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命日糧 : 真正的盼望
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得前書1章3節
在1960年代初期,美國舉國上下都對未來充滿盼望,覺得前景一片光明。年輕的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提出了「新疆界」、「和平工作團」,以及登陸月球的計劃。蓬勃發展的經濟,使許多人期盼未來的好時光能持續不斷。但不久後越戰升溫,國內局勢動盪,甘迺迪遭人暗殺,而原本樂觀的社會所接受的一些常態,也就此瓦解。持樂觀主義並不足以面對現況,隨之而來的是盼望的幻滅。
接著,在1967年,改革宗神學家于爾根·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在其著作《盼望神學》(A Theology of Hope)中提出了更清晰的觀點。我們所走的道路,並不是樂觀主義,而是盼望之路,兩者截然不同。莫特曼認為,樂觀主義取決於當下的環境,但盼望卻是奠基於上帝的信實,而不受處境左右。
這樣的盼望從何而來呢?彼得寫道:「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得前書1章3節)。我們信實的上帝已經藉著祂的愛子耶穌,勝過了死亡!這個史上最偉大的勝利,使我們能超越單純的樂觀主義,並能在每一天與每個處境中,持守堅定、活潑的盼望。
— 柯貝爾
不論你是比較樂觀或悲觀的人,有哪些事情會使你憂心?為何懷抱著盼望,會比持樂觀或悲觀的態度都來得更好?
上帝啊,這個世界令人沮喪和迷惘,有各種聲音試圖使我失去一切盼望。求祢幫助我,讓我的心堅定地信靠復活耶穌所賜的應許和大能,因祂是掌管未來的主。
全年讀經:
創世記18-19章;馬太福音6章1-18節
創世記18-19章;馬太福音6章1-18節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