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牧師家的孩子,是怎樣一種體驗
作者:Ashley Muñoz 譯者:Abby 有聲播讀:Joya
因為上帝就是這樣創造的啊。
小時候,這就是我所有問題的答案。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太陽為什麼是橙色?瓢蟲的翅膀為什麼那樣摺疊?我所有的問題,我身為牧師的父親都會回答:「因為上帝就是這樣創造的啊。」當時我很沮喪,但回首往事,這個答案驅使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獨自找出答案。
在教會成長也有挑戰。當告訴朋友我是牧師家孩子,在他們想像中,我是一個從不說髒話、聽Colin Buchanan讚美詩,有特權稱呼教會一大群牧師為「叔叔」的人。在他們的心目中,我總是穿著一件嬌小的花裙子,禮貌地與大人們交談,全心全意地敬拜讚美。大家都知道我是「牧師的女兒」,都期待我表現得聖潔、敬畏上帝,不犯錯。教會之外呢?我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但是,天哪,當我在教會的時候,我就是名人。
我並未在這些高期待下崩潰,這得感激我父母的養育方式。父母從未讓我覺得需要在別人面前演戲(按特定方式行事為人)。一次,因為把吃了一半的早餐帶到學校,我感到很尷尬。父親對我和哥哥說:「你們永遠不需要為任何事感到尷尬,除了罪。」這番話我一直銘記於心,那幫我應對他人的期望。只要我的心是純潔的,其他人對我的想法或要求都無關緊要。
我感激父母的養育方式。他們為我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敬虔的行為和聖潔的態度。
他們彼此友好交流,把計劃交託給上帝,每周日必定帶我去教會。
成長過程中,我有很多機會看到父親用上帝的話語鼓勵和勸誡會眾——相信和順服(出埃及記);用正直的心做任何事(箴言);保守我們的心遠離邪惡(詩篇);先尋求祂的國(馬太福音)。對我來說最有意義的是,父母不僅教授這些話語,也全力活出這些話語。
初中時,我與上帝的關係出現了裂痕。
上帝讓我進入到一所很好的學校讀書,那裡課程難但很有趣,同學間彼此競爭,大家都很有毅力。和其他同學一樣,我努力學習。幸運的是,我考試成績還不錯,寫的文章也被老師拿來在課堂宣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內心發生了變化。我愈發地從成績中尋找安全感,全然忘記了獲得好成績是因著上帝的恩典。當我表現好時,這就進一步鞏固了我作為「尖子生」的身份。當我做得不好時,我就會苛責自己,「我太沒用了,什麼都做不好。」
大約在同一時間,我越來越不喜歡禮拜時間。我厭倦了這些歌曲和靈修。在家裡,我變得挑剔又易怒,經常諷刺父母和兄弟,把學校的壓力轉嫁到他們身上,因為我覺得他們不明白我面對的是什麼。父親教育了我,但他們不知道我怎麼會變成這樣,因為我不願與他們分享我的感受。事實是,我正飽受信仰缺失的痛苦。那一刻,上帝不是我生活的中心,我的學業成績才是。我覺得上帝與我所取得的一切無關。
直到年初級學院的時候,上帝才醫治我。祂加給我一種嚴重的疾病,差點住院。
我無法正常生活,每次不得不連休好幾周。在那段時間裡,我開始質疑上帝:「為什麼這會發生在我身上?」
上帝回應了我,孩童時期主日學的所有記憶重新浮現,隨之而來的還有慈愛天父的應許。我讀了如耶利米書29章11節、詩篇119章50節和羅馬書8章38-39節的經文。詩篇119章50節特別安慰到我的境況。因為生病,我感到生活被破壞了,但上帝的救贖計劃保全了我的生命。此外,祂讓我明白,學校不是生活的一切,上帝才是。它提醒我,我們工作不是為今生,而是為未來。我被迫重新安排生活優先次序,並且問自己在學校如此努力是為了什麼。
當我終於能夠重返學校時,我把對成就的熱愛都交給了上帝,發誓無論做什麼,都為祂的榮耀做,不是為自己;為祂工作,不是為人(歌羅西書3章23節)。在開始任何學習前,我都會迫切地禱告自己有正確的動機,這對祂來說才是重要的,不是我的成績。我開始有規律地閱讀聖經,慢慢地我又愛上了祂的話語。我祈求上帝幫助我愛家人,祂回應了。
生病後我養成了一個新習慣,就是跟父母探討關於信仰的問題。過去我一直怨恨他們,避免與他們交談。但上帝讓我看到我需要愛家人;上帝也讓我看到家人是我解決生活問題的有力後盾。感謝主,他們欣然原諒了我,並向我清楚地解釋了聖經。隨著病情好轉,我也開始和朋友們談論更多更深的話題,比如如何將上帝教給我的功課應用到我日常生活。我參加了一次宣教之旅,學會了服侍祂國度的子民。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和上帝的關係越來越親密。
如今,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上帝的參與,我努力承認祂的名,並在做的每件事中把祂放在首位。
情緒低落時,我會和祂交談;高興時,我會讚美祂。因此,我感覺到祂一直與我同行。
牧師家孩子和其他孩子沒什麼不同。我同樣有起落,哭泣,起床,然後和其他孩子一樣生活。不聽父母的話,頂嘴,生氣,當事情沒有按照我的想法時,我會發脾氣或不理睬人。我睡懶覺,玩電子遊戲,和別人一樣瘋狂地刷劇。
當牧師家的孩子並不能讓我變得更聖潔。但會讓我更深刻地意識到,我是為祂分別開來的。人們對「牧師的孩子」的高期望,好處之一就是提醒我,用基督徒的方式去思考和行為,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馬書12章2節)。跟隨父母服侍教會的榜樣,我也學會了用自己的恩賜來服侍他人(彼得前書4章10節)。歸根結底,是上帝讓我經歷了失去祂、找回祂、學習再次與祂同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