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會在意我想要什麼嗎?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佳音
又是這樣的一天。 我正在消化接受工作中的一次失敗——又遇到了寫作生涯中的另一次被拒——我坐在餐桌旁搖著頭,我的丈夫坐在我旁邊。 我與他分享過去一年上帝向我傳達的關鍵資訊之一似乎是“不要雕刻偶像”(出埃及記 20章4節)。 這也就意味著,我必須非常小心,不要將上帝塑造成為“滿足我渴望的上帝”的角色。
然後我丈夫的目光注視著我: “我認為你還必須小心,不要將上帝的形象塑造成隻給你你不想要之物的那個上帝。”
我知道我老公為什麼這麼說。 作為一個喜歡為上帝犧牲的人,有時我會認定任何能讓我感覺良好的事情——比如上週末的休息——都會是不聖潔的。
從我小時候起,我就遵循這樣的原則生活:如果我不想做某事,那麼我更應該做它。
如果我不想和某人說話,我就會過度與那個人建立關係。 如果我感到生氣,我會認為我應該向對方表現得非常友好。 (有時我只能假裝,這讓我更加生氣。)如果有人跨越了我設定的界限,我會覺得我應該遷就對方,而不可以做得那麼“自私”。 直到今天,我丈夫指出,當我有壓力時,我傾向於經常使用“應該”這個詞。
因此,現在就發展成如果我想要做什麼,這件事就需要受到嚴格控制。 如果我想放鬆一下,我就一定要探索我可能做的每一件富有成效或有意義的事情。 我鍛煉,我禁食,我把閒置時間都安排在了事工上。 然而事實上,我的自我否定幾乎導致了我飲食失調(絕非什麼好事)。
我一直在堅持“治死老我”。 我在本質上既是一個追求成果者,又是一個討好人的人,這意味著自律通常是我實現大部分目標的方式。在屬靈上同樣是這樣。 加拉太書 2章20節是我的標誌性經文。 對我來說,所有講到“背起你的十字架”的經文似乎都要比那些講到上帝如何賜給我們美好事物來享受的經文更響亮和重要。 我也喜歡約翰福音 3 章 30 節: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但後來,我記得在我的比較宗教課上,我才知道實際上佛教才將向欲望而死視為涅槃。
佛教徒相信,當我們無欲無求時,就會達到涅槃。
這意味著,無欲無求不是上帝對我們的期望。 是的,罪確實污染了我的欲望,但上帝的形象也藏在那裡。
耐心等候祂,因為祂是信實的。
欲壑難平?
我想起上帝對以色列人所說的話:
祂苦煉你,任你饑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命記 8章3節)。
你看到上帝如何在他們心中創造欲望,就為了創造空間讓祂自己來填滿嗎? 是上帝創造了激情、夢想、饑餓和乾渴。 因為祂也是生命的糧和活水的源泉。
我喜歡博主拉里薩·馬克斯(Larissa Marks)所寫的:“如果是上帝把你最深的渴望放在你心裡的呢? 如果是祂設計了這些渴望讓你在其中更深地認識祂呢?”
我開始在我健康的欲望中看見上帝,甚至我也在它們破碎的狀態下也看見上帝的引領。 當我在坐我家的門廊上吃一頓完美的夏日大餐,或者在一個冬日在期待了一整天後坐在火邊安靜地喝一杯酒時,我看到了上帝的良善。 同樣,我看到祂在對我破碎的性欲說話,向我展示祂創造性的美好一面。
當我向祂坦白自己對身體形象的扭曲渴望時,我聽到祂向我低聲說祂對我的愛。
作為一個母親,我非常喜歡看到讓我的孩子們高興的事情。 我想上帝也是如此,因祂是我們的父親。
上帝在我們喜歡的事情中做工(否則,我們永遠不用吃飯,永遠不用結婚,也永遠不用洗澡),而且祂給了我們創造性的選擇空間。 這也就是自由意志的意義所在,我們絕對擁有選擇的自由,正如已故牧師提摩太·凱勒所描述的那樣:
上帝通過我們的選擇來進行祂的計畫,而非繞過或不顧它們。 我們的選擇會產生後果,然而上帝從來不會強迫我們做任何事情——我們總是做我們最想做的事。 上帝通過我們自願的行動完美地實現了祂的旨意。
界限何在
我們的渴望面臨的挑戰並不是它絕對不好。 我最初的渴望是合理的:我想要人們喜歡我,尊重我。 我想要做一個好人。 想要活得舒適。 享受我們身邊的美好。 想要過得開心。
然而這些渴望可能會被我的罪污染。 當欲望成為滿足我的源泉,成為我填補自己不滿、“不穩定”內心的需求時,我就會想方設法來操縱這些欲望來填補我靈魂中只有上帝能填滿的空洞。 上帝給我們的禮物就成為了我們的偶像。 那些本來應該服務我們的東西就變成了需要我們來服務的。
例如,說“我相信上帝會將某物賜給我!” 有時可能是在表達 “信心是我說服上帝給我我想要的東西的方式,我確信祂和我想的一樣。”
神學家約翰·加爾文寫道:“我們的心是製造偶像的工廠”,作家保羅·特裡普說:“如果上帝不在祂應在的位置,猜猜我把誰放在那個位置上了? 答案很簡單:是我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保持警醒的心至關重要,我需要向上帝坦誠我內心的渴望,然後關注這渴望之下內心的空洞——我真的相信祂能夠全然滿足我嗎?
承認我的渴望和我想要什麼很重要,因為如果不能夠坦誠對待它們,它們仍然還在那裡,會悄悄用它的方式潛入我的生活。 如果我們不承認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即使是錯誤的欲望),我們就是在讓這些欲望悄無聲息地操縱自己。
例如,我對尊重的渴望可能會導致我出於不純粹的動機來服侍我的朋友——為了我能從服侍中得到對方的尊重和肯定。 但當我不向上帝隱瞞這一點時,祂就能回轉我的心,讓我用屬神的愛來愛我的朋友。
當談到我們的渴望時,我們可以採取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態度:“父啊,如果你願意,就把這杯從我身上拿去,但不要按我的意思,只要按你的意思。”
這是我們可以效法的榜樣,不是嗎? “主啊,這是我想要的。 但我並不是一定要這樣。 我無法像你一樣看到一切。 求你的旨意成就。 這才是我最想要的。”
今天,當我下班後寫下這篇文章時,我感到疲倦深入骨髓。 今晚我很想躲在一邊看會兒書——上帝知道這一點。 如果上帝告訴我,我需要傾聽我某個孩子的心聲,而不是沉迷於書中的某個章節,我相信祂會給我足夠的力量來解決我明天需要做的所有事情。 但有時,我想祂會很高興看到我選擇躺在祂的青草地上和可安歇的水邊,而不是打理草地和在水中游幾個來回,即使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