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信耶穌?


作者:Max Jeganathan
翻譯:奇奇,中國

 

Max Jeganathan 是 Thinking Faith 的講員和作者。他著迷於耶穌基督福音那改變生命的力量。 Max 出生於斯里蘭卡,他的家人在 八十年代中期以難民身份移居澳大利亞。他曾在澳大利亞議會擔任律師和政治政策顧問,目前正在攻讀法學博士(PhD in Law)學位。 目前Max 與妻子 Fiona 和兩個年幼的孩子住在新加坡。他喜歡看電影,喜歡和朋友一起品酒以及和他的孩子們一起玩。

「做你自己!」是一句流行於千禧一代間的口頭禪,常見於數字和社交平台。這個口號強調「你」和「你的感受」。我們在全球的歌曲、電影和詩歌中都能聽到這一句。有人說,後真理文化可以概括為一種用感受來思考的文化。感受比公平更重要。感受比他人更重要。感受比犧牲更重要。還有最具破壞性的——感受比真理更重要。

現代對真理的攻擊是不可否認的。後真理思維要求重建現實以及真理的存在本身。這很簡單就可以完成。 「絕對真理不存在」這句話本身就是個絕對真理的陳述。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麼它就不攻自破了。如果它不是真的,也就無從說起了。無論用哪種方式,都符合邏輯。因此,我們知道——通過基本的邏輯原則可以推論而出——絕對真理是存在的。

那麼問題就變成了:「什麼是絕對真理?」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看看哲學家柏拉圖就知道了,他曾說過要找到真理,我們只需要跟隨證據找到它指向哪裡。

讓我們考慮一下基督信仰的主張和證據。至少有三點獨特性和證據是突出的。


1. 一位來到人中間的上帝
最獨一無二的是,基督教的證據基礎不需要依賴未經證實的目擊者敘述、抽象思想或神話故事。相反,它植根於人類歷史。聖經中的上帝——如果聖經可信的話——真真實實地以一個人(耶穌基督)的形象來到了這個世界。耶穌的生、死和復活是可以使用考證歷史的方法來檢驗的。基督信仰閱讀的經文是由 40 多位作者撰寫的 66 本書——這也是可以進行文本驗證的。基督教對人類狀況的診斷可以通過經驗和社會學來驗證。還有很多其它的證據……但總而言之,作為人的形象進入世界歷史的上帝是基督信仰所獨有的。

2. 一位注重關係的上帝
基督信仰的信息不是一種人生哲學或一套信仰體系。它的獨特之處體現在通過耶穌我們可以與上帝建立個人化的關係上。這可能突出了基督徒生活中最獨特的一點。這個信仰最重要部分的不是你做什麼、想什麼、說什麼或感覺如何(儘管這些事情也蠻重要的),而是你是誰——你是上帝的孩子,與祂有著親密的個人關係。

基督信仰關係化的特性進一步將其與其他世界觀區分開來。統計證明,關係是人類滿足感的最有力的標誌。因此,以關係為中心的世界觀值得仔細研究。

3. 一位來拯救你我的上帝
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現實超越了國家、種族、文化和千禧年。我們想要經濟穩定、快樂、名望、財富、便利、Instagram上別人對我們的點贊等等。這些是我們渴求的王冠——它們使我們成為自己生活的君主。在瑪麗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的普利策獎獲獎小說《基列家書(Gilead)》中,她寫到了我們無法逃避的兩個現實:對於世界來說,我們轉瞬即逝,對於我們來說,世界也轉瞬即逝(」One is when we feel our mortal insufficiency to the world, and the other is when we feel the world』s mortal insufficiency to us.」)。無論我們做得多好,取得了多少成就,我們和這個世界總有一些地方不太對勁。

當我們向內去尋找答案時,卻只是發現了更多的問題而已。我們繼續征服科技、金融、醫學、教育、工程和外太空領域。但是,關於救贖的尋找,我們一直以來找到的只是——用登月第二人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的話來說—— 「華麗的荒土(magnificent desolation)」。

不斷的追求成就並沒有奏效。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多的努力、成就或征服更多領域。我們需要被救贖。

這正是耶穌基督可以提供給我們每個人的。

也許是時候看看那個在 2000 年前黑暗的下午登上十字架的人了。因著對我們的愛,耶穌基督拆除了讓人類與上帝隔絕的障礙。在十字架上,耶穌向我們展示了真理比感覺更重要,愛比成就更重要,公義也可以和憐憫並存。在十字架上,耶穌為我們的破碎付出了代價。祂在那一個歷史時刻將愛、公義和憐憫結合在了一起。祂征服了我們的荒土。只有在祂裡面,通過祂,並與祂一起,我們才能找到你我都在尋求的證據、答案和實現。

為什麼要相信耶穌?因為祂為我們而來,因為祂愛我們,因為我們需要祂,因為祂是真實的。並且——如果你和我願意跟隨證據找到它所指向的地方——證據會指向祂的福音的。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分享此條目!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