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靈修 | 約伯記簡介
作者:Paul 有聲播讀:穆如清風
書卷簡介
- 作者:
有關於約伯記的實際作者是誰,我們基本上無法得知。 根據猶太人的傳統,本書是由摩西所寫,或是由他改寫的。 而如果我們從經文的內證來看,會發現約伯應該是生活在族長時期(亞伯拉罕的時期),甚至是早於此時期 ; 因此,越靠近族長時期似乎就越有可能是約伯記的作者。所以,有些認為約伯記的作者是在第一或是第二世紀的論點,就會稍顯站立不住。但是,我們仍必須要承認: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能推論,卻無法確認約伯記的作者是誰。
儘管我們對於約伯記作者的實際身份無法得知,但卻可以透過經文對於作者有合宜的認識。我們無從得知他是否為以色列人,卻能知道他的希伯來文造詣極高,是位智慧的學者,也是一位耶和華忠心的僕人。
- 寫作日期:
由於難以推斷約伯記的作者是誰,因此對於成書的日期確認也顯得相當困難。根據經文的內證,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幾個可能時期:
- 族長時期。
- 所羅門時期。
- 主前第八、七世紀。
- 主前六世紀,耶利米先知的時期。
- 被擄之後。
- 瑪可比時期,主要是在主前二世紀。
上述每一個時期都有其支持的學者,以及能夠找到部分的經文內證 ; 但如果從整本約伯記來看,卻都有其站不住腳之處。有鑒於在討論作者的段落,筆者以為越靠近「族長時期」的可能性越高,因此會較認同安德生的看法:「約伯記可能是在摩西與以斯拉之間的任何時間寫成」。 但無論如何,約伯記的成書日期並不影響我們去認識和理解這卷書的信息。如唐佑之所說:「寫作日期並不重要,因為其中的信息是超時代的,可適切任何的時代」。
- 主要文學類型:
約伯記的文學類型相當豐富且卓越,甚至對於西方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約伯記中,我們幾乎能夠看到所有舊約聖經的文學類型,像是:詩歌、咒詛詩、哀歌和智慧格言等等。 在本篇簡介中,我們無法介紹所有在其中出現的文學類型 ; 因此,筆者只會簡介其中一個主要的文學類型——智慧文學。
猶太人的希伯來聖經可以分成三大類:律法書、先知書和聖卷 ; 而聖卷的頭三卷書就是:詩篇、約伯記和箴言。我們可以合理地相信,猶太人之所以將這三卷書歸成一類,是因為它們共通的主題——智慧。而約伯記更是希伯來智慧的代表。 那麼,約伯記是在探討什麼樣的智慧?筆者認為只要我們認真地讀完一遍約伯記,便能發現是面對苦難的智慧,以及誰比誰更有智慧的議題。而最終,我們能看到耶和華在炫風中的顯現,使我們明白唯有「祂」才是那真正的「智慧」, 也唯有在祂裡面才能找到面對苦難的真智慧。
神學主題
- 苦難
如果我們要從約伯記中找出一個神學主題,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是「苦難」。而這個問題,也是從古至今所有的智慧人都在思考的大哉問。也就是「人為什麼要受苦」、「苦難從哪裡來」、「為什麼這些苦難會臨到我身上」; 這些問題也是約伯和他的三位朋友在彼此辯論的——「人為什麼受苦」。而當我們藉著約伯記裡耶和華上帝與撒旦的對話 ; 約伯與他三位朋友之間的來回交鋒 ; 約伯對上帝的呼求與禱告 ; 最後,耶和華上帝向約伯的顯現 ; 我們便能開始學習用一個比這世界哲學更整全的圖畫來思考「苦難」的意義:就是約伯記並沒有回答我們所有關於苦難的疑問,但卻告訴我們在一切的苦難之上,有一位超越一切的上帝 ; 祂是那位全知全能的掌握萬有的上帝,同時祂也是那位滿有恩典、憐憫和慈愛的救贖主。
- 對上帝的認識
伴隨著苦難的議題,在約伯記中另一個常被拿出來討論的主題,就是:「上帝是否為公義的——也就是『神義論(theodicy)』的議題」。簡單的介紹「神義論」所討論的內容,即是當我們環顧這個被死亡和痛苦所主導的世界時,不禁會發問:「若真有一位上帝,那麼祂是公義的嗎?如果祂是公義的,為何會允許世上有這麼多的苦難」?相信各位讀者對此議題一點也不陌生 ; 因為,不管我們是抱持著什麼樣的信仰或是世界觀,這都是我們必須要「誠實」面對和回答的問題。因真實苦難的來臨,會脫去我們虛偽的面具。
而類似苦難的主題,在約伯記中似乎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神義論」的答案 ; 但透過約伯最後的回應,我們卻有了不同的觀點。在一切的苦難之後,約伯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伯記42篇5-6節)」。約伯在遇見上帝之後的反應,讓我們想起了舊約的另兩位偉大的人物——約瑟和以賽亞。當以賽亞遇見這位全能的上帝時,他也呈現了類似約伯的反應(以賽亞書6章5節); 而約瑟在經歷過一切的苦難後,他也真實地經歷這位上帝,說出:「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世記 50章20節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約伯記甚至是整個舊約聖經,都沒有要直接告訴我們「上帝的公義」和「世界邪惡」之間張力的答案。反之,約伯和舊約的敘事讓我們看到,苦難和邪惡會成為這位全能上帝手中的工具——使我們能夠認識祂、經歷祂和享受祂的平安,最終我們會在這邪惡的世界裡屈膝敬拜祂,彰顯祂的榮耀。
與新約關聯
在約伯記中,苦難和上帝的公義這兩條看似相斥的敘事線,在新約聖經中有了真正的交集。約伯是位義人,當他受苦時,他向上帝呼求公義 ; 而新約有一位比約伯更好的、那真正完美的義人——耶穌基督,祂一生完美地順服律法,活出天父上帝的旨意,祂是真正無罪之人 ; 祂本該擁有的是公義的冠冕,但祂卻為了彰顯「上帝的公義」而「受苦」。因為祂在十字架上承擔我們這群不公不義、本就該承受痛苦與上帝的憤怒之人的刑罰,彰顯了上帝完美的公義。上帝允許約伯受苦,但卻保存他的性命 ; 而上帝不只是允許耶穌基督受苦,更是讓祂承受罪的工價乃是死,彰顯了上帝完美的慈愛。唯有耶穌才是那真正受苦無辜之人 ; 但祂卻甘願捨去祂自己(約伯並不甘願),為的是讓我們這群該死的罪人,得以在一切的患難中享受從天父上帝來的真平安 。 因為我們如今領受的不再是奴僕的心,乃是兒子的心,使得我們能在一切的艱困中呼叫:「阿爸父」(加拉太書4章6節)。安德生說得好:「但耶穌卻背負了所有人的罪孽。作爲所有罪人的代替者,祂的苦難是懲罰性的,背負罪的死刑;它們也是以愛充分而真實地共享我們人類所有的光景,這愛將自己徹底投入苦難的熔爐中」。 如今這位救贖主耶穌基督祂已經復活了,祂長遠活著為著屬祂的人代求(希伯來書7章25節); 因此對於基督徒而言,所有的苦難之路都有耶穌基督藉著聖靈與我們同行,到那日我們必與祂一同得享超越約伯的榮耀(約伯記42章10-17節)。而唯有從耶穌基督受難和復活的亮光中,我們才能真正瞭解約伯記的含義。
對於約伯記的應用
藉著約伯記,我們可以看到上帝直接否定了約伯三友的宿命論式的苦難觀。也就是,過往在我們文化中很盛行的一種「機械式」的苦難觀(因為我做了A得到苦難,或是我沒做A得到苦難),這並不是聖經的苦難觀。同樣的,在我們的文化中,也提倡另一種正向思考式的苦難觀 ; 就是強調苦難不是真的苦難,「換個角度想就沒事」的思考模式,這也不是聖經的苦難觀。因為透過約伯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苦難是如此的真實,因為罪是如此的真實,讓我們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約伯的回應,是我們可以首先去思考的。因為從上帝的回應中,我們能夠看到祂並沒有責備約伯的詢問和哀求,但是祂要約伯去觀看祂所創造的世界,來思想上帝的偉大和超越。如同詩篇的作者一般,上帝並沒有禁止我們來向祂呼求和哀痛 ; 但是上帝要將我們的眼目,從定睛在環境和這個世界的敗壞上,轉向祂榮耀的全能和慈愛。
而如今所有天父上帝的兒女們都擁有了比約伯更美的祝福和確據。因我們真實地看到我們的救贖主耶穌基督,祂為我們承擔了我們永遠無法承擔的真正痛苦—上帝的忿怒。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現在的痛苦」中祂必與我們同在,將祂的平安和更美的應許賜給我們。所以,苦難對基督徒而言是真實的,是痛苦的,卻也是有益的。我們可以享受在基督裡那真實的平安 ; 我們也可以因著經歷過苦難去安慰那些正在苦難中的人們(哥林多後書1章3-7節); 最終,如同基督的釘痕是祂的榮耀,我們這些與基督一同受苦之人,苦難也成為了我們的榮耀。
啟示錄 21章1-4節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裝飾整齊等候丈夫。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做祂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做他們的上帝。 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參考書目:
安德生。《約伯記》。潘秋松譯。丁道爾聖經註釋。台北:校園出版社,2010。
朗文和狄拉德。《21世紀舊約導論》。劉良淑、黃業強和鄔錫芬譯。台北:校園出版社,2012。
唐佑之。《約伯記》。天道聖經註釋。香港:天道書樓,2016。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