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家庭是操练彼此相爱的最佳场所,愿恩典和爱在每个家庭中流淌。快来这里找到滋润家庭的属灵养料

1948,與媽媽一起的信心之旅——母親節特輯
/
0 評論
作者:瑞蓮,馬來西亞 1948年,當時的我8歲,與家人都住在馬來西亞芙蓉。一天,先父收到祖父的來信,信上說祖父希望四個兒子當中的一家能回中國與他老人家同慶70大壽。經過商量之後,最後決定由先父帶領媽媽及兒女共8人乘船回中國福建。
來到中國的第二年先父自己先回馬來西亞。不久后卻病倒了,需要有人照顧。媽媽很擔心,希望能回馬照顧爸爸,便向祖父提出帶孩子回去的想法。但祖父卻聲稱沒錢,說:「若你有旅費就去吧!」

那些失去至親的日子
/
作者:PeerapatT,泰國;翻譯:鍾林君,中國 大家都是如何來追憶已逝親人的呢?有人可能會通過日常對話來回憶往昔美好時光,有些人則通過照片來懷念。 我選擇後者。我家有個傳統,就是在家裡掛滿家人的照片。家裡牆上有兩張我太爺爺、太奶奶的照片,我還沒出生就在那了。所以我雖然從未見過他們,卻倍感親切,他們也因此成為我兒時生活的一部分。

結婚一周年,婚姻所教會我的喜與樂
/
作者:Mark Stromenberg,加拿大 翻譯:Eileen Shang, 中國 最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親王慶祝了他們的70周年結婚紀念日。菲利普親王曾幽默地說道:「如果一個男人為他的妻子開車門,要麼那輛車是新的,要麼老婆是新的。」這句玩笑話其實蘊含著一個真理:任何事物的新鮮感都難以持久,婚姻亦是如此。 2016年5月14日,在一個異常陰冷多風的周六,我和我的夢中情人舉行了婚禮。在為結婚一周年紀念日做準備的當下,我開始反思這一年裡我們在婚姻中的成長以及我們的關係有了什麼變化。

人人期盼有個完美的家
/
作者:Michele O,新西蘭 翻譯:Fish Lin,香港 我一直希望自己是個歐亞混血兒,那樣我就會有美麗深邃的大眼睛和淺棕色的頭髮。最好我還是家中老幺,上面有兩個哥哥。在一個亞洲國家就讀國際學校,爸爸是那個國家的外交官。我的英文名自帶光環,比如叫「Ella Rosewood」。而且每個暑假我都能去海外旅行,只有在學習期間才待在亞洲。我們全家住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有鬱鬱蔥蔥的草坪,還有一個奧運比賽規格的游泳池,幫傭眾多,從司機到園丁都有。

留下?回家?
/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對於在國外求學的遊子來說,能順利畢業是件令人無比開心的事。然而緊接着,他們都必須面對一個問題:留下來還是回國?通常來說,在畢業前他們可以申請一年或是兩年的簽證延期,以方便留下來找工作。這個簽證延期簡直像一份畢業禮物。感謝上帝,在八月中旬我順利完成了愛爾蘭的碩士課程。然而我選擇了回國。

不能在基督化的家庭長大,就把基督帶回家
/
作者:梁維芸,馬來西亞 我是第一代基督徒,家裡的兄弟姐妹都是基督徒,只有父母尚未信主。這是因為我們小時候都是在教會的幼稚園裡上學。因為家附近的幼稚園不多,那間教會的幼稚園剛好離家很近,方便接送。因此父母選擇讓我們在那裡上學。後來在老師的鼓勵之下我們也參加了主日學,父母也不反對,就這樣我成為了基督徒。每當我跟別人分享我的見證時,我都會覺得我的家有很多上帝奇妙的工作。因為我的父母並沒有如其他非基督徒家庭一樣大力反對孩子信主或參加教會活動。每一步我都可以看到上帝的帶領和祝福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