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當愛與接納成為呼召——採訪基督心理咨詢師Amos教授
口述:Amos教授
採訪:Kim
整理:Jessie
你是否還記得7歲那年的志願?也許你早就忘了,也許你回想起來還會笑自己天真,然而Amos教授,一直朝著自己幼年就立下的志願前進,並最終實現——成為一位臨床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諮詢師」這個稱呼,說明他在臨床心理學多年耕耘,是一位掌握專業技巧與素養,並擁有多年經驗的心理諮詢師。然而,他也樂意人們稱他為「基督心理諮詢師」,把「基督」擺在前面,他想要告訴人們的是,他之所以能面對不同的人,都選擇無條件的接納和包容,是因為他所認識的上帝也同樣如此地愛他。在他幼年的時候,就將陪伴、輔導來幫助別人的呼召放在他心裡,發芽、成長,最終他也成為一棵能為別人遮蔭的大樹。Amos教授目前在哥倫比亞國際大學擔任臨床心理學碩士班教授和該專案主任,就教授的職任而言,他非常年輕,你也許猜不到他的年齡!
成長的道路雖有挫折,卻充滿愛與接納
Amos教授從小在一個基督化的家庭中長大。他說:「我很感恩自己是在一個充滿愛的背景下成長。」
「父母是比較注重我們兄弟姊妹的情緒,情緒是都有被接納的。」雖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父母,但他們帶著「比較開明,和願意學習的態度」來建立家庭,讓Amos從小就有一個重要的信念:「雖然家庭不完美,但是一切都是可以被改變的。」
小時候,他也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留守」,但正是信仰的根基,幫助他的父母改變了傳統的華人思維方式。Amos教授說:「我想是上帝的愛改變了他們……他們的溫和是影響我很深的。」
Amos教授回憶起小時候的夢想,仍然記憶猶新:「在我很小的時候,大概就是小學一年級,我記得當時我填志願的時候,就填了心理諮詢師這樣的志願。」
說起這個想法的來源,竟然是一部電視劇:「我記得當時我在電視上看到一齣連續劇,就有一位心理諮詢師,如何用愛,很溫和地幫助一個原本想要自殺的青少年。」
他覺得,「很神奇,竟然用語言、用愛就可以改變人心。」雖然在當時的馬來西亞,心理諮詢師是一個非常冷門的職業,但家人都非常支持他。父親曾說:「也許上帝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把這樣的呼召放在我心裡了。」正是在父母的鼓勵下,他堅定不移地走上了這條路。
雖然夢想明確,但這條路並不平坦。Amos教授分享他所經歷的挫折。
「一開始我是到英國去讀心理學並接受訓練。當時一個人離家在外,我也生了一場大病,感覺孤立無援,非常痛苦。」那時的他,也遠離了上帝。「覺得我都這麼痛苦了,為什麼還要相信上帝?」
畢業後,他經歷了一段長時間找不到工作的挫敗,「有大半年的時間在英國找工作,投了80多份履歷,都沒有回音。」似乎是上帝在引導他,要他回到馬來西亞。於是,他回到馬來西亞,到了大城市工作。
那段時間,他說:「我在大城市工作,其實也很不順,遭遇過很多很糟糕的事。」他與家人的關係變得疏離,信仰也幾乎中斷。「但是在那個時期,我的父母仍舊沒有放棄我,在信仰上還是包容我。」
他表示,雖然遭遇挫折,但上帝每一次都會出現、帶領。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獲得了一份在一所基督教心理輔導中心——「新山博愛輔導中心」工作的機會。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重新回到教會,也回轉向上帝。
回轉向上帝,重建信仰
隨著對上帝的認識和經歷的加深,Amos教授開始發現信仰在他的生命中有著深遠的影響。他說:「信仰幫助我如何更好地去做一個諮詢師,就是對來訪者無條件地愛和包容,但不是沒有邊界的。」
「就是說,無論你的價值觀和我有多麼不同,我仍舊接納你。然而諮詢師還是有自己的觀點,我也不會真的放任對方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我還是會有對錯的立場,但我選擇不去批判,而是站在一種試著理解對方的角度。」
Amos教授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旅程。因此,作為諮詢師,他不會過度干涉來訪者的選擇,也許對方確實需要經歷過,才會有所成長。不是阻撓,而是陪伴。
他繼續解釋這種陪伴的態度,就像聖經中「浪子的父親」的形象:「等待,而這樣的等待,其實是對上帝的信靠。信靠、等待,陪伴對方成長和回轉。」
雖然當時在輔導中心工作的薪資並不高,但Amos教授在那段期間重新體會到——心理諮詢其實是要進入那些「社會底層」群體的生命之中。
「他們有的真的沒什麼資源,其實他們很多時候才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群……但有時候身為諮詢師,我也會覺得很無力,好像無法給他們什麼『實際的幫助』。然而有的時候,小小的改變也是改變。」Amos教授說。
「我們可以分擔一點他們的痛苦,讓對方知道,他們不是一個人在經歷痛苦。」
在這個過程中,「信靠」對Amos教授而言變得格外重要。在人生的許多苦難與悲傷當中,信仰讓他有依靠、有力量繼續前行。「作為一位諮詢師來說,我是有底氣的……在困難中,我仍可以相信上帝會繼續供應和帶領。這樣的信靠使我放下自己的驕傲,相信上帝,依賴上帝。」
輔導中心的一位五十多歲的女諮詢師深深影響了Amos教授。「她幫助我重新審視作為諮詢師的價值觀。」
Amos教授眼中流露出感恩的神情:「也是透過這位女士,我來到了CIU(哥倫比亞國際大學)Kepha學院,成為了臨床心理輔導碩士項目的主任。」當他回首過往,才發現每一條路、每一個腳步,原來都有上帝的美意在其中。前往新山博愛輔導中心,改變了他對心理學與信仰的看法;而來到CIU,看似年紀輕輕就擔任教授與主任的職位,他卻深知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與呼召。
臨床心理學與信仰,到底關係為何?
成為教授與專案主任之後,Amos教授所面對的是更專業、更深入的觀念探討。畢竟他既是一位基督徒,又是一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難免需要正視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他選擇以「基督心理諮詢師」來定義自己。
對於信仰與心理學的結合,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談到心理問題與屬靈問題之間的界線,Amos教授坦言:「其實我覺得,很難界定。」
「如果是作為一位諮詢師來說,尤其是基督心理諮詢師,他就需要有一個成熟的靈命去分辨這兩者。」
他認為:「教牧輔導和心理諮詢並沒有哪一個『比較好』,這兩者其實是可以互補的。」當來訪者是基督徒時,教牧輔導可以幫助他在信仰上重新建立,而心理諮詢則能協助處理情緒與心理層面的傷痛。這兩種方式是可以整合運用的,關鍵是要了解對方的處境與需要。
當然,他也強調,心理諮詢更偏向面對大眾,而教牧輔導則是針對基督徒。兩者各有所長,也都有成長與進步的空間。但無論如何,Amos教授認為,最大的福分,與真正得救的途徑,仍然在於耶穌基督。
既然如此,在臨床諮詢中要如何「帶出信仰」?
這是許多基督心理諮詢師都會面對的問題。Amos教授認為,信仰不應該是一個強加於人的工具,而應該是一種「活出來的見證」。
「有些個案在諮詢的過程中,會被諮詢師的生命吸引,他們會好奇你是不是基督徒。因為他們在基督心理諮詢師的身上,看見了耶穌。」
他不會主動與個案談及自己的信仰,因為這是專業倫理的一部分。但他說:「如果對方本身是基督徒,而且在談話中不斷提到信仰,那我就會順著他的信仰,來幫助他面對問題。」
「比如說,有一位個案覺得自己很失敗,無法面對自己,那我就會問她:如果今天耶穌站在你面前,你覺得祂會怎麼對你?那個瞬間,她哭了出來,說:『耶穌會接納我。』那一刻,她就能開始正視自己了。」
年輕人情緒問題日益嚴重,背後是關係的斷裂
針對當代年輕人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危機,Amos教授也有他自己的觀察。雖然這不是基於系統性的研究,但多年臨床輔導的經驗,讓他看見了一些明顯的趨勢。
「雖然現在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便利,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卻越來越薄弱。」他說:「以前只要出去玩,就會開心,但現在好像不一定。」
「我的觀察是,年輕人面對很多創傷……而且信仰在這個社會也越來越受到挑戰。人的情感是有需求的,而那個需求就是『渴望被愛』,但這方面卻越來越缺乏。」
而「信靠」也逐漸被削弱。「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可以信任誰,或者不知道該怎麼去信任。這樣的缺乏,慢慢就會引發很多情緒問題。」
「如果你有一個呼召,就記住它」——給想學心理學的年輕人
在訪談的最後,Amos教授特別向那些有志於進入心理學領域的年輕人送上他的勉勵:
「歡迎!非常歡迎來學心理學。」他的語氣真誠而熱切,「我們需要有負擔的年輕人,特別是基督徒,來學習、來成為基督心理諮詢師。」
他特別強調「呼召」這兩個字:「如果你內心有一個使命,有一個呼召,渴望去幫助人,那你要記住這個呼召。」
「說不定,你的付出就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命。就像當年博愛輔導中心那位女士,改變了我的生命一樣。」
說這句話時,他的語氣平靜,但眼神裡透出堅定與溫柔的光。
寫在最後:溫柔的力量
從一位在電視上看到心理諮詢師的小學生,到如今成為臨床心理學者與大學教授,Amos教授的故事,或許不是典型的「成功勵志」典範,但卻蘊含著另一種「屬天的真實」。
他不曾用宏大的語言去描述信仰與專業,反而更多提到的是「接納」、「信靠」、「等待」、「陪伴」——這些帶著溫度與生命力的詞彙。
Amos教授的道路,表面看似順遂,實則充滿各種挑戰與掙扎。心理學這條路,不僅是幫助他人的道路,也是一條尋找自我、探索心靈的旅程。而上帝最終也引領他,回到自己身邊,回到那個早在童年心中萌芽的呼召——走在那條藉著愛,使人得痊癒的道路上。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祢的話語so yummy!-www.ya-mi.org”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