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自私

《魔鬼家书》阅读笔记:“无私是最大的道德谎言。”

《魔鬼家书》阅读笔记之无私与委屈

你在一开始就可以教导一个人弃自己的利益不顾,不是因为别人得到这些利益后会感到幸福,而是因为舍弃这些利益会让他显得很无私。

甲总觉得有义务抑制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推想出乙可能会有的愿望作优先考虑,而乙则要反过来作,这成了一条硬性规定。这样双方往往不可能了解对方的真实心意……他们最终决定去做的是两个人都不想做的事,可双方都感到自己仁至义尽,私底下满心希望自己可以由于表现出无私而得到优待,而对方这么轻易就接受这种退让,也会让他们心底恨意安生。

——《魔鬼家书》第26封

作者:安琪Angel
图来自网络,侵删

在中文语境中,与“自私”相对的美德被称为“无私”。我们自小被教导要做一个“无私”的人,凡事为他人着想,把好的先给别人。最典型的“无私”教育,莫过于孔融让梨。
这种无私教育还与中国人伦关系中的差序格局相结合,即以己推人,从自我开始的小家庭向外扩散至家族、村落、社会、国家。
孔融让梨是让给小的,这是长幼尊卑秩序。当道德要求与人伦秩序相互配合,“无私”由此形成了我们不得不行的礼教,成为潜意识的默认规范,即使这本非我愿——只消看看中国人在饭馆里争相“买单”。
 

然而实际上,“无私”是道德束缚中最大的捆绑与谎言,魔鬼最擅长用此来产生矛盾、攻击与憎恶。
这来源于魔鬼一个巧妙的诡计:“你在一开始就可以教导一个人弃自己的利益不顾,不是因为别人得到这些利益后会感到幸福,而是因为舍弃这些利益会让他显得很无私。
无私的形成,是在人脑海中形成一套术语:“我为他牺牲了/做了……,我多无私啊。”对于中国人来说,再加上一层:我尽了“无私”的礼数。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里进行,人不会察觉。
但本质上,这是要在人面前塑造自己的形象(中国人常说的“面子”),而非真正的爱对方。
双方都在猜对方的心思,谁也不肯做那个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人(这样看上去很“自私”),都想让自己在道德上占上风(“是我牺牲了,而不是他”),也就都想陷对方于“不义”。(这是为什么最后那个“被请客”的人,一定要表现的非常不好意思,或者用一句“下次我请”挽救自己。)
如果刚好双方最后都选择自己实际不喜欢的,那么表面的和气和内心的恨意就会形成最大化的反差,小事当然不会立刻爆发出来,但如果日积月累,可想而知彼此关系会如何。
小到争相买单、决定出行计划、送礼收礼,大到朋友往来、上下级升迁、亲子关系、家族财产争夺、社会话语体系建构……
/
是的,如果一个社会可以用“无私”的崇高道德术语来为权力服务,扼杀个体的真实情感与欲望,那么话语的冠冕堂皇,与实际人心爆发出的怨恨与丑恶相交织,会带来常理难以想象的恶。
王小波曾在wen ge的崇高话语体系中看到“无私”的虚伪。他在《关于崇高》讲到70年代一个故事——一个青年在洪水中为保护国家的电线杆牺牲,被表彰为革命烈士。看似“无私”的举动,但是否真的值得为一根电线杆付出生命?
关键不在这个青年,而在于强加在他身上的那套崇高话语。王小波由此说道:“事实上,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
如果把“无私”变成一种话语权,你就可以绑架任何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让他交出钱财也好,理想也好,亲密关系也好,甚至生命。
臣服于“无私”,即使心里再觉得有不对劲,也不敢吱一声。因为话语即权力。“无私”的话语权足以杀死一个人的本能欲望。
根本而言,这绝非制度和权力的问题,而是存在于每个个体心中的“无私”之恶。
/
而在个体层面来看,用“无私”打造自己,也来要求别人,抑制自己的真实欲望,却又无法控制内心苦毒,最容易形成一种情绪——委屈
“委屈”让人陷入自义,即认为自己是“无私”的,出于对他人的好,却反遭中伤。仿佛自己什么错都没有,只是无辜受难。先不说是否真是毫无过失。但当人陷入这种”委屈“的情绪中,便是在无声呐喊着:”他欠我的!他怎么那么自私!就不能体谅我吗?“
这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控诉,这种情绪,叫什么都可以,但我知道,绝不是真正的无私。相反,它让人陷入“被害者”心理
说白了,是委屈者需要用牺牲来显出自己的”爱“,以证明自我价值。这种”爱“,常常在父母对子女身上体现出来——实际上成了一种捆绑。
C.S.路易斯在《四种爱》中说道,人有一种赠予之爱,即付出的爱。母亲哺育孩子是赠予,但实际上这也是母亲的情感需要。也就是说,赠予之爱“需要被需要”
然而赠予的目的,就是将接受者不再需要赠予,也就意味着赠予之人不再被需要。哺育孩子是为了孩子不再需要被哺育,教育子女是为了让子女能够不再需要被教育。
这便产生了矛盾。当赠予之爱不肯放弃“赠予”,一直给自我贴上“无私”的标签,甚至要捏造对方的“需要”,这便恰恰将“无私”变成了“自私”。
放手不掌控,是人最难做到的事,因为它意味着舍弃自我——自我欲望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填补,自我形象的修葺。
然而,这却是爱的真谛——“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林前10:24)
和我有什么关系?

在人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有多难?

就像面对一堵耸入天际的围墙。为了不去直面冲撞,头破血流,所以常常绕道而走,心想着这样才是好的,和睦的,利人利己的,然后发现自己走进了死胡同,甚至跌入可怕的幽谷。

这是我常常陷入的困境。为了避免冲突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自己,这是“包容”、“不计较”,所以言语上并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去包装自己的言语,甚至只字不提。但同时因为心里的不平,想让对方知道,言语中又会带有情绪,这便成了一种变相的“掌控”——

我不想做那个恶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又想让对方知道我“牺牲”了。

我以为这是为了对方好,但其实,我只是在让自己好受。我以为是我在委屈自己,迁就对方,但实际上,我成了陷对方不义的加害者。

这成了一种“好听”的控诉,比说出难听的话,还要让人窒息。

其实,说出来就好了,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害怕那堵高墙会砸下来。因为正是害怕自己会头破血流,才无法去面对,但实际上,它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可怕。

我必须要失去自己的面子,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必须要让自己的“形象”垮掉,才能拥抱真实的自己。

我必须信任对方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不会因为我说的话而对我失望、远离我、遗弃我。但即使真是如此,我必须相信,上帝不会如此。

当我在试探着向前迈一步而跌倒时,上帝不会让我跌入无底坑,祂会接住我,让我能稳稳落在祂的磐石上。我必须相信,当我不再依靠我自己的“以为”,我可以靠着上帝,尝到真正的恩典和自由。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将自己的怒气、委屈化身为言语的攻击和诋毁,才叫真实。不是,这样只是成了另外一种“自以为义”的挡箭牌。

说出自己的想法,仅仅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带自我价值判断,也承认自己的想法不一定为正确。能给对方敞露自己的空间,而非用自己的想法逼退对方。

不再被“无私”捆绑,这实在是太重要的一个功课。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获作者同意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文章:传福音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你站在自私的哪一边?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 

翻译:奇奇,中国

 

如果你一直在密切关注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新闻,那么你一定对李文亮医生这个名字不陌生。

上周五(2月6日),这位34岁的中国医生因感染了冠状病毒而去世。他是去年12月最先就发出疫情警告的医生之一。

他的去世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极大悲痛,也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当局的愤怒。大家回想起他最初如何因传播“非法和虚假”信息而被警察谴责并强迫认错。

迄今,该病毒已感染了28个国家的4万4千多人,而李医生是一千多名丧生者之一。在过去的几天里,李医生被人们誉为“烈士”,并因之前对人们的预警而被称为“说真话的英雄”。

整个中国乃至香港都在为这位眼科医生举行守夜活动,一张中国某地河岸边雪地上写着“送别李文亮”的照片被疯狂转发。

即使在我的国家——距疫情中心3400公里之外的新加坡,有关他的奉献精神和死亡的信息也在社交媒体和新闻平台占屏了整个周末。

我也听到很多人都在谈话中提到他,并表达了对他离世的哀悼。也许我一个朋友对中国当下情况的讽刺评论,最好地体现了人们的态度:“太可悲了!我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也不再了。”

但是在关于李医生的所有新闻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一周前(1月31日和2月1日)接受《泰晤士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那时,他仍然希望自己会康复。李医生说,他将“与医务工作者们一起抗击这一疫情。这是我的责任所在。”

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他仍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勇气和决心,与本周末的另一则广为人知的新闻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政府将对疾病爆发的回应预警提高到第二级别橙色(这意味着该疾病严重且容易传播,但不会广泛传播并仍在控制之中)后,我的祖国新加坡爆发了疯狂抢购物品的情况。

读到我的同胞们因为担心政府会封锁整个国家(就像武汉被封城了一样)而抢空了超市货架上诸如米、面条和卫生纸之类的必需品的新闻时,我觉得又好笑又尴尬。

当然,我也对这个病毒已经开始在新加坡传播的消息感到不安,并开始采取诸如定期洗手、取消和朋友的会面、避免去拥挤的地方等措施,但是疯狂的囤积物品似乎有点不必要。

我有一些朋友,他们因为自己真的需要买婴儿纸尿裤和厕纸却无法在超市买到而沮丧。还有新闻说,一些购物者因为看到绵延的结账长队而放弃购物,并把装满商品的购物车扔在了一旁。

话虽如此,其实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批评他人的行为。但是也许更有用的做法是想一想面对危机时我们自己的反应,我们是将别人放在第一位(例如那位中国医生)还是首先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购物者们)。

尽管这次冠状病毒的爆发是不幸又不合时宜的,但像这样的危机却给了作为信徒的我们一次走出去展现基督之爱和恩典的绝佳机会(即使我们自己会有损失)。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做到这一点:

 

1.与其去批评那些囤积物资的人,让我们把自己的物资贡献给有需要的人吧。

我听说当我们的一个共同朋友在脸书上看到了那个朋友缺少婴儿纸尿裤的消息时,就把自己的存货分享给了他。

 

2.与其去批评前线那些在竭力应对和控制局势的人,让我们为他们祷告并求上帝赐给他们智慧和恩典吧。

我的另一个朋友上周日给我发了一张她在教会做礼拜的照片,上面显示了会众们在为她教会里所有的医务工作者按手祈祷。

 

3.与其去散布可能引起仇外情绪和论断的信息,让我们谨慎自己的言辞,确保我们分享的内容真实可靠、能够建造和鼓励身边的人。

过去几天让我感到很受鼓励的是看到许多朋友在分享鼓舞人心的信息,在疫情当下敦促彼此要对身边的人感恩、友善和体贴。

当然,我们要祷告求上帝的恩慈临到使疫情被控制,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在当下混乱的氛围中,让我们祷告可以有机会用我们的行为来吸引世人,以便最终荣耀基督(哥林多前书10章31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浓情蜜意

我只是想要一把主厨刀,结果却资助了个非洲小孩

i-didnt-care-about-starving-kids-in-africa

作者:Jonathan Malm,美国

翻译:陈琳 中国

在一个圣诞节的早晨,我们全家聚在一起。即便我们家大多数儿女都结婚并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我们还是期待打开礼物的那一刻。

在我的愿望清单上只有一条:一把锋利的厨师刀。我想要一把切番茄时候滴汁不漏的刀——这才是一把真的好刀。

我先是拆了一些不重要的礼物,拿到了一些礼品卡。最后终于到了要拆那个大盒子了,我猜里面装的一定是我所期待的礼物。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礼物包装,不想表现得太过急切。但是看那个盒子一眼,我的心就沉了。

盒子是从国际希望会——一个帮助发展中国家贫困儿童的组织寄来的。真是好极了……我的父母以我的名义资助了一个饥饿的非洲儿童,而没有给我买圣诞礼物。

我非常失望。但是我还是强装很感激的样子。我打开盒子,想看看他们到底资助了哪个孩子。结果发现那个盒子仅仅是用来装我想要的刀而已!他们根本就没有以我的名义去资助小孩子,只是碰巧看到那个盒子在屋里没什么用就拿来包装我的礼物了。

你可能会觉得终于得到了心里迫切渴望的礼物,这下我应该很高兴了吧。然而并不是。我彻底地看清了我丑陋的内心:我简直是太自私了!这个领悟刺痛了我。

在接下来的节日庆祝活动中我一直坐在那里,反思我堕落的品行。我曾经以为我是一个好人,我以为我很慷慨。但事实上,我的内心完全是自私的。

在交换礼物临近尾声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决定。我不要再让自私占据我的心了。

我径直回到家,打开笔记本电脑,搜寻了“国际希望会”,我选择了一个孩子并且资助了她。我要根除我生命里自私的杂草。

从那时起,我开始关心Dusabimana,她是我资助的来自卢旺达的小孩。最近她学会了读和写。现在我能收到她亲笔写的信,让我觉得尴尬的是,她写得比我还好。在她最近的一封信里,她建议我去读箴言3章5-6节。我喜欢透过她的视角去看世界,也喜欢得到她的鼓励。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跟她的关系会变得如此紧密。

说实话,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是真的关心她。我资助她只是因为我受不了内心的愧疚感,所以必须做一些善事。

耶稣告诉我们,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马太福音6章21节)。如果我想要我的心慷慨,我就必须慷慨地施舍我的钱财。虽然我并没有因为每个月给出38美元而感觉自己多慷慨,但是我相信我的心最终会被改变。现在我很高兴地告诉你它确实改变了。

在之后的生活中我也无数次在做这样的决定。每当我觉得内心有自私在萌动的时候,我就立即拿出支票簿。我真的不在乎钱去哪儿了,因为那不是重点。重点是我需要用给予来改变我的内心。

当然,我还没有完全根除我自私的本性。也许在我还活在世界上的时候永远无法根除。但是当我把现在的心和过去的心对比的时候,我知道我已经迈出了巨大的一步。随着我撒下的种子生根、发芽、长大,我的心也变得更加柔软。我要继续清除在我内心肆虐生长的自私杂草,并且要看到更多好果子生根发芽。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甘心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