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世俗文化?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
翻譯:RuiQi
有聲播讀:枝子
作為一個 成長在教會強烈抵制和譴責搖滾樂時代的人,我很小就被捲入了這場“文化戰爭”。 我不敢回想曾經自己是多麼強烈地提倡“純潔”文化(不僅僅是性純潔)。 我只聽基督信仰音樂的CD。 即使是現在,當有人提到某首世俗歌曲時,我也會聳聳肩。 “我有點像在保護傘下長大的,”我咧嘴笑著說。
與我不同,我丈夫小時候在教會外長大,他就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文化戰爭”。 因此,他沒有刻意地在文化問題上去劃清界限,並不像我一樣那麼死板地看待事物:他能更好地理解善與惡、真理與非真理,這些矛盾又複雜的問題。
在電影中,我丈夫能透過表像看到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在世俗音樂中,他能聽到歌曲表達出的靈魂層面的問題,其歌詞中傳達的內容可能比基督徒聽的歌曲更為真實。
幾周前,我女兒發給我 Taylor Swift唱 的《This is Me Trying》——因為這首歌能表達出她在心理問題上的掙扎。 她一聽就覺得歌詞表達了她的心聲。 你可能不太會在 “基督教”歌曲的歌詞中聽到“當我生氣時我的話有殺傷力”或“不是我倒的威士卡”,然而基督教歌曲卻沒法精准捕捉到我女兒內心的衝突和渴望。
丈夫還讓我明白有時當我將文化問題黑白對立——試圖消除所有的灰色地帶時——我可能會錯失發現一些人類文化中存在的深刻闡明上帝真理的部分。 特別是表明罪惡帶來的破碎以及我們非常需要拯救者的部分。
我是在建議你去把《權力的遊戲》全部看一遍嗎?當然不是。我並不是在講一些天花亂墜的藉口來否定聖經中所說的,應該思考那些真實、高尚、正確和可愛的事(腓立比書4章8節),讓大家去愛世界上的事(約翰一書2章15節)。
我是想要分享關於如何辨別和抵制對文化問題和人的簡單分類的衝動(特別是因為文化對立往往會讓我心中產生一種法利賽人的優越感)。
學習辨別上帝的真理
正如奥古斯丁的名言:“一切真理都是屬上帝的。”這意味著無論我們的文化如何揭示上帝的真理,它仍然屬於上帝,我們可以安心接受。
我們可以找出文化中所揭示的美和真理,並明白它們源於上帝。
當保羅為了揭開雅典人渴望得到的真相而公開引用雅典的世俗詩歌和神話時,我就看到了這一點(使徒行傳 17章16-34節)。
從各樣的途徑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上帝真理的存在,這改變了一切。 我們在諸如“純潔的人看,萬物都是純潔的”(提多書 1章15節)和“你的眼睛就是你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健康,全身就光明。”這樣的經文中看到這一點。(馬太福音6章22節)。 上帝的真理説明我認識和辨別萬物中的真理,能夠隨時從各種不同的來源中學習,因為這一切都會通過祂的話語和聖靈過濾。
我和丈夫沒有插手管我們的孩子,而是選擇使用文化互動和媒體作為我們與他們進行一些重要話題討論的墊腳石。
例如,當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允許他們看《Bill Nye The Science Guy》。 現在, Bill Nye的想法與我的想法截然不同。 他非常直言不諱地認為不是上帝創造的世界。 雖然他是一位很棒的科學老師。 但我相信我的孩子們知道誰是科學的真正源頭,不過他們仍然可以通過Bill Nye去瞭解上帝所創造的世界。
所以,我會去聽Bill Nye的視頻在說什麼,並將其看作為孩子一生中都可以為護教學的對話做準備的跳板——不管是在他們與自己還是與他人的對話中。 若是上帝的旨意,他們將掌握這些真理,並用它來榮耀上帝。
舉最近的一個例子:我17歲的孩子喜歡我國的一位著名播客的節目,但這位播客最近開始公開吸食大麻。 我們沒有禁止孩子繼續聽他的播客,而將這作為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詢問他的想法——教他辨別力。 這個播客有什麼優點? 這位播客是否錯做了什麼? 你如何看待他利用他的平臺來宣導大麻?
我不再將世俗文化視為對我信仰的侮辱,而是開始更多的將這些視為能提出有關上帝對話的機會。
這樣做讓丈夫和我很感恩地意識到上帝無處不在。 祂把很多 “世俗的”變成了神聖的。
這也提醒我,我並不比其他人好,我也同樣迫切地需要耶穌。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敗壞的總是行為嗎? 難道不是也源於我們裡面罪惡的欲望,也許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欲望? 記住耶穌的話:“因為從心裡發出惡念、兇殺、姦淫、姦淫、偷盜、假見證、譭謗人。 這些都是污穢人的東西。”(馬太福音 15章19-20節)。
通過文化吸引需要耶穌的人
所以我們繼續用文化來吸引人走向救贖,因為把自己困在一個沒有世俗文化的地堡裡,不僅會讓我們錯過成長、學習和看到上帝救贖的方法,也錯過了接觸真正需要耶穌之人的機會。
當我住在烏干達的時候,我不得不學習一門新的語言,這意味著要以學習者的姿態,選擇謙卑和理解。傳達的資訊是:“我非常關心你,明白你的心在說什麼。”
回到美國後,我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因為我開始認識 LGBT+ 社群並邀請他們到我家吃飯。 要成為一個可以參與心靈層面對話的傳教士,我需要瞭解他們的歷史、文化和語言——以及他們靈魂深處在問些什麼問題。 這意味著我可能需要看一些包含這些觀點的電影。
提摩太凱勒在他的著作《講道:在懷疑時代傳達信仰》中談到,在涉及文化問題時,我們可以以“是,但又不是,但其實是…..”來回應。 他的意思是我們可以學會深入理解(共鳴)文化,即使我們不贊同它回答問題的方式,但要肯定它提出的問題。
換句話說,就是學會這樣回答:“是的,你感覺到的這個‘空洞’,你問的這個問題,是合理的。但是,你找錯詢問的地方了。在這一點上,上帝是你最終的答案,祂那裡有你所想要尋找到的東西。”
以電影《神奇女俠》為例。 她是一個完美的角色嗎? 並不。 但據我的朋友Marilette說,“神奇女俠是第一個完全具備戰鬥技能卻全然出於愛而非復仇而戰鬥(或其他一些複雜、痛苦的背景故事)的超級英雄。” 她認為神奇女俠可能是銀幕上對聖經中合上帝心意的女性形象最準確的描述。
我們可能不能在這一點上達成一致,或者我們不想過分高舉一個虛構人物或文化偶像。 但是,討論媒體中類似這樣的想法和主題可以引發更深的討論,並為與我們尚未分享過信仰的朋友進行心靈對話創造機會。
所以,無論你是在思考Taylor Swift的歌詞和描述,還是只是無意中聽到Bill Nye的節目,都要學會尋找上帝散佈在整個文化中的真理碎片,以幫助人們“摸索著走向祂並找到祂”(使徒行傳 17章27節).
當然,要留意你的靈魂,小心罪借著娛樂偷偷地控制我們。 但你也要做好準備,在文化中發現上帝的光芒,祂一刻也沒有忘記。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