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新的样式

水彩画和祂的话语

绘图作者:萝卜特

是祂创造了美丽的大自然,是祂创造了奇妙的万物,是祂创造了不同的色彩…… 本周,我们借着水彩画来认识祂的话语吧。

祢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

在祢面前有满足的喜乐;

在祢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

——诗篇 16篇11节

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

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诗篇 23篇2节

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

——创世记 1章21 节

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

——马太福音 4章19-20节

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

我的产业实在美好。

——诗篇 16篇6节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马太福音 6章26节

祢,唯独祢,是耶和华。祢造了天和天上的天并天上的万象,地和地上的万物,海和海中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祢所保存的,天军也都敬拜祢。

——尼希米记 9章6节

就拿着棕树枝出去迎接他,喊著说:“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

——约翰福音12章13节

你将种子撒在地里,主必降雨在其上,并使地所出的粮肥美丰盛。

——以赛亚书 30章23节

 

*此作品由雅米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样式

基督里的“沦落人”

作者:主的小花,中国

注:本文含剧透,请谨慎阅读。

自从获得多个奖项的电影《沦落人》(Still Human)在香港公映以来,一批又一批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讲他加禄语(Wikang Tagalog)的菲律宾人和像我一样在香港生活的异乡客,都在电影院的大银幕前哭成泪人。

 

童话里的沦落人

男主角昌荣是一名因工业意外而半身不遂的中年失婚男人,生活无法自理。自从挚爱的儿子出国读书之后,他的身体和心灵都被困于一间狭小的公屋(注:香港政府为低收入人士提供的住所)内。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废人”,不值得拥有梦想或任何其他美好的事物。

女主角Evelyn是一名为了生计、也为了摆脱不幸婚姻而被迫放下摄影之梦、离乡别井到香港打工的年轻菲佣。当被问到为何放弃梦想时,她眼泛泪光,一字一句地说:“现实很残酷”(Reality is harsh),“生活不可以等,但梦想可以”(Living can not wait, but dreams can)。

起初,昌荣对Evelyn有偏见,严厉地警告她别像某些菲佣那样偷懒、耍滑,不但没收她的护照,而且仔细检查每一张购物收据。与此同时, Evelyn也抱有戒心,用同乡教导的“招数”来保护自己:装蠢,不学广东话,拖地板故意不拖角落处。

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个性单纯的Evelyn渐渐放下心灵的武装。有一天,万念俱灰的昌荣回忆起昔日遭遇意外的情景,痛苦地喊道:“为何是我?!”感同身受的Evelyn动情地安慰昌荣,说:“这不是你的错……你不能选择不坐在轮椅上,但你可以选择‘如何’坐在轮椅上。”

后来,自认为没有梦想的昌荣得知Evelyn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摄影师,就从仅有的储蓄中拿出一大笔钱来买单反相机送给Evelyn,鼓励她参加摄影比赛,更在她获奖后,悄悄地为她写大学申请书、争取摄影助理的工作机会。

Evelyn也不再装蠢,主动学习广东话,认真地打扫,尽心尽力地照顾昌荣。她得知昌荣深藏于心的梦想其实是与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一起去旅行,就趁帮昌荣订花送给儿子的机会,将昌荣的心愿传达出去。这个善意的举动,直接促成了后来昌荣的儿子毕业之后特意返港,陪伴行动不便的父亲“在家旅行”这件美事。

编剧兼导演陈小娟表示,昌荣和Evelyn都处于人生的谷底,原本互为陌生人,但有缘相遇,就把对方当作一个“人”来尊重和爱护。因此,她用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的“沦落人”来描述这两个人的共通点。

她说,虽然昌荣和Evelyn有着不同的外表、性别、年龄、国籍、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但他们都是“人”,“都可以追求一些大家共同觉得可以追求的东西,可以享受其他人都可以享受的东西”。她希望观众能放下有关身体或其他物质的固有看法,明白昌荣和Evelyn彼此尊重与爱护,并非基于怜悯或同情,而是基于对彼此美好灵魂的认识。她强调,这是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觉得它的童话色彩很浓重。的确,如此美好的雇佣关系,几乎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之中。或许,独立记者苏美智在《外佣──住在家中的陌生人》一书中描述的雇主与外佣的种种挣扎,才与真实状况更为接近。

不过,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在当下弥漫着无力感的香港,人们正好需要像《沦落人》这样的童话,才会感到未来有希望,继而勇敢地活下去。

 

我们都需要童话

其实,不光香港人需要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童话,就连基督徒也不例外。

很多时候,我们的头脑明白“爱”的道理,我们的心却不为所动。正如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所说,童话的“意义之深远,更甚人生教导的真理”。我们需要童话来触动我们的心弦,帮助我们克服自我的局限,尝试站在他者的角度来感受不一样的人生,才能理解别人的爱恨情仇。我们更需要童话所传达的希望,才能在这个常常令人灰心的世界中,勇敢地跟随耶稣基督,遵行祂的诫命。

多少次,当我们问“谁是我的邻舍”(路加福音10章29节)时,我们或许早已在心中将人分成三六九等,把自己不喜欢的群体排除在“邻舍”的范围之外。他们也许是来自某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也许是拥有某种肤色的人,也许是来自某种文化背景的人,也许是生活习惯不好的人,也许是面临情绪问题的人,也许是道德修养较低的人……于是,我们一边高唱“我们爱,因神先爱我们,虽你我不一样”,一边将一个又一个丑陋的“标签”,贴在一个又一个“人”身上,然后就心安理得,对他们的故事充耳不闻,对他们的需要视而不见。

我们对某个群体或某类人的偏见,可能源于不愉快的亲身经历,也可能源于人云亦云的道听途说。另一些偏见则与社会因素有关,反映了人心的不安与恐惧:我们害怕自己在竞逐有限资源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就把某种负面的刻板印象强加于竞争者(尤其是外来者或迟来者)身上。但无论原因如何,我们心中的偏见一旦产生,就很难消除。纵使我们信了主,这些偏见也可能继续伴随着我们,干扰我们对真理的理解。

那个跑去试探耶稣的律法师和当时许多犹太人一样,认为上帝所说的“爱邻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10章27节)中的“邻舍”,只包括“自己人”而已。但是,耶稣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向他表明,“邻舍”不限于“自己人”,还包括“外人”。[1]这些“外人”很可能来自截然不同的文化圈,和我们拥有不一样的生活习惯、成长经历和价值观。爱这些“外人”,不但要付出实际的代价,而且要承担受伤的风险。

问题是,我们只是软弱的人,怎会愿意、敢于且能够响应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呼召呢?

 

比童话更美的事实

我想,其中一个答案或许可以在《沦落人》中找到。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昌荣没有受伤,假如他的妻子没有跟他离婚,假如他的儿子没有离开他,假如他和妹妹相亲相爱,假如他拥有足够的金钱……或许他一辈子都不会消除对菲佣的偏见。

他可能会怜悯Evelyn,因而也会给她买相机、成为她的“予梦者”(Mr. DreamGiver),但他看Evelyn的视线,极有可能是从上往下,而不是水平的。而且,在Evelyn偷偷地将他送的第一部相机卖掉,更谎称“不小心弄丢了”之后,恐怕他很难再相信Evelyn,更不可能给她买第二部相机,还假装不知情地制造机会让Evelyn“找到”那部“弄丢了”的相机。这样一份超乎寻常、超越人性的善意,唯有在尝过落难滋味的“沦落人”身上,才可能会流露出来。

另一方面,假如Evelyn没有经历过母亲长年外出打工的童年,假如她没有经历过完全没有爱的婚姻,假如她在菲律宾当护士的收入就足以维持生计,假如她当年顺利入读加拿大名校学摄影……她也未必能够理解昌荣的痛苦,未必有勇气卸下自我保护的武装,未必有爱心帮助昌荣达成与儿子团聚的梦想。

正因为昌荣和Evelyn都觉得自己是“沦落人”,他们才愿意温柔地为对方摘去各式各样的“标签”,把对方当作“人”来尊重和爱护。

我们也一样。保罗曾明确地指出:“世人都犯了罪”,“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3章23节,6章23节)。在罪面前,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沦落人”,无法靠自己摆脱罪的捆锁。要是没有主耶稣基督为世人舍命,又将救恩白白地赐给一切相信祂的人,我们都会死在罪中。

我们之所以能够重获新生,是因为我们“在基督耶稣里”(罗马书8章1-2节;另参见哥林多后书5章17节)。这个充满恩典的事实,比世上最动人的童话还要美好。

因此,我们越认识到自己是基督里的“沦落人”,就越能够尊重其他萍水相逢的“沦落人”——无论对方是基督徒,还是非信徒。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我们才不会因为他们的外表、性别、年龄、国籍、文化背景、人生经历与我们不一样而对他们有偏见。不带偏见的我们,才会愿意聆听他们的故事,把他们当作“人”来爱护。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保罗所形容的不同信徒之间的“合一”:“你们藉着信,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上帝的儿女。你们凡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披戴基督了:不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不再分为奴的自主的,不再分男的女的,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拉太书 3章26-28节,和合本修订版)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上帝对“世人”的爱(约翰福音3章16节),明白基督要“拯救世人”(约翰福音12章47节,和合本修订版)的心意。如此一来,我们才会愿意接纳那些看起来和我们很不一样的非信徒,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们,与他们分享基督的救赎大爱。


[1]参见卢锦华:“谁是我们的邻舍?”(一至四),载《基督教周报》第1950-1953期(2002 年 1 月6、13、 20 、27日)。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样式

当我在福音上“不孕不育”时……(有声中文)

作者:Paul Mok,香港

有声播读:Luke,中国

 

刚刚成为一位基督徒的时候,我很被耶稣的大使命触动。可是,我是一个“不孕不育”的基督徒。我一直没能结出果子,成功带人信主。对此,我也难免感到气馁。

大家可能经历过传福音被人拒绝,甚至还没开口已经被嫌弃。我也经历过,而我的第一反应是很生气。我会想:我是来在把你从火坑中救出来的,你还不知好歹。

有一天,我在听一首诗歌,内容大概就是讲浪子回头的故事。从歌词引用的经文中,上帝提醒我:是你出现了问题。我脑海中出现了那位父亲每天迫切等待小儿子的画面。整个救赎的过程,是上帝爱我们,所以差祂的独生子来到世上,为我们受死,复活,升天,将来审判死人活人。耶稣不只俯下身为爱祂的门徒洗脚,祂也同样俯下为出卖祂的门徒洗脚。这很提醒我,这奇异的恩典是不合乎逻辑的。就算我如何得罪了天,又得罪了这位父亲,祂却是每天站在家的门前等我回家。同样,祂亦等待着那些不信的子民回家。我承认我的爱很有限,但祂的爱却是无限!

当我把眼光放在上帝如何看我如至宝时,那种充充足足的爱和恩典让我有力量走出去,去爱,去传福音。因为我们都没有能力去改变人的心,但我们都有能力去将上帝的爱分享给别人。当我们以爱的角度去传福音时,我们将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纵然有人不愿意接受福音,我不再把结果子的数目当作一个数字,反而,我会把这些数字看作一个个灵魂。又因为爱,我迫切地向主求,又为未信的朋友常常代祷。

在传福音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也常会听到: “嗯,我尊重你的信仰。”以前的我会穷追不舍,用自己毕生的口才去把福音 ‘合理化’,‘大众化’,甚至觉得讲见证比讲福音更合人家的“口味”,把信耶稣的“好处”都列出来,以求吸引他们的眼光。但这样一来,我往往没有把十架的代价和门徒的代价跟别人说。这是一个非常危机的做法。因为这是尝试把种子放在浅土中,导致听道的人根不深,对主的认识也不足够,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

还有一种情况。有一次,我跟一个高中的同学传福音。他听了没有相信,但我不死心,一直抓住他在讲,到他觉得烦厌。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没有权力把道强加于人。这是一种利用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别人的救赎的企图。遇到别人拒绝时,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没有强迫别人的权力,唯一能改变人和打动人的就是主耶稣。所以,我们传福音需要有祷告,恳切地求圣灵去软化众人的心,打开他们的眼,看见福音的大能。

总括而言,我们出去得人的动力是来自天父的爱。而我们把这份爱传出去的时候,不是依靠自己,而是圣灵的带领。这样,纵使有失败,我也不必失望,只要常常带着一份感恩的心与人分享这好消息就好。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样式

雅各书灵修 | 忍耐是徒劳吗?(有声中文)

作者: Raphael Zhang,新加坡

翻译:Nancy,中国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封面图片拍摄:Ian Tan

 

今日经文:雅各书5章7-11节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们也当忍耐,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弟兄们,你们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当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那先前忍耐的人,我们称他们是有福的。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明显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

我差不多要受够了。面对这些痛苦的难题,我的心如此沉重。如果不能看到立即改变的话,把它们一次又一次地带到上帝那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上帝一直在让我把自己的痛苦带到祂面前,而不是压抑痛苦或试图用自己不健康的方式来解决。以我过去的经历来看,有时候我能明显感受到祂的同在,这很安慰我的心。其他时候,祂会给我一些有帮助的洞见或者让我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我的难题。

然而今晚不属于任何一种情况。我被一种徒劳无益的感觉压垮了。疼痛仍在那里。我还是很难过。

在绝望和沮丧之中,上帝让我想起雅各书5章7-8节的经文:“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们也当忍耐,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

上帝让我明白,农夫在播种时,雨不会马上降下来。他必须要等待雨水来浇灌这片土地。这些秋雨和春雨只有特定的时节才会降下。从本质上讲,耐心是一种美德,它是一个等待上帝并相信祂会在自己的时间里动工的过程,而不是对不会立即出现的结果焦虑不安。

而且雅各也提醒我们,我们不会无限期地等待。终点就是“主的再来”(7-8节),而且已经“近了”(8节)。我以两种方式理解这一点。一,当我们还在地上的时候,上帝可以以祂至高无上的主权在我们的处境中动工。

二,即使祂选择不在永恒的这一边这样做,也一定会在历史结束时,“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启示录21章4节上)。作为基督徒,我们可以殷切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示录21章4节下)

我们现在所流泪播种的,就像是微小的种子,与将来祂让我们收割的大喜乐——“宝贵出产”(第7节)相比简直无足挂齿。因为在基督里,“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哥林多后书4章17-18节)。

这节经文确实讲到,等待上帝来帮我们除去痛苦是让人焦虑和不快的过程。但它也提醒我们:“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第9节)!

当我们因着某个长期存在的难题而处于焦虑、恐惧、愤怒或逃避状态时,我们可能会把自己的痛苦投射到别人身上,并把我们的挫败感发泄给他们。我们可能会嫉妒那些我们觉得拥有比我们更好的东西的人。当自己的内心都一团混乱时,我们会更容易对他人不耐烦甚至发怒。

我们必须注意,不要让自己因着忍耐痛苦而带来人际关系上的冲突。对弟兄姊妹们牢骚满腹是不讨上帝喜悦的。

相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像旧约先知们那样忍耐。雅各告诫我们:“弟兄们,你们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当做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那先前忍耐的人,我们称他们是有福的”( 10-11 节)。在患难中忍耐是有福的,因为它最终会生出对上帝之爱不可撼动的盼望(罗马书5章3-5节)。

最后,雅各告诉我们在忍耐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记得上帝的属性。他记述了上帝怎样帮助约伯度过苦难,并提醒我们“上帝是帮助我们的”:“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明显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11节)。

因为上帝对我们有怜悯和慈悲,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倚靠祂帮助我们忍耐到底,并最终收获满满的喜乐。

我们只需要坚定地相信祂爱我们,并等待祂带领我们安然度过。

 

问题反思:

1.你正在经历哪些困苦?在这些方面,有什么帮助了你更耐心地等候上帝吗?

2.你等候上帝的方式,是否在你与他人的关系中造成了紧张或摩擦?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能做什么来改变呢?

3.在忍耐患难的过程中,你是否相信上帝是在乎你的,祂将像祂在约伯身上所做的一样来帮助你?如果不是,你认为有什么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上帝的属性,以圣经中所言来认识祂吗?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