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自我价值

《疯狂亚洲富豪》:不同的命运,相同的挣扎

作者:Joanna Hor, 新加坡

翻译:Cindy Wang ,澳大利亚

*封面图片来自电影官方预告片

在一波又一波的炒作之后,《疯狂亚洲富豪》终于在新加坡上映了。当我告诉好友我要去看这部戏的首映时,她觉得难以置信,问我,“为什么要去看这种艳俗剧?”

“干嘛,我就是喜欢艳俗剧呀。”我冲她咧嘴一笑。当然,我也可以辩解,这不是什么艳俗剧,用导演朱浩伟的话说,这可是一个划时代的大片。早在电影还没有正式上映,媒体就铺天盖地地评论说这部电影是亚洲人在好莱坞“崛起”的分水岭之作。因为这是自25年前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以来,第一部完全由亚洲演员主演的好莱坞电影。

我也可以大谈自己的爱国心,怎么也都要为一部以新加坡为背景的魅力四射的大片鼓掌喝彩啊。话说回来,你见过有几部好莱坞电影会提到新加坡的?更别提以新加坡作为电影的拍摄地了。

我也可以强调这部电影出色的票房表现。一放映,它就登顶北美周末票房榜,入账超过3400万美元,并大有继续领跑的架势。

不过事实上,我就是因为先前读过Kevin Kwan的原著,所以很好奇好莱坞会怎样呈现这个爱情故事,并且想知道以我熟悉的地方为背景,效果将会如何。

这部电影的故事其实没有什么新意——男生爱上女生,要带她回家见父母——只不过是亚洲版。唯一的特别之处在于男主角Nick Young (Henry Golding 饰) 出身豪门,而他的女友,亚裔美国经济学教授Rachel Chu (Constance Wu饰) 却对此一无所知。

毫无疑问,好戏从他们踏入杨家大门的那一刻正式开始。女主角发现自己一出场就成了杨家的公敌。特别是Nick的母亲Eleanor Young( Michelle Yeoh饰),更是处处作难,认定她配不上自己的儿子。

我和朋友来到电影院入座时,发现激动的远不止我们两个,周围男女老少、本地人、外国人,都抱着饮料零食,将影院挤得水泄不通。空气中弥漫着的兴奋感随处可及,气氛热闹非凡。好像人人都知道这是一部对新加坡意义非凡的电影——不仅有297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参与制作,还有12名本地演员参与演出。所以无论如何,我们爱定这部电影了。

电影的娱乐效果十足,大家随着剧情发展时而哭,时而乐,时而大气都不敢出。电影落下帷幕时,掌声回荡在剧院中,到底没让我们失望。虽然我们中大多数人既不疯狂也不富有,但这部电影还是在我们当中产生了共鸣。我想这个共鸣远不止于新加坡女演员Kohl Chieng Mun (饰Rachel的好友Peik Lin的母亲) 挥洒自如的新加坡式英文。

在那一丝不苟的发型,精致的妆容,奢华的庄园和衣饰背后,浮现出的是凌驾于社会经济地位、出身、文化之上的,人类最根本的问题:自我价值。没错,就连最疯狂的富豪们也为之困扰。(下面的内容涉及剧透)

对于女主角Rachel来说,可以说故事的主线是她如何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并被富甲一方的杨家接纳——特别是要面对一个苛刻挑剔的准岳母,还被数落自己“永远都配不上”他们。

或者你会同情Michael Teo (新加坡演员Pierre Png饰),也会为他感到忿忿不平。他是Nick堂姐Astrid Leong (Gemma Chan饰)的丈夫,是个忽冷忽热的人。虽然相貌英俊,在部队功绩显著,却摆脱不了被杨家定位为二等公民的阴影。

即使是杨家女主人Eleanor自己也曾向Rachel坦诚相告,她并非Nick祖母眼里儿媳的首选,甚至连第二人选都算不上。Nick的祖母曾抓住每个机会提醒她她的不配。而她则通过让Nick与祖母同住来博得她的欢心和建立自己的地位。

电影最大的成功在于它很好地刻画出了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外表美丑、是优秀还是平凡,都有怀疑自己价值的时候。

然而虽然我们都如Eleanor Young一样自己内心饱受此种煎熬,却往往在有意无意中通过言语或行动将同样的感受带给他人,让他们也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容颜易老,财富和才智也同样易逝。如果我们将自我价值建立在这些之上,就一定会变成极度缺乏安全感又容易论断人的人,并且我们的信心也会随着世界变化的标准而摇摆不定。

而福音之美正在此彰显。在上帝的眼中,我们确实都“不够好”,这并非因着我们的家世、工作、或外形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弃绝了上帝,选择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然而,在我们依然悖逆时,上帝却因为爱我们,将祂的独子耶稣派来为我们而死——好让我们成为好的(约翰福音3章16节)。

十字架让一切变得不同。因为我们的价值,完全建立在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而非取决于我们的出生或成就。这意味着我们既是上帝的儿女,并和基督同作后嗣,就不应该再设法建立自己的价值和论断他人的价值,而应专注于那位赐予我们价值的上帝并为祂而活(罗马书8章14-17节)。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有一幕Eleanor和她的姐妹们在查经时,读到了歌罗西书第三章的经文,而这恰巧完美地总结了上面所说的:

“所以,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边。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上帝里面。 基督是我们的生命,祂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祂一同显现在荣耀里。(歌罗西书 3章1-4节)”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愿不愿意抛掉生命中一切的包袱——即便是荣华富贵,转向耶稣,定睛永恒呢?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做光做盐

我不再害怕工作中别人的眼光 (超赞的中文朗读哦)

Why-I-Stopped-Proving-Myself-At-Work

作者:LN,新加坡

翻译:Filip,中国

语音播读:刘弟兄,中国

背景音乐:www.bensound.com

踏上工作之旅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多兴奋。身边的人不停地告诉我要如何才能变得更成功和自信——这些让我感到厌倦。

我的各种恐惧随着今年六月正式开始工作而成为现实。我不喜欢待在办公室这个新环境里——因为我必须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非常谨慎。我知道大家会以我的言行来评价我。我感到周围的人会因为我的说笑来认定我的性格是怎样的,也会按着我谈笑间说的话来衡量我的工作能力。

每天我不仅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还要和这些新认识的同事进行“良好的”互动。我不停地为获得同事的赞许而努力。我想要被别人看作是一个有能力、勤奋和谦逊的员工。

同时,我也很留心他们对我的性格、衣着和能力的评论。有一次我在办公室里遇到一个熟人,但是一个同事碰到我俩之后,开始比较我们的能力,“看谁更厉害”,这使得这次重逢陷入窘境。这种情形不停上演,每天下班以后,我都感觉又被审判了一番并且筋疲力尽——虽然我知道部分原因是因为我过于敏感并缺乏安全感。

久而久之,我开始越发怀疑自己的能力。一旦粗心犯错或多说了不该说的话,我就无法原谅自己。很快,我的价值感变得完全依附于我在办公室里的成败。我感到除了我的工作和我为公司做的事外,我毫无价值。这一切严重损害了我的自我价值感。我每个周日都会在教会里哭,对自己的不满压得我喘不过气,对于新的一周我也充满恐惧。

上帝怎么说

【罗马书5章8节】惟有基督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

长久以来,我在理性层面上知道“我只需寻求上帝的认可,不必寻求世人的”,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深入我的心中。只有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才会每天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这个真理。

我提醒自己,基督拯救了我并且召唤我成为上帝的儿女,这是白白的恩典,不需要我做任何事去赚取。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相信祂。我不需要证明我是值得被救赎的。也不需要在祂面前展现任何技能,亦无需去赢得祂的恩典。蒙上帝之恩,我被拣选并被深深爱着。因此无论人们怎样看我,我知道我的价值都不会丢失。因为救主基督,我在上帝的面前是有价值的——我的价值并不建立在我工作的成败上,而是在耶稣基督里!在基督里,我认识到,我不再受属世价值观的捆绑,我不需要世人来肯定我的价值!

认清我在工作中的价值

当然,知道这个真理并不会使我在工作中不受论断。但我从此意识到我可以改变回应它们的方式。因此,我开始渐渐地不再算计着我说的每句话和做的每件事,也不再害怕别人怎么看待我,因为我知道在基督里我永远是珍贵的。我也不再让工作中的成败影响我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因为我明白它们不会改变我作为上帝儿女的事实。我深深地记着一个真理,那就是我在上帝那里的价值是永不变的。

因此我可以忠心又喜乐地为上帝而工作,再也不害怕被论断。“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因你们知道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你们所侍奉的乃是主基督。”(歌罗西书3章23-24节)

让我们一起祷告这个恒久不变的真理能够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心,让我们可以在工作中有平安自由和喜乐吧。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信心不能停)

在上帝的爱里,我不用再证明自己

let-go-of-self-to-find-self-worth

作者:Clementine Chng,新加坡

翻译: Abby ,中国

15岁的时候,我时常问爸爸我擅长什么。对话总是以同样的方式结束,我找不到我的强项在哪儿。这样的答案常常使我陷入不满和沮丧。

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在同伴中,我的班级是最差的一个,而我的成绩也只是刚过及格线。

那时候我在校羽毛球队,但是我的球技也是卡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水平。我感觉糟透了,因为我的教练在比赛中从来不给我建议,他们觉得我反正都是会输。我常常渴望能有一个奇迹般的胜利,这样我就可以证明给大家和自己看,我还是擅长一些事情的。

然而我的亲姐妹却有极容易被察觉的天赋,这更加打击了我的自尊心。她的插图技巧惊为天人,而我的只是杂乱的涂鸦。另外,她还继承了父亲组装和修理电器的能力。而我则总是在不断地破坏电子设备。她善良温柔,而我似乎继承了家里的暴躁脾气。

我开始着魔似的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试图寻找我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当我发现虚拟世界可以给我认同感的时候,我开始玩电子游戏。玩游戏的时间越多,获得的等级越高,我内心的价值感也就越强。我的名声在虚拟世界也随之大增。在那段时间里,电子游戏提供了我迫切需要的认同感。

基于我在游戏中的身份和取得的成就,我的价值感缺失似乎好了一阵子。但是我很快意识到没有人重视我在游戏世界里的成果。我的父母,老师把游戏看做是无益的、完全浪费时间的活动。于是又一次的,我陷入到失望中,开始以另外的方式寻找自我价值感和他人的认同。

事后回想,我现在意识到,上帝是在用这些沮丧的经历将我拉回到祂身边,展示给我看祂是谁。

 

祂在用我的沮丧将我拉回到祂身边

虽然这些年我一直努力在寻求他人的认同,然而相同的失望和挫败感周而复始地上演。在运动,学术或者课外活动中,不管我多努力,始终无法获得内心渴望的那种认同感。无数的失望和否定使我意识到,如果我一直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那么我会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我要么变得自大贪婪,要么由于内心缺乏变得沮丧失望。最终,我被迫把目光从人的身上转移到上帝身上。

上帝在用我的挣扎展示给我看祂是谁

在这些挣扎中,上帝并没有用世界的眼光看待我。我看到上帝就算是看到我不堪的过去和仍在进行的争扎,祂依旧爱我,超出我所思所想。我看到上帝不在乎我是否擅长某些特长,相反的,祂在乎的是我是否能管理好我拥有的才能。我看到这样一位上帝,祂深深地、充满爱地注视我的内心,告诉我,我不需要将我的价值定位在世界的任何事情上,而是在祂身上。我必须要安静自己的内心,停止所有喧闹的想法,让这个真理渗透进来。

透过祂的话语,上帝提醒我,我的受造奇妙可畏(诗篇139篇14节)。我坐下,我起来,创造宇宙万物的造物主都知道,而且祂知道我的名字。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去获取这份爱。我也无法通过做任何事去获取这份爱。即使我是这样的不完美,祂依旧爱我,在这样的爱里我找到了自我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帝还向我展示了祂给予我的天赋。现在,当别人问起我擅长什么的时候,我可以很喜乐,很自信地回答,上帝给我了独一无二的天赋。我能够很深地跟别人共情,也可以写作。这些才能在世人看来可能很微不足道,但是我知道上帝能够并且将会很大的使用我的才能去荣耀祂。

即使如此,今天的我仍然在挣扎。当我回首看到我失败的人际关系,当我和朋友比较成绩,亦或是浏览到朋友脸书上发布的了不起的成就时,我仍然会感觉到灰心沮丧。我很容易再次陷入到和别人的比较中,沉溺于自哀自怜并且困在觉得自己永远都不够好的想法里。

然而区别在于,现在的我渴望寻求在基督里的价值。我不再以世界的眼光和自我感觉来看待我自己。相反,我想把每一个证明自己的渴望放在十字架上。我要弃绝那些影响我自我认同的自卑想法。当我越来越多地发现自己闪光点的时候,就越愿意用我所有的一切去敬拜赞美主,我知道我身上所有的杰作都是来自上帝最美好的祝福,为要荣耀祂(以弗所书2章10节)。

我们得以成为上帝的儿女,是因为祂先爱我们。在我们做任何事去获取上帝的爱之前,祂已经给了我们儿女的名分,因为上帝爱我们。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真理。却因为我们太习惯通过行为去赢取爱和价值感,而很难理解。我祷告这个真理可以深入人心,将我们带到我们敬畏的上帝面前,让我们把价值感深深扎根在基督里而不再有缺失的自我价值。

 

我要称谢你,因为我的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深深知道的。(诗篇139篇14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基督信仰101)

自拍死:我们究竟在社交网络中寻求什么?

selfie-2

作者:Sandy Zhuang,中国

自拍死就是指在自拍过程中意外死亡,包括从高处跌落,被火车撞到、与动物拍照时遭到动物袭击,甚至是用手枪自拍时走火……根据数据分析网站Priceonomics,自2014年至2016年1月,全球已经至少有49人死于自拍相关事故。对此现象,俄罗斯政府公布了《安全自拍指南》,全球范围内的迪士尼乐园以及其他多处旅游景点也都发布了禁止使用自拍杆(No Selfie Sticks)的警示牌,可见自拍发生意外的情况相当普遍。令人尤为难过的是,死亡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这个年龄的人,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刚开始工作富有活力的青年,人生的精彩才刚开始呈现,却因为自拍时不慎,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这不禁让我反思社交网络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多人如此热衷于网络社交?我们究竟在寻求什么?

可能如某些评论所说,自拍冒险图片是在“炫”,让别人羡慕自己的生活多么不同寻常。然而,即便搏得了众多的点赞和推崇,成为“网红”之后真的快乐吗?从澳洲18岁网红Essena宣布退出网红圈开始,我不时看到关于“网红有多孤独”的报道。他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中打造“完美”的形象——比如Essena曾为拍一张照片而空腹好几天,现实生活中却不一定有朋友能提供真正的情感支持。而且,正是因为在网络上打造出来的形象完美光鲜,网红反而比其他人更难以面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己。

也许我们并不那么热衷于自拍,但社交网络里的个人“空间”、“相册”还是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虽然我们不是“网红”,但也难免因为得不到别人的关注而烦恼失落。当我反思自己究竟在网络社交中寻求什么,又为什么烦恼时,我发现了自己生命中的两个问题。

第一,我试图用网络上的“关注”替代现实中的生命连接。因为网络的便捷,我可以同时关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朋友的更新,当然也会期待得到很多人的回应。但这种类似“快餐”的“便捷”交友方式,并不能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彼此之间只言片语的谈话或留言,却呈现出“我们每天在一起,随时有人陪伴”的假象。但圣经和生活中的经历都告诉我,关系是需要花很多努力去经营的,而彼此接纳、彼此包容更是需要花费时日去操练。与网络社交相反的是,在一个真正了解我、接纳我的朋友面前,我不用担心自己会被误会、定罪或嘲笑,我可以很真实地敞开心扉,寻求她/他的鼓励和建议。而这样的朋友所给我的安慰和力量,是多少“点赞”都无法替代的。

第二,我太依赖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来寻获自我价值。当我们越找不到有意义的事情做,就越沉迷于网络世界里;越是无法肯定自己,就越是依赖别人的赞赏。美国犹太裔作家贝克(Ernest Becker)曾这样描述过人们对爱情的过度推崇:“我们想要摆脱我们的无价值感,我们想要证明、知道我们的存在不是徒然的,我们想要得到的是救赎——不折不扣的救赎”。不单是爱情,凡是我们希望通过别人来摆脱失败感、空虚感,或获得价值的肯定时,我们的寻求就走错了方向。然而当我们选择在上帝那里寻求价值和意义时就会明白,我们的受造是承载着上帝的“形象”(创世记1章26节),这是多么奇妙可畏的事情。不止如此,因着上帝爱我们,所以祂也赐下独生子耶稣基督成为我们的救赎。这让我们知道平凡的世人在祂眼中是多么宝贵。当我明白并认定我的价值是上帝所赋予时,就可以坦然接受别人的赞赏或批评,而不是对此依赖或烦恼。

无论是在网络社交中还是真实生活中,我们都在寻求与别人及上帝的连接。然而网络上的交流虽可以暂时给我们带来鼓励和快乐,却无法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也就是那唯有上帝才能赐予我们,并超越我们所求所想的满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天下之忧)


submit_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