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耶稣的复活

复活节特辑:加略山的威严

圣诞节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节日,充满了温馨、喜乐与祝福。看到马槽里的圣婴,就令我们想到平安从天而降,因为和平之主已经来到。圣诞节有天使向牧羊人报佳音,有明亮的星星;光明与盼望是这个节日的基调。然而,有时我们几乎忘了第一个圣诞节其实是在十字架的阴影下度过的。我最喜爱的一首圣诞节诗歌中有句歌词:「祂受死,人得生」,一语道尽基督所带来的真理,虽令人不安,却充满能力与荣耀。

所有的人都是生来就要面临死亡,因为人类始祖悖逆的缘故,堕落之人必须面临死的刑罚,但死亡却不是耶稣的刑罚,而是天命。那不是祂的命运,而是祂的使命。那不是祂无法避免的终局,而是祂来到世上的目的。

实现这使命那可畏又可怕的时刻到了,我们看到救主实践了祂的使命,也看到祂向彼拉多宣告的话:「我为此而生」(参考约翰福音18章37节),圣子在尊贵与荣美中死亡,而非在挫折与失败中丧命。

符类福音(马太、马可和路加)描述十字架为行刑工具,痛苦、羞辱,又折磨人。然而,约翰福音却给我们另一幅图画,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受难日。约翰希望让我们看到十字架是荣耀与能力的宝座,上帝的儿子在这宝座上胜过死亡、罪恶与撒但。约翰让我们看到死亡的证据确凿无误,万王之王拥抱十字架,也拥抱了祂最大的荣耀。

整个十字架的行刑过程约有六小时,福音书的作者记下基督被挂在木头上的临终七句话。

首先的三句话乃是针对人的,从中可总结出基督的三大特质:

  • 赦罪:「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23章34节)
  • 救赎:「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23章43节)
  • 怜恤:「耶稣见母亲和祂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祂母亲说:『母亲,看,妳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约翰福音19章26-27节)

祂最后的四句话是上达天听的,因祂的天父将藉由加略山的十字架成就救赎的行动。这四句话表达出基督在灵里所经历的不同阶段:

  • 离弃:「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马太福音27章46节)
  • 愿意:「这事以后,耶稣知道各样的事已经成了,为要使经上的话应验,就说:『我渴了。』」(约翰福音19章28节)
  • 应验:「耶稣尝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上帝了。」(约翰福音19章30节)
  • 交付:「耶稣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祢手里。』说了这话,气就断了。」(路加福音23章46节)

安在祂上方的罪状写着:「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马太福音27章37节)。的确,我们所看到的每一点都指明祂不但是犹太人的王,更是尊贵而真实的「万王之王」。

怜悯中的尊荣
站在耶稣十字架旁边的,有祂母亲与祂母亲的姊妹,并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见母亲和祂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祂母亲说:「母亲,看,妳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约翰福音19章25-27节)

这真是个强烈的对比,兵丁的反应是拈阄分衣物,而妇女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士兵们露出贪婪和冷漠的真相,而妇女们则仍然一片虔诚、爱心满怀。截然不同的动机与心态,所关心的事亦大不相同。

当祂从十字架往下望,看到了谁?马利亚─祂的母亲:多年前,西面曾经预言:「妳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路加福音2章35节),现在她可完全体会了。撒罗米─马利亚的姊妹(参考马可福音15章40节):显然就是西庇太的妻子、雅各与约翰的母亲(参考马太福音27章56节)。马利亚─革罗罢的妻子:有些学者主张革罗罢就是亚勒腓,若是正确,那么这个马利亚应该也就是「小」雅各的母亲(参考马太福音十章3节),也是马太的母亲(参考马可福音2章14节),甚至可能是犹大(并非加略人犹大)的母亲。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曾经从抹大拉身上赶出七个鬼,莫大恩典她不曾稍忘(参考路加福音8章2节)。

当救主俯瞰十架底下的这些妇女时,却是母亲马利亚令祂最心疼牵挂。当耶稣看到母亲如此悲痛,祂的苦楚想必更深深加增吧!终于,祂开口向她说话了(约翰福音19章26节)。祂称呼她「妇人」,切断了昔日的母子关系。这个字眼代表他们的关系已经转变了。在约翰福音2章4节,祂也曾称呼她「妇人」,接着说祂的时候还没有到。如今时候已到,而且她也需要祂的代死赎罪!

基督仍关心这伤心的妇人,因着怜恤她的孤单与失落,耶稣转向约翰──在门徒当中,唯有他愿意与妇女一同陪伴被钉十架的主。显然,约瑟此时已离开人世,而其他弟弟尚未信祂(不过后来都信了),因此,基督将她托给真正的家人照顾,就是祂所爱的那门徒约翰。

圣经学者巴克莱在约翰福音注释中写道:「令我们深深感动的是,当耶稣为了世人的救恩被钉在十字架上痛苦煎熬时,竟还顾念自己的母亲即将无依无靠。即便是被钉在十字架上饱受折磨,耶稣心头所惦记的仍是别人的忧伤,而非自己的痛苦。」

这是「慈悲」的定义。耶稣在剧烈的痛苦中仍关心祂所爱的人,这就是耶稣对待人的写照。祂把焦点转向这一切苦难背后的目的──成为上帝羔羊的可畏任务,为除去世人罪孽而献上自己。

完成中的尊荣
耶稣尝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上帝了。 (约翰福音19章30节)

「成了」的希腊原文有「成全了」、「我完成了」的意思。马太福音27章50节说,耶稣最后大声喊叫。那是得胜的呼喊!

耶稣在地上的事奉证明祂对父上帝的计划全然委身,而且委身到底。 「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2章8节)

祂全部完成了!没有留下任何一个预言未应验,没有任何工作未完成,没有一点爱还不曾分享出去,没有一丝苦难未达成。天父差祂来做的事,已全部完成,现在祂安息了。但是,耶稣也不是因为疲累而安息,乃是完成了,这是实现后的安息。祂已成全了救恩,从此不再需要献祭,不需要执行仪式,不需要人为努力。永恒的恩典已赐下,耶稣为了我们,一次而永远地成全了救恩。

掌权中的尊荣
耶稣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祢手里。」说了这话,气就断了。 (路加福音23章46节)

请注意基督的君尊威严,祂言出必行,祂偿还了罪债,祂完成了救赎,祂付上受苦、受死的赎价,「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希伯来书12章2节),现在只要作个总结,就是死亡。然而,即便到死亡之际,祂仍掌权。请注意耶稣在十字架上受苦的那六个小时之中,如何向天上的上帝说话。在刚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祂祈求上帝赦免人的罪,而当世人的罪孽都担在祂身上的那一刻,祂在被离弃的惊恐中呼喊:「我的上帝」。现在,事情成就了,祂再次呼求「父啊」。使命完成,关系恢复。

耶稣充份掌握所有应该发生的事,然后在三点整,亦即献祭的时刻,祂将灵魂交在父手里。祂死了,祂全然而有力地实践了祂说的话与目的,就是当祂说:「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约翰福音10章17-18节)所以,一切都在祂的控制中。耶稣向来完全顺服天父的爱和旨意,现在走到地上生命的终了,祂将灵魂交在父手里,气就断了。

宝贵的救主,祢向我们显明何等大爱!为祢荣耀的十架和祢在十架上成就的永恒旨意感谢祢。感谢祢打开天堂之路,并使我们得称为上帝的儿女。为祢的爱存到永久、永不消褪而感谢祢。感谢祢死在十字架上,带给我们生命。为祢忍受十架的痛苦与羞辱感谢祢。感谢祢因为爱我而做的一切。奉祢十架之爱的大能祷告,阿们!


复活节特稿摘自天恩出版社@2010《耶稣最后的11堂课──与主同行苦殇路》。

复活节特辑:加略山的嘲弄

钉十字架是极其残忍的死刑,虽然是好几百年前的迦太基人想出来的酷刑,却是罗马人将之发扬光大,这个死刑的目的是延长死亡时间,使犯人在极度痛苦中慢慢被折磨致死,以收恫吓警戒之效。目睹过十架死刑之人,肯定不敢轻易冒犯军威、触犯戒条,免得在罗马兵丁手下受尽折磨与羞辱,痛苦而缓慢地死去。十字架真是罕见的残忍酷刑,对于以「铁蹄」著称的征服者来说,它是宣扬威权的最佳行刑工具。事实上,因为它实在太过残忍,罗马当局规定此种死刑不得用于罗马公民身上。

对于犹太人来说,被钉十字架除了身体的痛苦之外,更加上属灵的咒诅,因为犹太人都知道,被挂在木头上的人,是在上帝面前受咒诅的(参考申命记21章22-23节)。

十字架的酷刑
现代文明人难以想像钉十字架的酷刑,十字架对恶贯满盈、罪孽深重的恶人与罪犯、最冷漠无情的杀人惯犯来说,是罪有应得的恐怖死刑。然而,他们却用来对待和平的君王、爱灵魂的主、我们心灵的牧者。基督竟然为我们忍受这般酷刑,我们的罪孽竟深重到必须以此酷刑方得以救赎的地步,真是远超过我们所能理解。而祂的身体忍受如此巨大的痛苦,却仅是祂所受苦难的九牛一毛而已。

十字架的羞辱
说来令人震惊,这种酷刑不但是为了令犯人痛苦至死,更要令他们在众目睽睽下受尽羞辱。第一世纪的犹太男子日常穿着共有五件:鞋子、头巾、腰带、缠腰布和里衣。请注意那负责为耶稣行刑的四个兵丁所做的事,他们把耶稣的衣物分为四份,好像分战利品似的,每个兵丁分了一份之后,只剩下一件里衣,意味着他们连耶稣的缠腰布也拿走,把人最后一丁点尊严也给剥夺了。

兵丁连遮羞布也拿,令耶稣全身赤裸,又拈阄分衣,这些举动竟然与约六百年前写下的诗篇22篇完全吻合,尤其是17至18节的预言,而那时根本还没有人想出钉十字架的酷刑。大卫在诗篇中说:「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他们瞪着
眼看我。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 」

「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宣告祂将在众目睽睽下曝露无遗──耶稣在地上的全部家当只有这几件衣物而已,四个罗马兵丁作了继承人,他们拈阄分衣,无视于基督为爱他们而付出一切的事实。

十字架的光景
已故的福音广播圣经教师麦基博士(J. Vernon McGee)在讲解马太福音时说道:「当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时,他们竟坐在那里观赏,这是人类最不道德的行为……在各各他的十字架前,人性之恶劣,坏到极处。」此时,钉十字架的痛苦,竟成了让人看热闹的景象。

他们为什么坐下来观赏?有人说:他们不过是按照职责看守,不准闲杂人靠近。或许吧,但若是为了看守,应该要站着才对,怎么会坐下来?这一幕令人惊奇,他们竟然坐下来观赏,眼看着有人忍受十架酷刑却无动于衷,更何况这人根本就是无辜的!

这些士兵的袖手旁观提醒我们,人都容易自欺,无视于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甚至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你晓不晓得是你和我把祂钉上十字架的?这可是防止悖逆上帝的致命病毒的唯一解药。你是否看到祂就是你的救主和生命的主?还是你像那些兵丁一样麻木不仁,感觉不到祂为我们的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十字架的讥诮
令人遗憾的事实并非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即将死去,而是这些观看祂受苦的人竟然不信、憎恶,又亵渎上帝。祂所爱的人竟拒绝了慈爱君王。

他们讥诮了多久,我们不晓得,但很可能持续了三小时之久,而那期间,永活真道却静默不语。但,后来,祂开口说出的第一句话却如石破天惊,回荡在耶路撒冷城和犹大山地之间:「父啊,赦免他们!」(路加福音23章34节)上帝的爱何等长阔高深,祂未宣告自己是无辜的,也未呼叫天使相救,更未施展报复摧毁。上帝的儿子被挂在木头上,为着可怜、渺小的人类呼求─求父上帝怜悯!

我必须承认,从小在长老教会长大的我,并未用心唱过以撒‧华兹(Isaac Watts)的《奇妙十架》(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幼年的我觉得那不过是一首冗长而沉闷的老诗歌,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渐渐懂得欣赏华兹将音乐和文字巧妙结合的才情。

一位巡回布道家到我所就读的圣经学院证道,成为我懂得为基督十架满怀感恩的转捩点。犹记得那传道人将基督所受的苦难一一展开在我们眼前,让我看到基督至极之爱,和人类的憎恨之丑恶,其对比之强烈震撼了我。

我才明白罪恶是多么的丑陋可怕,人心是多么邪恶。在人类历史上最能显明人心之悖逆、憎恨与邪恶的,莫过于将基督钉十字架的这一刻!

注目十字架,就是定睛在人类历史的枢纽,就是思量世人未曾见过的奇妙大爱。同时也看到,虽然上帝的圣洁容不下一丝罪恶,然而,这位圣洁的上帝却爱世上的罪人。最后,在那位传道人热诚的言语中,我看到、感觉到,也终于了解以撒‧华兹早就借着歌词要告诉我,而我却糊里糊涂听不懂的:

每逢思念奇妙十架,
荣耀救主在上挂,
从前名利,富足,矜夸,
我看如土,完全撇下。
试看祂头,祂足,祂手,
慈爱忧伤和血并流,
从前可曾爱忧交织?
荆棘可曾化作冕旒?


复活节特稿摘自天恩出版社@2010《耶稣最后的11堂课──与主同行苦殇路》。

灵命日粮:并非神话

读经:哥林多前书15章1-11节  

我对历史很着迷,所以我急切地追看一个关于英国亚瑟王的电视节目。在节目中,所有受访的历史学家都认为亚瑟王的故事并非史实,他们认为没有任何见证人的描述,也没有任何的历史证据能支持亚瑟王、他的骑士与圆桌的故事。所以,亚瑟王的故事一再被指为「传说」或「神话」。这显示出亚瑟王的故事,只不过是许多世纪的故事片段交织而成的传说。

然而,福音的好消息,却不是根植于神话或传说,而是经证实的事实,并且在被传讲的故事中,福音是最伟大的。当写到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耶稣基督的复活时,保罗强调这是有许多人亲眼目睹的事实,有许多门徒都见过复活的基督,他说:「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还在,却也有已经睡了的」(哥林多前书15章6节)。在保罗写这信的时候,这些见证人当中还有很多仍然活 [....]

灵命日粮:奔向十架

读经:希伯来书10章28-39节  

在夏威夷茂宜岛的北海岸,每当有海啸警报发布的时候,住在哈纳的居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跑到山上的某个安全高地,躲避海啸。在那附近有一个高大的木制十架,这是许多年前,一名宣教士安放在那里的。在海啸来临时,当地居民为了自身的安全,都会跑到这十字架竖立之处。

同样地,我们也需要属灵的安全高地。为什么?因为上帝在圣经中警告我们:「世人都犯了罪」,「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3章23节,6章23节)。希伯来书9章27节也说道:「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也许我们并不喜欢去思想,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罪所要面对的后果是什么,「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确实是一件需要严正看待的事情(希伯来书10章31节)。

然而,因着天父对我们的爱,祂早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高地!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