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識到信仰

How-My-Quest-For-Knowledge-Led-to-Faith

作者:謝葆芳,新加坡

我從小就對人生的方方面面充滿好奇。小時候,我和姐姐常常抱著又厚又大的字典在家裡走來走去,假裝自己是有學之士。

可是我為何對知識情有獨鍾呢?

這是因為我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三樣東西是可以讓人自我感覺良好的,那就是財富、美貌和知識。我既沒有商業頭腦,又不想做整容手術,而知識對我來說是最容易獲得的,於是對知識的獲取就成為讓我自我感覺良好的方式。

我喜歡知識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知識看上去可以讓我掌控人生。當我的人際關係遇到挑戰時,我可以通過閱讀人際關係管理類書籍來尋找解決方案;當我想理解生命的複雜性時,我也可以在各種相關理論中找到答案。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勵誌自助類書籍在市場上會如此受歡迎吧。我們覺得,只要擁有更多的知識,就能更好地把握人生。

最後,我熱愛知識是因為它能讓我有價值感與安全感。想擁有價值感是因為我渴望被愛、被珍視;而尋求安全感則是因為我生活在一個混亂的世界裡。

也正是因著這種對知識的渴求,我成為了一名基督徒。我大概10歲時,在圖書館裡讀到了一本圖繪《聖經》,就想閱讀真正的原版《聖經》。由於我對《聖經》的印像是厚厚的、裡面密密麻麻全是字,最後找到的,竟是《大百科全書》,因為它也是厚厚的、裡面密密麻麻全是字。但正是因為閱讀了《大百科全書》,我才認識到這個世界是有嚴謹的秩序並呈現出設計感的,這讓我確信這個世界有一位創造者。

身為一名作家,我知道沒有哪本暢銷書是出於偶然。假如讓一隻猴子來敲鍵盤,我們或許可以在其胡亂打出的字母中發現一兩個單詞。或者,雖然可能性很小,我們還能發現一個完整的句子。但如果我們想從中找出故事情節,那就完全沒有可能了。因為隨機是無法創造出前後連貫的故事情節的。

然而,當我們觀看周圍的世界時,我們會發現很多事物都是有連貫性的。例如水循環,例如四季交替,再例如人體的消化系統。從地理學到生物學、從微觀科學到天文學,我們都可以從中發現秩序、設計、和思想。這些都證明了這個世界有一位創造者。

當然,當我們觀看這個世界時,也會發現其中存在許多的混亂。比如說癌症——它是由於我們體內細胞不受控制地分裂而導致的,另外還有全球變暖。為什麼會有這些混亂的存在? 《聖經》羅馬書6章23節為此提供了答案: 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聖經和合本)。

Sin(罪)這個字的本質可以用其英文單詞正中間的I字母,也就是“我”來概括。當我們本能地取代造物主上帝,將自己當成宇宙的中心時,問題就產生了。

讓我們來想一下都是哪些原因破壞了家庭和睦吧。我想其中最糟糕的莫過於自私?沒有什麼比一個自私的小孩或大人更能使家庭關係不穩定了。因為自私的家庭成員太過以自我為中心,就導致了其他家庭成員的需求被忽視或沒有得到滿足。有什麼比只顧自己喜好的家庭成員更能引起家庭紛爭呢?

作為一個渴求知識的人,我讀過有關各類宗教的書籍。因為我想知道其他宗教是否給我們目前的生活狀態作出了合理的解釋。我發現只有基督教對這些生活中的問題提供了全面的解答。它回答了一些至關重要的問題,例如“我是誰?”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這個世界為何如此混亂?是否有解決之道?我死後會去哪?

正好那段時間我也經歷到知識的局限性。在認知和邏輯上,我相信有一位上帝,並且認為基督教是個非常合理的信仰。但情感上,我卻很難說出“是的,我相信,而且我願意接受耶穌進入我的生命。”

問題在於我的生活一直都很順利。我的家庭環境很好,個人的學習成績也不錯,因此我並不覺得自己需要上帝。而且,我發現周圍的基督徒好像生活得還沒有我好。於是,有一天我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如果祢是真實的,可以請祢證明給我看嗎?”

而上帝真的回應了我。在一個週六的下午,有人又向我分享福音。在此之前我已經聽過很多次了,但這次卻不一樣,真理從我的大腦進入到我的內心。突然之間,我明白了罪是何等地糟糕,也明白了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祂不僅僅是為了眾人死,更是為了我的罪而死。祂是如此愛我。

那天,我接受了耶穌基督作為我生命的救主。

唯有耶穌基督才能真正地滿足我們靈裡對於價值感和安全感的渴慕。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網站

分享此條目!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