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特輯:何以為家
作者:山雨
有聲播讀:枝子
又是一年中秋季,古人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又有遙寄“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的相思之情。如果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那麼我們對於故鄉的思念,對團圓的期盼也是共同的。家,永遠是最美最暖,令人滿是眷戀的地方,也是我們心靈的歸宿。在現代很多人看來,有房即有家;成家立業、兒孫繞膝、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是最完整的畫面。但現實裡總有種種遺憾。
主前6世紀中葉,還是少年的但以理就被擄到異邦去被迫生活、接受教育。後來,他在宮廷的事奉雖節節高升,卻危機四伏,仇敵在暗中伺機窺探他,可是但以理仍堅持一日三次地朝向耶路撒冷禱告,可見其思鄉之情,還有驚人的忍耐力和對至高者的忠心。我有時也會想,在迦巴魯河邊的以西結又是懷著怎樣錯綜複雜的心情在顛沛流離中得以看見天開了。而對於耶利米來說是多麼大的煎熬,當他一邊在異象和預言中已看到了家鄉的命運,一邊受著君王和同胞的質疑辱駡,後來又與眾人一起被帶到埃及流浪。創造天地萬物,掌管一切的那一位真是給我們看到一幅很不一樣的畫面。《希伯來書》的作者這樣寫道,“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羡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希伯來書11章13-15節)。
主耶穌親自說過一個歸家的故事:家中的小兒子向父親索要自己的那份家產,要到以後便離家去了一個遙遠的地方,在當地肆意揮霍、縱情享樂。直到錢都花光了,又正值那地饑荒蕭條。他去投靠那邊的一個人,沒想到,那人命令他去放豬。食不果腹,饑寒交迫中,他恨不得吃豬食來充饑。有一天,他突然醒悟,想到了父親,想起了家鄉,他決心回家去與父親道歉,求父親收留他做雇工,因他深知自己不配做一名兒子。於是,他啟程返鄉,父親卻從大老遠就望見了兒子。抑制不住想念的父子倆相擁而泣。
流浪歸家的兒子說到,“我得罪了天,得罪了你,我不配再做你的兒子”。殊不知,慈父的心是早已在天天盼著兒子回頭,便叫僕人拿出家中最好的東西照顧這失而復得的孩子(路加福音15章)。這不是一個虛幻的比喻,也不只是一個大團圓。因為述說這故事的同一位,祂曾確確實實地對門徒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約翰福音14章2節)保羅說因著基督的十架,因我們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到父的面前,“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
臺灣神學家林鴻信老師曾寫到,“宗教人的鄉愁,就是渴望住在一個純淨而神聖的宇宙中,如同在創世之初,剛剛由創世者之手創造出來的宇宙裡。”【1】既說是鄉愁,就表明還在思念,還在遙望。然而,這樣的教導是要我們消極厭世嗎?聖靈的感動是要我們脫離社會文化去做山居隱士嗎?當我們再次仔細查閱生命之書時會發現,作者所要強調的是那個家是“更美的”。或許,上帝的兒女本就應當常記得自己作為寄居客的身份,同時,也不負此世的所托。因我們在活潑的盼望下,卻不是以那盼望為逃避此世責任的藉口。
《啟示錄》第21章的開篇說到,“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為什麼廣闊的洋海會沒有了呢?當然有至高者最美好的計畫和旨意。我不禁在想,海也是阻隔啊,將民族與民族分開,家人們彼此分離。謝謝上帝給我們預備了那更美好的家鄉,不再有阻隔,沒有邊界,也不再有勞苦和歎息。借佳節之際,一邊休息,一邊思想我們的責任、歸宿和盼望未嘗不是一種好的休假。
注釋:
【1】《系統神學下冊》,林鴻信,校園書房出版社,2017。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