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怎么了?——写在美国大选之后
作者:奇奇,中国
最近一段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大选终于结束了。相信关注大选的人都知道,这次的选举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选举,很多人不看好任何一个选举人,因此有很多人弃权。在最后这段PK的时间中,全世界的人似乎都在为美国人民的出路忧愁。这件事也让我思考了很多。美国这个本来是基督徒建立的国家,究竟要走去哪里?
了解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最初是由一批清教徒建立的。而《圣经》是美国的立国之本。如果看一下历届总统的誓词现场,会看到他们会手按《圣经》来宣誓。整个美国会如此民主和法制是因为两本书——一本是美国宪法,另一本就是《圣经》。而开国先贤们在制定宪法时又是以圣经作为最主要的思想、精神依据和来源。
拿出任何面值的一张美金纸币,你会看到它的背面印有——In God we trust(我们信靠上帝)。美国的学生向国旗宣誓的“爱国誓言”中,有”one nation, under God”(上帝庇佑下的国家)。可见信仰曾经对于美国人的重要程度。美国曾经一度被称作是个基督教国家。全国90%以上都是基督徒。
然而事实呢?
早在50几年前,声称为包容不同的宗教人士,美国法院通过法例,禁止公立学校祷告。不久前有个小女孩在幼儿园午餐时祷告被老师制止和警告。甚至有些州规定公立学校是不能带《圣经》的。新闻报道加州一家庭因在家举行查经班,被政府罚款… 近些年还不止一次有人把美国国会告上联邦法院,指控国会批准在美元货币上印有“我们信靠上帝“(In God We Trust)这句被视为国训的话是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并提议把这句话从美元上除去。又有人建议把国旗下宣誓中的“under God”去掉…
美国究竟是怎么了?
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言,我从来没有想过在美国跟别人谈信仰会那么难。两年前我有机会在美国待了一年半。本以为美国是个基督化很高的地方,传福音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儿。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大部分的美国人根本对耶稣不感兴趣,他们自称是基督徒,一生却连教会都没去过几次,也从来不读《圣经》。他们或许在小的时候听过耶稣的故事,因此更加的不耐烦。他们觉得基督徒都很无趣,甚至如果知道了你是基督徒,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跟你继续做朋友。有个朋友就告诉过我她如何因为分享福音而被同事孤立了。在公共场合谈论耶稣也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愤怒。因此我连去帮助街边流浪者的时候也会小心翼翼的斟酌要不要说一句:耶稣爱你。现在甚至连圣诞节也完全变了感觉,一切都是关于圣诞老人和雪人的。大的超市和商店里你可能都找不到一个有关耶稣的节日装饰。若不是生长在一个基督徒家庭,很多小孩子大概都不会知道圣诞节的真正来历。而你要是有一个耶稣诞生的装饰,也最好想一想是不是要拿到外面去,因为或许它会被你的邻居或不满意的路人给砸坏。因此我在美国的这段时间,很少在教会之外的地方提起“耶稣”这两个字,也因怕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基本上没有告诉过教会之外的人我是个基督徒。
然而我还是要庆幸我是在佛罗里达州。作为美国最南部的州,这里是个逼迫相对较少的地方。而在美国中北部地区,前面说的那些迫害都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并且还在每天不断的上演中。加之去年美国通过了同性婚姻合法,更使得逼迫升级。你若坚持圣经上的原则会被称作是歧视,随便怎么告你都是赢,你面临的将会是丢掉工作加上巨额的赔款。很多人开始视基督徒为敌人,在各个方面排挤和打压基督徒。可以想象在那些地方的基督徒生活在怎样的恐惧中,为信仰挺身而出又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这究竟是怎么了?我在这疑惑和忧虑中垂问上帝。
其实耶稣早就告诉过我们答案,作为祂的门徒,我们是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马太福音16章24节)。马太福音5章10-12节也说:“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而且祂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安慰,“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哥林多后书4章16-17节)
因此作为基督徒,无论我们在怎样的世代,面对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勇敢的为主作光作盐!令人欣慰的是即使是在这么不堪的时代,在这么败坏的大环境中仍然有人选择为基督挺身而出。
这是我去年冬天去纽约旅行时拍到的。在人流如潮的时代广场上,我一下就看到了这个写着“悔改来跟随耶稣吧!“的牌子。瞬间我的心里就满满的感动。同时圣灵也提醒我反思自己。这世上的一切都会过去,唯有上帝的国度永存!
选举拯救不了美国,凭着某个人的带领使美国伟大起来的梦想也遥不可及。美国真正需要的是基督!是让基督再次成为这个国家的中心!也需要更多敢为基督挺身而出的人!God bless America( 上帝保佑美国)!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完美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