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试炼

灵命日粮:「雨」的省思

读经:马太福音5章38-48节 

看到倾盆大雨猛烈地击打我新栽种的牵牛花时,我真是于心不忍,恨不得立刻把它们搬进室内躲避风雨。后来雨终于停了,娇嫩的花朵因为雨水的蹂躏而弯了腰,看起来垂头丧气。然而,几个小时后,它们又悄悄地抬起头来,迎向蔚蓝的天空。到了第二天,牵牛花已经坚挺地站立,生气勃勃。

这是多大的转变啊!雨水在击打花儿后,从叶间滑落、进入土壤。然后土壤的水分被根部吸收,成为花儿直立的力量。

由于我偏爱阳光,所以每回下雨使我户外计划泡汤时,我就很生气,有时还错把雨水当作负面之事。但任何经历过旱灾的人,都明白雨水是祝福,它滋润大地,造福义人和不义的人(马太福音5章45节)。

即便人生的风暴来势汹汹,几乎使我们崩溃,但这「雨」却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充满慈爱的上帝要使用它来帮助我 [....]

复活节特辑:加略山的威严

圣诞节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节日,充满了温馨、喜乐与祝福。看到马槽里的圣婴,就令我们想到平安从天而降,因为和平之主已经来到。圣诞节有天使向牧羊人报佳音,有明亮的星星;光明与盼望是这个节日的基调。然而,有时我们几乎忘了第一个圣诞节其实是在十字架的阴影下度过的。我最喜爱的一首圣诞节诗歌中有句歌词:「祂受死,人得生」,一语道尽基督所带来的真理,虽令人不安,却充满能力与荣耀。

所有的人都是生来就要面临死亡,因为人类始祖悖逆的缘故,堕落之人必须面临死的刑罚,但死亡却不是耶稣的刑罚,而是天命。那不是祂的命运,而是祂的使命。那不是祂无法避免的终局,而是祂来到世上的目的。

实现这使命那可畏又可怕的时刻到了,我们看到救主实践了祂的使命,也看到祂向彼拉多宣告的话:「我为此而生」(参考约翰福音18章37节),圣子在尊贵与荣美中死亡,而非在挫折与失败中丧命。

符类福音(马太、马可和路加)描述十字架为行刑工具,痛苦、羞辱,又折磨人。然而,约翰福音却给我们另一幅图画,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受难日。约翰希望让我们看到十字架是荣耀与能力的宝座,上帝的儿子在这宝座上胜过死亡、罪恶与撒但。约翰让我们看到死亡的证据确凿无误,万王之王拥抱十字架,也拥抱了祂最大的荣耀。

整个十字架的行刑过程约有六小时,福音书的作者记下基督被挂在木头上的临终七句话。

首先的三句话乃是针对人的,从中可总结出基督的三大特质:

  • 赦罪:「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23章34节)
  • 救赎:「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23章43节)
  • 怜恤:「耶稣见母亲和祂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祂母亲说:『母亲,看,妳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约翰福音19章26-27节)

祂最后的四句话是上达天听的,因祂的天父将藉由加略山的十字架成就救赎的行动。这四句话表达出基督在灵里所经历的不同阶段:

  • 离弃:「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马太福音27章46节)
  • 愿意:「这事以后,耶稣知道各样的事已经成了,为要使经上的话应验,就说:『我渴了。』」(约翰福音19章28节)
  • 应验:「耶稣尝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上帝了。」(约翰福音19章30节)
  • 交付:「耶稣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祢手里。』说了这话,气就断了。」(路加福音23章46节)

安在祂上方的罪状写着:「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马太福音27章37节)。的确,我们所看到的每一点都指明祂不但是犹太人的王,更是尊贵而真实的「万王之王」。

怜悯中的尊荣
站在耶稣十字架旁边的,有祂母亲与祂母亲的姊妹,并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见母亲和祂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祂母亲说:「母亲,看,妳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约翰福音19章25-27节)

这真是个强烈的对比,兵丁的反应是拈阄分衣物,而妇女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士兵们露出贪婪和冷漠的真相,而妇女们则仍然一片虔诚、爱心满怀。截然不同的动机与心态,所关心的事亦大不相同。

当祂从十字架往下望,看到了谁?马利亚─祂的母亲:多年前,西面曾经预言:「妳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路加福音2章35节),现在她可完全体会了。撒罗米─马利亚的姊妹(参考马可福音15章40节):显然就是西庇太的妻子、雅各与约翰的母亲(参考马太福音27章56节)。马利亚─革罗罢的妻子:有些学者主张革罗罢就是亚勒腓,若是正确,那么这个马利亚应该也就是「小」雅各的母亲(参考马太福音十章3节),也是马太的母亲(参考马可福音2章14节),甚至可能是犹大(并非加略人犹大)的母亲。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曾经从抹大拉身上赶出七个鬼,莫大恩典她不曾稍忘(参考路加福音8章2节)。

当救主俯瞰十架底下的这些妇女时,却是母亲马利亚令祂最心疼牵挂。当耶稣看到母亲如此悲痛,祂的苦楚想必更深深加增吧!终于,祂开口向她说话了(约翰福音19章26节)。祂称呼她「妇人」,切断了昔日的母子关系。这个字眼代表他们的关系已经转变了。在约翰福音2章4节,祂也曾称呼她「妇人」,接着说祂的时候还没有到。如今时候已到,而且她也需要祂的代死赎罪!

基督仍关心这伤心的妇人,因着怜恤她的孤单与失落,耶稣转向约翰──在门徒当中,唯有他愿意与妇女一同陪伴被钉十架的主。显然,约瑟此时已离开人世,而其他弟弟尚未信祂(不过后来都信了),因此,基督将她托给真正的家人照顾,就是祂所爱的那门徒约翰。

圣经学者巴克莱在约翰福音注释中写道:「令我们深深感动的是,当耶稣为了世人的救恩被钉在十字架上痛苦煎熬时,竟还顾念自己的母亲即将无依无靠。即便是被钉在十字架上饱受折磨,耶稣心头所惦记的仍是别人的忧伤,而非自己的痛苦。」

这是「慈悲」的定义。耶稣在剧烈的痛苦中仍关心祂所爱的人,这就是耶稣对待人的写照。祂把焦点转向这一切苦难背后的目的──成为上帝羔羊的可畏任务,为除去世人罪孽而献上自己。

完成中的尊荣
耶稣尝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上帝了。 (约翰福音19章30节)

「成了」的希腊原文有「成全了」、「我完成了」的意思。马太福音27章50节说,耶稣最后大声喊叫。那是得胜的呼喊!

耶稣在地上的事奉证明祂对父上帝的计划全然委身,而且委身到底。 「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2章8节)

祂全部完成了!没有留下任何一个预言未应验,没有任何工作未完成,没有一点爱还不曾分享出去,没有一丝苦难未达成。天父差祂来做的事,已全部完成,现在祂安息了。但是,耶稣也不是因为疲累而安息,乃是完成了,这是实现后的安息。祂已成全了救恩,从此不再需要献祭,不需要执行仪式,不需要人为努力。永恒的恩典已赐下,耶稣为了我们,一次而永远地成全了救恩。

掌权中的尊荣
耶稣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祢手里。」说了这话,气就断了。 (路加福音23章46节)

请注意基督的君尊威严,祂言出必行,祂偿还了罪债,祂完成了救赎,祂付上受苦、受死的赎价,「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希伯来书12章2节),现在只要作个总结,就是死亡。然而,即便到死亡之际,祂仍掌权。请注意耶稣在十字架上受苦的那六个小时之中,如何向天上的上帝说话。在刚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祂祈求上帝赦免人的罪,而当世人的罪孽都担在祂身上的那一刻,祂在被离弃的惊恐中呼喊:「我的上帝」。现在,事情成就了,祂再次呼求「父啊」。使命完成,关系恢复。

耶稣充份掌握所有应该发生的事,然后在三点整,亦即献祭的时刻,祂将灵魂交在父手里。祂死了,祂全然而有力地实践了祂说的话与目的,就是当祂说:「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约翰福音10章17-18节)所以,一切都在祂的控制中。耶稣向来完全顺服天父的爱和旨意,现在走到地上生命的终了,祂将灵魂交在父手里,气就断了。

宝贵的救主,祢向我们显明何等大爱!为祢荣耀的十架和祢在十架上成就的永恒旨意感谢祢。感谢祢打开天堂之路,并使我们得称为上帝的儿女。为祢的爱存到永久、永不消褪而感谢祢。感谢祢死在十字架上,带给我们生命。为祢忍受十架的痛苦与羞辱感谢祢。感谢祢因为爱我而做的一切。奉祢十架之爱的大能祷告,阿们!


复活节特稿摘自天恩出版社@2010《耶稣最后的11堂课──与主同行苦殇路》。

灵命日粮:强迫休息

读经:西番雅书3章14-20节 

某一年的圣诞节前夕,我的朋友珍被诊断出罹患血癌,需要立刻接受化疗。在这件事发生的几周前,她刚告诉朋友,很满意自己的生活,觉得上帝很恩待她,赐给她幸福的家庭、舒适的房子,以及刚出生的孙子。当她走进医院时,她祈求能感到耶稣亲密的同在。

接下来的七个月,是治疗和被隔离的日子,她称之为「强迫休息」时期。她说,无论是否能痊愈,她学会了如何放慢脚步、安静省思,以及在上帝的慈爱及完美的计划里,享受休闲时光。

对珍来说,上帝给以色列人的其中一个应许,就如上帝亲口应允她的一样。上帝在西番雅书3章17节:「耶和华你的上帝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祂在你中间必因你欢欣喜乐,默然爱你,且因你喜乐而欢呼。」

珍说,在生病时所经历的这段日子,使她的生命变得更加美好。如今 [....]

与耶稣“同负一轭”?

作者:陈樱之,新加坡

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11章28-30节)

当耶稣呼召我们背负祂的轭时,祂并不是呼召我们额外再加添一个轻省的担子,而是将我们的重担转移到祂的轭上。祂与我们同行,拉动轭与我们的重担,然后回过头来对我们说:“我会给你安息”。事实上,这个轭之所以是容易的、轻省的,是因为耶稣在那里——我们的劳苦重担都加在了祂身上。

耶稣呼召我们去背负祂的轭,是轻省的,因为耶稣会分担我们的重担。但这也许并不是那些想寻求上帝帮助的人的愿望。我们往往只是希望上帝能够彻底拿走我们的重担,这样我们就不需要再继续背负并承担这个重量了,尽管有了耶稣的轭后,这负担已经轻省了许多。因此,一个人即使已经转向耶稣,如果问题不立即消失,也可能还是会感到很沮丧。但耶稣从未如此应许我们。

耶稣呼召我们一同负祂的轭,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这样做。与某人同轭意味着我们要与他(或她)并驾齐驱,保持同样的步伐。如果轭没放平,合作将会失效,因为他们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彼此制约;最后,双方都被搞得无法动弹,寸步难行。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与耶稣同轭,因为耶稣所去的地方并不是我们想去的。或者祂的步伐对我们而言太快或太慢。当与耶稣同轭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要占据主导或者按自己的意愿定速度,但说真的,这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人本身就能承受自己的劳苦重担,他或者她还会到耶稣那里去寻找安息吗?所以,与耶稣同轭,却总想占据主导,这又有什么好处呢?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耶稣说,“学我的样式”。我们需要停止自己的奋力挣扎,效法耶稣温柔谦卑的心,这样我们就能相信祂的带领,相信祂的方向和速度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最好的。我们需要谦虚地说,“耶稣,我做不到,请祢来帮我”,并接受祂的邀请:“来”。

也许劳苦重担的环境正是亲近我们救主上帝的机会,因为只有在这些时候我们才会与耶稣同轭,与祂同行并有祂的样式。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语网站)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