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信仰,可不可以再勇敢一點!(有聲中文)
作者:Daniel Ang,印度尼西亞
翻譯:曉晴, 中國
語音播讀:劉弟兄, 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我對大學最鮮活的記憶就是每周日早晨的禮拜。我在當地教會的詩歌敬拜中負責演奏大提琴,所以每周日早晨7點我就會起床去參加排練,為早堂禮拜做準備。很感恩,我們有一群出色的演奏者和一位認真負責的指揮,他能將經典旋律和傳統讚美詩做出絕美的編排。悅耳動聽的音樂,加上牧師針針見血又給人啟發的佈道,每次禮拜結束后我都意猶未盡。感覺接下來一整周需要的基督徒生活補給都被充滿了。
然而,當我回到學校吃早餐時,氣氛立即大反轉。餐廳里到處都是剛睡醒的同學,一些穿着睡衣,一些穿着開派對的衣服,——顯然還沒從前一晚的狂歡中完全清醒過來。有一次,一個朋友問我為什麼在周日穿得這麼正式,我回答說我剛從教會回來,她皺起眉頭問:「教會?你去教會?」
她看上去有點疑惑——沒有敵意也不反對,僅僅就是疑惑。很明顯,在我的大學里,大家已經不再把「星期天」和「教會」聯繫在一起。我感覺自己剛從教會的聖潔中走出來,踏進了世俗世界,在這裡,沒有人談論聖經、上帝或是永生。
這就是我之前的學校:一所位於北美東部的著名文科大學。學校里大家對宗教沒有明顯的敵意,但誰也不會提起,主流的態度就是「別問也別講」。校園裡的這種氣氛壓抑到一個程度,以至於我的一個朋友還專門為此做了一個研究,訪問大家個人信仰層面在學校的經歷和體會。一位受訪者講述他曾經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那時他還不了解學校的這種社交風俗,於是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天主教信仰以及信仰在他生命中所起的作用,最後他得到的回應是大家的面面相覷和尷尬的沉默。
回顧我的大學時光,這讓我想起了聖經中的但以理。但以理年少時被迫離開家庭和民族,被帶到了巴比倫的皇宮,被迫學習伽勒底文字和文化,以便為巴比倫王所用(但以理書1章)。然而,雖然身處異文化,但以理還是勇敢地堅守了上帝吩咐以色列人遵循的信仰和傳統。他拒絕食用皇宮提供的巴比倫食物,堅持只吃蔬菜和喝水。儘管知道有禁令,他依舊每天三次向上帝禱告(但以理書6章10節),以至於被扔在獅子坑中。但上帝救了他的性命
我自己的經歷雖不像但以理般驚險,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在上大學之前,我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基督教的環境中:我的學校是基督教學校,大多數朋友也來自基督教家庭。在這種環境下,我每天都跟上帝打交道,但也因此把這一切當做理所當然。身邊的每個人都說著基督徒特有的語言——常常讚美上帝並談論上帝在各自生命中的旨意。身為一名基督徒,對這樣的環境我簡直輕車熟路。事實上,在當時,談論上帝也是我討父母和老師歡欣的捷徑。
然而,到了大學后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僅僅是跟大家說你「去教會」都是一件奇怪的事。雖然我們有關於宗教的課程,但是如果你談起自己的信仰經歷,別人還是會皺眉頭。當然並沒有誰會公開抨擊宗教信仰,只是大多數人完全不關心屬靈層面的事情,他們只關心物質層面的事——可以說是一種實用主義的不可知論。
與此同時,我們學校還是有一個很活躍的基督教團契的。我偶爾會參加他們的聚會。在那兒我驚訝地發現我的一些朋友竟然也是基督徒。之前我們也彼此聊過很多,卻從沒有談到過信仰,感覺我們就像是一群「地下基督徒」。
我發現一些基督徒在遇到此類情況的時候,會選擇只和基督徒抱團。雖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當時我不認為這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因此,我嘗試去認識很多新朋友,不論他們的信仰是什麼。正因如此,我有了一次在餐廳極其難忘的交談。
那時我正在和一些同是數學物理專業的同學吃晚餐,通常,我們交談的話題是最近最難的作業和物理、科學方面的話題。然而這一次,不知怎麼的,我們的交談轉移到了上帝這個話題上。有人評論到:「如今還有誰相信上帝嗎?」說著他搖了搖頭。
在那之前,我很少談起自己的信仰,但是我有下定決心,如果需要,我絕不會隱瞞自己的基督徒身份。
馬太福音中耶穌的一段話給我這樣的決心:「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馬太福音10章32-33節)
因此我大聲回答道:「我相信上帝。我是一名基督徒。」
朋友不可思議地看着我說:「真的么?為什麼呢?這是怎麼回事?」
接着我開始解釋我的信仰。身為護教學的忠實讀者,我最喜歡的書是像William Lane Craig、Alistair McGrath Alvin Plantinga這一類基督教哲學家或神學家寫的——我非常高興我能有這次絕佳的機會好好使用我所學到的知識,尤其是在我們探討科學的時候。我解釋並維護了我的有神論信仰,我的目標不是傳福音,而是告訴我的朋友們是有“正常”的學生真誠地信仰上帝的。
我能看出我那些不可知論的朋友們很驚訝。此前,他們對我的認識是一名出色的數學物理學生,根本無法把我和那些「奇怪的宗教人士」聯繫到一起。
我們的交談持續了一個小時還多,最後因為餐廳要關門才不得不結束。我感覺這像是一次小小的「獅子坑」時刻:我是餐桌上唯一一名基督徒,要應對各個方面的質疑。雖然沒有人完全信服我的答案,但是最後也沒有人能反駁我。我認為我做到了「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做準備,以溫柔敬畏的人回答各人。」(彼得前書3章15節)
最終,我和我的朋友們依舊按各自不同的生活軌道前行,但是我還是希望他們最終能夠找到上帝,或至少能夠有感動更深入地思考一下這些問題。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的那次交談在那一刻打破了學校的冷漠氣氛,並且感謝上帝,祂給了我勇氣即便在公共場合也堅守自己的信仰。
回顧往事,我發現正是這些微小的時刻堅定了我的信心。在那樣的環境中,我做的哪怕是和基督教只有一丁點關係的每一件小事都提醒我自己的信仰是什麼。而周日的禮拜再也不是一種形式,而成為了我每周的靈命補給站。我做的任何一個細小的事情,比如每次在餐廳吃飯時公開做飯前禱告,對我來說都變得意義非凡。
最後,就像聖經中的但以理得以在巴比倫倖存一樣,我這個但以理也安然度過了自己的大學時光。儘管有些時候我認為自己本可以為信仰再勇敢一點的,但我相信我踏進世俗世界的第一步是一次成功的開端,同時我也在禱告,祈求上帝繼續加添給我力量,讓我未來不論身在何處都能堅守自己的信仰。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一起來慶賀)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