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搞錯了福音的重點?
作者:Jess Ragg 翻譯:Rui Qi 有聲播讀:小七
在聖經學院 ,我還記得在我們要上交關於傳福音的作業之前的那份恐懼。
我們的任務是:實踐街頭佈道。
如果你像我一樣內向的話,僅僅只是想像一下這種情況就會讓你渾身冒冷汗。很多時候,我連打電話和點披薩都困難,更別說去問街上的陌生人是否願意認識耶穌了。 我不知道像我這樣的人要如何進行街頭佈道。
雖然我相信傳福音很重要,但街頭佈道者卻令我感到焦躁不安,因為老實說,他們有時給人很大壓迫感。
但是這一天還是到來了,在記住預先發給我們的談話內容後,我們三三兩兩地前往奧克蘭的街道。 我的小組最終來到了奧克蘭公園(Auckland Domain),這是一個繁忙的大公園,裡面擠滿了奧克蘭市區的人。 在團隊成員相互鼓勵和一起禱告之後,我們挽起袖子開始「干正事」了。
談話大概是這樣的,「嗨,你好,請問我可以問你兩個問題嗎?」,我們其中一個人對著一個路過的行人說到。「如果你現在死去,你是否毫無疑問地知道你會去天堂?」
我們甚至沒來得及問第二個問題,因為那個人的臉立刻亮了起來,她說,「是的!我是基督徒!」隨後她花了一些時間跟我們談論她的教會,她的生活等等。她又提到她來紐西蘭上學後覺得有點兒孤單,並希望我們能為此禱告。
於是,我們為她禱告。但與此同時感到一絲挫敗感,因為我們並沒有給她傳達「好消息」,她已經知道了呀。 很無奈地,我們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結果這次遇到的也是一名基督徒! 雖然我們進行了一場美妙而有意義的談話並且互相鼓勵,但並沒有誰因此得救。
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我們詢問的人也是基督徒,他在談話結束時感謝了我們,因為他當天感到非常得難過,並且他說:「我今天真的非常需要這樣的談話」。隨後,我們回到了校園,感覺我們在街頭佈道上的努力似乎並沒有取得什麼成功。
那天晚上晚些時候,我坐在打開的筆記本電腦前,遲遲無法開始寫作業,我真的被難住了。 「我要如何去寫一篇關於一件我根本沒有做過的事情多有用的文章?」
就在我為自己無法寫出3000字論文而哀怨的當下,我遇見了上帝。「誰說你們沒有給他們傳福音?」的想法在我腦海中盤旋。 因為我們確實傳了。 我們分享了福音——關於耶穌的好消息。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 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上帝國度好消息的神學意義。
我們街頭佈道的那天有沒有人「得救」? 沒有。
那些人是否受到那天的影響和鼓舞? 百分之一百是的!
真正的救恩是什麼
救恩既是以事實為根據——例如是的,需要做一個決定——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一個與那個決定一致的長久的承諾。 救恩,按照神學的定義,是一個人從罪惡中被拯救出來並變得完全。
由此,人會與上帝建立正確的關係。他們不僅在未來的某一天會進入天堂,也會在現在就與上帝同在,並在日常生活中經歷上帝。
然而,當今,救贖主要被簡化成了信主的呼召,似乎像是在獲得進入天堂的「護照蓋章」並在名為「如何成為基督徒」的待辦事項清單上打勾一樣。
N.T Wright在他的《耶穌作王,什麼意思?(How God became king : the forgotten story of the Gospels)》一書中提出,我們已經忽略了傳福音的重點。我們看到了人們「被拯救」的需要,認為福音是一本告訴我們如何生活的剪貼畫——就好像基督教的伊索寓言,好像基督在世上的目的只是為了給我們一個具有道德意義結局的故事。
我們需要讓福音重塑我們的生命
我們都是被社會告訴我們的「大故事」塑造的,這些故事塑造並組成了我們生命的根基。這些「大故事」總是會說一些類似於:「除非我….. (填入社會告訴我們的必須去完成的重要的事情,如完全發揮自身的潛力找到一份極好的工作,開始一段戀愛關係,留下一份遺產)否則我就沒有任何價值。」
另一個流行的「大故事」是:「沒有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或者「一切都只是巧合——包括我的存在」。
這些「大故事」定義了我們的生命,並在我們裡面牢牢紮根,就如同是一個又大又重的鋼筋混凝土地基,我們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是構建在這個基礎上。它們是一切事物的基礎,並從生活的各個角度都得到證實和肯定——廣告、書籍、抖音、電視節目,甚至我們聽的音樂中。
但是對於我們基督徒來說,「大故事」卻是——基督是得勝的救主。
我們需要將福音看作是宇宙中善與惡之間爭戰的偉大而有力的故事,耶穌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全面勝利,我們被從黑暗中救贖回光明的國度。 從創世記到使徒行傳,一切都歸結為:上帝正在救贖祂的子民。
此外,在我們真正將福音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背誦如耶利米書 29章11節 或約翰福音 3章16 節等經文也只不過是在我們心中那座又大又可怕的「你還不夠好」的地基上面貼上感覺良好的「便利貼」罷了。
一旦我們理解了福音的全貌,我們的信仰就不僅會具有更深的「粘性」,我們也開始有可能將上帝國度的美麗和奇妙呼吸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並帶給我們周圍的人。
我們會像一個知道自己是屬於上帝國度的人那樣活著,我們的談話和行動不再僅僅是肉體的行為,而是成為聖靈的器皿,祂與我們一起,並通過我們做工。
我們要用福音互相鼓勵
大約一年前,當我正處於糟糕的處境時,一位女士鼓勵了我。在這期間我向上帝禱告,「上帝,我需要一些印證來知道你在我身邊」。我剛在心裡這樣禱告完,一位女士就走了過來。當時我們的女兒們在正一起玩耍,她開始和我聊天。她不僅經歷了與我當時相同的困難,還戰勝了它。她就是我禱告自己能夠在爭戰中得勝而成為的模樣。在那一刻,我經歷了上帝的救恩。
幾年後,在面對一位新媽媽的傾訴時,我能夠給予她相同的鼓勵。 「我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媽媽,」她告訴我,她心裡有一堆理由支持她這麼想——沮喪、懷念沒有孩子前的生活、無法母乳餵養。
我自己有一個一歲的孩子,而且我是瓶喂我女兒的,所以我了解她的感受。我給了她一些我學到的瓶喂技巧,並告訴她,她的感受是正常的。
「你是一個偉大的媽媽,」我補充到,比我剛和她談論沖奶粉的技巧時要更堅定,因為我知道這更重要。 「你對每件事都左思右想,這恰恰表明你是多麼關心你的孩子。雖然你可能感受不到,但這個孩子是上帝給你的,並且祂一直與你同在,即使在困難重重的當下。」
朋友們,正是在這樣的對話中,我們肯定了福音的真實性,並將人們帶回到上帝的大故事中。上帝的救贖意味著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個需要看到祂恩典的時刻都與我們相遇——救贖是隱藏在一切之下的「大故事」。
我們要與他人分享這個好消息
雖然我絕不是那種熱衷於傳福音的人,但我每天都在努力記住,上帝正在我裡面完成祂的救恩——在對的時間給我對的話語與別人交談,在我夜不能寐的時候為他人禱告。我在努力提醒自己我的日常生活與在奧克蘭那天的街頭佈道沒有什麼不同。每天早上,在我蒙召去做的每一件事中,我都要向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傳播耶穌的好消息。
無論你今天身在何處,我都想鼓勵和敦促你。你的生活中有受傷的人——那些精疲力竭、失望、勞累、疲憊、悲傷的人……(還有受到其他傷害的人)
孤單的學生、焦躁的母親、心碎的朋友——都是我們可以提醒他們福音真諦的一些例子。無論他們正在經歷什麼,上帝都與他們同在,耶穌會在他們的處境中與他們相遇,祂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關於上帝徹底拯救了他們的這個「好消息」,他們今天需要聽到的是什麼?或者今天就問一個朋友,「需要我怎樣為你禱告?」
我們如何用福音的核心真理來鼓勵我們生活中的其他人(基督徒或非信徒)——上帝拯救我們,我們一直活在救恩之下,當耶穌再來時,我們會永遠與祂同在?
我們永遠都需要聽到福音,所以讓我們不停地與人分享它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