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传福音

提摩太前书灵修 | 羡慕善工(有声中文)

作者:Nico,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佳音,中国

今日经文:

提摩太前书3章1-13节

1“人若想要得监督的职分,就是羡慕善工。”这话是可信的。2 做监督的,必须无可指责,只做一个妇人的丈夫,有节制,自守,端正,乐意接待远人,善于教导;3 不因酒滋事,不打人,只要温和,不争竞,不贪财;4 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5 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上帝的教会呢?6 初入教的不可做监督,恐怕他自高自大,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罚里。7 监督也必须在教外有好名声,恐怕被人毁谤,落在魔鬼的网罗里。8 做执事的也是如此,必须端庄,不一口两舌,不好喝酒,不贪不义之财;9 要存清洁的良心,固守真道的奥秘。10 这等人也要先受试验,若没有可责之处,然后叫他们做执事。11 女执事也是如此,必须端庄,不说谗言,有节制,凡事忠心。12 执事只要做一个妇人的丈夫,好好管理儿女和自己的家。13 因为善做执事的,自己就得到美好的地步,并且在基督耶稣里的真道上大有胆量。

在提摩太前书第三章1-13节里,保罗提到在教会作监督和执事的资格。监督的主要的工作是管理上帝的家,治理教会,教导真理和牧养信徒,执事则帮助处理教会的日常事务。

首先,监督必须无可指责。除此以外,他的品格也决定他成为监督的资格。他需要节制(圣灵的果子),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自守,谨慎认真,不被世界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他认真地把上帝的话存放在心里,保守他的心胜过保守一切。

他也是个温和的人。温和也可以代表柔和谦卑。只有一个人心柔和谦卑,圣灵才有机会在他身上动工,塑造他成为合乎上帝使用的器皿。保罗提出的要求不只对作监督的人的品格有所要求,他的家庭也需要成为好的见证。他必须只钟情于一个妻子,因为婚姻里的忠诚是上帝的心意。并且他要好好教导他的儿女,成为合上帝心意的人。如果一个属灵的领袖只在教会带领人归向主,却赢不得家人的尊重,那他恐怕要反思自己的生命。作监督的也需要善于教导,以上帝的话喂食祂的羊群。

此外,他也必须有一颗敞开的心,愿意接待他人,正如经文里提到的“乐意接待远人”。未信主的人不认识谁是耶稣,因此基督徒就是耶稣的“代言人”。所以,作监督的也必须在教会的围墙外有好名声,让人在他的生命里看到上帝的同在,从而来认识上帝。

作执事的也是如此的。经文里提到“不要一口两舌”,“不说谗言”。在教会事奉的从来不是一群完美的人,很多时候会因意见不同而起争执,甚至分门结党。雅各书3章5节里提到,“舌头在百体里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这里清楚地警告我们不恰当的言语可以毁灭人的生命和关系。

当然,言语也可以是具有建设性的。箴言里提到“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言25章11节)保罗也在歌罗西书里劝会众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歌罗西书 4章6)。因此,不管是作监督的或执事的都必须谨言慎行,因为他们的话语会带下影响力。教会领袖的生命品质对教会的生命有很大的影响。

读到这里你是否觉得事奉上帝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任务?看着一条条资格,你是否也会觉得自己出局,根本不能成为上帝家的好管家?或许你认为等自己符合了资格才开始投入教会的事工吧?可是这段经文的开头已经告诉了我们上帝的心意。

“人若想要得监督的职分,就是羡慕善工,这话是可信的。”这句话里的“若想要”和“羡慕”代表一颗渴慕的心。人若有一颗渴慕上帝并且愿意谦卑被上帝改造的心,上帝便能动工。我们需要留心培养自身的品格,但我们也可以放心,在被上帝使用的过程中,上帝一定会亲自改变我们使我们更有祂爱子耶稣的样式。所以保罗提到“因为善做执事的,自己的生命就得到美好的地步” (提摩太前书3章13节)。

保罗的这番话不是要我们因着这些标准而却步,而是鼓励合资格的信徒勇敢地承担作监督、执事的任务,积极投入事奉。因为在事奉的过程中,自己的生命总会得着成长,结出圣灵美好的果实。

我还记得我刚信主的时候,就在大学附近的小教会里当主日学老师。我还记得那时候的内心是充满挣扎的。我觉得我成为基督徒的“资历”尚浅,圣经知识还不够扎实,怕不能好好教导主日学的孩子们。多年过去了,我发现当时的事奉带给我生命重大的影响。从事奉当中,我更肯定了自己要成为一个老师,并且让我至今仍然对我的工作充满热情。

不但如此,教导小孩子们圣经也让我对上帝的话语有了一番新的认识。在事奉的团队里,虽然大家都不完美,可是我们学会用上帝的智慧和眼光处理问题。当做成了上帝要我们作的工,我们心里的喜乐更是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比得上的。从事奉里,我明白若我们真渴慕上帝要做的善工,也努力追求在主里美好的品德,祂不会辜负我们的。

问题反思:

1. 你应该如何预备自己投入事奉?在投入事奉前,想想什么是我们事奉的理由?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准备?

2. 如果可以,写下你曾经事奉的经历,想想这些事奉让你学习到什么样的功课?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文章:传福音

《魔鬼家书》阅读笔记:“无私是最大的道德谎言。”

《魔鬼家书》阅读笔记之无私与委屈

你在一开始就可以教导一个人弃自己的利益不顾,不是因为别人得到这些利益后会感到幸福,而是因为舍弃这些利益会让他显得很无私。

甲总觉得有义务抑制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推想出乙可能会有的愿望作优先考虑,而乙则要反过来作,这成了一条硬性规定。这样双方往往不可能了解对方的真实心意……他们最终决定去做的是两个人都不想做的事,可双方都感到自己仁至义尽,私底下满心希望自己可以由于表现出无私而得到优待,而对方这么轻易就接受这种退让,也会让他们心底恨意安生。

——《魔鬼家书》第26封

作者:安琪Angel
图来自网络,侵删

在中文语境中,与“自私”相对的美德被称为“无私”。我们自小被教导要做一个“无私”的人,凡事为他人着想,把好的先给别人。最典型的“无私”教育,莫过于孔融让梨。
这种无私教育还与中国人伦关系中的差序格局相结合,即以己推人,从自我开始的小家庭向外扩散至家族、村落、社会、国家。
孔融让梨是让给小的,这是长幼尊卑秩序。当道德要求与人伦秩序相互配合,“无私”由此形成了我们不得不行的礼教,成为潜意识的默认规范,即使这本非我愿——只消看看中国人在饭馆里争相“买单”。
 

然而实际上,“无私”是道德束缚中最大的捆绑与谎言,魔鬼最擅长用此来产生矛盾、攻击与憎恶。
这来源于魔鬼一个巧妙的诡计:“你在一开始就可以教导一个人弃自己的利益不顾,不是因为别人得到这些利益后会感到幸福,而是因为舍弃这些利益会让他显得很无私。
无私的形成,是在人脑海中形成一套术语:“我为他牺牲了/做了……,我多无私啊。”对于中国人来说,再加上一层:我尽了“无私”的礼数。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里进行,人不会察觉。
但本质上,这是要在人面前塑造自己的形象(中国人常说的“面子”),而非真正的爱对方。
双方都在猜对方的心思,谁也不肯做那个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人(这样看上去很“自私”),都想让自己在道德上占上风(“是我牺牲了,而不是他”),也就都想陷对方于“不义”。(这是为什么最后那个“被请客”的人,一定要表现的非常不好意思,或者用一句“下次我请”挽救自己。)
如果刚好双方最后都选择自己实际不喜欢的,那么表面的和气和内心的恨意就会形成最大化的反差,小事当然不会立刻爆发出来,但如果日积月累,可想而知彼此关系会如何。
小到争相买单、决定出行计划、送礼收礼,大到朋友往来、上下级升迁、亲子关系、家族财产争夺、社会话语体系建构……
/
是的,如果一个社会可以用“无私”的崇高道德术语来为权力服务,扼杀个体的真实情感与欲望,那么话语的冠冕堂皇,与实际人心爆发出的怨恨与丑恶相交织,会带来常理难以想象的恶。
王小波曾在wen ge的崇高话语体系中看到“无私”的虚伪。他在《关于崇高》讲到70年代一个故事——一个青年在洪水中为保护国家的电线杆牺牲,被表彰为革命烈士。看似“无私”的举动,但是否真的值得为一根电线杆付出生命?
关键不在这个青年,而在于强加在他身上的那套崇高话语。王小波由此说道:“事实上,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
如果把“无私”变成一种话语权,你就可以绑架任何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让他交出钱财也好,理想也好,亲密关系也好,甚至生命。
臣服于“无私”,即使心里再觉得有不对劲,也不敢吱一声。因为话语即权力。“无私”的话语权足以杀死一个人的本能欲望。
根本而言,这绝非制度和权力的问题,而是存在于每个个体心中的“无私”之恶。
/
而在个体层面来看,用“无私”打造自己,也来要求别人,抑制自己的真实欲望,却又无法控制内心苦毒,最容易形成一种情绪——委屈
“委屈”让人陷入自义,即认为自己是“无私”的,出于对他人的好,却反遭中伤。仿佛自己什么错都没有,只是无辜受难。先不说是否真是毫无过失。但当人陷入这种”委屈“的情绪中,便是在无声呐喊着:”他欠我的!他怎么那么自私!就不能体谅我吗?“
这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控诉,这种情绪,叫什么都可以,但我知道,绝不是真正的无私。相反,它让人陷入“被害者”心理
说白了,是委屈者需要用牺牲来显出自己的”爱“,以证明自我价值。这种”爱“,常常在父母对子女身上体现出来——实际上成了一种捆绑。
C.S.路易斯在《四种爱》中说道,人有一种赠予之爱,即付出的爱。母亲哺育孩子是赠予,但实际上这也是母亲的情感需要。也就是说,赠予之爱“需要被需要”
然而赠予的目的,就是将接受者不再需要赠予,也就意味着赠予之人不再被需要。哺育孩子是为了孩子不再需要被哺育,教育子女是为了让子女能够不再需要被教育。
这便产生了矛盾。当赠予之爱不肯放弃“赠予”,一直给自我贴上“无私”的标签,甚至要捏造对方的“需要”,这便恰恰将“无私”变成了“自私”。
放手不掌控,是人最难做到的事,因为它意味着舍弃自我——自我欲望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填补,自我形象的修葺。
然而,这却是爱的真谛——“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林前10:24)
和我有什么关系?

在人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有多难?

就像面对一堵耸入天际的围墙。为了不去直面冲撞,头破血流,所以常常绕道而走,心想着这样才是好的,和睦的,利人利己的,然后发现自己走进了死胡同,甚至跌入可怕的幽谷。

这是我常常陷入的困境。为了避免冲突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自己,这是“包容”、“不计较”,所以言语上并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去包装自己的言语,甚至只字不提。但同时因为心里的不平,想让对方知道,言语中又会带有情绪,这便成了一种变相的“掌控”——

我不想做那个恶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又想让对方知道我“牺牲”了。

我以为这是为了对方好,但其实,我只是在让自己好受。我以为是我在委屈自己,迁就对方,但实际上,我成了陷对方不义的加害者。

这成了一种“好听”的控诉,比说出难听的话,还要让人窒息。

其实,说出来就好了,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害怕那堵高墙会砸下来。因为正是害怕自己会头破血流,才无法去面对,但实际上,它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可怕。

我必须要失去自己的面子,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必须要让自己的“形象”垮掉,才能拥抱真实的自己。

我必须信任对方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不会因为我说的话而对我失望、远离我、遗弃我。但即使真是如此,我必须相信,上帝不会如此。

当我在试探着向前迈一步而跌倒时,上帝不会让我跌入无底坑,祂会接住我,让我能稳稳落在祂的磐石上。我必须相信,当我不再依靠我自己的“以为”,我可以靠着上帝,尝到真正的恩典和自由。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将自己的怒气、委屈化身为言语的攻击和诋毁,才叫真实。不是,这样只是成了另外一种“自以为义”的挡箭牌。

说出自己的想法,仅仅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带自我价值判断,也承认自己的想法不一定为正确。能给对方敞露自己的空间,而非用自己的想法逼退对方。

不再被“无私”捆绑,这实在是太重要的一个功课。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获作者同意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文章:传福音

3月图文特辑 | 五个迹象表明,她是理想妻子人选

绘画作者:warungsatekamu

翻译:秋雨,中国
本作品改编自Alex Tee的文章她适合当我的妻子吗?5个辨别方法!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的成長)

提摩太前书灵修 | 你今天祷告了吗?(有声中文)

作者:静瑜,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佳音,中国

今日经文:

提摩太前书2章1-8节

1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2 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3 这是好的,在上帝我们救主面前可蒙悦纳;4 祂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5 因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6 祂舍自己做万人的赎价,到了时候这事必证明出来。7 我为此奉派做传道的,做使徒,做外邦人的师傅,教导他们相信,学习真道。我说的是真话,并不是谎言。8 我愿男人无愤怒,无争论,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

刚委身教会的那会儿,我最不习惯弟兄姊妹问我:“你最近如何?有什么可以为你代祷的?”每当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都会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然后结结巴巴说了一些笼统的回答。从小就被教导要顾及别人隐私,不随意过问别人私事的我,觉得这样的“灵魂拷问”会让人尴尬,也觉得问的人说不定也只是客套,并不是真心的。然而后来我发现,他们是真的在乎我的情况,也真的在为我代祷!

保罗在上文特别告诉提摩太,命令的总归就是爱,紧接着他就嘱咐提摩太:“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 ……”(提摩太前书2章1节)。可见祷告正是爱的表达的第一步,也是提摩太身为教会领袖的首要任务。保罗也愿男人“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提摩太前书2章8节)。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摩太前书2章5节)原来正是因为耶稣基督是中保,所以我们才“有资格”向上帝祷告。耶稣基督作为中保,代替我们的罪承担刑罚,满足了上帝公义的要求,使我们能够披戴基督的义来到天父面前祷告。祂也为我们祈求,成为联系上帝和人关系的“中间人”或“调停者”。若没有耶稣基督作为中保,有罪的我们又如何能够向圣洁的上帝祷告呢?

因此有了基督耶稣作为我们和上帝之间的中保,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为万人祷告是理所应当,作为教会的领袖更是义不容辞。那么是不是每一次祷告都要“举起圣洁的手”?举起手祷告是不是就比较“灵验”?保罗在这里不是要规定一种特别的祷告姿势,非此不能行。诗篇63篇和141篇也记载了举手祷告和敬拜,特别描写到诗人内心充满对上帝的敬畏,和对上帝敬拜的渴望。因此我们可以如此理解,保罗是在嘱咐提摩太,要带着内心对上帝圣洁的敬畏,随时随地地祷告。

成为基督徒的一大福气之一,就是总有人在为你祷告。因着基督,我们能与他人分享我们的难处、忧虑,请别人为我们代祷;同时我们也能为别人代祷,担当别人的重担,正如加拉太书6章2节所说。现在的我不会再因为别人问我代祷事项而感到别扭,因为我知道我可以放心地把真实情况和其他肢体分享,同时也能成为别人的代祷者!这真是作为基督徒一种甜蜜的负担呐。

问题反思:

1. 保罗劝提摩太“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提摩太前书2章1节),你今天可以为谁祷告什么内容呢?

2. 你是否曾为“君王和一切在位” (提摩太前书2章2节)的祷告过,我们可以怎样为他们祷告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文章:传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