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提醒我,要為「自我貶損」尋找出路
這周我看了一部電影,電影是這樣的:威爾天生得了一手好牌。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想了兩年才解出的難題,他可以隨手寫出答案;他可以跟哈佛學生討論經濟學,讓對方聽得啞口無言。
他還可以透過一本書或者一幅畫分析出一個人的經歷及秘密。不是他多麼勤奮努力,實在是因為天賦異稟,他天生絕世聰明。
但是威爾出場時是個清潔工,打架後把工作丟了,後來在建築工地上幹活。酒吧、球場是他和朋友們常呆的地方。
被遺棄、被收養、被虐待,喝酒、打架、襲警,這是威爾的成長史。威爾,一個被罪傷害的孩子,一個心靈沒有被愛觸摸過的孩子。
他的自我定義是卑下、自我貶損。他害怕親密關係從而緊閉心門,他也不知道人生該往何處,如何結局。
直到數學教授藍勃發現了威爾的才華。藍勃專門保釋了他,並安排威爾看心理醫生。但是威爾一連氣走了5個心理醫生。
痛心的藍勃沒有放棄,他找到了心理學家肖恩。雖然肖恩第一次照樣被威爾弄得暴怒,但是肖恩也沒有放棄這個孩子。
他向威爾敞開自己,在肖恩這裡,威爾看到一個似乎失敗的生命,一個不完美的人生,一段真實而不膚淺的經歷。在肖恩這裡,他是完全被接納的。
而向來和他一起打架玩樂的朋友查克,也指出威爾是在浪費天賦。這對威爾來說是當頭棒。
影片後來,威爾從逃避世界、害怕以及憤憤不平中將自己釋放出來,他的心靈被愛摸著,得了安慰,也終於有了勇氣去追求所想所要。
當我看到影片中肖恩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對威爾說:「這不是你的錯(It\’s not your fault)」時,我開始痛哭。威爾對待自己的態度不正是我生命的寫照嗎?
在這20多年的生命里,我用自己的言語、行為、穿著,眼神去裹挾內心的恐懼,不安和自卑。
在生活、工作的選擇、與父母的關係、朋友的關係以及與戀人的關係中,我都不斷地自我責備。而這些責備都變成了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
於是我變得更加敏感、多疑、自卑。可是在外顯出來的卻是驕傲,不屑,以及無數深夜裡的夜不能寐。
一個周末,我偶然看到一個視頻,才發現自己是嚴重的討好型人格,在人際關係中我會儘力與人保持和睦,遵從別人的意願卻總是忽略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即使內心有一萬個不願意都不願意表達出來。
比如在工作中一味地迎合別人的想法和意見,卻不願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或在服侍中一有失敗,就把所有的錯誤都歸結於自己……
看起來我會妥協,情商高,但實際上我暗自神傷,不停地內耗自己,把所有的罪責都歸結到自己身上,並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不停地自我否定,直到自己筋疲力竭。
威爾很幸運,遇到肖恩教授帶他走出內心的牢籠。而我,何嘗不是在每一天,每一次自責時需要被上帝溫柔地提醒,祂愛我,祂已經赦免我,所以我可以在祂裡面坦然無懼地生活呢?
當我因自己的罪害怕,自責,我需要被提醒,祂的慈愛高過我的罪責:「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祂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祂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
天離地何等的高,祂的慈愛向敬畏祂的人也是何等的大。東離西有多遠,祂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詩篇103篇8-12節)。
當我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盼望,沒有未來,我需要被提醒,我可以過嶄新的生活: 「……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哥林多後書5章15-17節)。
我有信實慈愛的上帝,祂的愛永不改變,因此我不用再逃避或遮掩我的罪,而是完全地向祂敞開;上帝寶貴的獨生子已經用自己的生命為我贖罪,我就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罪責超過祂可以救贖的數額。
相反,我可以不再緊盯自己的缺陷、過失和不完美,不再去在意別人的眼光,而是定睛耶穌,單單為祂而活,活出祂在我裡面的生命,活出我嶄新的生命。
願你我都被上帝的愛觸摸,不再自我貶損,自我逃避,也願我們每天都被提醒,我們這嶄新的生命是多麼寶貴,又是多麼真實。
《心靈捕手》1997年上映,獲第70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原創劇本獎。中文名字翻譯的非常特別,但是英文更為直白,我也更喜歡《God Will Hunting》,圖片版權聲明:文中視圖片來自網上,所有版權皆屬原創者所有,如果認為本平台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配合修改。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