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吟哀傷,等候盼望
作者:山雨
悼亡的悲情恰似一條狹長的山谷,一路蜿蜒、連綿。– C.S.路易士
秋日的午後,Y同學坐在我面前,時不時用手按壓臉上口罩的鼻夾,好像這樣的動作能讓她更舒服、放鬆。我和她閒聊著,聊學習、聊學校,對於畢業班的她,生活中的一切好似仍在按部就班的如期來到。而她的班主任老師告訴我,Y的父親在兩個星期前病逝。在與她的談話中,我試圖很小心翼翼,卻發現眼前的這位學生看似一切都正常。也許她還有許多的不明白,抑或是處於麻木和拒絕相信的階段。時間會揭開回憶,時間會給她答案,我也祈求有一日她被恩典治癒。
時間會帶走一些人和事,也有一些帶不走的。
安琪拉離我一張餐桌的距離,這位執教了將近三十年的教授,小口唑著她手邊的咖啡,邊回憶,她的大兒子在五個月前在睡夢中悄悄地離開。對她來說,失去的不僅是她曾經最熟悉最愛的那張臉,與家人的相處也漸漸出現了裂痕,教會的服事開始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當然,她說,也有許多永遠會在的,對兒子的懷念,對學生的愛,還有那個永恆裡的盼望和信靠。
聖經中的失去與哀傷
自從罪進入這個世界後,苦難就變得不可避免。隨之而來的哀傷常像不可預測的暴雨一般,讓我們無處可躲;可能是因為失去一個重要的人,也可能是由於一段關係。作為基督徒,應當如何看待這些?在《聖經》裡,悲傷等同於懦弱嗎?上帝允許哀傷嗎?翻開這本古老的書,我們看到:跟隨離鄉漂泊的丈夫,經歷一度懷不上孩子到晚年得愛子的撒拉,也終於到那個句點——夫君亞伯拉罕為她“哀慟哭號”(創世記23章2節)。原本富甲一方,兒孫繞膝的約伯,有一天卻突遭橫禍,喪失兒女和財產。他坐在爐灰中,撕裂外袍,喃喃自語。(參約伯記)
叱吒沙場的一代君王大衛,被敵人追逼時,“因唉哼而困乏,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詩篇6篇6節),他描述自己,“被壓傷,身體疲倦,因心裡不安,就唉哼” 並且,“心跳動,力衰微,連眼中的光也沒有了。”(詩篇38篇8-10節)
這些人身上發生的事,不是我輕易能夠談論的,也非幾句話或者幾本書就能說得清道得明。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在悲痛中選擇信靠上帝。先知耶利米的家鄉和同胞被摧毀掠奪以後,他說,“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耶利米書9章1節)主耶穌到拉撒路的墳墓前,祂哭了(約翰福音11章35節)。
如果你正在經歷哀傷,不妨……
生命之書讓我們看到失去和得到像一對雙胞胎,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哀傷是失去某個人或某樣東西以後的正常反應。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每個人亦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處理情緒,因此,沒有同一的標準答案。如果當下你正在經歷哀傷,不妨可以試試:1. 給自己一些時間,用一部分時間去做些分散注意力的事。2. 對支持你的人傾訴。 不要一個人扛,上帝不是要跟從祂的人做“獨行俠”;在有重擔的時候,越是要與家人、肢體,夥伴分享。無論這一刻,你是否相信或感覺到,事實就是,人類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孤獨被造。3. 在禱告中,與上帝說說你的感受。上帝知道我們正在經歷的,祂也知道我們心中所想,但這與我們在上帝的面前是否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有區別。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在禱告中,跟上帝坦白自己經歷的情緒,會有不可思議的治癒效果。
如果你正在陪伴一位經歷傷痛的親友,能給予其最大的支持並不是像約伯的那三位朋友給他一番講理,更不是輕易論斷。他人需要的恐怕不是滿腦子的教條和知識,而是感同身受。
是一聲簡單的問候,“嘿,在幹嘛呢?”、是一餐一食中的陪伴、是為他/她禱告,是任何你的心靈被感動要去做的事。你的在場、陪伴和聆聽,就是給他/她最好的幫助。保羅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章15節)
我們從沒有被應許過今世免於苦難,但卻被應許了那更好的。
保羅說,“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3節),當他提醒帖撒羅尼迦的信徒要警醒持守的盼望,我們當思想,這個指望對我們來說到底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這指望是此生的結尾不是一切的盡頭,相反,會是全新的開始;這指望是每一次的分別是為預備更好的相聚;這指望是上帝要造新天新地,新城裡的居民不再受暴力、疾病、痛苦和悲傷的侵害,裡外都不再有罪的攪擾。最初從空虛混沌中被造出的秩序,雖曾被阻擾,必恢復到美好的秩序。但這意味著一切都只是在遙遠的未來嗎?彼得在另一處形容這盼望是“活潑的”(彼得前書1章3節),那就不只是將來時,也是現在時。上帝不是創造了一個世界、一群人以後就走開了,“無為而治”;也不是給我們畫了一幅未來的藍圖以後,就讓我們乾等。而是,在一切境遇中,祂與我們同在,以賽亞說,“他們在一切苦難中,他也同受苦難”(以賽亞書63章9節),詩人說“上帝靠近憂傷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篇34篇8節)。
友人曾邀請我共賞夜裡盛開的曇花,從綻放到凋零,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在如此有限的時間裡,或許我們實則有很廣泛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抱怨,或珍惜;可以選擇憤怒、悲傷,也可以選擇平靜,喜樂。
失去與哀傷是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明白那種痛。我祈求聖靈安慰每一顆在哀傷的心,也使我們有不失喜樂的力量,繼續在上帝時刻護理著的世界享有祂賜我們的福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