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內卷的時代,在主裡休息安息!

 

作者:懷子蕙

 

最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短視頻,標題是“叫醒舍友最快的方法”。視頻中一位男生在自己的床上睡覺,好像睡得很香,下面的舍友打遊戲,打電話的聲音都不能叫醒他,直到有個人拿出了一本書在他耳朵邊開始翻頁。書頁翻動的唰唰聲使他一下子從夢中驚醒,急於抬起頭來確認一下有沒有人背著他在偷偷學習,偷偷卷。

下面的評論區也讓人感覺無比真實,很多人說自己最怕在休息的時候看到別人還在努力,這樣自己總是不踏實,好像不進則退,要被別人超越了一樣。

在大學這幾年中,身邊的大家都常常維持著這種微妙的默契,要麼一起用功,要麼一起休息。在這個對青年人來說就是以“卷”為主題的時代,很多有志青年把日子過成了一場賽跑。小學生中學生為著升學考試要不停地補課寫作業,大學生們積極地卷競賽卷保研,上班的人們熱衷於加班,即使犧牲週末也和假期也在所不惜,中年人們也忙著在自己的領域繼續苦幹,為著給自己的親人掙得一份更寬裕的家產。有一句話叫“你不行有得是人行,你不幹有得是人幹”,這句話不是調侃而是赤裸裸的現實,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無論是體力工作還是腦力工作,大部分人都不是天才,只能用更多的時光去填補效率的短板,如果你老是喊著要休息要假期,那麼很快就會有一個願意犧牲自己休息時間的人趕上你,超過你,取代你。幾乎所有內卷的場景都是這樣來的。

因此休息成了最大的奢侈,時間成了年輕人僅有的資本,我們的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被來自社會的期待安排得明明白白。小學要打好基礎,中學的一切都為了升學考試。大學進去什麼時候考四六級,考證書?什麼時候考研考公?論文什麼時候交?要不要準備去實習?人人都被分配成一個個階段,如同一場一場的賽跑,並且每個階段結束後也並沒有多長時間喘息。每一個階段的目標達成之後後面緊隨而來下一個目標,西方社會有所謂的gap year(編者按:中文翻譯“間隔年”,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東方文化圈裡是沒有這樣的概念的,背後總有一股無形的推力在驅動我們不停地前進,無法休息。然而失去了休息,我們便失去了許多,失去了從前寧靜讀書的下午,失去了與家人長輩共處的假期,失去了欣賞路邊風景的心情,失去了閱讀神的話語的時間。

問題出在哪裡?

自我中心的罪。

罪導致的原因1:害怕別人超過自己

在內卷的環境裡,當人看到別人在自己休息的時候用功就會不自覺感到焦慮。其實這是自我中心的罪在我們心中動工的結果。因為害怕別人超過自己,從而萌生出來的嫉妒和羞恥感,使人往往覺得自己才應該站在頂端,自己取得的成績不能被別人比下去,要麼大家都一樣,不患寡而患不均嘛。所以無論在床上躺得多舒服,聽到下面有翻書的聲音無論多困都會猛地抬起頭來看一眼。

這種狀態發展下去,人就開始變得不願意為身邊的朋友取得成功而感到由衷地喝彩了,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裡有一句臺詞。“當你的朋友考試沒及格,你會感到難過,當你的朋友考了第一名,你就更難過了。”當身邊的人向我分享他的成功時,我有時候羡慕,甚至還會嫉妒。然後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用功,尚有何不足之處,在此驅動下,自然而然生就會擠佔自己的休息時間,覺得自己所做的還是遠遠不夠。

罪導致的原因2:努力要達到別人的期待

同時,罪帶來的自我中心常常會讓我們對自己生出超出客觀的預期,也會讓我們努力想達到別人對我們的期待,即使那需要付出很多額外的努力,所以我們常常活在自己和他人的期待當中,拼命地學習,拼命地工作。拿我自己舉例,我自從本科畢業之後一直感覺自己的能力不足,我認為一個合格的科研工作者應當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識和能力,所以我想讓自己去學更多的專業技能。這樣的念頭在我一次又一次地碰壁之後不斷地被鞏固,以至於我每次進入休息時間之後,仿佛心裡有個聲音在說:“嘿,你還有那麼多課存著沒看,那麼多書沒讀,那麼多代碼沒調,你咋就歇著了呢?”這樣的念頭常常冒出來,以至於我總是在休息或者在娛樂的時候有虧欠的感覺。

我們都知道人不是機器不可能一直地工作下去,即使是機器也有關機或者待機的時候。我深感近些年機器越來越像人,人倒是越來越像機器了。因著罪的影響,心中產生的各樣的情緒使我們不斷地逼迫自己不要停下來,一直做點什麼,哪怕我們效率很低,忙活半天沒做成什麼事,但似乎只要沒有完全停下來就好。甚至在休息時間裡,所謂的休息也是一種機械的、廉價的休息,把自己交付於一種娛樂方式而已。

不健康的休息

我甚至感覺很多時候這種休息不是真正的休息,是這個時代給予的即時滿足式的快感,麻醉般的成癮。有時候經過一段時間的忙碌後,人們就會往沙發上一躺,身子一斜,刷起手機。諷刺的是,有時候大家一邊吐槽著事情多忙不過來,一邊卻揮霍休息的時間,沉迷網絡遊戲。我並不認為網絡遊戲都是洪水猛獸應該一棍子打死,相反,我很認可它的藝術性。但我的體會是它們就像一瓶可樂一樣,最好喝的永遠是第一口,後面它就慢慢沒汽了,但是我們還是會強迫自己把這沒汽的可樂喝完。一邊唾棄,一邊又無法自拔,他們真的樂在其中嗎?他們真的享受了休息的時光了嗎?他們的大腦肉體和心靈得著休息的滋潤和平安了嗎?也許這一切只不過是體貼肉體的安逸不願意做出改變罷了。這樣的休息,無論經過再多的節假日,週末或是夜晚,得到的只有酸澀的眼睛和肩周炎勁椎病。

上帝眼中的休息和工作

那麼,上帝眼中的休息和工作到底是怎樣的?

詩篇46篇第10節: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在一場戰爭到來之前,以色列民中充滿了惶恐和焦慮,怎樣練兵,怎樣對敵,怎樣準備武器?然而上帝卻借著詩人跟他們說:你們要休息。這是不是說以色列人就可以歇了一切的活,在床上躺著等著上帝得勝歸來?當然不是的。

此處休息原文是安靜,放鬆,停止努力。不要再倚靠自己的方法掙扎,比如當時以色列國很喜歡通過與拜偶像的外邦結盟來解決戰爭的問題。但上帝在這裡要他們停止這一切人本的努力,全心依靠祂,不去插手自己不該插手的事情,靜靜地等候而不是自己焦急地去尋找出路。

“知道”指通過上帝的作為來認識祂。相信祂必使祂自己的名被尊崇,必定成就祂自己的旨意,所以我們當耐性等候上帝,安靜、信靠,鬆手讓與我們同在的上帝去做工。

因此這樣的休息意味著什麼呢?就是願意放棄自己的謀算!威爾斯比指出:“有時,我們為了順服上帝而必須有所行動,但時候未到以前,我們最好放手,讓祂按照自己的時間和方式行事。我們若以信心用雙手抓住上帝的應許,就不可能插手了。”

耶穌基督使我們進入真正的安息

只有願意放棄自己的想法和謀算,完全信靠上帝,才能脫離自我中心式的罪的捆綁和纏累。在內卷的環境中,基督徒其實不必憂慮。上帝叫我們安靜,基督道成肉身,為我們把所有的仗都打了,他折弓斷槍,把戰車焚燒在烈火之中。他邀請天下負勞苦重擔的到祂那裡去,和祂同負一軛,學祂的樣式。你會發現這軛是容易的,是擔子是輕省的,當我們願意把重擔卸給上帝的時候,祂會擦去我們勞苦的眼淚和汗水,祂會讓我們重新支取從他而來的力量和平安。從此我們基督徒在地上的工作便不再是汗流滿面的勞苦,而是為著榮耀基督,為他做那美好的見證。我們也不再因著自己自我中心式的罪而在上帝面前站立不住,因為耶穌基督一次獻上自己就成了永遠的恩典,使我們可以在上帝面前坦然無懼。這就是在上帝眼中的休息,真正的安息,把重擔卸給這一位上帝,勞苦的重擔,罪的重擔,這一位上帝來替我們承擔。有這樣一位全能者作為依靠,我們才可以進入到真正的休息和安息中,我們才能夠充滿榮耀地去工作,充滿感恩地來生活。

在具體的生活中,我們要真正地來學會卸下擔子進入休息。根據上面提到的罪帶來的影響,我們要靠著上帝的話語來盡可能地得勝。箴言 11章2節上說,“驕傲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 ” 當我們害怕別人超過自己的時候,其實就是驕傲在我們心裡作祟的時候,我們期盼著自己享尊容得稱讚,但往往緊隨而來的就是落敗於他人的羞恥。我們要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有限,卸下在工作和學習上與他人爭競的擔子,唯獨向著上帝的標杆努力。同時我們也要知道,自己不能做所有的事情。我們的主耶穌在地上的時候他也沒有做目之所及所有的事,也沒有要去窮盡學習全天下的知識,他只專注于天父的道和他國度的使命,他在地上的時光中所被記載下來做的事情只在薄薄的福音書當中,還沒有現在那些名人的傳記來得厚。我們要效法基督,定睛於上帝給我們的恩賜和使命,只把我們擅長和職分內的事情做好,便可蒙上帝的紀念了。

健康的休息方式

我們很多時候不願意放下手機電腦這些即時滿足的工具,而一味地壓縮了我們真正休息的時間。在此我想建議大家在特別疲累的時候可以額外預留一個晚上的時間來好好休息。記得要把所有的電子產品放在拿不到的地方,好好地禱告後睡覺(不要滑手機!)。或者可以出門散步,拋掉紛雜的思緒,在上帝的創造中安穩地行走。在行走時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帶著禱告的心和上帝對話。最重要的是,要在安息日也就是主日當天,滿懷感恩地來到教會,沐浴在上帝的道中。也願意在這一整天中都分別出來安息和休息。和教會中的弟兄姊妹們一起聽道、分享、代禱或是探訪、聚餐等。切身感受因著耶穌基督的工作而使我們這一群人來到他面前得享的安息日。

以賽亞書40章31節說: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讓我們一起禱告:

“永在的上帝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禰並不疲乏,也不困倦,禰的智慧無法測度。疲乏的,禰賜能力;軟弱的,禰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在上帝,凡事都能,我們有何擔憂愁煩呢?願弟兄姊妹們在主裡面得著美好的休息。阿們!

**以上禱告文從網絡上截取,非原創,侵權請告知。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分享此條目!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