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身份

后浪:我是谁?谁来定义我?

作者:安琪,香港

 

我下了很大决心才点开《后浪》来看。

因为这几天实在处处都能看见这俩字——我本能的抗拒,视频本身不想看,关于它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想点进去。多么讽刺,结果我现在自己在写了。

 

先说不想看的原因,有二:一是对于集体叙事的厌恶,二是对于公共讨论再创作的厌倦。前者是上头扣下的帽子,后者是网络同温层的无解之题。

 

然而我知道自己最终会看的,因为我同在这被定义、被期望、被塑造的青年人群之中。不可幸免。与其被动沉默,我尚可扔一块石头,看能不能激起一丝水花——是不是浪就不知了。

 

/

 

视频大致与我耳闻和想象类似,只是看完之后心中凭增一股闷气。

 

我大概能明白这闷气从何而来——华丽的词藻堆砌的情绪推进背后,我看到的这样一副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过年时好不容易从北上广压力中逃离回家的你,在饭桌上被某个叔叔辈夹了一口菜,然后语重心长的来一句:“你们这一代真幸福啊,衣食不愁,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少抱怨,加把劲,趁着年轻好好干!”

 

 

然后他期待你你赶紧双手捧碗伸过去,毕恭毕敬,笑脸相迎:“是是是。”其实你心里又哭又骂。

 

他看到你处丰富,却不知你处痛苦,他或许知道你处痛苦,也不知道如何谈论这种痛苦,因为他他甚少有与人直面谈论的经验,也学会不去谈论是好,便只能用他熟悉的词汇与叙述来正面压倒,把负面情绪盖过去,装作不见就好,无力亦不知。

 

他在属于你的节日里抢夺了你的话语权,说到底其实是将自己所掌握的话语权转移成寄托,在你身上映照未竟圆满的自恋情结。

 

然而他不知,就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权威叙事已然在信息涌流中瓦解,父权压力被同辈压力所取代,这是为什么巨浪在中年人引起转发刷屏,却遭到年轻一代的普遍质疑,这是权威叙事与家长制的狂欢,从家到国。前浪在传统叙事方式中定义与期望,后浪则在用反叛与戏谑解构宏大叙事。

 

/

 

不过,这绝非只是青年被强行定义与标签如此粗暴简单,纵然它是用精心设计的言语有意或无心掩盖大多数青年所挣扎和面临的问题,但青年能做的,只是跳出来反对与嘲讽,一顿发泄之后,却不知如何重建。

 

说到底,是我们这一代仍没有独属自己的叙事方式与话语权。

 

我问了身边好多人这个问题:“迄今为止,你觉得有没有什么作品能够代表我们这一代人真实的生活处境?”

 

大多数人茫然不知,还真列不出。

 

我们的青春记忆里或许有韩寒的叛逆傲慢,有郭敬明和饶雪漫的情感阵痛,然而凡有真正经历些许世事的人都知道,他们不可能,也绝不会代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处境。那是青春的定时产物,却绝非生命前进的写照。

 

且不说五四以来青年如何,就是我们的上一辈、上两辈、上三辈,无论褒贬,大体都有反映青年时代叙述的作品,杨沫的《青春之歌》、阿城的《棋王》、顾城的《黑眼睛》、北岛的《回答》、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好作品似乎都是过去式,然而自80后以来,青年的进行时里却真实缺少了经得起时间与变化考验的叙事。

 

《后浪》里有一点说得对,我们这一代青年,未曾经历过物质匮乏,反倒是经济日渐腾飞,信息井喷,选择众多,可能性看似无限,但有一点是《后浪》所完全忽略的,选择多了,并不代表便自由了。眼光凌乱迷失时,人便只会跟着群体被动前行。

 

 

这一代人所处的大环境,碎片化已经无法完全整合任何一个信仰或理论,主流潜伏在河床底下,悄然带动着走向,让流动看上去自由散漫,实则再无内核力量。崇高被捏碎在流量的戏说中,或者崇高本身就是个戏说,而诗意已经失去诗意的底蕴,沦为被嘲弄的肤浅作秀。

 

而我们这一代人本身,“被选择”远大于“选择”本身。对绝大多数仍在探索、尚未建立起完整价值观的少年来说,防火墙已经隔绝了一道世界,成功之路只剩一条——高考和大学。然后大学毕业,便是自我放逐。天地广阔,却不知从何而为,只为柴米油盐匍匐前进。

 

 

难道是我们真的已经拥有太多选择来表达自己吗?不是的,恰恰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如何选择,才不知道何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实底。亦没有一个核心叙事,能够真正将我们这一代人产生集体共鸣。

 

是否需要共鸣呢?是否需要一种叙事来盖过一切声音呢?其实是不一定——如果是为了思想与行为的统一,那只是沦为乌合之众了。

 

但要共鸣的是什么?是我们辨认何为假我,发现何为真我。

 

/

 

在影响了二战以后德国人对战争与纳粹思考的文学著作《铁皮鼓》中,有着这样一个奇特场景:

 

1949年的莱茵河畔流行着一个类似酒馆的娱乐场所,诺大的地窖连通地层住房,格格不入的电石灯,毫不舒服的座椅,酒柜里没酒,木桌上没菜单。人们来到这里,不为寻欢作乐,只为一件新奇体验——切洋葱。

 

众宾客正襟危坐,等待老板分发刀具、木板、洋葱,边剥,边切,边泪流满面,他们不用酝酿,无需社交,各自切洋葱、流眼泪,仿佛某种滑稽又严肃的宗教仪式,某种让人慰藉、又让人生硬的表演。

 

经历战争生死残酷、意识形态崩塌与解构的德国人,在那样一个洋葱地窖,那样掉落的一颗颗圆滚的泪珠,积攒成河,泛滥决堤,作者格拉斯却称,那个时代,那个文明垮塌、废墟重建的时代,会被后人称为“无泪的世纪”,“尽管处处有这么多的苦痛。”

 

多么可悲,当你明明体会到情感的实在,却无从自由表达,只能用外在的形式来刺激泪腺,对着无数和你一同的演员和观众进行着感性表演。

 

 

我们这个时代亦同样经历这种“洋葱”与“无泪”的矛盾痛苦。

 

这个时代的“洋葱”有很多——小到一部爱情剧、一个吃瓜热搜、一条抖音、一只香奈儿口红,大到成绩排名、工作性质、年薪收入、车房配备,再大到“武汉加油”、“厉害了我的国”……所有这一切“选择”,让我们眼花缭乱、表述参与、塑造喧闹,但哭闹一场,到头来却空空如也,摸不到实质。

 

我们或许能从这些洋葱的眼泪中获得“虚体自恋”,却由此丧失眼泪内化价值的“实体自恋”——

 

按照《巨婴国》的描述,“虚体自恋”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方说美貌、金钱、社会经济地位、名气、他人评价等等,而“实体自恋”一种真实存在的自我价值感,且这种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受到实质损害。

 

虚体自恋是根据外在的行为、环境来获得的,是人告诉我们,我要说什么、要做什么;而实体自恋则是内在反映的真实价值,即我知道我是谁。

 

而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是: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们,我要说什么、要做什么(比如下图),却没人告诉我们,我是谁。

 

 

具体反映到叙事方面,是我们习惯于依附于公共叙事来表达自我,饭圈、热搜、转发评论、蹭热点、带节奏、田园女权、小粉红、网络暴力……

 

我们以为公共的便是掌握话语权的、影响力广而深的,但他们却恰恰隐藏了个体的真实情感与痛苦,叙事浅尝辄止,而真正能够影响和塑造一代人的,恐怕是向内的、私人化、展露真我的表达。

 

后者在这个时代少而沉默。

 

想到这里,我觉得颇为无奈,有些人漠然着被代表,有些人寒颤着被消音,有些人喧闹着被塑造。而我自己,就在叙述“叙事”本身时,也依然要依附于《后浪》来展开表达,亦要用“我们”来将这一代青年一概论之。这是否是一个循环的怪圈?

 

这的确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失语症:

 

我们用肢解的、碎片化的行动与外化的权力与条件来反射和塑造自己被凝视的形象,却不知实质本应是我们从内在价值出发,去建立自己的叙述结构、争夺自己的话语权、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这本是“五四精神”最该传承下来的实质。

 

/

 

而说到底,独立之个体关乎实体价值形成中的两个最关键问题:我是谁?谁能定义我?

 

实体价值建立的真正实底在于爱,在于义无反顾、不谓底线与条件的爱与接受。即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时,我明白自己本身是被爱的——值得被爱、也被爱着。亦能因为被爱,而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回应爱,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

 

这绝非宏大叙事的鸡汤,而是具体到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被造、被发现与被寻回。

 

注意这个“被”字,许多人以为“自我”与“自爱”是生命始发点,但这实则是个虚体自恋的伪命题,我们生来即是要与人产生联系、渴望被外界所关注和接受的。没有人能够不通过与外界和他人接触来真正找到“自我”、实现“自爱”。

 

而在我的人生体验里,我体会自己被造、被发现、被寻回,在我亲身经历、思考、选择、感动,意识到能够给予这样独特、完美却又广袤的爱,唯有创造我、爱我至死的上帝。由此我知道我是谁——独一真神的女儿。

 

“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圣经·约翰一书4章16节)

 

因着这样的身份,我可以被爱,亦可以爱人,我虽无奈现状,却也满怀希望;我批判,我也拥抱;我痛苦,我也感激;我彷徨,我也奔跑。我还在探索着自己爱的方式,还在为我的痛苦找一份共鸣的意义,也还在寻找属于我的叙事来发声。

 

我深知,我是进行时,不是完成时,我是正在无数次修改、待续未完的故事,我是正在埋头耕耘、回头翻新的松软土壤。我远非完美,却已完整。

 

这一切,皆源于我找到了自我叙事的根。

 

而你是否想过,

谁能按你本相爱你?

谁能为你的人生写出独一无二、却又能产生千万共鸣的故事?

谁能体会你青年的孤独、彷徨与愤懑,又给予你超越自身的意义与价值?

 

不是前浪,亦不是后浪。没有任何一种外在叙事方式能够代替你发声,除非你听到内在深处叩响的问题——“我是谁?”

 

叩响这一问题指向的窄门,寻求的,必寻见。

 

 

*此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转载,原文发表于安琪姊妹的个人公号:我文(wowenwrite),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荣耀的身体

被生母遗弃的我相信自己并没有被忘记(有声中文)

作者:Ryan Zies ,美国

翻译:Patty Song,中国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若是有人不再关心你……
有人离你而去…… 
有人不再认你…… 
若是你的亲生母亲从你的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你要怎么办呢?             

被遗弃

老实说,我一直在努力思考这个词——“被遗弃”。在我的出生证明上很醒目写着这个词。“被遗弃”一词在字典上的解释是“没有必要的保护、照料或支持而被遗弃”。或是“由主人留下的,不再持有或想起的。”     
        
定义中描述的一切都与我的经历吻合,但我认为我最需要思考或深究的部分是它说的“不再持有或想起”。……不再想起?哎哟!这个字眼太让人难受了。             

你能想象,一个怀胎九月的母亲,通过剖腹产把孩子生下来,然后就再也不会想起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一幅场景。我很难相信我的生母从1984年11月13日起就再也没有想过我。事实上,我全心全意地相信她有想起我,还有她在那时所做的决定。    
        
尽管如此,我的故事却还是以“放弃”开始,这是我故事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我故事的结束。1984年11月13日,我被留在韩国首尔郊外的一家诊所里,这只是上帝在我还没来得及呼吸的时候就为我的故事发展所设计的一个细节。       
      

Ryan的出生证明

 

 

人生的艰难抉择

那时,在韩国首尔,堕胎是被人们所接受的。有统计数据指出,当时有超过50万人堕胎,只有超过65万婴孩能来到人世。这意味着,每怀一个孩子,孩子实际出生的几率只有57%。我是43%的流产率中幸存下来的少数幸运儿之一。   
          
1984年11月13日,我的生母在首尔郊外的一家诊所分娩。她把我遗弃在现场,当时也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她是谁的痕迹或记录。             
我的出生证明上赫然显示着:“生身母亲在(首尔市江东区松奈堂的东银诊所)生下孩子后,掩盖了自己的行踪。诊所试图与亲生父母取得联系,但她走了。”于是,我便被放在领养院了。            

 

慢慢回家路

在我出生前,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芝加哥郊外一个几乎全是白人的小镇上,上帝已经开始精心设计我人生故事的细节。             
杰夫和莎莉是高中情侣,在杰夫18岁莎莉20岁时,他们结婚,但婚后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孩子。直到莎莉无意中听到一位同事谈论领养问题后,他们才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找到Bethany Christian Services。虽然那时领养不是件易事,而且亲戚们也都建议不要收养另一个种族的孩子,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最终意见达成一致,决定收养。当他们在芝加哥申请和提交收养文件时,世界的另一边,我被怀上了。上帝知道我会成为杰夫和萨利的孩子,于是安排好时间让它发生。      
       
1985年2月14日(情人节),我从韩国首尔飞往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那时我才三个月大。当时的收养程序比较简单。收养机构Bethany Christian Services和HoltInternational把我和其他婴儿放在韩国的一架飞机上,每个婴儿手上戴了两个手镯,一个手镯上是出生医院信息,另一个手镯上是养父母的名字。随后,我们在空乘和空姐细心的照顾中,开始了长达13个小时的“空中飞行”,最后,终于抵达芝加哥。
当飞机降落在芝加哥时,我的养母莉莎和其他四位养母登上飞机,找到带着相配识别手镯的婴儿,他们第一次见到了他们的孩子。             
我妈妈总说我是她收到过的最棒的情人节礼物。每年她都会通过给我写一张卡片,送一份礼物来庆祝我的“回家日”。我的收养故事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异和美丽的故事,但这背后则是指向了一件更大的事——一个关于爱、目的和远见的伟大故事。            

Jeff 、 Sally 和小Ryan 

握着我们的手

我开始逐渐认识到,我们的上帝对祂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计划和旨意。当我被怀孕并在生母子宫里成长时,是祂一直在保护我。             
“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那时我的形体并不向你隐藏。我未成形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写在你的册上了。”(诗篇139篇13-16节)          
  
我生母受孕 、怀孕的故事可能永远不会被人知道。但我却知道,上帝是如何保护我的生命的。      
       
是上帝给了我生母勇气来保护和挽救我的生命(我的生母差点就成为43%堕胎者中的一员。)在祂的帮助下,生母忍耐了九个月的怀孕之苦——痛苦、失眠、情感依恋、心灵的撕裂以及为了留下我而与他人发生的冲突等等。生母考虑到她在生活中无力抚养和支持我,但同时,她希望我能被好人家收养,所以做了放弃我的决定。             
我的生母为了我能有更好的生活放弃我。她给了我一个机会。            
我的人生故事本来很可能是被遗弃在韩国的那家诊所。但我的命运被上帝反转。我的生命被存留是为要成就上帝在我生命中的旨意。马太福音22章37节总结了祂对我们的旨意,“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      
  

看到上帝如何将一个充斥着失望、悲伤、挣扎和痛苦的局面反转成一个被选择和拥有归属感的结局,这让我能够自由地生活,同时,也让我知道上帝可以利用任何环境来成就祂的目的。    
       
是的,上帝可以利用任何环境来成就祂的目的。      
       
当我回首往事时,我深知自己是为着一个特定目的而“独特并奇妙地被创造”的。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我相信上帝会使用我的经历去荣耀祂自己的名。            
我希望无论是谁,当你读到这里时,请务必知道这一真理——这世界总是想定义你是谁。你很可能会被世界诱惑,凭着你的处境和经验,去决定要相信什么或者思考自己该如何生活。       
    
但我想让你知道,上帝看见了你。祂认识你。你并不孤单。从你生命的开始上帝就认识你。环境会诱惑你,让你不再定睛耶稣,但是当你选择真正信任你的天父时,你就知道没有什么能夺取你真正的身份。你是被爱着的。你是被珍惜的。你是上帝的孩子。祂永远不会离开你。祂现在就坐在你旁边,对,这才是真正的你。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为爱而生

让约会不留遗憾

作者:John Stange,美國

翻译:Verena Chi,台湾

John Stange 住在美国宾州雄鹿县的兰霍恩,目前是Core Creek 基督教会的主领牧师。同时他也在 National Mission Board(一个负责植堂和培植健康教会的组织)担任指导,并任教于凯恩大学(Cairn University)。John和太太Andrea拥有四个孩子。关于他的更多相关资讯请参考DesireJesus.com

我儿子跟我有许多相像的地方,我们的个性很像、喜好类似、对音乐的品味也相同——我们甚至有一样的名字。其中还有一个相近的特点就是,我们都喜欢熬夜,几乎一周的好几个晚上都在熬夜。在我们发现彼此有这样的习惯后,我们便决定把一起熬夜的时间变成聊天或相处的好时光。

昨天晚上,我们的话题围绕在约会上面。我猜他应该对我如何追求到他妈妈这件事有兴趣,于是我提醒他,“你应该很高兴我追求到她。如果没有,我们就没办法坐在这里聊这些了。”

另一方面我们聊到的是“约会时要拥有清洁的心”。我大概理解对所有未婚的人来说,那是一个挣扎。当一段关系从“单纯的认识、了解对方”走向“计画未来的道路与对方一同走”时,这期间会有太多的暧昧不明。

尽管主耶稣已教导我们用祂的方式看世界,但我们依然还是会挣扎于普遍存在的试探中。

我们时常被诱惑,也很容易把自己置于趋向违反良知和产生遗憾的险境里。

究竟在约会时该如何拥有清洁的心和界限?当我们已迷恋上可能是我们将来的另一半时,该如何定睛在主耶稣身上,保持警醒呢?

了解你在基督里的身份

“所以,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边。 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上帝里面。”(歌罗西书3章1-3节)

当我们在约会时,特别重要的是,要记住我们在基督里已是新造的人。以前我们不认识主,对自我的身份认知是建立在血肉之躯上。但现在因着基督,我们已是新造的人,有着新身份及耶稣基督为我们保守的新盼望。

很多夫妻会尝试错误地在另一半身上寻找定位和自我认同,而不是好好建立与主耶稣的关系。当真的发生这样的状况时,任何的关系都不会是祝福,而是变成不健康的偶像依附。整体来说,记住我们在基督里的身份可以帮助我们用正确的角度看待任何关係,也可以让我们持续定睛在上帝身上,尽力荣耀祂。

选择正确的食物来喂养自己的大脑

“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摩太后书2章22节)

每天我们都需要提供身体食物,也需要提供大脑养分。对你来说,主要的精神粮食是什么?你是选择读圣经、一本好书、还是滑手机上社交媒体网站呢?你是不是常常需要透过电视媒体、电影跟网路世界的感官影像来刺激自我意识?

我们用什么喂养大脑,我们就会看到这些事物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尤其是浪漫的爱情关系里。

错误的精神粮食会让我们陷入挣扎于用欲望、诱惑及不正直的方式行事与思考。相对的,如果我们警醒于用上帝的话语滋养大脑,我们便较容易可以选择思念有德行和有称赞的事(腓立比书4章8节)。这样的习惯不只适用在约会上,超越约会之外的关系也很适用。我发现当我总是把思想定睛在属上帝的事物时,对我、婚姻的健康和妻子的幸福都是有益处的!

跟约会对象谈及界限

“通达人见祸藏躲,愚蒙人前往受害。”(箴言22章3节)

在我和太太约会几个月后,她深信我会跟她分手。我感到很吃惊,因为那是我脑海里从来没想过的事情。她跟我说因为她觉得我跟刚开始约会时不一样,我越来越少亲她、牵她的手或搂着她……她想知道到底怎么了?

其实我应该早点跟她说清楚我的想法。在约会初期,我便意识到我们应该会一起走入婚姻。我担心自己如果过度碰触她,可能会陷入诱惑,进而对她产生越矩的行为。

当我跟她解释完后,她感到很开心,因为终于了解我的行为出发点为何。她也告诉我,很尊重我对待我们关系的方式。随着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我们一直都很感恩双方能把自我的期许提早说出来,因为这能使我们常警惕潜在的诱惑,也能共同努力避免陷入罪里。

对于真的想要把每天生活、行为模式和所拥有的关系,献给上帝当作荣耀的基督徒来说,约会这件事可能是比较难以掌控的部分之一。但不是不可能。为约会时拥有清洁的心而争战绝对是值得的。因那赐平安的上帝在各样善事上成全我们,叫我们遵行祂的旨意;又藉着耶稣基督在我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希伯来书13章20-21节)。所以不管是什么事,尤其是约会这件事,让我们努力爱上帝,带着清洁的心过生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我最真实的价值(不需要再去证明,也不需要去跟谁比较 )(有声中文)

作者:Yong Xin,马来西亚

语音播读:杨澜,中国

*封面和文中图片来自PEXELS

永远做一个小女孩

在家里我排行最小,因此我常常能从家人身上得到最多的关注和爱护。长大后我也喜欢被别人当成小妹妹一样疼爱。我觉得自己就是该做一个小女孩,并把别人的关注和疼爱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大学那三年,我总喜欢和比我年长和成熟的人做朋友。他们也都把我当成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并在很多方面主动帮助我,也教会了我很多事情。而我太喜欢这种可以依赖别人的感觉了。我甚至会想,就永远当一个被人疼爱的小女孩不要长大好了!

社交媒体与我

我会常常在社交媒体上更新自己的日常动态。我想要告诉我的朋友们我去了哪里玩,吃了什么,好赢得他们的关注和羡慕。当然你懂的,当我发布了新的状态后,手机就会一直不离手。我想要第一时间看到别人的点赞和评论。我会觉得越多的赞就代表越多人在关注和在乎我。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也是会第一时间想要发泄在社交媒体上,我会发布一些负面言论,希望获得一些朋友和家人的安慰和关心。一句“怎么了?”都会温暖我的心,让我感受到身边还有人在关心我。渐渐地,社交媒体成为了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开心的时候我会去分享,不高兴的时候去抒发情绪,我依赖社交媒体来得到我需要的安慰和关注。

同侪压力

因为我班里的人数很少,所以在学习上我们的竞争很激烈。我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和别人比较,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努力不让自己成为班上成绩最差的那一个。也正因为如此,我总是很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聪明,也不够努力,似乎永远都比不过别人。随着各方面压力的增加,我不只是要在知识上追求长进,还要去拼命努力和班上的同学获得差不多的分数以及确保自己在其他技能方面不落后。现实又总是很残酷,在我努力去追赶时,偏偏又遇到种种困难和绊脚石。这样久而久之,我感到压力大得我喘不过气,并且我变得更加自卑,觉得我就算再努力也赶不上其他人。

因此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身份,我开始怀疑我追求的是不是我真的要走的道路。原本已经很确定的未来又变得模糊不清了。每一次和别人比较都让我陷入自暴自弃;社交媒体上大家对我越来越少的关注和评论也让我更加失望,而此时我身边也没了把我当小女孩照顾的朋友,我因而开始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感。我所定义的“价值”已经不复存在了,我甚至开始怀疑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

我真正的价值

我很清楚在社交媒体上我只不过是选择性地去展现自己的某些方面,那根本不是真实的我,只是表面上的而已。“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母耳记上16章7节)。真实的我并不是社交媒体上的样子,也不是我拼命要去努力超越别人时的样子,真实的我只有我自己清楚。我也知道唯有上帝了解那个真实的我。我的经历,我的故事,我的快乐悲伤并不是社交媒体上看到的那样而已,也不是认识我的人听我讲的那样而已,有些事情只有上帝知道,只有祂能真正理解和体恤我,并用祂无微不至的爱包容我。“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诗篇139章13节)“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不要惧怕,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  (路加福音12章7 节) 。

因着上帝这样的爱,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和身份。我的价值不是由别人来定义的,也不是通过和别人比较能获得的,世俗的标准只会摧毁我本应有的价值和身份。我本是上帝所创造的,没有人比祂更了解我。我的身份应该建立在上帝怎样看我之上,而不是人怎样看我。当我更加去亲近上帝的时候,我才开始用祂的眼光来了解自己。当我过去从世界的眼光看自己时,总是觉得自己很差劲,并且无力接受那个缺点重重的我。因此我把很多“标签”贴在自己的身上,“我很笨,我很差劲,我什么都不会,我不讨人喜欢……” 然而我发现,即使在我最讨厌自己的时候,上帝依然用爱接纳和包容我。纵使我对自己多么的不满,多么地讨厌自己,也不管别人如何拒绝我,上帝祂都按照我真实的样子接纳我——祂不计较我的过去、黑暗和不堪。即使我本是多么不配,在祂的眼里,我依然是祂的孩子,是祂的宝贝。这个事实深深地改变了我。我终于明白自己是谁了。 “我的名字,刻画在你心中;我的脸孔深映在你眼中,不是因为我势力才能,乃是因为着你奇妙宽容恩典”(《无价之宝》-约书亚乐团)。因着上帝的恩典,我成为了现在的我。我最真实的身份是上帝的孩子,我有尊贵的价值。而这个事实在我相信主耶稣基督的那一刻开始就永远不会改变了。我不需要再去证明,也不需要去跟谁比较。我祷告,求上帝保守我的心,不再受世界价值观的影响, 活出我最真实的价值。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奇异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