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與書評

想知道基督徒如何看電影和閱讀?來這裡閱讀同為信徒的年輕人所寫的影評和書評吧

從《浪客劍心》思考如何面對及處理人生抉擇

/
作者:瀨木 一言以蔽之,《浪客劍心》是一個幕府末年影子殺手的回憶錄。然而,這樣簡單的劇情,卻為何讓此漫畫自90年代起歷久不衰,甚至在2012年以真人版電影再次啟動,9年後收官呢? 除了作者和月伸宏以細膩無比的筆調描寫了時代的轉折如何給歷史中的個人帶來責任感,它同時也描寫了一個人在時代使命的推動下,如何肩負使命,以及面對因此所帶來的罪惡感。 長達近三百年(1603~1868)的德川幕府,在十九世紀中的黑船來到日本後吹起了幕府的輓歌,進入了所謂的「幕末」。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了「推倒幕府」與「擁護幕府」的兩派人士,當然,這是最後的兩大陣營,中間還有許多的情結轉折(像是尊王攘夷),但我們姑且置之暫不談。我們的主人公,緋村劍心,在幕末動亂的時代,在兵荒馬亂的民間,就在將被盜賊殺死之際,被一位武功高強的比古清十郎所救,後來這位也成為了他武藝的師父。 在《追憶篇》中深刻地描寫了心太(劍心兒時的本名)是如何的善良,他甚至為殺他的人造墓。自那之後,他被比古清十郎收為單傳弟子,直到他聽聞世間動亂,他想下山去成就救世的心願。 這個行動有錯嗎?它可能是有爭議的。他的師父並不鼓勵甚至是阻止,理由是劍心的心智與武藝都尚未成熟,但劍心的論點在於救人之事不能等。而這樣的決定在某種程度上也的確讓他的師父之言一語成讖──他的前妻與他前妻的未婚夫在他的臉上留下了十字傷,而這個十字傷也成為了整個劍心人物設定的重要元素。 十字傷代表著罪疚。雪代巴這位前妻原先是想要欺騙劍心並致他於死地,只因為在幕末的派系動亂中,在無奈的政治立場不同之下,劍心殺了她的未婚夫。但雪代巴同樣陷於兩難之中,因為當她更多地與劍心生活在一起,她發現他的好,並且知道他原來也不過是個孩子,一個自己的心靈都尚未豐足便投身於救世情結之中的孩子。 在幕府末年最後的一場戰爭後,劍心消聲匿跡,直到明治十二年以一個流浪者的形象再度出現在東京街頭,這也是原作與動畫的開始之處。重新開始明治時期的人生,他選擇了佩帶一種本質上更接近棍的逆刃刀(鋒面無開鋒,刀背有開鋒),除了是希望不再徒增流血之事,在精神層面上也更接近《說文解字》裡「止戈為武」之意。劍心在實戰中除了倚靠劍技,更多的是心戰的說理,也無怪乎有人說劍心最強的不是武術而是嘴遁。 劍心一路走來,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嗎? 在心智尚未成熟前冒然投入極端的意識形態中可能使我們容易被操弄──或者說,即使不被他人操弄,我們也將於其後自感迷惑。然而有些事是不可逆的。我給學生們去評斷劍心在16歲那年下山是正確與否,清一色的,在同樣的年紀,他們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這件事情本沒有對錯,有誰知道,若明治政府的一方沒有了劍心的幫助清除政敵,明治之世是否會更慢來臨,戰爭之世是否會拖延更久?於是在這樣的兩難中,我們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因為很多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必須去權衡行事的損益。然而,有許多事情是機關算盡也算不到的,在這樣的時刻,更多地諮詢可信任的人,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非常令人稱道的是,《浪客劍心》提供了許多的結局,讓讀者自行去選擇符合自己三觀的結局,為它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在本傳的最末篇《人誅篇》,劍心始終必須面對他罪惡感的問題:他前妻的弟弟因眼見姊夫誤殺了自己的姊姊而抱著復仇之心長大。劍心面對的不是內弟,而是一個被害者家屬。在岳父的開導下,他的心中看見了前妻的笑容,他的罪惡感被寬恕,也因此不再迷惘。這是一個被饒恕的故事。 《浪客劍心》的經典不在主人公做了所有正確的事,動人之處在於,人不可能總是選擇正確,當自己感到做錯事而有罪惡感之時,人如何活著,如何面對,如何得勝。我們看見主人公在其中掙扎,感同身受,我們也能感受到殺了人的罪惡感,因為傷害了人也相彷。如果你選擇了HAPPY…

為什麼我們會愛看《魷魚遊戲》

/
作者:Rebecca Lim 翻譯:奇奇   前方劇透,請小心! 想像一下: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掙扎,你發現自己掉進人生的深淵,山窮水盡,走投無路。就在這時,一個陌生人為你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的機會,可以贏得一卡車錢。 你要做的就是參加一系列簡單的遊戲。 你會怎麼做呢?你願意忍受背負巨額債務的屈辱和羞恥,不停地躲債,還是抓住這個機會快速獲得一筆意外之財,即使這會讓你堵上一切? 這就是電視劇《魷魚遊戲》的主題。這部網飛上的最新熱播韓劇風靡全球,目前已經成為網飛有史以來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 和其他觀眾一樣,我也忍不住要去看一看這部劇。這部以「適者生存」為主題的電視劇被大家拿來和《飢餓遊戲》、《無主之地》,甚至《蠅王》等其他劇相提並論,這些劇不是我通常會喜歡看的那種娛樂節目。 但是看到社交媒體上一個又一個關於此劇的截圖和表情包出現時,我決定不讓自己錯過其他人都在談論的話題——儘管朋友們警告我說這部劇既血腥又暴力,看了後有可能會做噩夢,但我還是冒險看了。 魷魚遊戲講什麼? 《魷魚遊戲》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下開展開來:456…

《心靈捕手》提醒我,要為「自我貶損」尋找出路

/
作者:Radish,中國   這周我看了一部電影,電影是這樣的:威爾天生得了一手好牌。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想了兩年才解出的難題,他可以隨手寫出答案;他可以跟哈佛學生討論經濟學,讓對方聽得啞口無言。 他還可以透過一本書或者一幅畫分析出一個人的經歷及秘密。不是他多麼勤奮努力,實在是因為天賦異稟,他天生絕世聰明。 但是威爾出場時是個清潔工,打架後把工作丟了,後來在建築工地上幹活。酒吧、球場是他和朋友們常呆的地方。 被遺棄、被收養、被虐待,喝酒、打架、襲警,這是威爾的成長史。威爾,一個被罪傷害的孩子,一個心靈沒有被愛觸摸過的孩子。 他的自我定義是卑下、自我貶損。他害怕親密關係從而緊閉心門,他也不知道人生該往何處,如何結局。 直到數學教授藍勃發現了威爾的才華。藍勃專門保釋了他,並安排威爾看心理醫生。但是威爾一連氣走了5個心理醫生。 痛心的藍勃沒有放棄,他找到了心理學家肖恩。雖然肖恩第一次照樣被威爾弄得暴怒,但是肖恩也沒有放棄這個孩子。 他向威爾敞開自己,在肖恩這裡,威爾看到一個似乎失敗的生命,一個不完美的人生,一段真實而不膚淺的經歷。在肖恩這裡,他是完全被接納的。 而向來和他一起打架玩樂的朋友查克,也指出威爾是在浪費天賦。這對威爾來說是當頭棒。 影片後來,威爾從逃避世界、害怕以及憤憤不平中將自己釋放出來,他的心靈被愛摸著,得了安慰,也終於有了勇氣去追求所想所要。 當我看到影片中肖恩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對威爾說:「這不是你的錯(It\'s…

《魔鬼家書》閱讀筆記:“無私是最大的道德謊言。”

/
《魔鬼家書》閱讀筆記之無私與委屈 你在一開始就可以教導一個人棄自己的利益不顧,不是因為別人得到這些利益後會感到幸福,而是因為捨棄這些利益會讓他顯得很無私。 甲總覺得有義務抑制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推想出乙可能會有的願望作優先考慮,而乙則要反過來作,這成了一條硬性規定。這樣雙方往往不可能了解對方的真實心意……他們最終決定去做的是兩個人都不想做的事,可雙方都感到自己仁至義盡,私底下滿心希望自己可以由於表現出無私而得到優待,而對方這麼輕易就接受這種退讓,也會讓他們心底恨意安生。 ——《魔鬼家書》第26封

《魔鬼家書》閱讀筆記:“所有的極端主義都要鼓勵,一種除外。”

/
作者:安琪,香港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同溫層效應”在近年來變成一個流行詞,指的是網絡世界裡意見相仿的一群人意趣相投,走到一起討論,彼此聲音愈發相似,同樣的觀點被不斷固化和加強,從而認為自己絕對正確,無法與圈子以外的人進行不同的意見交流,彷彿空氣無法流動的同溫層,無形之中邊界分明,圈子以內是舒適、安穩、自我感覺良好,圈子以外則常是互不相讓,甚至攻擊謾罵,每個人都找一個這樣的圈子,不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