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個救世主? (有聲中文)
作者:Max Jeganathan,澳大利亞
翻譯:漱翎,中國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Max Jeganathan 現任 Ravi Zacharias 國際事工的亞太地區負責人。他出生在斯里蘭卡,小時候隨家人以難民身份移民澳大利亞。他之前做過律師,也做過政策顧問。作為事工的講演者和基督護教學家,他的講演觸及信仰,政治,公共政策,經濟和倫理道德的思辨。他目前與他的妻子Fiona和兒子Zachary一起生活在新加坡。
由Matt Damon主演的電影《火星救援》講述了宇航員Mike Watney 的故事。Mike在自己的空間站緊急撤離之後,孤立無援地在火星上艱難求生。電影表現了他在困境中的堅韌、決心,和隨機應變的智謀機巧。電影的最後一幕是,成功回到地球之後的Mike向宇航局的空軍學員和航空軍官們發表演講。經歷過磨鍊的Mike提到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他說:「只要能解決足夠多的問題,你就能平安歸來。」
Mike所說的倚靠個人的決心和毅力也是當今世界最推崇的價值觀。我們一直被教導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拼盡全力,活出真實的自我。
這種「自給自足」的口頭禪在人類社會中早已傳承了數千年。社會學家把它稱為「自給自足」,心理學家把它叫做「自我實現」。著名的卡爾·榮格稱它為「個人實現」。這種思想也是一系列的「自我提升」,「自我治療」和如今新世紀哲學思想的根基所在。總結起來就是告訴我們要靠自己,去尋找自己內心的道德,情感,意義和力量來讓自己排除萬難,一路前行。
我之前是律師。我知道這種想法在我所在的行業里根深蒂固。我們的地位,薪資和個人價值都直接跟我們的工作表現掛鉤。周圍親戚和朋友的職業發展也讓我清晰地看到,這種「自給自足」的思想,雖然難以描述,也難以達到,卻深刻的影響著世界上各行各業中的每一個人。
事實上,主導整個二十和二十一世紀大眾文化的就是這種「自給自足」的思想。它讓我們去「發現自我」和「救贖自我」。但這種思潮的結果卻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在科技上、學術上、精神上和財富上都比之前的人類社會更加先進。我們被教導要去尋找自我,取悅自我,要自己來定義自己的人生。
我們永遠都達不到
但我們看到的是,人類的生存狀態每況愈下。自殺,抑鬱,離婚,焦慮,社會混亂等等問題在世界各地都達到史上最嚴峻的狀態。如今是所謂的「人權時代」,可卻也是「奴隸」最多的時代。功能日趨強大的移動通信技術讓我們比以往更能彼此連接,但是與此同時,孤獨卻是造成青少年自殺的最大主因。我們聲稱我們在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可是我們在二十世紀所造成的殺戮比之前十九個世紀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人類的道德狀況仍然岌岌可危,一如往常。而科技的進步只是讓這一切的困惑和掙扎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來。
在耶穌復活之後的幾十年里,使徒保羅給羅馬教會的信中寫道:「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 3章23節)。而在更早的世紀,在保羅還未在羊皮紙上寫下這深刻的字句之前的世代,聖經舊約的詩人也曾寫下同樣的感動——世人都需要被拯救,需要從人類自身的失敗,不完美,不道德的本性,即從人類自己的手中被拯救出來(詩篇 51篇)。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經歷著這樣的真理。我們不僅無法達到上帝完美的道德標準,我們甚至連自己給自己設定的道德標準都無法達到(羅馬書 2章14-15節)。
我們渴望幫助
捫心自問,我們每個人都能發現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我們渴望公義,饒恕,歸屬感,價值認同,平安,還有滿足感。可我們卻總是首先想要靠自己去尋求這些,結果讓我們求而不得,渴望更多。諾貝爾獎獲得者Alexander Solzhenitsyn 曾經一語中的地寫道:「每個人的心靈都一樣,善惡僅在一線之間。」多麼精闢的總結。
當然,有許多人否認人類需要幫助。社會告訴我們,我們所需的一切都只需向自己的內心索求。只要我們不斷追問自己的內心深處,所有答案就會一一浮現。這話聽起來讓人平靜安寧,卻經不起推敲。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不斷向內求問,卻並沒有找到答案,而是發現了自身更多的迷茫困惑。事實勝於雄辯。人類的終極桎梏就是自己本身。我們需要從自己手中被解救出來。
無論我們如何說服自己說我們不需要外界的幫助,現實中的困惑掙扎卻讓我們在方方面面都不經意地表達著我們真實的渴求。當我們遇到麻煩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會尋求別人的幫助。這是我們每個人最自然的反應。我們似乎明白我們內在的需要必須從外界尋求解答。
很多偉大的超級英雄故事都體現出同一個主題。勇於舍己的鋼鐵俠孤身一人帶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飛離地球。正如他的敵人所說的那樣,充滿同情心的超人,即使是在他自己性命攸關的時刻,依然「在乎,關心著這些地球人。」無所畏懼的神奇女俠為了保護人類而戰。即使看到了人類那顆固有的作惡之心,卻仍然願意為了人類的向善之心而戰。這些超級英雄的犧牲,公義和同情之心使他們付諸行動,為人類帶來拯救。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理想中超級英雄的特質——超能力,犧牲,公義和同情心,都集合在了一個救主的身上被實現了,為了拯救我和你,會是什麼樣?也許這樣的拯救並非只是小說里的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也許我們對超級英雄的幻想從來都不只是幻想,而是現實造就了幻想,幻想也如願照進了現實。
這就是基督施行拯救的故事。它給人類的精神和思想帶來的三個重大改變是絕無僅有的。
1.它完全理解和承認我們在現世所遭受的苦痛(彼得一書 1章6節)。基督教並不輕視苦痛,認為它只是沒有意義的人類幻覺,或是諸如因果之類的可以被避免的東西。基督坦然承認,苦痛是無法躲避的現實。
2.它準確地表達了人心在掙扎交戰的煎熬中對公義和饒恕的渴望(詩篇 51篇)。
3.它也提供了最無法想像的拯救。上帝自己以人的樣式,以耶穌基督的樣式來到這個世界上,施行拯救(歌羅西書 1章)。上帝自己以人的樣式死在了十字架上,為我們除去了所有的破碎,羞恥,罪疚和不公義。
以上的三點反映了基督,也就是上帝對人類的生存狀況最清晰準確的理解、判斷和回應。
耶穌基督不僅僅回應了我們最深處需要被拯救的需求。他還滿足了我們心靈深處的其它渴望——歸屬感,價值認同,生命的意義、目的和滿足(約翰福音 10章10節)。因為耶穌基督的恩典,祂除去了我們的罪疚和羞恥,用祂自己的完美遮蓋了我們的不完美,接納我們進入祂的家庭得以被稱為上帝的兒女,得到永恆的身份。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最不可想像的拯救。
我曾經做過律師,也曾經從政,與各國首相要人一起商討治國方略。那時,我的工作事業已經達到巔峰,我不能渴望更多了。但我心中卻總覺得哪裡不對。直到我願意承認我永遠無法靠著挖掘自己的內心來獲得我真正想要的,我才發現一直以來困擾我的到底是什麼。我認識了上帝的愛。祂一直追著我。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救主。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著我的心。從此我的生命大不相同。
有意思的是,《火星救援》這部電影雖然推崇個人的能力和智慧,卻也在最後關頭承認了一個事實——人無法自救。宇航員Mike Watney 孤身一人在火星上艱難奮戰了那麼久,誠然值得欽佩。但最後他也無法靠著自己的能力自救。他所有的聰明才智和決心毅力都無法改變他的終極處境。他需要外力的拯救。最後,他能夠安全返回地球也的確是因為外力的干預,使他得救。
也許電影中的台詞正好述說了我們的心聲:我們最大最深的渴望就是得到外力的拯救。感謝上帝因為愛我們,回應了我們的渴求——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的拯救。祂親自做成了我們自己所不能做的事。現在我們要問問自己:「我要接受耶穌做我的救主,還是拒絕祂?」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祂而活)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