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中的愛與嚴厲

作者:以利亞       有聲播讀:木木

 

你的兒女……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紀伯倫

 

我非常喜歡紀伯倫的這首詩,他一語道破了父母與孩子的實際關係。孩子是我們所生,但卻不屬於我們,他們出於上帝,更屬於上帝。

說到親子關係,不得不談管教。管教中的嚴厲需要分寸和火候。

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愛著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得到卻與付出的不成正比。多少家庭在兒女的教育問題上苦惱,憤恨,甚至自責。

我也面臨著這個問題,所以看到本月主題,我的心不免微微一震,一方面我也面臨著一個正值鬢年之「亂」的女兒,另一方面我在教導她時同樣慌忙無緒。總也不得要領,掌握不好火候,常常搞得雞飛狗跳,面紅耳赤。

不做作業母慈女孝,一到學習就劍拔弩張。我想很多父母和一樣吧,對於孩子,無從下手常常用武力,這種最簡單最直接,又最粗暴的方式解決與他們的「戰鬥」,打後又心疼不已,懊悔很久。

 

親愛的家人,你也面臨著如此的處境嗎?

《箴言》上記著:「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箴言23章13-14節)。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對一個冥頑不靈、行走偏路的孩子,作為家長必須管教。

但前提是這個孩子真的偏行已路不聽勸戒。我們常常忽略這個前提,同時我們作為父母也要清楚,即便是打,打也不是目的,目的是因為愛。

尤其打完之後要與孩子溝通他不對的地方,並指出為什麼要打,以後該如何去做。決不能打完之後就不管了。這不是上帝對我們要求,也不是祂教導我們做的。

 

公正的教育可以樹立正直的心。

每一個孩子的腦袋都不是空的,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和認識。那作為父母,我們除了要明確前提以外,必須建立公正的教育,公正里有公平,有公義。

上帝在教導以色列這個常不聽話的「孩子」時,祂用的手段決不只是打,而是先給時間,給機會悔改,再點明他們的錯誤。實在不聽才用管教的手段。

即便如此,上帝最後還是告訴以色列,什麼時候轉回,什麼時候就收了皮鞭。上帝對人的救贖也是如此,上帝用慈愛的索牢牢地抓住我們,不至於讓我們這些小羊迷失了方向。

那麼我們作為父母也要效法上帝,不能胡來蠻幹。我想父上帝才是那位最了解孩童之心的上帝,祂總是充滿耐心,充滿恩典,不輕易動怒也不總是懲罰。

我們的管教要出於愛,這樣才能傳遞正能量,幫助孩子樹立一顆正直的心,而非打罵過後不知所措,心中充滿恨意,讓事情事倍功半。

前不久,我的女兒一連三天,都因為學習態度極不認真,口出狂言,說了一些不分輕重的話,使我十分氣憤。

剛開始我是忍著不罵,只講道理,後來我發現說教一點作用都沒有,於是我在心中暗暗禱告:主耶穌啊,我實在忍無可忍了,我想痛揍她一頓!上帝沒有回復我,第二天我又在心裡向主說話:我還是想痛揍她一頓!

上帝把「等等看」的信息放在我的心中,第三天我實在是忍不住了,我再向父上帝禱告:我能揍她一頓嗎?再不打自己就快爆炸了,如果您不讓我打,請明明地告訴我!

沒等天父點頭,一頓小皮鞭狠狠地抽在女兒的小屁股和手臂上。

當時我的心裡除了憤怒,更多的是心疼,心痛,我的心好像在滴血。心裡閃現出一句話:用棍棒管教你的兒女,長大後他不偏行自己的道路。

經歷此事後,我想說的是,不是不可以打,是在打前先問問那位造她的主。後來,孩子向我承認錯誤,第二天早晨醒來,女兒向我說的第一句話,令我感到吃驚,她對我說:”媽媽,其實昨天的事我有錯,是我不對,但你也有錯。媽媽你可以抱抱我嗎?”

當時我沒有回答,我想這是天父的愛再次臨到了我,祂要借著女兒的嘴來告訴我,打可以,你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上的問題和方法。剎那間我的眼濕潤了,與女兒相擁在一起,彼此原諒,互訴衷腸。

 

為人父母的你請把那顆焦慮的心交給上帝,祈求幫助。

時至今日我也是在探索中,尋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常試著從天父那裡獲得亮光。每個人都是初為人父人母,我也是天父的孩子,我也會犯錯,甚至犯罪,那麼孩子也是如此。

很多父母在當今的時代里十分焦慮和焦躁,特別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更是如此。

不客氣地說,有時我們會把家庭、工作、生活中的壓力,變相地釋放給孩子們,把他們當作出氣桶。

把身上的煩躁化成戾氣強加於孩子,甚至是把自己沒有做好的事,要求他們一一完成。我想,這對他們來說是十分不公平的!

 

上帝更不會允許我們這樣做。

那麼就讓我們攜手孩子,共同經歷他們成長。他們的成長也是我們的成長,他們路也是父讓我們必走的路。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父喜愛的,祂關注關愛並且關心他們,主耶穌曾向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馬太福音19章14節)。

主是多麼喜愛有一顆赤子之心的我們啊。在這篇稿件中,我不想過多的討論如何教導孩子的方法和方式,我想說的是,我們應該在生活中跟隨主的指引,把祂接到心裡,接到家中,讓祂居首位掌王權,我們作個合格的執行者豈不樂哉!放下焦慮的唯一方法就是——與基督聯合。

我特別認同紀伯倫在《孩子》中將弓和箭比喻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父母是弓,兒女是從父母那裡射出的箭,弓箭手是上帝。

弓箭手望著箭靶(終極的目標),祂用儘力氣將弓拉開,祂的箭射得又快又遠。讓我們懷著快樂的心情看著從我們這裡飛出去的箭吧!因為弓箭手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分享此條目!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