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寧頓之死——麻木有別於醫治

Image-1-Chester-Bennington

作者:Priscilla G,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查斯特·貝寧頓的自殺只不過是當今眾多明星自殺事件中的一例。然而身為美國著名搖滾樂隊林肯公園的主唱,他的死確實震動了我們這一代許多粉絲的心弦。

今年41歲的貝寧頓在7月20號被人發現死在家中——這天也是他的好友Chris Cornell的生日。媒體報道說貝寧頓的自殺跟Cornell的相仿。前聲音花園樂隊和音魔合唱團的主唱Cornell兩個月前也在家中上吊自殺。這個消息一出來就讓我想起了貝寧頓在歌曲《Numb麻木》和《Somewhere I Belong我的歸宿》中嘶吼的聲音——完全表達了我青春期內心的焦灼。很多人也有同感,因此歌曲《麻木》的MV自2007年發布以來點擊量已經超過5.6億。記得14歲那年我尤其喜歡這首歌曲。歌詞描述的是無法滿足別人期望而帶來的挫敗感。
小學時我一直是學校的首席學生長,但到了初中我卻沒有通過考查而成為學生長,於是我感到失望極了。因此,我覺得變得叛逆一點似乎是不錯的主意,雖然我基本上只把叛逆和痛苦放在心裡,只有自己知道。歌曲《麻木》的歌詞也描述了我對我爸爸的不滿情緒——他總是斥責和命令我,從來都不會鼓勵和關心我。

“我變得如此麻木,感覺不到你的存在

我變得好疲憊,並且越發警覺

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我只想更多做我自己,不要像你”

當我唱到最後那一句“我只想更多做我自己,不要像你”時,我就想到我爸爸的缺點。

然而即使我每次都大聲唱着這句歌詞,它仍然無法淹沒在我內心深處上帝的聲音。那年的年末,我再次將自己獻給了耶穌。

沒過多久,我就不再聽林肯公園的歌了。因為我發現他們的歌詞裡帶出的信息跟基督教的價值觀相左。《麻木》的最後一句歌詞在倡導一種驕傲和自我中心的態度,鼓勵我們對我們不想要尊重的權柄人物持有“我比你好”的姿態。這首歌所提倡的麻木自己受傷情感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麻木就是“去除感覺和應激反應”。然而我們必須能夠感受痛苦才能夠知道哪裡出了問題,這個感知痛苦的能力是極其重要的。若是我們身體對疼痛的感覺消失了,放在爐灶上的手就會被灼傷而我們也絲毫不會察覺。正如美國基督徒作家Philip Yancey在他的書《有話問蒼天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中所寫的:“雖然從定義上來看,痛苦是令人不悅的,但正是這種難受讓我們把手指從爐灶上拿開,正是痛苦救我們脫離了被毀滅的危險。除非痛苦的警報信號提醒我們要做出反應,否則我們是不會注意到危險的。”

在媒體報道上看了貝寧頓的人生經歷后,我知道他是一個在痛苦中掙扎的人。我的個人經歷絕對無法跟他的相提並論,然而他卻似乎沒有用最好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痛苦。

從7、8歲到13歲,他一直被一個比他年紀大一些的朋友猥褻。他的父母在他11歲那年離異了。2005年他也跟他第一個老婆離婚。他在毒癮和酒癮上的掙扎和痛苦讓他為樂隊寫出了一些成名曲。然而即使樂隊後來那麼火,他仍舊沒能戒掉這些癮症。

貝寧頓在2009年的一個採訪中說到:“通過麻木自己,我大概能應付這輩子任何的痛苦經歷,而通過音樂我也能發泄我的情緒”。今年早些時候他又說到:“若不是因為音樂,我百分之百早就死了。”

當然,通過音樂或者其他途徑(比如畫畫,作詩,跑步等)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要比壓抑自己的情感好得多。但這種方式依然不能夠完全醫治我們受傷的心。

麻木自己就像是用手指堵住有破口而漏水的瓶子:只能暫時通過手指的壓力讓水不漏出來,但卻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問題。

如果你感覺到自己是個破碎的人,那麼請記得“上帝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詩篇147篇3節)”。我們自己鑿出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是無益的,唯有上帝活水的源泉可以幫助我們(耶利米書2章13節)。就像是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所說的:“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涌到永生。”(約翰福音4章13-14節)

我在此禱告,願你能找到安慰和喜樂的真正源泉。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撥雲見日)

分享此條目!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