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基督徒女孩”的自白——對抗有毒的信仰觀

 

作者:Sarah Tso

翻譯:秋雨

有聲播讀:佳音

 

“一位好基督徒女孩的自白”——當我和我會寫歌的朋友Evangeline坐在一起促膝交談時,這句話突然閃現在我的腦海裡。

我們共進晚餐時,她跟我分享了服事中所經歷的起起伏伏,我對她所說的深有感觸。於是我們向彼此講述了各自的故事,發現我倆都是常常在服事中帶著美好的願望開始,但到最後卻落得身心疲憊的那一類人。

在我們的朋友圈裡,我和Evangeline經常被稱為“好基督徒女孩”,我們確實常常以此為傲。然而,我們也在反思他們所說的“好”到底意味著什麼。世界給我們設定了“完美的基督徒”形象——無論走到哪裡,我們的所作所為、言語、我們的生活方式都要無可指摘,而且總是要與人為善。畢竟,我們的上帝不也要求我們像祂一樣完全嗎(馬太福音 5章48節)?

對於Evangeline來說,做“完美的基督徒”意味著要有以下這些表現:

每個主日忠心地服事;

對牧師和長老所說的每一句話言聽計從;

遵循聖經中的每一句話,從不產生疑問;

行為舉止 “超級得體”,並且

認為自己需要保證信仰在狀態穩定。

她的這些看法使我陷入沉思。我會覺得遵從聖經的某些部分很困難(有時甚至會與牧師對經文應用的看法相左),這算不算異端呢?而且,有時我會感到心力交瘁,無法表現出別人所期望的喜樂。當我們倆因著這些想法而糾結時,我們決定把這些掙扎寫成一首歌。[1]

追逐完美會帶來有毒的信仰觀

當耶穌要求我們像天父那樣完全時,祂並不是要求我們做無用功。馬太福音 5章48節 的上下文中,“完全 ”一詞意味著完成或成熟。以完全的方式生活,意味著讓上帝的愛在我們裡面變得完全,並通過我們的生命傳遞到他人——包括我們的敵人那裡。

至於 “良善”,我們往往把這個概念與表現或行為聯繫起來。然而,在聖經中,良善是指披戴基督的良善(或 “義”)。只有接受祂,我們才能成為上帝的義(哥林多後書 5章21節),從而變得良善。

以耶穌為良善的典範意味著,有了耶穌在我們裡面,我們就會越來越多地效法祂的僕人之心和行為,效法祂讓所有社會群體之人都有尊嚴,效法祂對敵人犧牲的愛,甚至效法祂接受上帝對祂的旨意時人性的掙扎。

效法基督,成為祂的樣式,肯定會與我們有罪的肉身相抵觸,因此這需要內心的真正轉變,而不只是行為上暫時的改變。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不能完全理解上帝命令的原因,只關注“如何做”,會導致我所說的 “有毒的信仰觀”。

什麼是 “有毒的基督信仰觀”?

有毒的基督信仰觀與有毒的大男子主義相似,都是為了迎合社會對 “強者”的定義,而否認或是拒絕任何的軟弱和怯懦。但由於每個人都有其軟弱的一面,所以一直 “堅強 ”並不是我們所應當承受的重擔。

以下是有毒基督信仰觀導致的兩個後果:

  1. 不切實際的信仰

注重外在表現,對基督徒寄予不健康的期望,要求他們總是能夠有“信心的表現”,比如:每次教會聚會都要全勤,不質疑聖經中的疑難經文,只分享感恩和“可接受的”代禱請求(不去涉及與罪掙扎相關的坦誠分享)。

只注重外在表現而不改變內心,是與聖經中關於成長的教導背道而馳的。

耶穌說,常在祂裡面才能多結果子(約翰福音 15章),而保羅則解釋了聖靈如何帶來成長(哥林多前書 3章6節,加拉太書 5章22節)。對我來說,常在基督裡意味著優先安排時間與祂親近,敬拜祂、寫靈修日記、默想經文和禱告。

  1. 不寬容的心

不寬容的心是指對那些處在信仰成長過程當中的人缺乏恩典,對他人的某些罪妄加論斷。比如說把自己屬靈生命的成長軌跡,自己的長處或屬靈恩賜投射到他人身上。聖經中記錄了耶穌曾譴責那些不向天父所接納的人施予恩典的人(比如路加福音 15章28-32 節中的大兒子)。

我們該如何應對有毒的基督信仰觀?

為了擺脫有毒的信仰觀,擁抱聖經中的良善,我們要反思和遵守以下兩點:

  1. 完全建立在耶穌犧牲之上的真實信仰

當我們接受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大工時,我們就不再需要憑著自己的努力向天堂邁進,也不需要害怕別人對我們的論斷。

相反,當我們沉浸在祂豐盛的愛中時,我們就能自由地用我們所得到的恩典去祝福他人。

我和Evangeline意識到,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種如果我們 “為上帝做得更多”,上帝就會 “為我們做得更多”的期望(例如,賞賜給我們更多的社會接納度和穩固的戀愛關係等)。我們認為的 “做得更多 ”包括報名參加聖經學習、聽講道或信仰播客,以及每當我們覺得自己在信仰的某一方面有所欠缺時,就想方設法加強我們較弱的屬靈操練。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忘記了做這些事情並不是我們與上帝建立正確關係的必要條件。基督已經完成了所需的一切。

2.擁有一顆倚靠上帝成聖的寬容之心

知道耶穌是我們信仰的創始者和成全者,有助於我們明白是上帝賜給我們順服祂的心志(希伯來書 12章2節)。當我們與上帝親密同行並順服祂時,我們就能確信祂會在我們身上動工,讓我們更像基督。

在教會中,彼此恩待的方式可能是為因工作勞累,而暫時不能來小組的弟兄提供一個傾聽他訴說的機會,或者陪伴對聖經中敏感話題的內容有疑問的姊妹。提出問題(表明我們在使用分辨力)、產生疑問(作為我們信仰成長的一部分)和表達疲憊(因為我們只是凡人)都是完全可以的。

通過向基督裡值得信賴的弟兄姊妹公開分享我們的軟弱,我們可以彼此分擔重擔,提醒對方上帝的應許,並在禱告中彼此扶持。

今年早些時候,當我與一位基督徒同事聊天時,我想到了哥林多前書3章6 節中關於成長的描述。一粒種子通常被種在泥土之下,對它來說只有一件事最重要——就是接受養分,使自己能夠存活和生長。它不會有意識地考慮如何結果子,甚至不會考慮結出果子的品質。

同樣,上帝把祂的話語種在了我們心裡。如果我們憑著信心接受了它,我們就會讓祂的真理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並將我們信心的結果留給上帝。

[1]歌曲《一位好基督徒女孩的自白》描述了歌曲作者為成為 “好基督徒”的掙扎,以及她們重新發現只有依靠上帝才是“好”所代表的真正意義的心路歷程。你可以在Spotify 上找到這首歌。

[2]參見Zondervan NIV Quest Bible(馬太福音 5章48節 注釋)。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分享此條目!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