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壯志淩雲:獨行俠》反思人工智能與人

 

作者:Jessie

 

電影《壯志淩雲:獨行俠》(TopgunMaverick)在2022年上映,獲得奧斯卡多項提名,全球票房超過14億美元,成為2022年全球票房亞軍(僅次《阿凡達:水之道》)。網絡上多數是對這部電影呈現出來的動作和視覺的評價,還有對第一部《壯志淩雲》在各方面的銜接和致敬。然而導演柯金斯基特別說到:“儘管人們會認為這部電影是一部動作片(確實有許多精彩的動作),但我覺得它是一部劇情片……它的中心內容仍然是劇情片”。我是贊同導演的這番說法的。這部片子的動作確實非常打動我,尤其是電影裡面展示戰鬥機的各種作戰場景和策略,搭配激動人心的音效,真是讓人看了熱血沸騰,然而讓我喜歡這部片子的另一個關鍵是,它回答了一個與時代相關的問題:在人工智能和人之間,人的優越性在哪裡?

主角是一名呼號“獨行俠”的美國海軍上校,儘管以他的資歷完全可以被賜予更高的軍銜,然而因為熱愛飛行,他拒絕晉升,繼續當一名戰鬥機試飛員。電影開始,一名少將企圖終止一架戰鬥實驗機的計劃,並打算將資金轉撥到較具發展性的無人機項目。那位少將對獨行俠說:“遲早有一天,軍隊不再需要飛行員,不再需要那些需要吃喝拉撒睡的飛行員;那些會違反命令的飛行員……。”比起有限的人,無人機能夠精確地分析各種數據,計算出最合宜的策略,而且絕對不會違反命令。從經濟和效益角度來看,都是無人機更值得投資,而這也是未來趨勢。

而電影的劇情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團隊裡面有一位呼號叫“公雞”的飛行員,他的爸爸(呼號“笨鵝”)在20年前和獨行俠一起執行任務的時候殉職。對此,獨行俠曾經多次駁回公雞的海軍入軍申請,因為他不想公雞也走上和他爸爸一樣的結局。就這樣,獨行俠和公雞一直存在著解不開的心結。20年後,獨行俠和笨鵝的兒子公雞一起執行任務,這次,獨行俠為了救公雞,不幸被敵機擊落。由於任務已經完成,敵軍又隨時會進行更猛烈的攻擊,上級下令所有隊員即刻返回,連其他隊員想要支援展開拯救行動都不被允許。公雞的內心萬分糾結,但最後還是違抗軍令返回去找獨行俠。

看到這裡,其實電影已經給出了回答。如果執行任務的是無人機,就不會有後面的劇情了。因為無人機不會違抗命令,並且根據所有風險分析,最好的決定就是不冒險返回搜救一個幾乎絕無生還可能的飛行員。但是公雞出於要拯救隊員的心,仍然決定奮力一搏。電影後半部分展示了師徒兩人如何在敵軍基地倖存下來,兩人相互合作的經歷就像當初笨鵝和獨行俠生死與共一般。有一句話在重要時刻總會出現:“關鍵不是戰鬥機,而是開戰鬥機的飛行員”。最後,他們使用一架款式老舊的戰鬥機,擊落了敵方第五代的戰鬥機,印證了這句話。

比起人工智能,人的優越性在哪裡?明明人會犯錯,會猶豫不決,會被情感左右,然而正是如此,只有在人中間才有可能發生奇跡,人工智能是不會產生奇跡的。如果不是公雞心中那不顧一切想要救人的心,獨行俠早就被敵軍擊斃。人會做出“傻事”,但奇跡往往就發生在不可能的境地。即使所有的數據分析都強而有力地告訴人“不可能”,人卻會因著一份割捨不下的感情,一份執著,去豁出一切。哪怕會付上代價,哪怕會犧牲自己。

人不是單純的器官組合體或功能組合體,身上所有的器官之所以能組合在一起,是為了服務靈魂。當我們說我們愛一個人,我們愛上的不是所有器官組合起來的他,而是他內在的獨立的靈魂。靈魂會為了一個更崇高的命令和目的,去做出有可能損害身體的事,所以一個人也可能會為了要拯救另一個人而付出性命。因為靈魂是上帝所賜,它能活出被造的目的,不似人工智能只能完成制定好的任務。

電影最後的場景,是獨行俠和公雞緊緊相擁。他們的心結在這次生死任務中化解了,公雞因獨行俠的那句話“不要多想,做就是了”終於克服他爸爸殉職的陰影;而獨行俠則明白了他沒有權利去阻止一個願意犧牲自己完成崇高目的的靈魂。公雞明知道他爸爸是因公殉職,他卻仍然要成為一個海軍,和爸爸在同一個海軍部隊裡,成為一名戰鬥機飛行員。正如多年前他爸爸為了救獨行俠犧牲,公雞也願意冒著犧牲性命的風險拯救獨行俠。他的靈魂為了這個崇高的目的而燃燒,而獨行俠身為熱愛飛行的飛行員,他能明白。

靈魂被造是為了完成一個崇高的目的,在這世間,它總在尋找那個能為之燃燒的目的。而這個目的,只有創造它的上帝能夠給予——榮耀上帝,並以祂為樂直到永遠。只有在這個目的裡面,靈魂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和安息。你的靈魂是否已經得到永恆的滿足與安息了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分享此條目!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