验。新年到了,他请假回到家中。他回到了和以前的朋友们通宵打游戏,抽烟喝酒的光景当中。没有了读经,祷告的时间也变的越来越短。

过完年他又回到了城市。他停止听讲道,并且逃回魔法的世界,被理性压制着的情欲的黑暗陷阱再次将他吞没。他变回了以前的自己:酗酒、黄色视频、手淫、打游戏又再次填满他的生活。他因着想要的爱情并没有得到回应而离开了上帝,本就出发点错误的信仰就此坍塌。

他本以为上帝会用鞭子管教他回来,但上帝却用耐心和爱使他回转。环境的改变让他不再想要回到魔法世界。当他还陷在黑暗陷阱中的时候,因着要预备八月的受洗,内心里开始有了“求祢使我的心回转”的声音。他又开始读经,祷告,黑暗的陷阱渐渐被上帝的话语填满,情欲也因此被制服。

 

 

八月份,他受洗了。从那时候起,他经常参加聚会,偶尔也会参加服事。在他还不清楚自己呼召的时候,牧者开导了他,让他发现自己对于家乡教会的负担,读神学的种子开始深入他的心中。

后来,信仰仍旧随着环境的改变起起落落,他也时常在犯罪和认罪间挣扎。这一次,他想要真正地弄清自己的信仰,他预备读神学。

为此,曾经挣扎了无数次戒烟的他,在经过不断祷告后的某一天,突然扔掉了剩下的烟和打火机。同年,他参加了一个神学的培训班,发现原来上帝要的只是他白白地接受恩典。他打破了情欲的“营垒”。他心中想要读神学的声音越发的强烈,一个月后,他的意志也顺服了这个声音。

他由牧者推荐开始读神学。对他来说,也许这趟寻找灵魂归宿的信仰之旅程,才刚刚开始。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当朋友向你坦言自己的罪时,你该如何回应?

作者Joanna Hor,新加坡

翻译: Eric,中国

有声播读:晓晨,中国

 

凌晨一点零五分,一位朋友给我发来一条长长的短信,让我为她代祷,她正经历挣扎,因为她喜欢上了一位同事,但她自己已经有男朋友了。

几周前,另外一位朋友含泪跟我分享她内心的愧疚,她跟男朋友逾越了身体上的界限。这之前还有一次,一位朋友向我坦言自己缺乏自制力,不想参加周末敬拜和查经班。

可能你收到过或自己发过类似的信息。我们每天都在与试探和罪做斗争(罗马书3章23节),而且知道该怎么做——认罪(约翰一书1章9节),治死这些罪(歌罗西书3章5节),亲近上帝(雅各书4章8节)。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经常与罪抗争很长时间,有时甚至低估罪的影响力或者为犯罪找借口。因此向他人倾诉自己的罪会是我们心里最不情愿做的事。

当我们听到自己的朋友犯罪了,通常会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回应也许我们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帮助对方,尤其是当我们也在同样的事上挣扎时(马太福音7章3-5节)。或者为了不被贴上自义、先入为主的标签,又或根本不愿意过度涉足对方混乱的生活,我们有时会倾向于对朋友的罪视而不见。

希伯来书3章12-13节很清楚地说,我们互为肢体,有责任“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同时,雅各书5章19-20节鼓励我们所有人发挥积极作用,“使罪人回转”,因为“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

既然知道我们自己也是罪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活出这些经文中的教导呢?

1、不要自义和论断他人

当我们听到有人犯了罪——尤其是涉及奸淫、谋杀或挪用公款等罪时——也许我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退缩并在内心论断他们。我们没有为罪忧伤,并向对方伸出援手,而是远离他并与我们的朋友一起议论,对一个外表看起来如此“正常”的人竟然会做这种错事而感到不可思议。

我知道自己不止一次这样做过,心里很愧疚。

分辨我们是否在论断和自义的一个好方法是,每当我们听到有人犯罪时,看看我们的第一反应。我们是否立即心生轻蔑,甚至发信息给其他朋友表达我们的“担忧”?还是我们转向上帝并祈求祂的怜悯和恩典——不仅仅是为这个人,而是为全人类,包括我们自己?

在我们扔第一块石头之前,让我们记起所有人都犯了罪(约翰福音8章7节),去寻求他人生命的益处,而不是论断和定罪(路加福音6章37-38节)。

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是向我们的朋友提问,这将有助于帮助我们也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当初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你现在的感受如何?”、“你是否已经挣扎了一段时间?”、“是否有什么事情导致你这样做?”

2. 为罪生气、忧伤

当朋友分享他们与罪的挣扎时,我的另一个倾向反应是同情他们——尤其是当我自己也在同样的事情上挣扎时(比如说骄傲和觊觎)。这些时候,我可能心里会这么想或直接用言语表达出来: “好吧,至少每个人都在这方面挣扎,而且它并不像‘其他一些罪’那么糟糕呀”,由此淡化了这些罪的严重性。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在不知不觉地根据自己错误的是非标准来定义罪,而不是从上帝的角度来看待罪。

但罪就是罪——它没有“等级之分”——都会令上帝愤怒。如果我们曾经粉饰或者轻描淡写某些罪,那就让我们祷告求圣灵光照我们的心,让我们记得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罪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以赛亚书 53章5-6节)。让我们回到圣经,读读它对罪怪诞的本质是如何描述的(罗马书6章23节;加拉太书5章19-21节;哥林多前书6章9-10节)。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罪的本质是悖逆上帝(罗马书 5章19节),我们才能正确地为罪忧伤,并正确地劝告我们的朋友,以免他们的心变得刚硬或对罪麻木。

3.相互鼓励去悔改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把上帝想象成一个严格的极权领袖,每当我做了蠢事祂都会明察秋毫。所以每天晚上睡前我都要认我的罪(以防我在睡梦中突然去世却因着我还有一些未承认的罪而无法进入天堂)。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深入研究上帝的话,对基督钉死在十字架的救恩的完备性和上帝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由此我的这种扭曲的律法主义神学得到了订正。

回想起来,我也意识到我当时的“认罪祷告”并没有让我下定决心真正离弃罪。整本圣经(约翰一书1章9节,雅各书 5章19节)都在鼓励我们承认我们的罪,也都在让我们悔改,因为悔改会让我们的心和行为都发生改变(使徒行传26章20节)。

诗篇32篇1-2 节说到罪得赦免和被遮盖的人是如何“有福”。英国牧师兼作家Tim Chester认为, “有福”的人是悔改的人,而不是无罪的人,因为无罪的人并不存在。这很重要,正如他在《享受与上帝的时光(Enjoying God)》一书中所写, “你不必等到自己达到更高的敬虔水平才能享受上帝的祝福,此刻你就可以”。

让我们互相鼓励,不仅承认我们的罪,还要远离罪,因为那是讨上帝喜悦的道路。

正如美国基督教神学教授Stephen Wellum 在一篇文章中生动地总结:“当我们犯罪时,我们会失去饶恕的心和与上帝和好的意识。因此,当因着圣灵的工作我们承认了自己的罪时,我们会重新意识到基督为我们做了何等大的事,上帝就恢复了我们在祂里面的平安和对救恩的确信。”

4. 为我们的朋友祷告并和ta一起祷告

圣经督促我们“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雅各书 5章16节)。我们经常认为这里的得医治是指身体上的,但它实际上也适用于灵里的治愈(从罪中)。

当我们的朋友分享ta被罪试探(或犯罪行为)的时候,我们要学习耶稣如何为祂的门徒祷告——祈求上帝保守我们脱离那恶者(约翰福音17章15节)。在朋友面前或自己灵修时都应该这样祷告。我们甚至可以将祷告词编辑成文本发送给他们。我仍记当我决心远离某一样罪却又不断陷入其中时,知道家人和朋友都在为我代祷,是多么的让人振奋和鼓舞人心。

与罪的争战是一场灵里的争战,让我们时常转向主,交托我们所面临的争战,并祈求祂赐下力量来帮助我们抵挡试探和罪。

5. 帮助彼此转向基督

每当我们犯罪时,最重要的事情可能就是让自己回到耶稣的心意里。美国牧师兼作家Dane Ortlund在他的《柔和谦卑(Gentle and Lowly)》一书中提醒我们,耶稣是罪人的朋友。这意味着“在耶稣基督那里,我们有一位朋友,祂永远乐意与我们同在,而不会拒绝我们。”

对倾向于将上帝视为一位严格的极权主义领袖,误认为祂总是对我们生气或对我们失望的(像年轻时的我)人来说,我们最大的安慰在于无论我们犯了多少次罪、经历过多少次失败,如果我们准备好转向耶稣,祂总是准备好接纳并重塑我们。

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世上,就会每天与罪和试探争战。我们不要假设或以为自己永远战胜了罪。相反,我们要继续在生活中彼此代祷,互相担当,为罪悔改,记得耶稣对我们的心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