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要不要去短宣?(有聲中文)
作者:Adriel Yeo,新加坡
翻譯:Penny Lau,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
國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封面圖片創作:Marie Toh, 新加坡
你是否有短宣的經驗呢?如果你不曾短宣過,那請你想象以下三種情形:
1)你和教會的弟兄姐妹計劃一起到海外體驗一次跨文化的短宣。對此你真的很期待。而且,你們已經聯繫好了當地的一間教會,並了解了他們的需要,也預備好要到那裡去開始一項新的事工。
2)你聽說過那個地方的一些情況。那裡的房屋非常破舊,當地連一所學校都沒有。因此你和朋友們討論決定要捐款來幫助他們的事工。
3)身為青年事工的領袖,你想帶領團契里的青年弟兄姐妹到海外去體驗一次跨文化短宣,藉機讓他們了解宣教禾場的實況。
你是否參加過這樣的短宣,還是知道身邊的人有去過類似的短期宣教?反正我是有。
我並不否認這些短宣旅程的出發點是好的,然而我發現它們並不能總像想象中那麼的有效和有益處。從上面的三種情況來看,一些短期宣教所帶來的傷害可能會比好處更大。
1)新發起的事工可能會難以持續
在短宣過程中,我們有時候會無意中開始一些難以維持的事工。比如上面說的第一種情況。新的事工不只需要金錢投入,也非常需要人力。我們兩個星期左右的短宣結束之後,當地的教會需要靠自己繼續維持那些事工。而大多數情況是,那些教會的牧者本身已經很忙碌了。那麼,要誰去繼續這些新事工呢? 在沒有給予他們所需的人力之下,我們是否加重了當地教會的負擔呢?
我們也可能會忽略當地教會的情況和需要。我們常以自己教會、國家以及文化的情況,來為海外的教會‘打造’一些事工或者活動。但是,能在自己教會進行的事工,不代表也適合別的教會。畢竟,每一個地方的文化不同,面對的人也不同。
說個例子吧。有一位在泰國南部村子服侍的教會同工(她之前在曼谷的教會工作)曾經告訴我,在村子里辦的佈道會拿到城市辦可能達不到同等果效。她解釋道,大部分住在城市的人是無神論者,他們很理性也很多疑。比如他們會質疑上帝的存在。而住在村子里的人一般都相信這世上是有神靈的,有一些人本來就在拜他們所謂的神明,所以他們基本上不會質疑上帝的存在。
同樣的,當我們在為海外教會策劃活動或事工時,若是忽略了文化上的差異,我們所做的事工很可能會功虧一簣。
2) 我們可能會讓當地教會/居民過於依賴我們
除此之外,當我們長期用金錢來支持當地教會的事工時,很可能會讓他們過份依賴我們。
記得有一次,我所在的教會出錢支助一個村子建教堂。我們認為這只是一次性出資幫助他們。然而此後,他們又開始請求我們幫助他們添置更好的吉他以及音響設備。村民們似乎已經習慣性地依賴我們的幫助,而根本沒考慮自己去籌款。
羅馬天主教神父Vincent J. Donovan曾經在東非宣教,他也講到類似的情況。他說,在宣教士們進入東非100多年以後的今天,在那裡卻沒有一個教區能夠自立更生。當東非人民看到海外教會能夠不斷地支助他們(原本的好意只是要幫助東非建立教會),他們便開始過於依賴海外教會,而不再想辦法自己去籌款。
在我繼續之前,我要先聲明,我這麼說並不是在建議我們不要出資幫助他們建教會、學校以及支持當地教會的事工工作。而是我們需要想一想,我們這麼做是否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幫助他們。比如,相比給他們提供建堂所需的全部費用,我們可以根據當地教會的籌款情況來給他們資助。當我們採用適當的方法時,對當地教會是有長遠益處的,他們既得到了幫助,也有機會學習成長。我們所用的方法和我們的良苦用心同樣重要。
3)我們可能會把自己的小算盤誤認為是上帝給我們的使命
很多時候,我們安排短宣的目的是希望年輕人體驗宣教生活和生命得到成長。確實,參加短宣是會讓我們的屬靈生命有所成長。我認識的很多弟兄姐妹都在參加了短宣后對上帝更加信靠了。
但是,如果我們把「體驗宣教生活」以及「門徒栽培」當成短宣的目的,那就本末倒置了。我們應該認清楚短宣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是要我們參與擴展上帝國度的使命——而不是完成我們自己的計劃。
短宣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例如直接傳福音、醫療短宣、領袖栽培或者舉辦營會。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它們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並且幫助那些已經接受耶穌基督的信徒在靈命上不斷成長,也栽培他們事奉上帝。聖經教導我們說,基督徒都是從一位聖靈施洗,成了基督的身子,應以宣讀、勸勉,教導為念,並互相建立(哥林多前書12章13節,27節;提摩太前書4章13節;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1節)。因此,短宣隊應該從這幾個方面着手,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們宣教的對象。
然而,我們有時把次序顛倒了。我常常聽到青年們分享他們參加短宣的見證,說他們在其中學到了多少或如何看到上帝的祝福。相較之下,我很少聽到當地教會或基督教組織反饋從我們派去的短宣隊得到了什麼幫助或益處。我很清楚這一點,因為我曾經也是只專註在「我可以學到和體驗到什麼」 而完全忽視了當地教會真正需要什麼。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做好短宣,就需要把上帝給我們的使命放在首位,而不是滿足自己的需要。
那,短期宣教真的好嗎?
是的!我深信,只要以正確的心態與方式去短宣,短宣可以是很有意義的。
那我們要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先把開始一個新事工的想法擱在一旁,而專註在如何幫助當地牧師更有效地來完成他們的事工。我們可以和一些當地教會建立長期關係,定期與當地的牧師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之後定期到那裡探訪已經聽到福音的弟兄姐妹。這樣我們的服侍就不會為當地同工增加負擔,反而能夠與他們配搭一起開展長久的事工。
在我前幾年的一次短宣中,有一位當地的土著姐妹接受了耶穌基督為她個人的救主。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和一間當地教會合作服侍。那位姐妹信主之後,我就聯繫了牧師邀請她到那裡聚會。後來,當我們再次去探訪那個村子時,我們欣喜地發現那位姐妹已經在固定參加主日崇拜了。
短宣也可以成為鼓勵以及支持當地牧師的好機會。短宣隊可以幫助這些牧師們與一些更大的海外教會聯繫。也可以做主日學事工,甚至也可以講道,來減輕當地牧師的負擔。這麼一來,牧者們可以有一些時間做其他的事工,或許也可以有一些休息的時間。另外一些有專業技能的宣教隊(如醫療短宣隊)則可以幫助教會來服侍當地有需要的民眾。
聖經里有一個例子是我們可以效仿的。保羅打發以巴弗提到腓立比教會去。以巴弗提曾提供保羅需用的(腓立比書2章:25節)。在這裡,以巴弗提並不是一位宣教士,而是為長期宣教士提供支持與幫助的那個人。然而以巴弗提對保羅的幫助很大,保羅形容以巴弗提為他的「同工」。
相同的,我們應該把自己看成是當地教會的同工。說白了,我們應該把當地教會和宣教士們的需要放在首位,並竭力幫他們維持現有的事工。在宣教的禾場上,我們要能夠以當地教會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計劃。
我們或許不能在宣教禾場上久留,但是我們卻可以多次去到一個地方短宣,不斷地和當地教會建立關係並支持他們的事工。雖然每一次停留的時間很有限,但是我們若好好的完成事工,它的果效卻可以是長久的。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撥雲見日)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