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2021

有上帝做我们的“第三者”,婚姻就能在每次的关卡中重新充满爱(有声中文)

作者:黄筱珊
有声播读:杨澜

「我期待嫁的是一位王子,没想到是一个男孩!」这想法在办完婚礼后的隔天冒出,与此同时,我彷彿听见梦境碎裂的声音。从此之后,失望、失落的情绪,便伴随着生活上的柴米油盐而来,而我与丈夫就在一次次的争吵中,渡过了最战火连天的前二年。

感谢上帝,我们还守着婚姻,并且还有了孩子! 我只能感叹,若没有上帝,个性差异极大的我们,肯定在婚后第一年就分开。

回想起信主前的我,情绪一来总是一发不可收拾;信主后,我开始操练将情绪透过祷告交托给上帝,在主里重新安息;而婚后,更是更多地「在主里探索自我」,询问圣灵「我怎么了」、「为什么会生气」。

记得有次我与丈夫又为一件小事发生口角,争吵完后我带着忿忿不平的心进入内室祷告,向上帝抱怨并后悔这段婚姻,我发现自己的心情仍然非常激愤,于是便开始播放诗歌来取代愤怒的语言;而诗歌也彷彿像真的代祷者般,逐渐平息了我的情绪,于是我开口,向上帝倾诉着充满无力又失落的心情,此刻我就像全世界最无助的小女孩,哭倒在天父的怀里,告诉祂我好需要帮助;接着圣灵引导我发现,原来那股怒气的背后隐藏着「害怕」,我害怕这场争执会使丈夫又把我推开、很害怕我发脾气丈夫不爱我了……同时也发现我在责怪为何丈夫不如我想象中的王子,包容接纳我;这些复杂的情绪,就像被打开的潘朵拉盒子,倾刻间全然在上帝的面前被释放;同时也感受到,上帝就像慈爱的父母安慰着跌倒的孩子,在同理着我那因跌倒而受伤的难过心情。

神奇的是,在现实中已为成人的我,也正在同理着自己内心中那位受伤的孩子!原本流着无助的泪水,渐渐转为平安而喜乐的眼泪,我正真实地经历被上帝安慰的过程!接着我发现,原来自己好自私,一直以来,我爱的是想象中的完美王子,从不接纳丈夫的本相,甚至拒绝接受丈夫也是受伤的男孩;我无法靠己力来安慰自己的内心小孩,又怎能要求丈夫必须完美到不会受伤、还能来安慰我呢?我感到对丈夫无比内疚及抱歉……

随后,我心中有股强烈的意念,是圣灵在引导着我,勇敢将所有的心情告诉丈夫并道歉;丈夫在得知想法后,情绪也柔软下来,向我道歉和好;我试着以同理的角度,去了解丈夫在吵架当时的心态,才发现,他也是受伤难过的,只是男人不懂如何梳理情绪,只能像宕机般卡住,然后躲进自己的山洞里,把受伤的小男孩关起来玩3C,任由伤口流血也不自知,感谢上帝带领我能理解丈夫,透过上帝的引导来安慰他受伤的心灵,否则我又会认为不被在乎而再度发脾气!而最后,我们也以和平且成熟的态度,讨论着争执产生的原因、彼此接纳对方的看法,并从中寻求妥协,感谢上帝再次带领我们!

还记得结婚当天,我们将誓言将婚姻交托给上帝时的感动及期待,再次感谢上帝从没离弃我们!若不是有上帝在,我想我的婚姻只能在无助中苟延残喘,甚至最后走向失败的结局,并且从始自终都无从察觉自己的自私心态!我们的婚姻操练仍在持续着,但我相信只要有上帝做我们的第三者,就能从每次的关卡中再次被神所爱,再次靠着神去爱对方。

我也鼓励各位姐妹,女人是上帝所造的最柔美、最细腻的美丽杰作,别浪费了上帝所赋予我们的同理、看重关系、情绪敏锐……等优美特质,走入内室,让上帝卸下你的武装、唤醒你的特质、启动你的自我察觉机制,成为丈夫及孩子的帮助者,相信你必在其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最后也分享一节经文勉励各位姐妹,这是我在烦躁忧虑时,时常想起的一段经文,希望也能成为你的帮助:

诗篇42篇5节: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上帝,因祂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2021

约翰福音灵修| 最后的祷告(有声中文)

作者:淑环,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安琪,香港
封面设计:Chin,马来西亚

今日经文:约翰福音17章1-26节

1耶稣说了这话,就举目望天说:“父啊,时候到了,愿祢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2 正如祢曾赐给祂权柄管理凡有血气的,叫祂将永生赐给你所赐给祂的人。3 认识祢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祢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4 我在地上已经荣耀祢,祢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5 父啊,现在求祢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祢所有的荣耀。6 祢从世上赐给我的人,我已将祢的名显明于他们。他们本是祢的,祢将他们赐给我,他们也遵守了祢的道。7 如今他们知道,凡祢所赐给我的,都是从祢那里来的。8 因为祢所赐给我的道,我已经赐给他们;他们也领受了,又确实知道我是从祢出来的,并且信祢差了我来。9 我为他们祈求;不为世人祈求,却为祢所赐给我的人祈求,因他们本是祢的。10 凡是我的都是祢的,祢的也我的,并且我因他们得了荣耀。11 从今以后,我不在世上,他们却在世上,我往祢那里去。圣父啊,求祢因祢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一样。12 我与他们同在的时候,因祢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了他们,我也护卫了他们,其中除了那灭亡之子,没有一个灭亡的,好叫经上的话得应验。13 现在我往祢那里去,我还在世上说这话,是叫他们心里充满我的喜乐。14 我已将祢的道赐给他们,世界又恨他们,因为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15 我不求祢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祢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16 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17 求祢用真理使他们成圣,祢的道就是真理。18 祢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19 我为他们的缘故,自己分别为圣,叫他们也因真理成圣。20 “我不但为这些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21 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祢父在我里面,我在祢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叫世人可以信祢差了我来。22 祢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23 我在他们里面,祢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祢差了我来,也知道祢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24 父啊,我在哪里,愿祢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哪里,叫他们看见祢所赐给我的荣耀,因为创立世界以前,祢已经爱我了。25 公义的父啊,世人未曾认识祢,我却认识祢,这些人也知道祢差了我来。26 我已将祢的名指示他们,还要指示他们,使祢所爱我的爱在他们里面,我也在他们里面。”

台湾知名资深艺人余天和李亚萍的女儿——余苑绮, 2019年诞下第二胎后,发现直肠癌复发,甚至扩散至肝肺。因此,她只能一边坐月子,一边接受化疗及手术。抗癌期间,虽然她必须承受化疗所带来的痛苦和不适,但为了孩子,她仍勇敢地坚持下去。

阅读这则新闻时,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同样在2019年,我和先生终于在婚后的第5年盼来我们的爱情结晶,随后我于2020年生下宝宝。作为一位妈妈,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何等愿意为孩子付出所有,並且忍受一切的苦楚,只为看着他健康、平安地长大。然而我们都知道,除了上帝,没有人能夠預知自己的下一秒会如何。每一天,我们的周遭都有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例如有人确诊某种疾病、遇车祸、猝逝等,其中甚至包括年轻气盛的,令人不胜唏嘘。我们无法晓得,自己会否是下一个遭遇危机的人。

”在你的人生里,我能够陪伴你走多久呢?”有一晚,我躺在宝宝的身边,凝望着他那熟睡的小脸,怜爱地叹息道。

耶稣基督在地上生活了33年,在祂离开回到天父上帝那里之前,祂有一群门徒是祂所重视、关爱和挂念的。祂知道这群门徒还需要在这世上,继续完成他们的使命,为此,祂向天父祷告,把门徒的需要带到天父的面前。耶稣的祷告提醒了我,我也应该常常如此为自己、孩子以及身边的人祈求。

为自己祷告(1-5节)
“我在地上已经荣耀祢,祢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4节)生活在这世界上,我不仅是一位女儿、妻子、妈妈、员工,也是被上帝拣选的孩子,肩负着祂所托付的福音使命。耶稣的这句祷告,让我开始省思自己在日常中的言行,以及是否凡事尽心尽责,使人认识上帝——这位独一的真神。虽然我们都无法达到上帝的完美标准,但祂更看重的是我们是否尽力而为,努力遵行祂的嘱咐与命令,把祂话语中的智慧、真理和祝福带给身边的人,在世上彰显祂的荣耀。愿主帮助我警醒祷告,懂得敬虔度日,趁着还有生命气息之时为祂打美好的仗。

为孩子祷告(6-19节)
身为母亲,每当想到我可能无法一辈子都陪在孩子身边,好好地照顾他,内心就万分沮丧、焦虑和忧愁。因此,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孩子是属于上帝而不是我的。尽管我无从得知自己在世上的年日有多长,但是上帝会一直看顾、保守着他。上帝将这产业赐给了我,而我最重要的职责是按照上帝的教导去爱他、教导他、养育他,帮助他一生走在上帝的道路上。“是的,亲爱的天父,我不求祢叫孩子离开世界,只求祢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如今,当我又再为孩子的未来担心忧虑时,我便会默默地在心里献上祷告。

为教会祷告(20-26节)
一旦我们信主,成为上帝的儿女后,我们便加入上帝的大家庭,与其他基督徒成为一家人。耶稣命令信祂的人要“有彼此相爱的心”,使众人因此认出我们是祂的门徒(约翰福音13章34-35节)因此,除了为自己、孩子、家人和所爱的人祈求,我们更要为教会和弟兄姐妹来祷告守望。盼望我们都能以谦卑相待,在爱里合一,叫世人知道上帝差了耶稣来到世界,也知道上帝爱我们如同爱耶稣一样。

人生中有太多无法预料的事,但感恩的是,我们能够藉着祷告来交托内心的重担与挂虑。而唯有将眼光定睛于永恒,仰望慈爱的上帝,我们才能真正地得着祂所赐的智慧、平安和喜乐,并在离开世界以前,把这永恒的爱与福气带给我们的下一代。

问题反思:
1. 在耶稣为门徒的祷告里面,特别强调了“叫他们合而为一”(11节),为什么呢?
2. 耶稣说门徒“不属世界”,这样的属性给门徒带来怎样的困扰,耶稣又是如何就这一点为门徒祷告的?这可以给我们日常的祷告带来什么启发吗?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2021

我不要被争竞、苦毒、愤怒、和自怜所缠绕(有声中文)

作者:Sherrill Wesley,印度
翻译:秋雨,加拿大
有声播读:枝子,中国

你是否曾经落入过攀比的陷阱中?我有过,而且不止一次。
从小到大,虽然我和我的孪生妹妹无论从长相、性格、天分、还是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来讲都迥然不同,但我却时常被人拿来与她比较。大家问我的任何一个问题通常都会紧跟着一句“你妹妹在做什么?”

我想比较孪生姐妹是人之常情很难避免,不是吗?幸好那些言论都是来自心怀好意的亲戚和朋友们,因此没有对我产生什么负面的影响。藉着上帝的恩典,加上我与妹妹之间良好的关系,我在这些比较中学会发现妹妹的优点与才能,并为她喝彩。

但是几年前,我陷入到另外一种毫无益处的攀比之中。从学校毕业后我一直没有找到工作,这离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相去甚远。当我对茫茫的未来越来越感到焦躁不安时,我开始将自己的景况与那些似乎看起来一帆风顺的同伴们相比较。上帝啊你何时才能回应我对工作的祷告?何时才能挪去我对自己的灰心与失望?

当祷告寻求上帝帮助的时候,圣灵引导我默想约翰福音21章15-25节的经文。在耶稣对彼得预言他日后的殉道情形(19节)并要求彼得跟从祂之后,彼得注意到另外一个门徒约翰正走在他们身后,便问耶稣:主啊,这人将来如何?”(21节)。耶稣的回答让我非常震惊,“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22节)。

与你何干?

呜呼哀哉!

我感到这正是主耶稣针对我陷入负面攀比问的问题。我无言以对。似乎一时难以接受慈爱的天父对我爱的管教,但主耶稣知道此时我应该及时刹车,不要再沉迷于自艾自怜了。

“与你何干”这话虽然听起来刺耳,但主耶稣是想让彼得明白在约翰身上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彼得自己的呼召没有丝毫关系。我感到上帝在问我:“Sherrill,其他人如何完成他们的人生目标与你何干?你只有定睛在我身上才能专心完成我交给你的使命。”

上帝不偏待人

我仔细琢磨上帝的话语,慢慢地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源于错误地认为上帝更偏爱我的同伴们。好像上帝的爱与祝福是有限的。祂如果去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那么祂用在我身上帮助我的时间就会减少。这简直荒谬可笑,我不仅没能正确理解自身的境况而且竟然相信如此毫无根据的错误的观念。

但真相是上帝对祂儿女的爱是无穷无尽的。正如罗马书2章11节所说,上帝不偏待人。祂的慈爱充充满满地浇灌在祂的儿女身上。无论我如何努力,也测不透耶稣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以弗所书3章18节)

可当我将眼光停留在别人拥有的,放大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上时,我就无法看到上帝在我生命中爱的浇灌;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工作等同与上帝对我的呼召,我就把上帝赋予我生命的目的局限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中;因而对耶稣基督塑造我生命的独特方式视而不见。

于是,我学会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有时是专心为教会的主日学备课,有时是去给父母帮帮忙,或者静静地靠在耶稣的脚前聆听祂的话语,从祂的话语中得着力量去应对下一次应聘工作的失败。

只要我兢兢业业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我所做的与同伴们的不同也没有关系。自己定下的计划无法实现的确让人伤心。但我知道不管怎样我仍然在上帝慈爱的手中,我愿意全心全意信靠祂。

放下“如果那样该多好”的想法

当情况变得异常艰难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会重新审视当初所做的决定,如果当时那么做……如果当时没那么做……该多好。

只要有一点儿空间,担心和怀疑就会趁虚而入变得越来越严重。当我的视线开始偏离,聚焦在那些“我没有的”,以及“当初如果……”上时,我便迅速落入痛苦的漩涡。但是《当转眼仰望耶稣》这首诗歌的歌词及时正确地提醒我要“时刻定睛在上帝身上,而不是世上虚空的事上。”

当转眼仰望耶稣

定睛在祂奇妙慈容

在救主荣耀恩典大光中

世上事必然显为虚空

当我越来越多地注目耶稣寻求上帝的智慧与引导,我就越明白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的信心并非来自我们自身拥有的一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而是在于知道谁在掌管一切,谁拥有我们生命的答案。

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永恒上帝永不改变的慈爱给予我们内心夺不走的平安与喜乐,也将我们从与他人之间攀比的束缚中释放。

无论我们处在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会遇到让我们眼目失焦的境况——但我努力将眼光锁定在上帝身上以及祂对我人生的呼召上,时刻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希伯来书12章2节)。这样我就可以走在祂为我预备的道路上,牢记上帝长阔高深的爱,不被争竞、苦毒、愤怒、和自怜所缠绕。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2021

《魔鬼家书》阅读笔记:“所有的极端主义都要鼓励,一种除外。”

作者:安琪,香港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同温层效应”在近年来变成一个流行词,指的是网络世界里意见相仿的一群人意趣相投,走到一起讨论,彼此声音愈发相似,同样的观点被不断固化和加强,从而认为自己绝对正确,无法与圈子以外的人进行不同的意见交流,仿佛空气无法流动的同温层,无形之中边界分明,圈子以内是舒适、安稳、自我感觉良好,圈子以外则常是互不相让,甚至攻击谩骂,每个人都找一个这样的圈子,不愿出来。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更不是网络时代才出现的现象。这种趋同的群体性,根植于人性深处的寻求认同感与害怕被拒绝的不安全感。

无论是乌兹·德曼的《乌合之众》,抑或是汉娜·阿伦特的“平庸的恶”,乃至极权主义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均可看到,个人在群体中主动丧失思考与意志,就如同一滴清水流入下水道一样自然且轻易。

不过,先不用走到“丧失自主意志”那么远。要进入一个群体,首先是人心中有一种特定的欲望——在某个领域中进入“内圈”的欲望。

这个领域可因各人的成长背景、喜好、伤痛、能力等等各异,比如进入上流社会的人一定非富即贵;饭圈文化来源于对偶像的痴迷崇拜,女权主义根植于性别不公的现实,法西斯发源于一战后德国人摆脱衰退低迷生活的渴望……一种“群体”的市场兴起,来源于一类人共同的欲望聚集。

人有欲望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彼此迎合取暖,也是群体性的基本体现,但致命的是,将某种欲望借以群体的名义无限放大,将之抬高至真理的高度,甚至借以真理的“正义性”攻击和矫正任何其他“非正义”。

如此模式,几乎涵盖人类所有矛盾冲突——国别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宗教与派系之争、剥削和仇富的阶层之争……某些时代激烈和张扬,某些时代则缓慢但深重。这皆基于魔鬼的一条原则:“除了对仇敌(指神)的极端委身之外,所有极端性都要鼓励。”(《魔鬼家书》第7封)

这是说,任何一种欲望本都为好,但一旦用它来替代我们最深的渴望——与上帝交好,将之放在我们心思意念的第一目标,认为得到便能成就人生,满足幸福,如此终将陷入幻灭。若一群人皆朝如此方向极端前进, 彼此鼓劲互促,结局往往更至毁灭。

/

如果说非基督徒因为尚不认识上帝而似乎容易走向极端性,那么基督徒要面对的极端性的诱惑,则更加隐蔽且难以辨认。因为基督徒常常将上帝所定义的好,当作上帝本身来敬拜。

比如传福音,这本是耶稣对每个门徒的使命,但若只是将一个个生命看作传福音的KPI指标,则完全陷入功利之中,传播基督教,而忘记基督是谁;

比如求公义,基督徒常常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这本是上帝所希望我们在这世上行出的,但若将公义超于上帝本身之上,则将自己以为的天国强建至人间,不过假借上帝的名义行自己的审判,丧失怜悯,甚至以此打压攻击异见者;

比如幸福人生,耶稣说祂来是要给我们丰盛的生命,但若以为这是此世目标在于追求物质成功以“荣耀上帝”,则易以他人的痛苦作自我的垫脚石终,迷失于名利的空虚之中。

个人尚且力量微小,欲望也不易至极限,但若群体构成的教会、基督徒团体陷入任何极端主义(除委身上帝本身以外),则是真正贻害无穷。

因其属上帝群体的权威性会时刻影响个人的判断,且往往转向缓慢,包装甚好,个人更易在群体压力之下失去自主判断与思考,一味顺服,甚至正当化恶行,反成帮凶,说服他人同行,直至恶果成灾。

这是个人与群体博弈时的其中一种倾倒——群体将个人淹没。而当个人在不同群体之间游走时,又容易陷入另一种处境——多面人。

/

当个人不肯向任何群体彻底妥协(或委身),却又渴望融入任何所属群体时,这人往往便会成为“多面人”。他在哪个群体之中,就展现该群体能够接受和认同、或符合该群体社交范式的一面。

许多人喝酒吃肉是一堆人,八卦闲聊是一堆人,利益往来是一推,看似呼朋唤友,实则无一深交;也有人朋友圈里岁月静好,微博下面疯狂骂战,小红书里是富婆阔太,现实生活是“名媛拼单”。

而乃至基督徒也难逃桎梏,星期天表现虔诚,聚会时“感谢上帝”不断,周内在面对工作时照样和同事一起添油加醋,说办公室人情是非。

这种不自觉的“变脸”,一或来源于不安全感,在不同群体中隐藏自己认为不如人意或不被人认可的方面,一或来源于自傲,即认为“他们不会懂我那些经历”的骄傲,不管“那些经历”到底指什么。

而最糟糕的,莫过自鸣于过两种甚至多种并行不悖的生活。魔鬼会让人毫不察觉的陷入这种思维模式:在这群人当中,心里想着在另外一群人中的经历,并生出不屑:“这些人肯定没有经历过。”

这种得意不会让他向这群人敞开自己,反而会让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会真说出口,只会暗示自己“不同”),而同样的思维模式适用于他交往任何一个群体。

如此的结果,便是他走到哪里,都觉得自己是个进退自如的“完全人”——没有一个人能看到他的全部,所有人都只看到他想让他们看到的样子。

和我有什么关系?

要在职场上做光做盐,说则容易,实则太难。在以竞争和关系利益为先的环境中,如何不被办公室政治牵着走,同时又能在坚守信仰中行出爱心,很多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我曾待过一家公司,文化相对宽松,同事之间关系走的比较近,但如此的恶果便是——大家喜欢聚在一起说人是非,拉帮结派。这种时候我能躲则躲,我心中有胆怯,明白这样做的恶劣,却也不知如何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不想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指责他们,但也不能一味顺从。

直到有一次同事聚餐,快吃完饭时,大家一直在数落和抱怨另一个不在场同事,工作态度如何之差、背地里在搞什么小动作、心机多重,话是说得很难听了,我试图帮此人说话,结果一个同事直接拿我开涮,说我是“圣母心”。

我一时没忍住,怒火从心中烧起,筷子在手,“啪”地一下摔到碗里,没想到那筷子脆弱,居然一下就断了,半截还飞了出去,这下可好,戏剧性场面为我“助攻”,我更没法收场。我强压着心中害怕,声音颤抖地说:“这么多人在背地里说着一个人的坏话,有意思吗?”

当时大概八九个人,全场寂静无声,然后没过几分钟,大家巴拉巴拉饭碗,就都一言不发纷纷离席。

我当时心里真是五味陈杂,没有一丝“战胜”的骄傲,反而懊恼不已,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错了,责怪自己为何没有忍住,更不知道之后如何面对这群同事。我知道他们的恶,但我这样“激烈”地反对是否就是对的呢?

多么渴望现实能像爽剧一样,我一路升级打怪,站到正义的顶端,但现实便是,因为这件事,有些同事和我产生了隔阂,而之后他们依然放肆谈八卦、说闲话,并无任何改变。

我不想要成为一个“多面人”,想要极力将信仰带入职场。但实际上,这当中各种具象的状况与选择都太难移平衡,既不能随波逐流,也无法超然脱离。沉默还是言语,决定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事后很久,都可能看不清对错。

但我在学习的是,如果职场是一场考试,那么没有人能够一开始就每道题的标准答案。我总是在其中跌跌撞撞,左摇右晃,在试探中前行,在对错间犹豫。

有时候狠狠摔倒,有时候侥幸站稳,而重要的是,我知道这场考试的终极考官是谁,而祂允许我犯错,祂与我同行。

我只求一次又一次回到祂身边,每一次更加清楚听到祂的声音。我无法左右他人的想法,永远都不知道前路又有什么陷阱,但我唯一确信的是:仰望祂,唯有祂的信实永远长存。

 

*此文章转载自安琪姐妹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我文”,由雅米事工略做编辑后发布。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