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領養如何幫助我理解上帝的愛

 

作者:Leah S

翻譯:奇奇

 

我在中國的一個公共場所被發現時只有幾天大,隨後被送往了孤兒院。

在我九個月大的時候我第一次見到我的養父母。我的母親回憶起第一次見到我時,我裹著厚厚的衣服,因為孤兒院沒有暖氣。她說收養我是上帝回應了他們長達15年的禱告。

在成長過程中,我從未多想我的領養問題,因為我的父母很敞開和我聊這個事情,並完全接納我。經過一段時間在非營利領域的工作和志願服務後,我找到了一份在領養機構的工作。加入該組織後,我聽到了更多其他被收養者的故事,這促使我更加反思自己被收養的人生經歷。

領養給了我三份禮物:

1.被領養給了我新的、穩固的身份
通常,被領養的孩子會質疑自己的身份和與父母的關係。在從尼日利亞回家後,我朋友的養女不斷地吃東西,擔心有一天會沒有食物可吃。其他父母也反映說,被領養的孩子常常會通過不羈的行為來測試界限,不確定他們的新生活安排是否是永久的。

儘管我從未懷疑與養父母的關係(因為我在還是嬰兒時就被領養),但聽到的其他領養故事讓我意識到領養可能會導致身份危機,以及一個人需要時間來穩定和接受他們的新身份。

我也曾為自己的身份掙扎多年,常常感到自己無處歸屬,這讓我思考這些感受是否因為我曾被遺棄和收養。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意識到我的身份危機主要是因為我在錯誤的地方尋找認可。許多不同的環境——朋友圈、學校文化、工作情況——在我成長過程中都影響並定義了我的身份。

最終,我的第二次被收養的經歷——接受基督為救主,成為上帝的孩子——使我找到了在基督裡的身份和安全感。

羅馬書8章14-15節說:“因為凡被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上帝的兒子。你們所領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

在大學通過受洗重新確認我的信仰後,我知道在基督裡的身份使我能夠抵擋世俗的影響,讓我不被世界對我價值的錯誤評價所左右。

2.領養讓我感恩於上帝對我的完全

領養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從一開始,就有與生父母分離的創傷。

就我而言,這也意味著我是與我有著不同文化背景且思維方式截然不同的養父母一起長大的。我對書籍和學業的興趣與我父親的農業背景以及他對與機械有關的戶外工作的熱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記得坐在常青藤大學的申請表前非常迷茫,而我身邊是從未上過大學的養父母,我當時真希望能有一個人指導我一下。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理想化了基因的關聯性,認為那是我所缺失的一部分。但自從成為基督徒後,我開始理解有一位創造我肺腑並在母腹中奇妙地造我的父親意味著什麼(詩篇139篇13-14節)。祂以我所是的方式造了我,因此唯有祂才能真正瞭解我。

知道上帝是我的供應者和力量使我在沒有榜樣可以指引我的領域感到不那麼孤單和缺乏支持。我不再向他人尋求那種只有在基督裡才能找到的歸屬感和引導。

3.領養幫助我理解無條件的愛

我們的許多關係(例如工作、生意,甚至是友誼)往往是基於交易或預期的相互回報,而不是愛的承諾。這就是為什麼選擇愛一個毫無回報的小孩是多麼具有變革性。

在領養我時,我的父母承諾愛護和保護我,並在法律上承擔起了對我的責任。

即便在我拒絕和反叛他們的階段,他們也始終堅定、充滿耐心和為我禱告。他們沒有對我有任何期待,無論是我該追求什麼職業,還是我是否應該在他們老年時住得近一些以照顧他們,而只是鼓勵我遵循上帝為我生命所定的計劃。

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反映了上帝的恒常性,以及真正的契約之愛是由施與愛的那方所選擇的,而不是基於接受一方的優點。

領養總是始於失喪,但領養本身並不是那個問題。它是對破碎環境的不完美卻美好的解決方案。

上帝利用領養所引發的許多問題(例如,我是誰?我屬￿哪裡?誰瞭解我?)讓我看到祂是我的供應者。祂還借助我的養父母通過具體的、日常的愛來讓我感受到祂的愛,並讓我看到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和凡事忍耐的意義(哥林多前書 13章4-8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分享此條目!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