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自拍

自拍死:我们究竟在社交网络中寻求什么?

selfie-2

作者:Sandy Zhuang,中国

自拍死就是指在自拍过程中意外死亡,包括从高处跌落,被火车撞到、与动物拍照时遭到动物袭击,甚至是用手枪自拍时走火……根据数据分析网站Priceonomics,自2014年至2016年1月,全球已经至少有49人死于自拍相关事故。对此现象,俄罗斯政府公布了《安全自拍指南》,全球范围内的迪士尼乐园以及其他多处旅游景点也都发布了禁止使用自拍杆(No Selfie Sticks)的警示牌,可见自拍发生意外的情况相当普遍。令人尤为难过的是,死亡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这个年龄的人,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刚开始工作富有活力的青年,人生的精彩才刚开始呈现,却因为自拍时不慎,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这不禁让我反思社交网络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多人如此热衷于网络社交?我们究竟在寻求什么?

可能如某些评论所说,自拍冒险图片是在“炫”,让别人羡慕自己的生活多么不同寻常。然而,即便搏得了众多的点赞和推崇,成为“网红”之后真的快乐吗?从澳洲18岁网红Essena宣布退出网红圈开始,我不时看到关于“网红有多孤独”的报道。他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中打造“完美”的形象——比如Essena曾为拍一张照片而空腹好几天,现实生活中却不一定有朋友能提供真正的情感支持。而且,正是因为在网络上打造出来的形象完美光鲜,网红反而比其他人更难以面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己。

也许我们并不那么热衷于自拍,但社交网络里的个人“空间”、“相册”还是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虽然我们不是“网红”,但也难免因为得不到别人的关注而烦恼失落。当我反思自己究竟在网络社交中寻求什么,又为什么烦恼时,我发现了自己生命中的两个问题。

第一,我试图用网络上的“关注”替代现实中的生命连接。因为网络的便捷,我可以同时关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朋友的更新,当然也会期待得到很多人的回应。但这种类似“快餐”的“便捷”交友方式,并不能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彼此之间只言片语的谈话或留言,却呈现出“我们每天在一起,随时有人陪伴”的假象。但圣经和生活中的经历都告诉我,关系是需要花很多努力去经营的,而彼此接纳、彼此包容更是需要花费时日去操练。与网络社交相反的是,在一个真正了解我、接纳我的朋友面前,我不用担心自己会被误会、定罪或嘲笑,我可以很真实地敞开心扉,寻求她/他的鼓励和建议。而这样的朋友所给我的安慰和力量,是多少“点赞”都无法替代的。

第二,我太依赖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来寻获自我价值。当我们越找不到有意义的事情做,就越沉迷于网络世界里;越是无法肯定自己,就越是依赖别人的赞赏。美国犹太裔作家贝克(Ernest Becker)曾这样描述过人们对爱情的过度推崇:“我们想要摆脱我们的无价值感,我们想要证明、知道我们的存在不是徒然的,我们想要得到的是救赎——不折不扣的救赎”。不单是爱情,凡是我们希望通过别人来摆脱失败感、空虚感,或获得价值的肯定时,我们的寻求就走错了方向。然而当我们选择在上帝那里寻求价值和意义时就会明白,我们的受造是承载着上帝的“形象”(创世记1章26节),这是多么奇妙可畏的事情。不止如此,因着上帝爱我们,所以祂也赐下独生子耶稣基督成为我们的救赎。这让我们知道平凡的世人在祂眼中是多么宝贵。当我明白并认定我的价值是上帝所赋予时,就可以坦然接受别人的赞赏或批评,而不是对此依赖或烦恼。

无论是在网络社交中还是真实生活中,我们都在寻求与别人及上帝的连接。然而网络上的交流虽可以暂时给我们带来鼓励和快乐,却无法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也就是那唯有上帝才能赐予我们,并超越我们所求所想的满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天下之忧)


submit_article

自拍为何而狂

[SC] Feature image (1)

作者:Karen Kwek,新加坡;绘图:涂淑贞,新加坡;翻译:苗苗,北京

“看!我在秘鲁,看到马丘比丘遗址的背景了吗?”;“看!我正在摇滚乐的现场随节奏摇摆”;“看!我正在痛快地吃好大一块烤猪肘”;“看!我刚从理发椅上起来,快看我的新发型!”。我的个人页面上有许多自拍的记录,这让我直面一个事实:我是一个自拍狂。而且,像我这样的人不只我一个。

selfie1

可以肯定的是,自画像并不是件新鲜事。数世纪以来,不少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自己的肖像。但近年来,配备了前置摄像头的智能手机使自拍变得空前简单。你不必成为梵高才能给大众留下印象。因为社交媒体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你只要在屏幕上点一下,就能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的照片、在Facebook上换来许多个“赞”。而且,我们不仅忙着玩自拍,还热衷于聊自拍。2013年,自拍的英语单词“selfie”获选当年度“牛津词典风云词汇”;2014年6月,它又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你爱它也好,恨它也罢,反正它已被广泛接受了。

selfie7

有什么理由不爱自拍呢?在传统照相机的年代,自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得将照相机设定为定时拍照模式,趁着红色指示灯还在闪烁的瞬间,飞快跑到镜头前摆好姿势;假如直接用手拿着照相机来拍,拍出来的照片可能很模糊,或者不小心让手指进了镜头都不知道,因为拍这些照片的时候你看不见镜头前的自己;如果要拍证件照,你还得专门跑一趟照相馆呢。幸好,这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手机应用程序会指导你如何摆正你的头和肩膀,这样你就可以为自己拍摄正式的照片了,并且可以无限重拍,直到你认为满意为止。说实话,对于你的照片该怎么拍才最好看,没有别人比你自己更有话语权吧。

我在想,自拍的确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它能够捕捉某个瞬间,或者让朋友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但是,除了吸引眼球之外,自拍这股潮流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我们对自拍的痴迷是否揭示了一些更深层的动机和态度,以及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selfie2

虚假的保证

在英国《每日电讯报》2014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拉迪卡·桑哈尼(Radhika Sanghani)提到,自拍似乎能给我们带来某种保证,因为我们能够在镜头背后决定自己如何呈现于镜头前:“当我和那些最热衷于自拍的朋友聊天时,他们纷纷表示,自拍使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形象。正如一位朋友所说:‘比起别人拍的照片,自拍的照片更容易修改和控制,因为你可以让它变得更好看。’”

selfie3

当然,想让别人看到最好的自己,这是天性。谁不会在参加重要活动或工作面试之前梳洗打扮一番,给别人留个好印象呢?然而,由于社交媒体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曝光度,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好形象,就变得更加重要。当我们将自拍照上传到社交网站之后,大家就比以前有更多机会看到我们,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桑哈尼女士在上述文章中指出,自拍“使人在社交圈子中被关注和接纳”。我们常常以得到多少个“赞”来衡量自己被接纳的程度,然后很可能会花很长时间思考为何某些照片得到的“赞”比较多。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可能正在让社会来决定我们的价值和身份。

一旦自我价值建基于别人的认可之上,我们就很难有安全感。因此,我们不停地更新个人页面,删除任何我们不想向别人展示的东西。我们只会编辑、保存和发布那些在一周当中最讨人喜欢的图片,或谈论最酷的事情。我们担心“真实的我”配不上精心构思的姿势和精致的滤镜。

selfie4

因此,难怪2014年在英国进行的一项研究将自拍瘾与自尊心联系在一起。这项研究采访了2000多名18至30岁的男性和女性,结果显示,许多经常玩自拍的人自我价值感较低。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自尊心如此脆弱呢?会不会是因为我们总是问自己“我到底有什么价值?”、“谁会喜欢我、接纳我?”

真正的价值

selfie5

有没有比“别人的评价”更好的自我价值衡量方式呢?有没有人能透过滤镜看到我们本来的样子——连缺点也不例外——却依然喜欢和接纳我们呢?有没有这样一位权威人士,只有他的评价才算数呢?

让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确实有这么一位权威存在。圣经告诉我们,甚至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位权威已经彻底了解我们,因为是祂创造了我们:

我的肺腑是祢所造的。
我在母腹中,祢已覆庇我。
我要称谢祢,因我受造奇妙可畏。
祢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
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
那时,我的形体并不向祢隐藏。
我未成形的体质,祢的眼早已看见了。
祢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
(注:或作“我被造的肢体尚未有其一”),
祢都写在祢的册上了。
(诗篇第139篇13-16节)

selfie6

你看,我们每个人都是奇妙的创造。我们的创造主看重我们,按照我们本来的样子爱我们,也从来不以外表来评价我们。这是真的,不必靠发布自拍照和集“赞”来证明。

事实上,这位创造主亲自来到世上与我们建立关系,证明了祂有多看重和爱我们。祂就是耶稣基督。这是怎样的一位朋友啊!不要理会那些社交媒体上的“赞”了,有什么比做创造主的朋友更有价值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自拍呢?当然,自拍仍然是一种很棒的方式,让我们可以捕捉某些瞬间,留给后人。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耶稣的杰作,那么我们就不会再害怕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和我们的自拍照了。别人不再能定义我们是谁,因为耶稣早已确立了我们的价值。

是的,耶稣爱你,按照你本来的样子看待和评价你,愿意做你的朋友。想想看,用祂的眼光去看待你自己,认识你真正的身份和价值,这将是多么棒的事情呢!

你希望更加了解这位爱你的耶稣吗?不妨找你身边的基督徒朋友聊聊,或者到附近的教会去找牧者谈谈吧。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版)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上帝的眼光)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