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上帝的旨意

从那时起,我开始将我的祷告词从“我想要…”改成了“愿你的旨意成就”

should-christians-be-optimistic-or-cynical

作者:M.D. Valley, 非洲

翻译:奇奇,中国

早些年,我常常在乐天派和悲观派之间摇摆不定。当我特别渴望得到什么时,我就用110%的努力全力以赴地去争取,当然还会加上一点祷告。

但是当事情的结果并不能如我所愿时,我会表现的跟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糖果一样失望,有时甚至埋怨上帝。然后我会告诉自己,做个悲观派比乐天派好多了!毕竟,乐观也没啥用!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对于所有事情都是全力以赴地去做,但仍然屡屡失败。因此他说,对事情做最坏的打算可以保护我们不会因为期望太高却结果很糟而受伤。

但是对我而言并非如此。当我遭遇失败时,我总是会想如果我在开始时能够更加乐观一些是不是就不会失败呢?毕竟,如果那个瞎眼的人没有大声呼求耶稣怜悯他,耶稣也许就走开了。如果他当时只是坐在一边自怨自艾,不相信耶稣真的在乎他,那他就不会被医治。(路加福音18章35-42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我们不幸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论我们是乐观还是悲观都一样。那就是我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然而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持守盼望!

捷克作家和哲学家Vaclav Havel曾经说过:“持守盼望和乐观绝对不是同一个概念。持守盼望不是断定一件事会有好的结果,而是相信无论事情的结果如何,它的发生都有意义。”

持守盼望和乐观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基于对上帝深深的信靠。它是确信无论事情的结果怎样,上帝的旨意终会成就。耶稣教导我们要祷告“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一句是在“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马太福音6章9-13节)之前的。而这个祷告也是耶稣用他的血作为代价去实践的。

在客西马尼园里(马太福音26章36-46节),耶稣面对自己即将被钉十字架的事实。虽然即将到来的事情让耶稣极其痛苦,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章44节)。但是祂仍然顺服天父的意思而不是自己的意思。

说实话,要至死都相信上帝并不容易。毕竟对于痛苦和牺牲,人类的第一反应是逃跑。我的一个朋友有段时间在做一份不荣耀上帝的工作,她感到很挣扎。但是如果她辞掉那份工作,她就没有收入养活她的孩子和她自己。加上她是一个人移民在国外,身边没有家人能够帮助她,而且想要再找一份工作基本上不可能。

然而最后她还是做出了选择。她大胆地选择了信仰,辞掉了工作。第一个月她没有找到工作甚至连面试邀请都没有。但她还是怀着信心期盼着。终于,三个月之后,她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公司不光帮她申请了工作签证,还给她的孩子补助。

从那时起,我开始将我的祷告词从“我想要…”改成了“愿你的旨意成就”。我也学着不再盲目的乐观,而是凡事存着相信,忍耐和盼望的心。

就在几年前,我在做一份我完全不喜欢的工作。当时我不理解上帝为何让我在那里工作。那份工作非常辛苦,老板也超级难相处,除了我之外没有人可以忍受他。然而两年之后,上帝给我了一份我想都不敢想的工作。有趣的是,他们之所以看上我正是因为我在之前那份工作中的经验。我终于明白了山穷水尽亦是柳暗花明。这个道理给了我极大的平安。

我也意识到上帝回应我们祷告的方式–祂总是为了我们可以得益处(罗马书8章28节),虽然事情的结果可能跟我们希望的不同。因为祂给我们的是我们最需要的,却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完美主义)

上帝的旨意,在书里找得到吗?

gods-will-isnt-found-in-books

作者:Ana Chavarria,美国

翻译:夏天,中国

身为基督徒,我们都同意要照着圣经的原则行事为人。然而有时候,基督徒这么做,会给别人一种感觉,让他们以为上帝手中有一张没完没了的待办事项清单,时时拿在手里检查基督徒有没有确实做到祂的吩咐。

事实恰恰相反,圣经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设下具体的指示,告诉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上帝赐下的是行为准则,并给我们自由去选择怎样生活。

举个例子:圣经中没有设定约会步骤,明确地规定人们该如何约会。因此,许多人转向去阅读诸如“如何圣洁地约会”一类的书籍,想要从中得到有关男女交往的指导。

十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我一本关于约会的书,这本书后来被我奉为圭臬。我按照这本书的教导,希望做得尽善尽美。然而却忘记了更重要的一件事——纵使这是一本根据圣经原则写成的书,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但却不是圣经。当时的我误以为,作者从圣经中节录下来写在书本里的圣经经句,等同于上帝批准的约会守则。我记得书里再三强调,“追求”才是唯一开始一段敬虔关系的方式,“约会”则是无意义的,且会害人陷入罪中。作者还说,“追求”并非意味着男女两人能单独约见,而是必须要有辅导员陪同,以确保两位当事人的身体接触仅止于牵手。“约会”这件事对那位作者来说,已经超出了男女婚前应有的情谊的界线。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作者用他自身的经历为例子,讲得头头是道。他的说法在他自己身上的确是行得通的。

受了这本书的影响,我也觉得约会交往是不对的,向异性表达我对他的欣赏也是错误的行为。我因而将感觉压抑在心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直到读大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些非常敬虔的基督徒朋友,他们也都和上帝有健康亲密关系。当时我开始质疑自己对约会的认知到底正不正确?进而发现到,支持我的约会理论的基础其实是非常单薄的。我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坚信不疑了。而我身边也有许多朋友,给我分享了上帝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带领他们认识男女朋友的经历。也是在那段时期,我体会到,原来上帝真的可以跟每个人建立起个人的关系。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意识到了,发生在那位作者生命中的故事,在我身上或在别人身上,是不一定行的通的。

也许这也是我们在试图照本宣科地遵守某一套所谓的敬虔生活手册时,常感到灰心沮丧的原因吧!当我们照人的要求来做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容让圣灵依照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带领我们了。

基督教丛书与圣经真理协谈提供了对基督徒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解答。不过,这些辅助性质的教导也可能会使基督徒偏离最重要的核心——个人与上帝的关系。只要我们和上帝建立起亲密关系,天天来到上帝面前,寻求祂的面,上帝会亲自指引我们前面的道路。

这样想吧:这么多教导如何约会的书,其实都是每位作者在婚姻感情上的个人经历。我们怎么能确保某一位作者的教导是完全正确的呢?又怎么决定该听谁的呢?每位作者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与挣扎,才致使他们在当下做了那样的选择,从而成为他们的经验,书写成册,教导其他基督徒并给予他们忠告。

现在的我,正在与一位在凡事上荣耀上帝的弟兄约会。和这位弟兄交往以来,他每天都激励我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能有个人与我作伴一块儿行走天路,实在是非常美好。

上帝为每一个人都精心设计了专属于他的生命计划。基督徒的生活并不是在于互相比较谁做得更好?或者去模仿某个榜样。而是在于放下自己,降服在上帝面前,让上帝在我们的生命中掌权。你会非常地惊讶,上帝真的能够带领我们走向那条祂单单为我们所预备的道路!

“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章:31-32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完美主义)

上帝的美意

作者:杨春雨,北京

1010846_46394367

创世纪37-50章所记载的约瑟生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约瑟年少丧母,因深得父亲的偏爱而遭哥哥们嫉妒。哥哥们将他卖给商人,他就这样被人带到了举目无亲的埃及。后来,埃及法老的护卫长波提乏把约瑟买了回家。当约瑟升职为管家后,他竟遭到波提乏妻子的诬陷,被关进监狱。在监狱中,约瑟成功为酒政解梦,酒政官复原职之后却将他忘得一干二净。直到两年后法老需要解梦时,酒政才想起他……从此,约瑟的人生得到翻转,法老任命他为埃及的宰相治理全地。

在这些跌宕起伏的经历中,约瑟一直敬畏上帝,行为正直。面对波提乏妻子的诱惑,约瑟的回应字字铿锵:“我怎可以作这极恶的事,得罪上帝呢?”(创世纪39章9节,新译本)多年以后,约瑟再次见到那些曾经出卖他的哥哥们,他不但没有任何报复之心,反而安慰他们说:“现在你们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来,而自忧自责。……上帝差派我在你们以先来这里,为要给你们在地上留下余种,大大施行拯救,保全你们的性命。这样看来,差派我到这里来的,不是你们,而是上帝。”(创世纪45章5-8节,新译本)父亲雅各去世以后,约瑟再次用仁慈的话安慰哥哥们:“你们不要害怕……从前你们有意要害我,但上帝有美好的意思在其中,为要成就今日的光景,使许多人的性命得以保全。”(创世纪50章19-20节,新译本)在顺境中,约瑟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坚持敬畏上帝;在逆境中,他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继续信靠上帝。在这些经历中,约瑟用心体会上帝的心意,最终不但愿意宽恕曾经加害他的哥哥们,而且一直恩待他们。

反观我们的人生。我们时常会为“好”的事物而感恩。“感谢上帝,我终于办好了这件事!”“感谢上帝,我的病痊愈了!”“感谢上帝,我喜欢的人竟然也喜欢我!”“感谢上帝,我终于得到了这个机会!”“真是感恩,一切顺利!”……我们时常在顺境中感恩,但是上帝并没有说“你们只需在顺利的事情上谢恩”。圣经上说的是:“要常常喜乐, 不住祷告,凡事谢恩;这就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给你们的旨意。”(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16-18节,新译本)上帝希望我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信靠祂,“凡事谢恩”。

像约瑟一样,我们的人生会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会有不幸困苦的时期。让我们效法约瑟的榜样,无论顺境逆境,都敬畏、信靠上帝,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上帝能使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祂的人得益处(罗马书8章28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凡事都有上帝的美意。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上帝的眼光)


投稿

从泰勒•斯威夫特的歌得到的启示

作者:Tabita Davinia,印尼

signs-416441_640

最近,我特别喜欢听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歌,因为那些歌的曲调朗朗上口,歌词也通俗易懂。

她的歌曲《都变了》(Everything has Changed)讲述了一个女孩的故事。这个女孩与老朋友重逢,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他。在这次相遇之后,她的人生完全改变了,她想了解关于这个朋友的一切。

这首歌让我想起自己与耶稣的相遇。我不太记得我承认祂是我的主和生命救主的确切时刻,但我清楚记得那天我强烈地感受到被爱的感觉。上帝的爱充满了我的心,而我也非常感激祂拯救了像我这样的罪人。我能感受到从祂而来的平安,并且自从那次邂逅之后,我也渴望能够更认识上帝,知道祂的所思所想。

然而,那次邂逅并没有立即将我变成一个完美的人。我仍然是个普通人,很容易受罪的影响,向上帝抱怨,并且会因为不知道上帝到底对我有什么旨意而感到困惑。有时我忙于追逐自己的欲望,有时则做一些不讨上帝喜悦的事情。这时,我就会想象着上帝边观察我的生活边摇头,说:“我的孩子,为什么你不像想要认识你的男朋友一样希望认识我?”

因此,我很感谢上帝对我如此有耐心,每当我偏离祂的轨道时,祂都会用很多方法把我重新带回正轨。高中的时候,我的一些年长的朋友就给过我这样的建议:“要学习明白上帝的心意,也要常常对上帝的旨意保持敏感。”

在灵修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我也渐渐地更了解上帝。事实上,我越了解上帝,就越想知道祂的心意。

我的经历使我陷入思考。在我们的信仰旅途中,我们会扪心自问:我们刚接受基督作为我们的主和救主的时候,我们是怎样的人?自那以后,我们的生活是否有所改变,还是跟最初没什么两样?我们是否依然常常感到忧虑,仍旧在社交媒体上抱怨,或者不再在乎上帝为我们预备的救恩?我们是否从来都没有真正爱过上帝?我们是否只是知道祂,却不想更多地了解祂?我们在乎祂喜悦什么事,不喜悦什么事吗?

也许我们觉得了解上帝很困难。但是,其实祂已经在圣经中向我们显明祂自己。

圣经记载了很多信心伟人的奇妙故事。例如,摩西起初不愿做以色列人的领袖,最终却带领他们走出埃及;大卫曾经由于太年轻而不被人理会,后来却击败了巨人歌利亚;保罗原本是个迫害基督徒的人,却被上帝以奇妙的方式使用,向许多人传福音。这些故事值得一提的地方,并不是他们的伟大事迹,而是他们如何与上帝亲密同行。摩西祈求自己能继续在上帝眼前蒙恩(出埃及记33章13节);大卫如鹿渴慕溪水一般切慕上帝(诗篇42篇);保罗希望认识基督并且越来越像祂(腓立比书3章10节)。他们知道,是上帝使他们可以面对生命中一个又一个挑战。他们渴望活在上帝的旨意中,最终他们也成了别人的祝福。

如果我们对上帝只有粗浅的认识,也许,是时候祈求圣灵开启我们的双眼,去看看上帝是多么的奇妙。那时,我们就会发自内心地渴望更认识祂。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