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食傳遞愛——今天,你Hygge了嗎?
作者:Wendy W,新加坡;翻譯:Jaslyn See,新加坡
試想一下,寧靜的湖邊,夕陽在天空中投射出橙色和粉色的溫暖色調;你盤腿而坐,面前野餐布上擺滿各色私家美食——新鮮出爐的麵包配自製黃油、真正來自自家田園的田園沙拉,以及入口即化的紅酒燉牛肉;深入的談話和笑聲在席間流動;而隨着天色漸暗,搖曳的燭光也照亮身旁的面孔與笑容。
對了,和你共進晚餐的都是你之前素不相識的人哦。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Hygge野餐,歡迎入席!
Hygge是什麼?
Hygge(發音為hue-ga)一詞源於丹麥,大概意思是“愜意”。但是,Hygge這個概念也包涵任何可以喚起舒適感和熟悉感的東西——從與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時光到手捧熱巧賴在床上。Hygge野餐活動的三名策劃人之一Pamelia(以下簡稱Pam)解釋道:“Hygge就是你在家中與朋友共享美食時的那種感覺。這也是我們想讓大家在Hygge野餐感受到的。”
Pam,Rachal和Wex三人第一次對Hygge精神有所了解是一次在澳大利亞的旅行期間。那時他們剛從同一所大學畢業。三人偶然發現一個印度奶茶小攤,在那裡,人們可以坐在地毯上休憩,一邊啜飲着熱茶,一邊與旁邊的人閑聊。
這家印度奶茶小攤的創意讓Pam和Wex有了舉辦野餐晚宴,並用Hygge來命名的想法。他們想在新加坡重現Hygge精神。“我們最早創辦Hygge野餐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意識到,現在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疏遠,而每個人其實又都渴望熟識感。”Pam說:“現在,想要找到一個可以傾訴的人很難。Hygge野餐想要做的就是為大家提供這樣一個空間,讓大家可以在這裡找到熟識感,可以彼此傾訴。”
第一次Hygge野餐成形於2014年7月。起初,這只是一個為美食愛好者或喜愛交友的人開辦的社交活動,參與者中有一部分是三位策劃人自己的朋友。從那以後,野餐活動逐漸演變成一個宣傳社會公益事業,並可以讓來賓有所獲益的平台。 “我們很努力地嘗試把Hygge做得與其他一般的社交活動不一樣。我們不想讓它只是成為一個供大家玩樂的地方,也不想大家來了這裡只是覺得感覺不錯,然後什麼也帶不走。”Pam說。
一個典型的Hygge晚餐通常有12到16人參加。主持人介紹完當天的主題后是一輪自我介紹與閑聊,然後大家就會像在家用餐一樣傳遞食物——所有的食物都分別裝在共用的大碗里,大碗傳遞到誰手裡,誰就夾一些到自己盤子里。 “因為來的人見到新朋友都會有的點尷尬,所以我們發現,請大家彼此傳遞食物真的有助於打破僵局。”Pam說。
這些晚餐大多都是事先準備好的。身為餐廳主廚的Pam和園藝師兼植物學家的Wex親自準備這些食物。偶爾,Wex在自己的菜園裡栽種的青菜,如九層塔和芝麻菜(火箭菜),也會出現在菜肴中。後來,他們拉攏了環境教育工作者Rachel,請她幫忙為每一位來賓設計、撰寫專門的卡片。
到目前為止,Hygge野餐已經為許多社會公益事業贏得了關注與支持,比如為有需要的獨居老人提供幫助、為尼泊爾4月份發生的7.8級地震災民提供支援等等。
最近一次在9月舉行的Hygge野餐上,三位組織者為大家分享了他們所關注的“食品可持續性”話題。他們精心策劃每道菜,讓整個晚餐本身就能體現主題。在三小時的晚餐時間裡,大家討論了與有道德地進行食品採購和有道德地進行食品消費相關的話題。臨近晚飯結束時,主持人給每一位嘉賓發放了一份九層塔種子讓他們種植,並給每人頒發了一份“變革宣言”,讓大家可以在上面簽字承諾,從此過可持續發展的生活。
先建立社群,再分享信仰
在每次野餐前,Pam都會給來賓發送電子郵件,向他們介紹Hygge。Pam說:“我們會解釋說,我們舉辦這個野餐,是想分享上帝對我們的恩典。我們不會積極地去‘推銷’我們的信仰。我們只會說我們是基督徒,別無其他”。
然而,去年聖誕節的時候,三位策劃人想更加公開自己的信仰。他們為每一位來賓準備了一個大禮包,其中就放有由Rachel親自設計加手繪的卡片,上面談到了聖誕節的方方面面。Pam說:“那是我們第一次願意公開說,‘如果你對基督信仰有任何疑問,可以隨時和我們聯繫’”。
雖然三位活動策劃人後來並沒有跟進這些來賓,也沒有聽說其中任何人信主,但他們表示,通過這些野餐,他們已與很多人進行了真誠的溝通。“如果不能再次見到他們併當面詢問,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當中是否有人信主。”Rachel說: “但我們希望自己有鼓勵到他們,讓他們在與身邊的人互動時,可以更加真誠,更加有愛。”
為什麼做“Hygge”野餐
對Rachel來說,激勵她這樣做的原因是想要“讓自己能夠祝福他人”,並被上帝使用來感動他人的生命。 “我們真的不知道大家為什麼會來參加Hygge,也不知道他們當時有着怎樣的人生經歷。”她說:“我們在基督里有盼望,那他們的盼望是什麼呢?我們所有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在尋找某種相似的盼望,這一點挺震撼人心的。尚未認識基督的人也正在尋找着什麼。我們可以做得最多的就是禱告上帝可以使用我們來為他們的生命帶來祝福。如果這樣改變了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或在某種程度上打開了他們的思維或心扉,那就是我們最大的期望了。”
對於Wex來說,讓他堅持做Hygge野餐的動力來自於他發現不僅僅只有基督徒在“行善”,非基督徒亦如此,並且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間有很多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有時候,身為基督徒,我們可能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也常與信仰之外的人分彼此。”Wex說: “但Hygge已經屢次向我們證明,作為共同的受造生命,我們對人類社會都懷有最美好的期盼。 ”
他說:“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跟人大談特談基督信仰的單向獨白,而是需要大家走到一起,一同想辦法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由此帶來雙方的轉變。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的認識也都得到拓展。”
但對於Pam,之所以做Hygge,是出於一個更加個人的原因。她講述了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女士在街頭表演,人們卻視而不見地走過。儘管Pam有停下來給那位女士一些錢,但那一刻,她覺得那位女士需要的不是錢,而是“有人和她說說話”。
“錢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多東西,但關係卻是買不到,也乞求不了的,所以社群才彌足珍貴。我當初想做Hygge就是出於這樣一個個人的想法——為大家提供這樣一個空間,讓大家可以在其中建立個人的、熟識的關係。這可能是他們在其他地方無法找到的。”
作為基督徒,三位策劃人也很注重聆聽他人,並通過一次次的談話或一次次的接觸來建立社群感。 “每一次的Hygge都強調多聆聽他人,而不是只顧自己訴說。這是大家覺得比較罕見的——很多人很驚訝居然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想法。”Pam說。
“接觸到各色各樣的人之後,我們變得更加謙卑。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那些通常不是很能適應教會文化的人。但他們人都很好,與我們也有完全一樣的人生目標——推進公眾利益,用自己的才能和天賦去祝福他人。對於我們這些基督徒來說,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這激勵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所擁有的資源,並思考如何好好利用它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感謝分享,感謝上帝,這是一個很棒的理念,相當值得我們參考~
感謝主,
也謝謝你的留言,
願上帝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