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修復我和父親的關係
作者:沈思含,加拿大
小時候,對爸爸的印象是,他是個冷漠的人。每天下了班回到家就坐在客廳看報紙和看新聞。那個時候時時刻刻陪伴我的人是媽媽。所以我和媽媽的關係很親密,和爸爸則比較生疏。我從小就知道爸爸在認識媽媽前,離過婚,並且與前妻有一個兒子。因為前妻的家庭很強勢,讓他們的兒子隨母姓;離婚後,孩子也跟着媽媽。這也許是爸爸心中的一個遺憾,所以我有一個像男孩子一樣的名字,而且小學時一直都是剪短髮,以至於我一直對於這件事感到耿耿於懷。
因此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覺得爸爸其實是想要有個兒子。我總是想,如果我是個男生,也許他會更開心,更幸福,會更愛我一些。這種感覺漸漸地在我心中留下了傷害,讓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也缺乏安全感。這也導致我在高中時期封閉自己,總是通過競爭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後來,高二結束后,父母送我出國到加拿大留學。然而留學的第二年,我被診斷患上了憂鬱症。那時,隨着治療,我對醫生說出了我心中藏得最深,最扭曲的感受。原來我認為我爸爸不愛我,只愛錢。在我小時候,只有媽媽陪伴在我身邊,而爸爸只重視我的成績 ,認為他無非是想我長大了可以幫他掙錢。我把我人生中所有的失敗都怪給我爸。我怪他不愛我,怪他希望我是個男孩,怪他希望我成功只是為以後能為他賺錢。然而醫生當時怎麼回答我,我已經記不住了。只是後來病漸漸好了,這件事也被我忘了。
一直到我念完大三,一位朋友邀請我去他們教會的夏天營會。在營會中,我認識了上帝,而且在上帝的感動與帶領之下,從露營回來后,我就決定去教會認識這位上帝。
因着認識了上帝,且在祂愛的感動下,我慢慢去探索這個埋在我心中很久的問題。在某一次的主日學說到了靈魂爭奪戰的主題——我們的價值由什麼來決定?撒旦讓我們活在恐懼中,讓我們只知道用追求功名來獲得自我價值,而競爭和自棄就是這個過程的兩種方式。這讓我想到自己先前的經歷,我不就是一直靠自己去競爭,結果患上憂鬱症而自棄嗎?然而後來我認識了上帝,也明白了我們愛是因為祂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
透過讀經禱告,我可以更多地感受到上帝的愛,從而能因着這個愛來愛自己,接受自己。慢慢地,我也可以感受到其實爸爸在以他的方式,且全部的愛來愛着我們。因着爸爸努力工作,勤儉,我們才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在我3歲的時候,我很喜歡鋼琴,於是爸媽把存摺上一半的錢拿來買鋼琴給我,實現我的鋼琴夢。不止如此,當時我的憂鬱症很嚴重的時候,媽媽一度看不見希望。她問爸爸,如果我一輩子這樣,該怎麼辦?然而爸爸卻說,如果我一輩子這樣,他就養我一輩子。這些都是媽媽後來才告訴我的,當我聽到爸爸做的這些事時,感動地哭了。現在偶爾跟爸爸聊天,也可以感受到他的關愛。他總是教導我,日後要找個能自食其力,愛我,對我好的人。我才明白,其實他們一直都在為我付出,以他們所有能做到的來愛我。
雖然現在爸爸還未信主,脾氣有時還有點暴躁,但他還是那個愛我的人。然而人的愛是不完美的,在上帝的感動下,我明白了父母那不完美的愛,因此我能懷着滿滿的感激,也以上帝的愛來愛他們,並期望讓爸爸日後也能認識到上帝的那完美的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甘心樂意)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