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2019

2019,我们记得什么,又忘了什么?(有声中文)

作者:安琪Angel,香港

有声播读:Joya,中国

富内斯的记忆

 
20世纪阿根廷文学巨匠博尔赫斯曾写过这样一篇怪诞的短篇小说,一个名叫富内斯的年轻人,本来人生平平无奇,经过一次堕马后,全身瘫痪,但突然记忆力大增——这种记忆力不能用我们通常概念来理解,他的回忆事无巨细,仿佛全景式纪录影片,毫无遗漏,分毫不差,琐碎到“某时某刻黎明时南面朝霞的形状”,细微到“马匹飞扬的鬃毛、山同上牲口的后腿直立、千变万化的火焰和无数的灰烬”,“他不仅记得每一座山林中每一株树的每一片叶子,而且还记得每次看到或回想到它时的形状。”他一个人的回忆抵得上开天辟地以来所有人的回忆的总和。
按理说,富内斯可称得上是记忆力奇才了,这样过目不忘的能力,必然让他博闻强识,所求之事定有建树。
但实际上却相反,博尔赫斯在小说中这样评论到富内斯:“他思维的能力不是很强。思维是忘却差异,是归纳,是抽象化。在富内斯的满坑满谷的世界里有的只是伸手可及的细节。”

忘记的能力

 
富内斯的人生被记忆的汪洋所淹没,他无法浮出水面,无法逃脱记忆,后者是一张无形的网罗,罩住他的思维,让他被死死地控制。
富内斯失去了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忘记的能力。
这或许是很少有人意识到的,我们的思维与知识积累、情感与认知塑造,很大一部分,不仅在于记得,也在于忘记。
我们会忘记今天早晨在地铁上与我们面贴面的陌生脸孔,但却能找到贴切的词语来形容地铁的人潮拥挤;我们会忘记2008年的最高与最低温,但会记得夏天是热的,冬天是冷的;我们会忘记去年垦丁傍晚骑车时海边吹风的方向与速度,但会记得旅行带来的身心舒畅。
 
当我们忘记生活无数的细节与琐碎时,不是将之扔弃不管,而是从这些忘记中提炼出更重要的精华,这些精华是从亿万毫不相同的事物、感觉、思绪中获得的共同性,这是人对具象记忆的抽象选择。正是这种选择性,使我们成为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所有信息的机器,而是有所感知、有能动意志与认知、能够表达观点而非重复现象的真正的人。

2019的“记得”与“忘记”

 
2019年,我们活在一个满世界都在“记得”的世界。
互联网与数字时代的发展让这一年中的每分每秒都有新鲜之事得到光速传播、记录与讨论。微博热搜每10分钟更新一次,全世界可以一秒之内同时在社交媒体点赞上亿,区块链的发展更加使得文档和数据得以永久保存,我们的集体记忆也许从未如此活跃与具象。任何细节都被记录着、播放着、窥探着,我们仿佛活在富内斯的记忆里,时刻咀嚼着细节,生活却瘫痪在了迷茫与匆忙之中。
我们失去了忘记的能力吗?我们忘记的速度似乎比以前更快。我们已经忘记昨天微信推送都看过哪些资讯,忘记去年的流行词是什么,忘记曾轰动一时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后续如何,忘记上一次给父母打电话是何时,忘记了2019遇见的值得感恩的人和事。
超人化的大数据帮助我们时刻记住任何事件,小到一日三餐在社交媒体打卡,大到中美关系之间的博弈与较量,人们热衷于记录,痴迷于感官信息。我们好像依旧在经历忘记与记得的循环,但却不再明白何谓真正的“记得”,何谓真正的“忘记”。
也许我们比富内斯更加矛盾与可悲,匍匐在密集信息的坑谷之间,以为自己记录与掌控了一切,但却又忘记坑谷之上,这一切指向的到底是何方。

容易“记得”的以色列与选择“忘记”的上帝

  
以色列人亦曾经历过这种本末倒置的痛苦。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被详细记录在《圣经》之中,数千年来从未遗失。以色列人记得,他们日夜诵读先祖摩西留下的律法,他们不断解释并增添新的仪文,他们尽力去遵守上帝的诫命,他们忙碌在各种仪式与规条之间,却也因此失去了上帝造律法的心,忘记了一次又一次,他们的先祖、他们自己身处每一个历史细节时,上帝更大的、不变的应许与救赎。直至耶稣时代,他们记得弥赛亚会到来,记得关于弥赛亚的所有先知经文,记得弥赛亚会出身何处,会如何拯救,但却忘记了弥赛亚为何要到来,忘记了他们的上帝喜爱谦卑怜悯,不爱祭祀。乃至最后他们将自己苦苦期盼的弥赛亚亲手杀掉。
而我们呢?
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是否依旧时常活在以色列人的“记得”之中,却忘记了每日散落的一地鸡毛之上,上帝那更大的、不变的、我们曾一次又一次经历的恩典,以及祂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当我在读经时,尤其是读到各种家谱以及时间长达数百年的事件跳跃中,时常难以感受到这一切是真真实实、满满当当地,就像我们现在生活的每一天一样,每一分每一秒,在历史上一一发生过。亚伯拉罕献祭以撒、摩西带以色列人过红海、但以理从狮口逃脱、马利亚从圣灵怀孕、彼得在水面上行走……当圣经的各个作者在忘记差异中回顾记忆,在圣灵的感动下拣选了最值得被留下的文字,那其中的各色人物对环境的怀疑、对困境的无助、对上帝的追问、对信心的成就,看似轻而易举,一笔带过,但背后的分秒记忆,皆是各人在不同处境的差异之上,选择寻求背后共同的真理,选择参与在上帝更大的计划中。
而所有不同的故事之上,无论各人是在罪中悖逆或是在信心中顺服,都是上帝不变的信实,是创世以来,祂使用无数篇章、无数人、造就无数神迹写出的五个字:上帝爱世人。

若说这世上真有强如富内斯的记忆,这便是我们的上帝了。祂记得一切,却也超越一切。亿万年的光景以来,祂知晓生活在这世上每一个个体的每一处差异,甚至连我们每个人的头发丝都数过,却也认识人类的共同罪性——我们一次次地悖逆祂,一次次地选择自私,一次次地跟从偶像。尽管如此,祂却透过耶稣的宝血,涂抹了我们每一个个体千差万别、千奇百怪的恶的心思、意念、言语和行动。祂明明是一个“记得”的上帝,却竟选择“忘记”我们的罪,让我们能够永远获得祂的恩典。

我该如何“记得”,怎样“忘记”?

 
从亘古到永远,历经无数次人的悖逆与上帝的救赎,祂的计划从未改变。2019年,依然如此。尽管人类的集体记忆容量在数字化时代下企及新高度,但在上帝眼中,这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点,是永恒当中一闪而过的亿万光年之一。
对你我而言,过去一年,也许在某些时刻,我们觉得一天可以沉重地被拉长为一个世纪,觉得好像我们无法看见明天的阳光,也有些时刻,我们明明沉浸在难以言喻的幸福与感动之中,却害怕它稍纵即逝,难以抓紧。
但无论是何种境遇,是高山,还是低谷,是流泪撒种,还是欢呼收割,我们是否能够将这一年看作一瞬?
不是眨眼忘记所有,而是好像蚌壳孕育珍珠,在沙砾与珍珠质参杂的生活之中,不断磨去杂物,留住最值得的记忆。这些被包裹成形的记忆珍珠,将在短暂又漫长的岁月里闪闪发光,并时刻提醒我们:哪怕我们只是亿万光年里的一粒尘埃,我们的每一丝每一毫都被上帝看见,都被祂珍惜。同时,我们活在祂永恒的计划之中,都是祂旨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的一生,无论做什么,都要指向祂,见证祂长阔高深的爱。

如果将来上帝在永恒之中要写一本新书,记录我们每一个人跟从祂的一生,你会希望你被如何书写?那样被记录的“一生”,不可能将我们今世每一天生活一一装下,不可能将我们在2019的分分秒秒写入。我们有什么是能够留住的,是真正指向上帝在历史长河中、在永恒中更大的计划?
2019已到尾声,愿我们在这一年尽头回望时,不是在记得之中忘记了生活的本真,而是在忘记中真正记得上帝的爱,数算祂的恩典,寻求祂的旨意,好在2020领跑的下一个十年里,更加真切的活出这句经文: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立比书 3章13-14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为爱而生

2019年的第一场旅行,让我收获了盼望和异象(有声中文)

作者:Cindy,澳大利亚

语音播读:Melody,加拿大

新年伊始,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制定什么新年计划,而是过了一个长长的假期。近年来,休学旅行、辞职旅行成了热门的新词汇,也成了越来越多人崇尚的生活方式。许多实践者在网络上“晒”出漂亮照片,也经常看到诸如“青春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些事情现在不去做,就一辈子也不会去做了”,“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这些充满“文艺气息”的励志话语,几乎被大家奉为至理名言。

我和家人也在“旅行”,更准确地说,是在泰国清迈短宣。当然我不应该将短宣和旅行等同,不过短宣在很多方面确实满足了旅行背后的渴望。

 

放空是为了被充满

旅行是为了放空自己,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现代人确实面临巨大的压力,身不由己地成为房奴、车奴……不管是朝九晚五地窝在办公室里,还是上紧发条地挑灯夜读。此时,一场离开现有状态让你去遇见不同的人、看到不同风景的旅行确实美好。不过出去终究还是要回来,当一切回归正常,你发现生活还是那样,而你自己也还是原样的时候,难免陷入失落,甚至对现实更加不满和怨念。

在清迈的这几天,我们访问了几个少数民族村庄。去第一个村庄时,我们坐车在盘山路上晃悠了几个小时。踏入这片红土地和这些淳朴的乡民交流以及和同工们的沟通、祷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们一家人慢慢地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这让我们对互相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这种反差让我们更心存感恩,为着自己拥有的和上帝一路的供应献上感谢。但我们并没有停留在这样的体验中,而是被本地宣教士和同工的愿景感染,我们愿意不管以何种方式,能够成为这个愿景的一部分。

放空可以让我们放下,当我们看到眼前迫切的需求时,便更能够放下自己一些无关紧要的需求。放空是为了被充满,被彼此的爱、友谊、安慰、鼓励充满。放空是为了重新出发,心怀主所给的愿景,借着祷告,寻求祂的带领。

是巧合还是奇妙安排

每一次旅行,我们都会带着期许。因为走出了平时的固定模式,自然会期待意想不到的惊喜。而我们也的确经历了诸多的“巧合”和“偶遇”。

大概一年半以前,上帝不断给我宣教的感动。但因为家庭、生意等原因,去国外宣教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不过我一直在考虑如何以其它的方式为宣教工作出一份力。因为经营咖啡生意的缘故,我自然而然地想到将咖啡和宣教结合起来。

去年三月份,以前的教会牧师打电话给我们,请我们帮教会设立一个咖啡角。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购买安装设备、装修、培训并开放都顺利完全。从此,教会不但有了大家逗留沟通的空间,而且此部分所有的收入也会用来支持泰国清迈的宣教士。我在心里隐隐觉得,通过咖啡,上帝国度产业的发展空间可以近一步扩大。

当有泰国清迈的宣教机会时,我们立刻报了名。抵达之后的几天,我想起了两年前关注过的宣教组织。他们有一个通过咖啡产业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项目。但因我们素昧平生,通过电邮接触总觉得唐突,也就不了了之。当我再次查询这一机构的网页时,发现他们的总部竟在我们一行居住的小镇。很快,通过当地事工的介绍,我们得以与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探讨资助宣教活动和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合作计划。

隔天在基地和被救助妇女谈话时,基地负责人匆匆跑来说有中国访客,问我是否可以帮忙翻译。作为职业翻译,我当然义不容辞。在亲切的交流接近尾声时,双方都惊异时间上的巧合。幸好我能够在此时此地出现,协助洽谈这个复杂的项目,要不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更让我惊奇的是,中国访客之一竟是国内咖啡行业的高级顾问。作为上帝的儿女,我们的生命没有巧合,一切都是祂奇妙的安排。当我们愿意被祂使用时,祂就会让万事互相效力,成就祂的旨意。

为帮助避难所妇女经济独立和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基地尝试开办社会企业。就在我们到来之前的半个月,她们的第一家咖啡店开始营业。而我们有多年精品咖啡店经营的经验,这次恰好能够和他们分享,共同出谋划策。真是件让人兴奋和幸福的事情。

虽然我们并不清楚下一步会怎样,但这一切看似巧合却处处是上帝奇妙安排的经历让我们满怀盼望,相信祂必立定我们的脚步,让我们所做的每一步都蒙祂的悦纳。

 

开拓眼界,打开心境

有人说旅行的过程会开阔你的眼界,打开你的心境。遇见的人和看到的事都会启发你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这也刚好是我们所经历的。

外型娇小的宣教士Karenna在人群中并不是个显眼的人,但是她的使命却很宏大,她所做的事也深深影响着许多人,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命。她是第三代宣教士,祖父母远渡重洋从澳洲来到清苦的泰北山区,播撒福音的种子,再没有离开这片土地。在上帝的带领下,她的父母亲参与了周边国家和部落间的和平谈判,他们经历过战火,甚至顶着被刺杀的危险建立了教会,开办了学校。Karenna 从小在澳洲长大,18岁面临进入大学学习自己最喜欢的新闻专业和接棒泰北宣教事工的抉择,心里挣扎得很厉害。在流泪祷告许久后,她清楚明白了上帝的旨意,并坚定地守候着这片土地,建立了妇女儿童避难所,扩大了前辈的工作。在世人眼中,这三代人选择了一条坚辛的路;但他们为泰北各部落族人带来了极大的祝福,在上帝眼中,他们选择了最有价值的路。他们的生命深深打动了我们。

我们去到新的地方,看到和听到了很多,但往往是过眼云烟,记忆很快模糊。而亲历短宣,则是非常震撼的体验,好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给我万千思索。那些当地的宣教士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亲近上帝?我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这些思考让我们更加明白前进的路。我相信任何顺服祂旨意的举动,哪怕只是一小步,都会使圣灵在我们内心做工,成为带领我们贴近祂的一大步。

每次旅行结束,我都会有些许失落,因为我们没有留下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但这次清迈短宣,我们却和遥远的他们融入到一起,留下了微笑、鼓励、支持和拥抱,更收获了热情、感动、盼望和异象。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爱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